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4课-法师辅导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4课-法师辅导

第一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1版


前言


(一)寿命无常是重要、甚深的窍诀


在暇满难得的基础上学习寿命无常可以让修行人了达万法无常的本性,从而精进修行。因此,我们应该明白无常是非常重要、甚深的窍诀。前行虽然不像中观那么难懂,但是每个引导文在相续中产生定解不是那么容易的。


(二)无常观到量修行自然能够精进


印藏汉的很多高僧大德们都认为无常观非常重要,始终觉得修得不够,经常策励自己观修无常。对比之下,很多世间人也知道自己一定会死,但是经常觉得死亡不会那么快到来,因此虽然觉得修行非常好却总是一拖再拖,一直没法马上趣入修行。或者已经趣入修行,但却不能精进,在修行中经常很懈怠,这跟无常修得不够以至于相续中没有生起无常观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一定要努力引发相续中的无常观。


(三)学修佛法要善始善终


虽然欲界众生会有拖延的心态,但是明白了应取应舍、利害关系之后,就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学修善始善终,珍惜闻思修行的善缘,依靠自己的信心、精进心圆满每一个传承和修法。


科判梳理


我们正在学习以比喻说明无常的道理——“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无常四际(也说无常五际,生际必死、积际必尽、合久必分、堆际必倒、高际必堕)非常关键,现在继续学习生际必死的内容。


生际必死


(一)应放下贪恋眷属的错误观念


如法本中提到的一家之主、寺院住持,很多人生前地位举足轻重,有种责任感,觉得周围的人离开自己就没有了财富、幸福等方面的保障,因此不愿意全心全意趣入修行,将自己一生的精力全部投入护持眷属之中。从生生世世来看,这种以世间法、轮回因缘来利益眷属的想法不仅仅是对眷属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自他都无法得到解脱。从历史和身边的经历我们都能看到,其实不是一个人死了地球就不转了,尤其是人际关系比较淡漠的这个时代,很多眷属是因为利益围在主人的身边,当他死了眷属就不会再重视、依恋了。因此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懂得人事的无常,放下不必要的执著、贪恋,把错误的观念扭转过来。


(二)修行才是对自他最好的利益


作为修行人,应该万缘放下,发菩提心,一心一意、如理如法地闻思修行,虽然表面上看没有直接利益眷属,但事实上依靠自己的大发心,精进修行的功德力,会对眷属的今生来世都带来最好的利益。就像汉地的黄檗禅师,虽然老母亲思念自己把眼睛都哭瞎了,但他坚定自己的发心,没有证道决不回家,最后母亲因为禅师的修行力、发愿力得到了超度。反之,如果双方依靠世间的眷恋之心紧紧连在一起,那么生生世世自他都无法获得解脱。


(三)死亡随时到来,依靠唯有正法


人在死亡的时候,自己孑然一身,在中阴界之中没有任何依靠,任何亲朋好友、弟子下属、财产财富也无法帮助,唯一只能依靠正法。明白了这一点后我们要放下很多贪念,正视死亡依靠各种因缘可能很快就会到来的现实。每一天身边都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死,车祸、水灾、旱灾等等,我们怎么就能保证自己偏偏就要三四十年、五六十年之后才死呢?每个人都可能突然离开人间,自己生生世世的解脱值得好好考虑。


(四)修行人应正视死亡并积极做准备


学习寿命无常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和很多世间人可能是背道而驰的。世间人都希望在此生之中追求幸福,虽然知道一定会死,但始终不敢面对死亡。对于修行人来说,这种“讳疾忌医”的心态是不可取的,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此时除了佛法,没有任何依靠处。诚如《德施请问经》所言:“父母兄弟妻,仆财眷属众,死后无跟随,诸业随其后。”如果没有积累善根,我们只能是被为了护持亲友所造的杀生、邪淫等恶业所跟随,去感受难忍的痛苦。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必须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勤修正法,也就是说把轮回的很多琐事放下,尽最大的努力断恶行善,这样就能真实自利利他。如果只是做形象功夫,死亡到来时也帮助不了自己。


