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Back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4-06



第二十三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殊胜论典《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是引导凡夫的心从庸俗的状态,趋向于解脱道的殊胜窍诀,或者说是让凡夫的心趋向于圣者、趋向于成佛、趋向于觉悟的殊胜引导。众生能够解脱的原理,按照了义的观点来看,是因为每一个众生本具佛功德、佛种姓。但是因为很多业惑及无明障蔽的缘故,佛功德无法显示。修行首先是让我们苏醒想要解脱的意乐。我们就会知道有解脱道和解脱的功德等等。通过很多的引导,来让我们对于修道本身产生兴趣。

我们平常说你学佛了吗?修行佛法没有?或者信佛没有?信佛也好、修行也好,都是让我们苏醒种姓的不同阶段。如果我们的种姓苏醒了,想要求解脱道或者对佛法有兴趣了,这是趋入佛法的第一步。因为我们本身具有佛性。

通过一系列的闻思修行,让我们对于成佛、解脱或者信佛等有一些兴趣,或者有一种趋入。首先有很多修法来进行引导,随着我们善根福德、意乐的不断增上,修行的方式也越来越直接、不断地深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没办法了解最甚深的佛法意义,佛陀、传承上师们会给我们讲一些外围的、能够引起我们兴趣的修法,这都是一种方便。当我们生起出离心,或者说想要解脱之后,这个时候的修法就比较直接了,开始逐渐地引导趋向于解脱道。

所以这里就会讲出离心、菩提心、一切万法无自性,或者说无自性的同时有光明佛性等等的教义。修行的方式也可以从共同的加行到不共的加行,再到殊胜的空性等的正行,还有到了密法等等的修行。越往上走的修行越简单越直接。这个简单的、直接的法刚开始不跟我们讲的必要,是因为我们的根基还没有成熟,讲了也没办法理解。

刚开始时候的修法,显现上理论比较多,体系比较复杂,其实是针对众生复杂的分别心专门设计的。直接的修法和窍诀虽然很直接,但是对我们来讲,反而没办法相信太直接太简单的法。只有当见解达到了某个高度的时候,才可以告诉我们一切万法无自性,什么都不用思维等等。或者说一切万法的佛性的现前之道,这就是密法、大圆满等等当中修行的方式。通过我们根基的不断成熟,教义、法义会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殊胜。不管后面的法怎么直接怎么殊胜,但是当前对我们来讲,这些基础的法必须要了解,必须要修持。

刚刚我们讲了解脱的原理,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自己是具有佛性的,障蔽佛性的障垢是可以通过修行,还有上师三宝的加持被清净掉的。这些障垢如果清净了,佛性就会现前。清净道障的过程也就是现前佛性的过程。当我们的道障逐渐遣除,功德就逐渐地呈现。其实呈现的功德都是本具的佛性里面本来的功德,只不过在清障的过程当中,随着所清的障碍不断地消除,佛性的功德有时候就会显现一部分,有时候就会逐渐彻底地显现出来,这就是成佛的过程。

我们现在产生的这些功德法,不管是出离心也好,菩提心也好,空性慧也好等等,还是乃至于最后的大圆满,其实这些所有的功德法,在我们的佛性当中都是本具的。在我们的佛性当中本来有,我们要通过和它相应的修法引它出来。比如说观修出离的必要性、观修菩提心、观修空性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分别心,但是通过这样的分别心逐渐地和佛性当中类似的功德相应,就可以比较迅速地显现。这个方面也是具有它的原理的。所以并不是说,我们现在所学所修的和究竟成佛,或者究竟的功德没有关联,并不是这样的。每个现前的功德在佛性当中都有,而过患在我们佛性当中都是没有的。

在修道过程当中,耽著轮回或者我执是要去掉的过患。在轮回当中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执”,因为“我执”引发了一切轮回的现象。轮回当中一切的现象都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它的根源是什么呢?它的因就是假的。这个因是什么?就是“我执”,认为有“我”存在这一点。这个错得离谱,因为这种根源就是一种颠倒的迷乱。

