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最初的你·快乐之歌》学习笔记
简略分析
一、课前总说
1、学习《快乐之歌》之缘
2、学习《快乐之歌》之理
(1)《快乐之歌》是将一切苦乐转为道用的殊胜窍诀。
(2)修行要有面对痛苦转道用的准备和训练。
3、归摄
二、正文脉络
颂词:
自他虚幻此蕴身,
如若患病当快乐,灭尽昔积诸恶业,
修行正法众所作,皆为净除二障碍。
如若患病当快乐之理
1、病之因
2、业之果
3、快乐之理
4、窍诀转道用
5、教诫
(1)应断
(2)应取
(3)归摄
颂词:
如若无病亦快乐,身心舒适善行增,
欲令人身具实义,三门奉行诸善法。
如若无病亦快乐之理
1、健康无病为大家共识之快乐
2、身体无病是佛陀的无量加持
(1)公案
(2)上师所愿
3、健康快乐还要善法增长
(1)教证
(2)修行人应适应任何环境
(3)大德道歌
4、归摄
颂词:
如若无财当快乐,无有守护忙碌事,
所有争端及恼怒,悉由贪执财物起。
如若无财当快乐之理
1、世间人与修行人之别
2、快乐之理
(1)财富乃是痛苦因
(2)知足少欲很快乐
(3)无欲无求之境界
3、归摄
颂词:
如若有财当快乐,广兴福德之善资,
暂时究竟诸利乐,定是福泽之果报。
如若有财当快乐之理
1、解惑
2、快乐之理
(1)可以作很多功德,积累很多福报。
(2)从暂时的角度来讲,可以广兴善法,办学校、建医院,做各种慈善事业来帮助众生。
(3)尤以佛陀为供养对镜最殊胜。
(4)善法增长功德福报
3、教诫
(1)如若有财
(2)如果无财
(3)不堕两边
4、归摄
颂词:
如若速死当快乐,恶缘无机作阻挠,
衔接来世之善缘,定入无误之妙道。
如若速死当快乐之理
1、快乐之因
2、以出家身份速死为荣
(1)正面例证
(2)反面例证
3、大德利益众生周边法界
4、归摄
颂词:
如若久活当快乐,修行体悟之庄稼,
长依教授温湿度,茁壮成长得成熟。
如若久活当快乐之理
1、快乐之因
(1)利人
(2)利己
2、利益众生当久活
(1)高僧大德久活
(2)凡夫久活
3、归摄
颂词:
无论如何皆快乐!
总说无论如何皆快乐
1、快乐源于内在
(1)大德教言
(2)笑对苦乐
2、快乐不依靠外在物质而得
(1)修学大德之境界
(2)教证
(3)公案
3、教诫归摄
(1)将窍诀转道用
(2)无论如何皆快乐
(3)归摄
展开分析
一、课前总说
1、学习《快乐之歌》之缘
(1)由无著菩萨撰著。(因萨迦地方一位格西请问“生病如何转为道用”而撰写)
(2)在藏文版《佛子行》后面一般都附有《快乐之歌》。
2、学习《快乐之歌》之理
(1)《快乐之歌》是将一切苦乐转为道用的殊胜窍诀。
1)未知此理:通常来讲,世人在享受快乐时,法修不成;感受痛苦时,法也修不成,以致无法圆满善根,获得的人身无有意义。
2)了知此理:这个修法中有很甚深的窍诀,明白此理之后,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任何挫折或不幸,都有转为道用的勇气和方法。
3)劝:现代人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2)修行要有面对痛苦转道用的准备和训练。
1)依大德和上师教言。
2)修行首先要考虑,如果遇到生病、死亡、身无分文等痛苦时,自己应该怎么样面对?
3)喻:就像士兵还没有去战场之前,一定要有所训练,只是了解不行,必须要动作很娴熟。
4)同样,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面对病苦等道理,我们在身体健康、没有苦恼时要经常修习,一旦疾病来了、死亡来了,因为以前有准备,马上就能用上。
5)否则,生病时再修已经来不及了,从来没有训练过,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容易生烦恼。
3、归摄
(1)生老病死是轮回的必然规律,每个人都无法避免,有了这些窍诀,那时候就不会害怕了。
(2)有病与无病、富裕与贫穷、短命与长寿,这些降临到自己身上时,不会过于痛苦,也不会过于欢喜。
二、正文脉络
【颂词】
顶礼上师!
自他虚幻此蕴身,如若患病当快乐,
灭尽昔积诸恶业,修行正法众所作,
皆为净除二障碍。
如若患病当快乐之理
1、病之因
(1)我们无始以来造了杀生、诽谤、攻击别人等无量恶业,成熟之后定会在身上产生各种疾病;
(2)不说无始以来,我们在即生当中,回顾童年时代或青年时代,也杀害了不少众生,不管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山上跑的,被我们吃了不计其数,尤其在海边长大的人,可能吃了特别多的海鲜。
2、业之果
罪业迟早都要偿还,一命抵一命,害了别人的性命,也要用自己的生命来补偿。
3、快乐之理
(1)自他的蕴身看似实有,实则虚幻,没有一点价值和精华。
(2)认为身体永远健康,对轮回生不起厌离心,对修法也增不上精进心。
(3)修法时必须经历这些痛苦,才能遣除一切罪业,清净烦恼障和所知障,否则修行是不会成功的。
(4)通过得病能清净罪障,小痛除大苦。
(5)教证:《中观宝鬘论》里面说:“如医术中说,以毒能攻毒,小苦除大苦,如是何相违?”