(五)思维生际必死及漫长后世从而真实趣入修行


很多人对业果不虚、前生后世都无法产生定解,更不要说断恶行善。其实人生并不是只有一世,跟无始无终的轮回相比,这一生如闪电般短暂,自己和亲朋好友怎么过好这一生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应该更重视来世,对未来的情况做认真的思考。我们作为五浊恶世的众生,如果没有正法的引导,命终之后必定要在恶趣长劫地感受难忍痛苦。因此,为了真正对亲友和自己负责,我们应该在还有时间、精力的时候主动投入到修行之中。依靠殊胜的菩提心、密法,我们一定能获得解脱,如果树立了这样远大的修行目标,我们就能逐渐放下生活中的很多琐事,一心一意、全心全意趣入修行之中。无论自己在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都要反反复复思维生际必死的道理。


积际必尽


(一)积际必尽是自然规律


第二个——积际必尽的道理主要是讲财产再多也有无常的一天,从而放下对积累财产的执著。积际必尽就是万法的自然规律,就像我们世间常说的“物极必反”,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都不会永远维持相同的状态。《佛陀本生传》中顶生王从位及帝释到穷困潦倒的公案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汉地历史上南朝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皇帝,精进修行,做了无量善根,但是也要经历无常,《水镜回天录》中讲到了梁武帝因前世不小心饿死猴子而感受饿死果报的因缘。印度阿育王一生的经历也说明积际必尽的道理。


(二)理证证明积际必尽的道理


我们每个人从无始以来都造过很多善业,也造过很多恶业,业果无欺成熟之后感得即生中有时财富圆满,有时穷困潦倒,这些都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如果我们没有精勤积累善根,当福德因缘耗尽,恶业必然会现前。中国古代十大富豪之一的石崇,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历史都说明了这个道理。而且就算财产再多,受用也是有限的,比如睡觉不过三尺之地。因此如果为了无常的财产和有限的受用耗尽自己一生的精力,吝啬于布施,甚至造下无量的恶业,这是非常划不来的。有智慧的人得到地位的时候不会过于执著,有财产的时候也懂得布施,陶朱公范蠡的一生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要明白积累财产的过患并慷慨布施


总之,我们亲眼目睹的许多事例足以说明:财产受用不可能恒常拥有,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缘散失,生前带来痛苦,死后还引发亲友的争执。因此,在我们还拥有财产的时候,无论多还是少,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慷慨布施。如唐朝的庞蕴居士本来很有钱,决定修行之后就将财产散尽,并作诗曰:“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四)在家人对于财产应有的态度


虽然在家人有必要积累财产,但只要稍有智慧就知道不应该贪得无厌,应该从自己的财产中拿出一部分进行上供下施,打破自己的贪执之心的同时还能积累很多福德因缘。总之我们要从方方面面对积际必尽的道理再三深思熟虑,产生定解。


合久必分


(一)合久必分的情景不停上演,应引发定解


第三个——合久必分的道理讲到一切聚合的法,最终定会分离。就像学院的法会,很多四众弟子一起圆满共修,但法会结束之后大家必然会各奔东西。再比如上海的世界博览会,也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积聚,最终会各自分离。就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场白中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都在说明这个道理。道友、亲属们再怎么融洽,即使有着共同的目标,最终也要分离,这就是轮回、无常的本性。上师和弟子之间也是一样,无论弟子如何护持上师的事业,希望上师长久住世,但无常的本性就是如此,善法因缘不可能长久存在,让我们一直相聚在一起。因此,我们现在上有具足法相的善知识传法,周围有志同道合的道友一起共修,一定要珍惜这样的因缘。世间人也能通过人生体悟合久必分的道理,三国时期的陆机就曾在诗中写到:“离合非有常,譬彼弦与筈。”古人也曾说道:“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在我们五浊恶世,天灾人祸不断的这个时代,无常每天都在上演,就看我们能不能通过身边的事引发定解。


(二)思维合久必分从而趣入真实修行


如果突然遭到日本3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那样偶然性的恶缘、死缘,当下即会舍弃一切而赶赴后世,与心爱的人分道扬镳,这些都是没有固定性的。虽然众生共业感得各种天灾人祸十分恐怖,但无常的现前也能有助于让我们对世间法产生厌离之心,趣入到修行之中。


(三)相聚无常故应珍惜缘分


既然和道友、亲人的朝夕相处不可能长久,我们应该想到能聚在一起是往昔的缘分、共同发愿等因缘所致,这种相聚不会一直存在,如帕单巴尊者所说:“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我们不应该互相制造恶缘,应该珍惜善缘,在短暂的人生之中彼此勉励、发善愿、观清净心。其实如果能观清净心就不容易和周围的人起冲突,所以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应该知道是自己的修行还不到量。僧众之间应该有六和敬,善法团体之中乃至家中都应该互敬互爱、和平共处,这样白法天神也会欢喜。