所有的过患对于佛性来讲,都是不存在的。所有的修道都是为了现前佛性而去除障碍,或者说去除障碍也是为了现前佛性,这二者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随着修行逐渐深入,慢慢地会发现这之间的关联、修道的殊胜性,或者一定能够成佛的信心,这些可以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而建立起来。

既然要趋入于解脱、趋入于觉悟之道,要觉醒我们的佛性,这一系列的修法必不可少。现在闻思修行就是初级的基础修法。通过观修四种厌世心来引发出离心。要解脱轮回,对于当前这种轮回的状态我们要认知,要认识到这是必须要出离的,我们要追求解脱道。

四厌世心当中第一个厌世心是思维暇满难得,可以消灭对于今生的耽著。思维人身是很难得的,如果不思维的话我们不会珍惜现在修行佛法的机缘。如果学习并思维了,就会倍加珍惜当前已经拥有的这种身份。这种身份是非常稀有的。尤其是对于解脱、对于修学佛法来讲,这种所依非常的难得,而且作用非常之大。虽然我们拥有了,但是如果没有刻意地去再再观修的话,也许这样一种机缘会被无始以来相续当中存在的轮回的习气重新障蔽,而让我们失去这种因缘。所以我们要认真地观修。不能认为反观与不观都已经得到了,不是这样的。

刚刚讲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去学,为什么要去反复观修呢?就是要通过不断深入闻思和修行来深化这种暇满的难得,而且要珍惜这种难得的机缘。这种机缘对修行佛法是最有帮助的。如果不用这个人身去修行佛法,而去专注于世间法,那就是浪费最好的时机。所以想得越多,对这个问题就认识得越深刻;就越不会忘记这个暇满人身的殊胜功德。不但不忘记,平时会使用这个暇满人身去做最有意义的事情。

在所有有为法当中,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当然是修解脱道,用这个人身去积资净障、去修持自他二利、修持最殊胜的法义,这就是最殊胜的。所以把思维暇满难得的人身和佛法结合起来,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要反复去观察、去思维暇满难得,其必要性到底是怎么样的。

不用人身修行佛法而专注于世间法,就是浪费最好的时机。我们想的越多,对这个问题就认识得越深刻,就越不会忘记暇满人身的殊胜功德,平时就会使用暇满人身去做最有意义的事情。在所有的所做法中,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当然是修解脱道。用人身积资净障,修持自他二利和最殊胜的法义,这就是最殊胜的。

如果把思维暇满难得的人身和佛法结合起来,就知道为什么要反复观察、思维暇满难得。其必要性就是要时时刻刻警醒我们:人身不是这么容易得的,一旦失去了,重新再找回来非常困难。佛经中常讲:“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一旦失去了人身,一万劫中都很难重新找回来。现在既然已经拥有,就应该好好珍惜。珍惜的意思并不是说要好吃好喝。当然身体如果没有适当的衣食来维护,也不可能真实的保持,所以有人会说人身难得,赶快找一些好吃好穿的来享受一下。其实我们所讲的珍惜暇满是次要的,主要是用它来做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修行佛法。当认识到这一点后,心自然就转到修行佛法上面了。

前面讲了十八暇满,现在学习的是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讲到的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暂生缘八无暇是突然、偶尔生起的一种无暇,如果没有对治,有可能就让我们丧失掉暇满人身,没有机会修法。

今天要讲的是第二种。

断缘心八无暇:

“断缘”就是断绝了修行的法缘或机缘,相当于解脱灯已经被吹灭的状态。断缘心八无暇也必须了解,然后尽量对治。其中的任何一种,如果真实生起来了,基本上就没有解脱的希望,已经断绝了解脱的机缘。

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感觉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几乎八条都占全了。那到底能不能解脱呢?这个要看。为什么此处说断缘心,是从哪个侧面来讲?有的说是可以调整改变的,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调整改变?虽然只要生起其中一种就无法解脱,但对照我们的相续和上师们的教言,似乎也可以对治。那究竟能不能够对治?什么情况下可以,什么情况下不能?

这里讲到的是完全相当于病入膏肓的一种状态,八种无暇中任何一种生起来,肯定是不行了,没办法修解脱道了。但是如果程度没有那么严重,有些时候还可以对治。尤其是现在我们学完后,尽量去对治。虽然这八条当中多多少少我们具有一些,但还不至于那么严重,不要让它发展到不可救药的阶段再去对治,那肯定连对治的心都不可能再产生了。现在还有对治的心,说明还可以改,还没那么严重,如果已经到了严重的状态,再讲也没什么用了。

我们凡夫人多少都会违犯一些,但是否就成了纯粹的断缘心?还不是。如果现在开始注意,谨慎修行,可能不会发展到这里讲到的这么严重的状态。但如果不注意、不调整,就有可能发展到这个状态。一旦发展到这种状态,那就真是断缘了、解脱灯灭。

下面分析断缘心八无暇。

一、为今束缚:

为今束缚就是被今世的受用等紧紧束缚而导致自己没有办法修解脱道。

被今世的财产受用、子女亲属等紧紧束缚,只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辛勤劳作而散乱度日,荒废光阴,而没有时间去修法。

这是第一条,就是被今生所束缚。一般的人智慧不到,愚痴心很重,只知道有今世,不知道有前世,也不知道有后世。如果没有慧根,就只看到今世,不会为了后世的安乐和解脱去奋发。还有些人虽然可能知道有后世,但对今世的执著过于严重,他会想:后世应该是有的,先把当前的生活搞好一点,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有时抱侥幸心理,有时根本故意忽略后世。

大恩上师经常在教诲中讲,一生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即便活满了,也就是七、八十岁,还有很多夭折和横死的情况。所以今世是很短暂的,而后世很长的。所以,不要为了今世的受用而牺牲掉后世或长远的安乐。在有些教诲当中,比如《开启修心门扉》也经常讲到这些问题,就是让我们看破今世,不要所有的时间、精力全为了今世而转。

当然,活在现世中完全不管吃穿,尤其在城市里修行的道友们,为了修法什么都不管,家庭也不管,工作也不管,这也是不现实的。如果这样做,可能自己也没有修行的机会。把家庭搞得很糟,作为一个凡夫人,自己的心态也会受到影响,那时自己也没有很好的、平静的心情修行。

大恩上师说今生的生活还是要照顾,但照顾的方式和心态是什么?能不能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全部砸在这上面,而完全忽略后世的安乐和解脱?这肯定是不行的。今世中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该担的责任还是要担,但心态要慢慢转变,知道今世是短暂的,来世是很长的,今生的安乐和后世长远的安乐,或者今生轮回的安乐和后世解脱的安乐比较起来,今世的确太过短暂了。不能只把眼光盯在今生,为了今世的财产、受用等荒废了自己的修行,这是不行的。

今生很短暂,来世很漫长,有智慧的人就应该思维,到底怎样分配时间?以怎样的观念来对待当前生活和修行中的问题?到底应当怎样观待、协调?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这里讲“为今束缚”,有些人被今世的财产受用所束缚,非常耽著今世的财产、地位、受用,对今世的子女、亲属等过于执著,被他们紧紧束缚住了。为了得到财产和受用,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全部用在这上面;为了子女和亲属,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全部放在上面。

此处“只是为了他们的利益”中“他们的利益”就是财产、受用、子女、亲属等,为了这些利益“辛勤劳作而散乱度日”。看起来很勤奋,每天非常忙碌,觉得很充实,但其实为后世的利益,或者为子女、亲属们后世和解脱的利益方面根本不考虑,这叫典型的短视。