堆际必倒


(一)任何令人执著的建筑都有无常的一面


第四个——堆际必倒的道理讲到任何灿烂辉煌令人执著的建筑都有无常的一面。古代的很多建筑到现在都只剩下了一片废墟。即使是用现在的钢筋水泥筑造,期待可以保持百年、千年甚至更长时间,但是也会有无常的一天,就像美国的世贸大厦,或者地震的时候也有很多建筑毁于一旦。古印度的那烂陀寺、吉祥戒香寺兴盛无比,有无数大班智达在此讲辨著,现在只剩一堆遗址。《阿房宫赋》中也讲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还有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它们的建设都伴随着很多的罪业,但最后一切都不离开无常的自性。就连桑耶寺这样殊胜庄严的建筑也不复往日。


(二)我们对虫穴般的住处的耽著没有意义


既然红山宫殿、万里长城、大西洲等等曾经繁荣昌盛的万法都会无常,那我们对现在如虫穴般的城市、住宅、寺庙等非常耽著,又有什么用呢?为了这些无常法造业、耽误修行那就更加是愚痴的行为了。尤其是很多人非常耽著房子,房子是修行的所依,但是我们有一个房子足矣,没有必要付出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再再装修、扩大,舍本逐末,寿命完结的时候还没有修行。


(三)应随学前辈大德,知足少欲、终生修行


作为在家修行人,也许不能完全随学噶举派诸前辈大德的足迹,把一切名闻利养、亲友财产抛之脑后,但是相续中一定要有定解,虽然生活需要这些世间法,但不能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投入这方面,要努力修行。千万不能像现在世间人那样,对物质生活要求特别高,穿的要高档华贵,吃的要山珍海味,结果造的业也罄竹难书。如果能看破轮回的本质,没有必要为了一生把生生世世的安乐都葬送进去。修行人要依止噶当“四依处”,心依靠正法,法义的生起依靠安贫乐道,安贫乐道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终生知足少欲,死的时候也要安住在清净之地。依靠这样的方式,修行要善始善终,保持不变。比如,出家人从受戒起一直到临终,都要戒律清净;在家人也应一辈子生活简朴、业际无倒,在非常清净的状态中死去,这是最快乐的。不然,你最初舍弃一切,最后又一一重新捡回来,身陷五欲不能自拔,在欲求不满的心态中离世,这是十分悲惨的。


劝勉观修


对于以上道理,大家一定要诚心诚意思索、观想。


第二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4版


续讲“生际必死”


(一)出离心与厌离心的差别


出离心不能完全等同于厌离心、厌世心,厌离只是对于轮回的这些现象,对整个轮回产生一种厌离心。但是在厌离的同时,如果没有想要真正获得解脱,那么这种厌离也不能叫做出离心,因为并不想从这种状态中出离。所以出离心第一个是厌离轮回,知道轮回的过患,不愿意在轮回中呆下去;第二个是想要获得解脱果,这两个方面和合起来叫做出离心或出离之道。


(二)认为“自己很重要”的想法只会加重自己的耽着


1、在家庭中有主导权的,或者比较强势的家长,认为自己是家里绝对的骨干绝对的核心,整个家都是他撑起来的,家人决不能没有我。这样的想法越强烈,对世间、对家人的耽著也就越强烈,在死亡的时候引导他的心识平静地离开,所遇到的障碍就会越大。所以这些众生都是被自己的非理作意所引导而没办法获得解脱,或者现在不想修法,或者死亡时因为分别念而没办法作意往生和作意善法,只能在极度耽著中去世。但他们肯定是要离开人间的,所以在这样的心态中,心思一再挂在这个上面,就没办法真正的去做一些面对死亡的准备。


2、但实际情况是,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自己的福德,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死了之后,这些亲人以后该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当然亲人死去的痛苦还会在心中留存一段时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悲痛逐渐也会化解掉,没有像开始时那么痛苦和想念。


(三)死亡之时只有正法可以依靠


1、如果修了很多的善法,人在死亡的时候经历中阴的时间可能就短,没有这么多的恐怖和痛苦;如果造的恶业比较重,在中阴界会听到恐怖的声音,看到恐怖的影像,亡者自己也是非常的痛苦。死亡时如果没有串习正法,会非常的恐怖,不知所措,会随着自己的业力漂流。