如果把这问题放在不相信前后世的人面前,以他们的眼光看,当然应该这样做。如果你不为财产、受用、子女、亲属去奋斗,那该干什么?难道游手好闲?从世间标准来看,这样的做法应该是对的。但咱们在这主要讲解脱,它的层次要比世间的层次高,所以我们就不能够只想到今生的利益或者子女的受用,为了这些辛勤劳作、散乱度日,这样是不行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荒废光阴而没有时间修法”。没有时间指一方面没有意乐,一方面也没有时间。当我们的心耽著在今世的受用、子女、亲属中,是不会想修法的。“时间”也就是机缘,没有这样的缘分、空闲去修行佛法。既然没有空闲修法就叫无暇。所有的心思、时间、精力全部都被财产、今生的事务团团束缚住了,哪里还有修法的想法呢?没有了。这会导致有些人对心灵的修行根本没有兴趣。上师们或者法师们在讲法,没有兴趣;提到心灵修行,也没有兴趣。觉得心灵上面的东西和今世的财产、受用等永远比不了,所以他没兴趣;有时候不但没兴趣,还会对传播、实践修行法门的人冷嘲热讽,觉得没脑子等等,会说很多诽谤,这是一种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他大概知道今生和后世的概念,但因为过于耽著今世的受用等等,虽然偶尔觉得应该去听听法,但是这种念头一闪而过,很快就被世间的思想覆盖,好像乌云中的太阳露一下脸,马上就进去了一样,这种想法几乎不起作用。

当然,对我们来讲还是可以选择的,并不是已经到了那么严重的程度。我们应该好好观察耽著今世给我们带来的过患,或者今世和后世的比较、暂时安乐和究竟解脱安乐的比较等。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我们看破今世。主要要知道这些财产受用的不可靠、无常,如果耽著了,有可能为了得到这些而铤而走险或者不择手段。为了得到短暂的财富,造下很多的罪业,不值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教证、理证,让我们看破今生,知道今生是短暂的,到死的时候都要放弃的。

有的时候都等不到死就生离了——刚刚讲的是死别,还有很多生离的时候:突如其来的灾祸,不得不分离,那时候是被动分离。因为我们长时间耽著在上面,想法是永远不离开,根本没有做任何准备。当突然的生离死别到来,面对这些违缘就不知所措,除了嚎啕大哭、怨天尤人之外,没有正面的东西去对治,这就是被动放弃的过患。

而修行者是主动地放弃。放弃是指内心去了知它的本质,放松对它的执著。当放松对它的执著时,就已经准备好了:如果哪一天这个事情发生了,我可以接受。他提前训练如何应对这种突发情况。如果内心中早已经准备接受了,或已经通过很多的修行准备好了,情况发生的时候,他虽然是个凡夫人,还会有想法、情绪、执著,但不会那么严重,不会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

所以说主动放弃有很多好处。当我还拥有的时候就想:这些都是无常的、不可靠的,终有一天它一定会离我而去——现在我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营造最终要放弃的东西,没什么必要,这时知足少欲的心态就容易产生。为了后世的利益,我要花些时间、精力去做准备的心态也会有,慢慢对今生的执著、束缚就会放松。这样被捆得没那么紧了,就有一点活动余地了。在这基础上,可以慢慢在后世的解脱方面着手,他就有机会去修法了。

所以在我们的心还没有被今世的财产、受用捆缚得那么不可救药之前,还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修行法门(前行当中也有很多),让我们对今生的执著看破、放下。我们再再讲看破、放下,就怕初学的道友们误会:是不是全部要舍弃、是不是要出家啊?不是这个意思。看破、放下是放松对它的执著。以前对它特别地执著,现在知道这都是无常的,不是可以永远保持的,这是内心在做准备。是内心放下,不是行为放下,这方面我们要了解。

二、人格恶劣:

人格恶劣的人也没办法修行佛法。为什么?因为佛法是非常清净的善法的自性,它的基础不可能是恶心或者是恶劣的人格。

一个善法要修成,必须有贤善的人格做基础。因为修行的是什么呢?是人身,修行者的品行恶劣还是贤善,和他所修的法成功与否有直接关系。你要成就的是善果,要把善法修成善果,基础很重要。如果基础是恶劣的人格,那么再好的善法放在这上面都没有办法相应。前面讲闻法方式时讲到,如果装汁液的容器有毒、很脏,在里面倒再好的牛奶、饮料,都会被容器染污。同样的道理,我们修行佛法的所依、基础,就是贤善的人格,如果人格太恶劣了,再好再高的法(哪怕是大圆满),在相续中都会被恶劣的人格所染污,没办法发挥善法的作用。