2、真正在中阴界能够安乐的就是修了善法的人,所以说能够依靠的只有正法。在中阴时能够把一切迷乱的显现认知为心识,认知为本来不存在的虚幻的显现即本来清净,这也是通过正法来实现的。还有一种说法,亡者在中阴的时候如果有上师和僧众们为其修念中阴解脱或者闻解脱,通过他们的提醒比较容易认识自己的心性。


3、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净土的教言中讲,中阴时的心识是比较敏锐的非常快的,粗大的身体没有了,能在那时忆念极乐世界很容易往生。如果在世时一心一意地求解脱念佛,可是在临死的时候忘记了,没有祈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来接,进入到中阴后还有机会。中阴时如果想得起来往生,也很快很容易,只要一观想、作意和发愿,一刹那就到极乐世界。所以说能够帮助我们的,能够依靠的还是正法。


(四)提前准备,勤修正法


1、既然是生际必死,总有一天要死亡,因此要提前观想,尤其是在死亡到来之前,提前观修死亡时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地观修,该放下的放下后,做很多的修行,死的时候就用得上。因为提前做好了准备,所以死了之后很熟悉自己应该怎么做。就好像人们在灾难到来之前有预演,灾难来临时按照训练时的指引去做,逃生的机率就很大。我们在死亡之前经常做观想,这也类似于一种演习,是对于将进入死亡过程的一种演习。


2、一方面我们要知道怎么做,一方面为了能够好好地做,我们也应该去积累资粮。虽然知道临死时祈祷阿弥陀佛就会往生,但是没有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而去做准备,积资净障或者念佛等等。因为没有训练的缘故,内心中没有这么多的资粮,那么真正那一天到来时,就可能不会按照你死前的想法去做了,有可能随着自己的恶业而呈现出迷乱的情况。由于没有训练的缘故,非常可能生起一种颠倒心,重新又入轮回投胎。如果修的好,也许死亡到来的那一刹那就是解脱的一刹那。这也是修了观想生际必死的修法,真正的接受了,观想了并做好了准备,在临死时才有用。


“积际必尽”


(一)总说


1、积累很多财富的边际,也必定是要消尽的。我们积累再多的财富,在死亡到来时还是没有用。了解积际必尽是无常的本性后,我们就会对积聚财富有很清醒的认知,慢慢就会把重心从积聚财富转移到积聚真正的资粮——解脱的财富,这也是心性以及解脱的种性开始成熟的标志。


2、什么时候我们对修心的法要产生了兴趣,就说明我们的种姓开始成熟了,这是心性要开始成熟的标志。如果还是觉得修行所引发的出离心、厌离心没什么,反而觉得外在的形象、参加某个仪式、或者赚钱,吃喝玩乐和朋友聚会很重要,就说明自己心性成熟的标志还没有出现,善根的因缘还没有成熟。当我们开始对心性法门有兴趣,开始真正的关注生际必死,让自己的心调整到出离心,放下对世间耽著,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的心性开始成熟的标志。


(二)分说


1、我乳转轮王是个金轮王,但是他最后还不是因为生起一念恶心,从天界堕到地上,然后就死去了,死去时财富也没有。成为南瞻部洲的国王,肯定会积聚很多的财富,但是沦为乞丐时财富在哪里?


2、世间中还有很多人上半生受用非常圆满,小时候、年轻时、中年时都很富裕,但下半生遇到一些变故而弹尽粮绝,然后就饿死了。积聚的财富当因缘消散时,最终还是会穷尽的,没办法永远地拥有。


3、拥有数百头牦牛在藏区是富豪的一种象征。藏地都是以牛来计算财富。虽然拥有这么多牦牛,但是遇到大雪或者瘟疫,这些牛就大片大片地死,这个情况也很多。所以拥有数百头牦牛的富豪,也会沦为一贫如洗的乞丐。


4、在现在的环境中,亿万富翁、千万富翁等遇到经济低迷或者金融危机时,比如遇到股灾,他们的财富眼睁睁的就蒸发掉了。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就自杀,跳楼、卧轨等等。所以积聚的财富的确不可靠,很有可能一夜之间就变成乞丐。