人格贤善很重要,这是修行清净善法(也就是佛法)的基础。因此很多成就者——佛陀也好、菩萨们也好,都非常强调首先要做个好人、善良的人。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经常在传法时告诉我们人格要贤善。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有四大教言:大圆满密法、大乘菩提心、小乘的出离心和戒律,第四个就是贤善人格。它是从上往下的,最基础的就是贤善人格。如果有了贤善人格,就可以修行上面的法,如果没有,上面的法就没办法修行。

为了让我们人格贤善,大恩上师还翻译了很多这方面的格言,比如《二规教言论》,里面让我们要做一个好人、贤善的人。还有《格言宝藏论》、《君规教言论》、《水木格言》等等,都是让我们做一个好人的教言。当然里面也不纯粹是做人的方式,也有很多佛法的内容。

这些都表达了一种信息:就是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首先我们要反观在人格上哪些方面需要改正。对照之后发现不对的地方,就要发个誓愿或通过努力改变它。现在修行佛法的人,不是每个人都非常贤善,也不是完全恶劣。如果非常贤善,修行会非常好;如果极其恶劣,改变的可能性也不大;而一般的修行人的自相续是善恶交织的,那就要看他受什么影响。既然对修行佛法能产生一定兴趣,就不是完全恶劣的状态,但也不是完全善的。如果受到好的影响,有好的善知识、道友、道场、道风、好的法等等,人格会越来越贤善;如果遇到邪知识、不好的环境,或者很多恶友等等,人格可能会变得很恶劣。所以这方面认真观察,努力对治非常重要。

性情恶劣之人,连芝麻许的善良人格也不具备,所作所为始终无有长进。正如古大德的教典中所说:“弟子学识诚可改,秉性下劣实难移。”这种人即便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也很难转向正道。

这里的“人格恶劣”就是性情非常恶劣。“性情恶劣之人,连芝麻许的善良人格也不具备”,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在世间法和学习佛法方面始终没有长进,让他学习佛法很困难,基本上到了无暇的状态。他虽然是人,但是不具有修学佛法的机缘,所以叫做无暇。人格恶劣的表现有很多:心胸很狭隘,或者不知恩、不念恩、不报恩,无惭无愧、不稳重,或者喜欢调拨离间、观别人过失等等。

有时我们具足一些贤善人格,有时不太具足,所以要观察自己。如果平常对知恩、念恩、报恩方面做得差,我们就要刻意去想,“生存在世间,其实每个人对我都有恩德。我们走的路,吃的用的东西,如果没有人去创造,我也没办法用。”看上去我花了钱了,其实有钱但没有人做这些事情的话,也是没用的。平常就要观察自己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如果是一个知恩的人,就会感恩一切:都是因为别人的帮助,我才有现在的事情可做,或这些安乐可得,我要知恩、念恩、有时要报恩。

如果人格恶劣,就根本不去观察别人的恩德,对自己恩德再大他也无所谓,认为和伤害自己的人没什么差别。上师说,谁对你很好也不知道,对你很差也不知道,就像一个木头人,这不是境界很高,是人格很恶劣!谁对你好、谁对你差,要很清楚。对你差的人不能去抱怨,但内心当中要知道;对你好的人一定要去报答,要知恩、报恩,这是人格贤善的基础。

还有知惭有愧也是人格贤善。如果没有惭愧心就会乱说话、乱做事情等等。不是说舆论的主流如此,但是在网络上,很多做出来的事情已经差不多到了无惭无愧的状态。很多人还在喝采,觉得这是有性格、有自信,其实很多是没有惭愧心的表现,人格比较恶劣。当然不管在哪个地方这种情况都有,但是不要让自己也变成这样的人。无惭无愧、不知羞耻,还有不稳重、飘来飘去,都是属于人格恶劣的表现,这些方面我们要了知。《二规教言论》学了之后要反复看,去思维人格贤善应该是怎么样的?我有没有做到?有没有改变?如果没做到要去改正等等。当然我们还没有到达不可救药的阶段,如果到了那个阶段,的确是很困难的。

法本此处讲到的是很严重的、人格非常恶劣的人,在《格言宝藏论》当中也提到了这两种:一种本性就像炭一样怎么洗都洗不白,习气很严重,已经不可改变,谁去教诲他都不行,连佛陀给他说教言都可能没办法改变的。还有一种就像一个玻璃杯本来是白色的,但是外面看起来很脏很黑,如果去洗是可以洗掉的。他的本性还不至于那么恶劣,只不过是暂时的因缘,或者受一些恶友、恶环境的影响,学坏了或者沾染了不好的习气而已。这时如果有好的人、好的教言、好的环境去影响他,或者和很多好人在一起,他是可以逐渐变好的。

在很多学佛团体当中,会经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人在学习佛法之前人格很下劣,自己也觉得很差,但是和这些有正知正见的道友在一起之后,就慢慢转变了。佛学院里上师也经常讲,某某修行人,或者某某法师刚来的时候很恶劣,后来因为上师们的恩德加上自己的努力,慢慢变得很贤善了。这种情况上师在讲课时经常提到。这就属于本性不坏,如果有好的因缘影响他,他是可以贤善的;有不好的因缘影响他,他可能还会继续恶劣下去。

这里面讲的“弟子学识诚可改,秉性下劣实难移”,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弟子的学识、智慧很差是可以改的,可以通过精进生起智慧,但是一个人秉性很下劣的话,“实难移”,是很难改变的。噶当派的公案当中讲,博朵瓦尊者还是哪位尊者,很多人去拜见他,想留下来学习。尊者就问这个人的人格怎么样?人格不怎么样,但有智慧,比较聪明,尊者就说让他到其它地方去学吧,没办法收;如果人格好但是很笨,那可以留下来。人格好,慢慢学是可以改变的,智慧是可以增上的。只要人格贤善就会很稳重,稳重就可以一直学,不会随便变化,今天在这儿、明天在那儿飘来飘去。只要有稳重的人格,只要学下去,智慧是可以提升的。

但是如果人品下劣、不稳重,怎么样也是学不好的,即便以前有一些智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越来越钝,最后就没有了。因此以前这些大德们在挑弟子的时候,都是首先观察人格。如果人格贤善就愿意培养,反之则不愿意培养。

刚刚讲的情况中还会有一种可能性,即这个人暂时来讲,在别人面前显现的是一个世界上坏事做绝的大恶人,但是他一旦改变之后,学习的动力也很大,这个情况也有。如奔公甲格西以前就是个大强盗,伤害了很多人,但他一旦痛改前飞之后,变成一个很贤善的修行者。有些人内心当中心力很大,比如说大善人、大恶人的力量都是很大的,因为恶人如果造恶的时候有能力,那么一旦改变后造善的能力也很大,有些时候是这些大德们给我们做的示现。

若以我们现在没有神通的人来观察,基本上要去看这个人的品性,实在一眼看不出来就留下来观察一下,让他做一些事情看他的言行。也许刚一开始一两天还看不出来,但时间长了就会看出他的秉性到底如何,如果不好的话就想个办法让他走就行了。

因此就有“秉性下劣实难移”这样的说法,“这种人即便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也很难转向正道”,意思是一个人格下劣的人,即便遇到佛陀或具有学识的善知识也没办法转变。所以说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严重恶劣,那么他基本就是属于一种无暇。

如果是像我们中的有些人,可能有一些人格不好的方面(因为自己的人格缺陷等等),那怎么办?可以看一些教言或好的事例,参照中国有的一些贤善的人的故事。看了之后见贤思齐,发愿要像这些贤善人格的人们所表现的一样,做个好人或贤善的人等等,这样做也可以。佛法当中有很多这些高僧大德的传记和教言,我们都要去看。看了之后努力地去改正,而且改正的时候不是单单是为了自己集资净障,这个方法在佛法当中就有很多。