(三)应取之法


1、有了积聚必尽的思想,如果有这样因缘或者有责任要赚钱时,你还是要努力。但是在努力的时候,你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对于可能发生的最坏的情况,你内心当中是有准备的,如果没有出现最坏的情况,你也知道这样一种积累最终都是要耗尽的。拥有这样一种人生的心理是非常健康强大的。外在的违缘也很难真正的摧毁它,而且在这种基础上,你也可以用更多的思想去思维正法,去修行真正的善业。


2、慷慨布施就是主动接受无常的观念。就是当我还有自在财产的时候,主动地把这些财产拿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布施给其他人,通过这种方式来供养三宝,积聚资粮,去做一些对后世对解脱有利益的事情。在我有财富的时候,要善巧地使用它,一旦消亡了也不会那么后悔。还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训练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处在一种中道的状态中。


合久必分


(一)总说


聚集在一起,最终也会分离。大到大法会、大聚会,小到家庭里面一家人的聚合,最后都是要分离的。这就是一切万法的自然规律。我们通过自己的业,来到这个世间当中,也通过自己的业和一些人聚合在一起。但是它都是有为法,都是有一种有为的因缘。如果哪方面的因缘一旦没有了,这种所谓的聚合体的现象也会分离。


(二)分说


1、很多大市场或大法会熙熙攘攘的,有时成千上万的人参加。93年法王如意宝在佛学院洛河乡第一次开极乐法会,就有45万人一起参加,有位师父却说,过几天这里就一个人也没有了。法会一结束,有些人就开始烧茶做饭、打包上车,汽车一开短短两三个小时之后,几乎就没人了走光了。所以聚集了再多的人,最后都是要各奔东西。


2、师徒、主仆、施主和福田(福田就是所供的福田,施主就是供养者)、道友、兄弟、夫妻等,如果因缘好的话彼此会慈爱。但无论如何也无法不分离的,这就是一种自然规律。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好的因缘,一方面要知道这是无常。


3、死亡突然到来,这种聚合也就分散了。到中阴之后根据各自业力漂泊,各走各的路。以前的传记中有个叫做日月佛的,是涅巴桑吉的一个上师,他的弟弟及其女儿死于一场瘟疫,他通过自己的境界到了中阴,看到他弟弟在漂流,便问他有没有看到熟人,有没有看到他最慈爱的女儿。弟弟说只有一次约一两秒钟的时间,看到一眼就不见了。所以即便是同时死亡的人,如此亲近的人,被业风吹荡在茫茫的中阴海中无法相见。所以,我们一旦分开,这样的聚合就彻底分开了。


(三)应取之法


1、彼此比较投缘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也要知道这是无常的。互相之间鼓励修善法。这是互相帮助的最好方式,聚合的时候要利用好这个善缘。如果因缘不太好,要想不久的将来,我们都会各奔前程。所以有缘聚在一起时,要尽量避免争吵、打骂、生烦恼的情况。如果想到以后很快会分离,就没必要在短暂的时间中让自己不高兴,给后世种下不好的因缘。


2、帕单巴尊者在《当日教言》中的一个颂词:“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 就像去集市买东西的时候,两个人碰到一起,通过一个共同的目标短暂的集聚,夫妻之间也是因为共同的缘短暂地走在一起。有时候可能是几十年,但在漫长的一生或轮回当中,是很短的一刹那。所以这些短暂的积聚是无常的,就不要恶语争吵让彼此之间不高兴。应该在短暂的时间中,尽量地修习善法发一个慈心。


堆际必倒


(一)总说


主要是讲建筑方面:所有一切修砌成的、垒成的建筑都是将土崩瓦解的。


(二)分说


1、以前非常繁荣、昌盛的村落,也有像村长这些很好的人在管理;村落四面的大庙和大寺院,有很多比较德高望重的住持在管理,欣欣向荣。但是时过境迁,无常的演变,以前非常兴盛的村落,慢慢已经没有了。现在的一些大城市也是逐渐走上这条路。


2、打个比方,现在的桑耶寺已经不是以前的桑耶寺了,中间维修了很多次。在文革之后,是顶果钦哲仁波切出资重建的。在那之前,萨迦班智达的时候,一场大火灾就把莲花生大士时期最早的桑耶寺给烧成废墟、毁于一旦了。现在的桑耶寺,第一层土墙还是以前的,宫殿都是以后的了。


3、松赞干布在世的时候修了红山宫殿,就像尊胜宫一样。但后来也是因为各种的因缘没有了,现在的布达拉宫是后面才修的,当年的红山宫殿的确已经片瓦不存,连基石也无影无踪了。