刚刚那种人格恶劣的人可能内心当中想改变的心都没有,谁讲给他听都没有用。然而像我们这种人即使有些地方人格不好,却有一种想要改的心。虽然有的时候由于以前的习气比较重,改起来有些困难,但是内心当中从来没有放弃过上进的心。我们首先要去学习这方面的教言,学了之后要努力去改变,修正自己不好的心态。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佛法当中的积资净障,为了让自己越来越贤善,积累资粮清净自己的罪业,然后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发愿回向或者请上师道友们给我加持一下,如果经常这样去做,慢慢的也可以改变很好。

三、无出离心:对于所讲述的恶趣等轮回过患,或者今生的何等痛苦,如果内心生不起一丝一毫的畏惧感,那么根本不会生起作为趋入佛法之因的出离心。

出离心是修行佛法的基础,一个真正想出离解脱的标准佛弟子的基础就是出离心。人格贤善当然也可以作为基础,你可以在世间当中做个好人,因此人格贤善是世间和佛法二者共同的基础。如果只是止于人格贤善而不再进修佛法,那么你在世间是一个好人。

虽说出离心和人格贤善都是佛法的基础,但二者之间是不一样的。因为出离心只能作为佛法的基础,而不是世间的基础,从这方面讲是不共的。刚刚那种贤善的人格是共同的基础,无论你在世间做一个好人,还是要修行佛法都必须有贤善的人格,而出离心仅作为佛法的基础,是不共的。

我们如果有了出离心,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是一个标准的佛弟子,就有了佛教徒的法相,如果没有出离心就是还没有佛弟子的法相。所以,拥有出离心是迈入真实解脱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出离心当然就是无暇。因为我们的“暇满人身”就是这样具有修行佛法机会的的所依,没有了出离心当然就根本上失坏了“暇满人身”而变得无暇。

“对于所讲述的恶趣等轮回过患”,就是说地狱、旁生还有恶鬼等诸恶趣的过患,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痛苦。还有善趣的痛苦,即作为人、阿修罗和天人的痛苦等整个轮回的过患。对于佛经论典和《前行》当中所讲到的轮回过患,或者今生中的痛苦如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等等所有这些痛苦,内心当中没有生起一丝一毫的畏惧感。

因为出离心需要对轮回畏惧或厌离,这样才愿意出离。如果对这些都没有畏惧感,比如说有些人觉得是神话,或者说不存在恶趣的痛苦。有时候你说人道的一切都是痛苦,他觉得没有这么严重和恐怖,认为自己现在就是很安乐愉悦的状态,还有某某人也很快乐,所谓的一切人都是苦,一切轮回都是苦,他觉得都不周遍。这就是对轮回没有产生畏惧感。

佛法当中所讲的痛苦是从“三苦”来表述的,即苦苦、变苦、行苦。这些苦是周遍的,如果我们不去思维就会觉得,轮回当中还是有可贪念的或者不畏惧的东西,因此内心当中产生不了畏惧感。如果没有畏惧感就不想出离,根本不会生起趋入佛法之因的出离心。

有些世间上的人觉得自己也是非常的厌离世间,比如说有些抑郁症或者那种愤世嫉俗的人或者有些厌世心很强的人,他们也说很厌世,但这种厌世心不是出离心。首先他的厌离的范围只是当前的一种状态,如他当前很痛苦的身心状态或者经济等等,他对这个方面很厌离。由于也没想到办法解决,为了赶快解决掉这一切,他就想到自杀等等,所以有的时候厌世心重了就容易走向极端。

在佛法当中一方面是厌世心,一方面是出离心。其实厌世心和出离心在某些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两种不同的侧面。有的时候出离心就是厌世心,比方说“四厌世心”,就是让我们对于整个轮回要厌离,那么厌离之后怎么样?世间一般的人没有认为有解脱,厌离后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只有自杀,他觉得通过自杀之后所有的痛苦就摆脱了。(待续见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