4、万里长城也是这样的。现在看到的很多都是明代长城,是在以前长城的基础上,通过砖砌起来的,但还是毁坏得很厉害,完整雄伟保存的不多。很多地方都是土长城,通过风吹雨打就逐渐找不到了。如果不维修的话,自然慢慢就崩塌了。


5、就像现在虫穴般的城市、住宅,还有这些寺院等等,也是一样堆际必倒的自性。那么为什么要这么耽着呢?耽着这些就会引发很多的烦恼和我所执,对自己的修行没有什么意义。


(三)应取之法


1、追循噶举派诸前辈大德的足迹:要修行成就的话就背井离乡,离开自己家乡去很远的地方,奔赴异地去修行,而且得了窍诀之后,在岩洞中与野兽相伴远离人群,把对衣食的执著、名誉的执著抛之脑后,开始修行佛法。


2、也可以另外方式解读:

(1)“背井离乡、奔赴异地”,就是我们内心中要放弃对这些,不必要过度的执著。身体上面我们可能没办法,但是可以从内心中放弃;

(2)“与野兽朝夕相伴”,是不过度执著亲属、怨敌等,既不因为亲友而生贪,也不会因为怨敌而生嗔;

(3)“衣食、名誉抛到脑后”可以直接解释为:可以受用但是不要过度执著。


3、噶当四依处,是真正想要修行人的一种标配:

(1)心依于法。我们的心是要攀缘、找依靠的。可以依靠很多,可以依靠世间八法,依靠轮回,但是要修行的话心要依止法,知道法才是真实的所依,心要和法建立一种关联,这叫心依于法。而不是心依于欲妙,这是不必要的一种财富执著,心依于非法就不对了。心依于法是第一步。

(2)法依于贫。

a. 贫就是贫穷。有些大德知道财富对修行者会造成很大的障碍,所以发愿我生生世世通过贫困来修道,不要富裕等等。

b. 贫穷是大德们示现的,但我们要行于中道。有些初学者也发愿生生世世当最穷的穷人。然而因为没有成就,当愿力成熟,在很穷的时候要修法就没办法了。因此过度富裕会成为障碍,过度贫穷也会成为障碍。

c. 关键在于修行者,有没有能力驾驭过度的财富。如果你的心力很大,财富很多但是不为之所动,可以有自主力。财富不能驾驭我,是我驾驭财富。如果驾驭不了财富,没钱的时候很老实,一旦有钱想法就多了,还哪有心思修法呢?

d. 华智仁波切是标准典型的法依于贫,什么都不要,有钱也不要,故意把钱扔了。有次他在草地讲完法之后,有一个老人供养他一块很大的银子。供养的银子就放在那,华智仁波切讲完法起身就走了。还有人供养华智仁波切银子,他就放在那个地方,烧茶的时候拿来垫茶壶,然后烧开了就走了。有一个小偷就看见有个人供养他银子,就跟着华智仁波切想要偷银子,翻来翻去没偷到。这时华智仁波切醒了,他就问:“你干什么?”小偷说:“你的银子呢?”华智仁波切说:“你找银子啊,就是在我白天烧茶的地方,当垫茶壶的石头了,你过去找就找得到。”

e. 还有一种贫叫知足少欲,这种贫就是修法要依于知足少欲。不一定特意地成为很穷的人,但内心中训练到了虽然我有财富但我不执著。要修法必须要在知足少欲的心态当中来做。

(3)贫依于死

要贫到究竟,并不是知足少欲两三年,一直要贫到死亡到来之前,安住在这种知足少欲心态。因为只有这种的状态,才能把修法的这种心态延续下去,贫依于死,就是要达到究竟的意思。

(4)死依于干涸之壑

a. 就是说非常干涸的山沟里面,完全没有人的地方,寂静处之意。最后如果因为对最后的环境产生一种留恋之心,或者修法的决心没有真实完全落实到底,最后一关死亡的时候,还是想死在亲朋好友的环绕当中,修法的决心还是不那么决然、透彻,这个时候有可能一辈子的修行功亏一篑。所以死亡时要依于干涸之壑,没人的地方,寂静的地方,一个人死去。

b. 死依于干涸之壑主要是针对在深山里的修行人,如果不是的话就死在寺院中,死在道友当中也可以。寺院中有人帮你助念,帮你提起正知正念。


编写师兄定解G09 定解B27

审核师兄:定解B07

档案编号B02034-定解B06-002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