4、窍诀转道用
(1)疾病、毁谤、违缘、不悦等,智者用上适当的窍诀,就可以将之转为道用,消除轮回深渊的极大苦楚。
(2)教证例证:
1)朗日塘巴格西曾说:“昨晚我感到特别不适,修法的效果却反而增长了许多。”
2)有些人晚上失眠特别痛苦,最后干脆不睡了,开始念咒语,一晚上能念几万遍,修行越来越精进了。
3)《前行》中讲过,吉祥比丘尼不幸患上了龙病(麻风病),觉得一切希望都没有了,于是一心一意地修观音法,最后获得了殊胜成就。
4)这类现象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5、教诫
(1)应断
很多人身患重病时,觉得一切都完蛋了,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
(2)应取
1)就算生一场大病,确实是自己修行最好的助缘,所以应该感谢那些病魔以及非人的侵害。
2)这是佛菩萨和上师赐予的修法良机。
3)倘若从来没有生病,那就感觉不到病苦的煎熬,修行无法能增上。
4)修心法中说:“如果我生病对众生有利,但愿让我生病;如果我死亡对众生有利,但愿我尽快死亡。”
(3)归摄
1)生病没有什么痛苦,真的是一种快乐,历代的很多高僧大德就是因为生病而彻知了轮回本质,佛陀也是看到老死病的痛苦之后,对轮回心生厌离,有了出家的决心。
2)因此大家以后遇到病苦时,不要愁眉苦脸、叫苦连天,而要觉得这是个好消息。
【颂词】
如若无病亦快乐,身心舒适善行增,
欲令人身具实义,三门奉行诸善法。
如若无病亦快乐之理
1、健康无病为大家共识之快乐
(1)身体很调和,心情就稳定快乐。
(2)身心舒畅时,善行会越来越增上,难得的人身也用得起来,作任何功德都会善始善终。
(3)身体快乐,心也快乐,成就自然会轻而易举。
教证:佛陀在有关经典里说:“有一种禅定名叫安乐三摩地,获得此种三摩地的大菩萨,所感受到的万法皆是快乐的。”
(4)身体无病是一种福报。
1)例证
个别发心道友,几十年身体很好,发心也很圆满。
有些法师身体很好,讲经说法从来不断。
2)反例
有些道友身体不好,经常缺课,即使去听课也没有力气,犹如被石头击中的鸟雀一样身衰力竭,无精打采。
2、身体无病是佛陀的无量加持。
(1)公案
公案1:佛陀因地转生为人药王子,为众生疗愈疾病,使世间病人均得以康复痊愈。(略)
公案2:唐代杜顺和尚行为相似、治愈聋哑人。
(2)上师所愿
但愿世间上凡是听到(人药王子)名号的人,都能从病苦中获得解脱。
3、健康快乐还要善法增长
(1)教证
佛陀在经中说:“受苦者修行难成就,享乐者修行易成就。”
(2)修行人应适应任何环境
1)在逆境中,修行也有可能越来越增上。
2)往往在一些好环境中就懈怠了,没办法抵挡诱惑。
3)帕单巴尊者说:“人们受得了苦,但是受不了乐。”
(3)大德道歌
“达到一定境界时,在寂静的山林里,修行境界会增上;在热闹的城市中,修行境界也不会丧失。”
4、归摄
有病是修行的助缘,无病也是修行的助缘,若能如此,什么情况都可以面对,信心悲心也会增上。
【颂词】
如若无财当快乐,无有守护忙碌事,
所有争端及恼怒,悉由贪执财物起。
如若无财当快乐之理
1、凡夫与修行人之别
(1)凡夫
倘若一贫如洗、无吃无穿、赚不到钱,世人可能觉得特别痛苦。
(2)修行人
对修行人而言,没有财富是很快乐的。
2、快乐之理
(1)财富乃是痛苦因
1)《亲友书释》中说,财富首先要积累,然后要守护,最后还要担心灭尽,前中后没有一处安乐可言。
2)国际上的争端、战争,除了极少数是政治等原因以外,大多数都跟财富有关。
(2)知足少欲很快乐
1)经云:“奢望即痛苦,无求最快乐,做到无求者,安然而睡眠。”
2)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言:“若具知足一宝藏,无有财产真富翁。”
3)知足少欲的人,即使没有什么财产,也是“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3)无欲无求之境界
例说:
1)南传佛教一出家人,身上除三衣一杖外,连鞋都没有穿。到学院也是“方便的时候坐车,不方便就走路。”看起来十分自在。
2)上师本人也情愿一把火烧光所有,只留一串随身常用的念珠。
3)上师常用的念珠很便宜,大概十来块钱,已经用了十年。
4)唐代承远法师(莲宗三祖)在山里修行时,生活过得非常随缘。有人布施就吃,没人布施吃草木。有人仰慕他的德行而来拜谒,以为是侍者、不知道是大师本人。
5)华智仁波切以前与弟子纽西龙多,住在森林中修行。依靠窍诀体悟了无头无尾、一切无有实相的大圆满最高境界。
3、归摄
(1)真正的证悟不在于物质生活如何富裕。
(2)一切争端皆以贪执财物而生,这对修行有很大的障碍。
(3)没有财富是最快乐的。
【颂词】
如若有财当快乐,广兴福德之善资,
暂时究竟诸利乐,定是福泽之果报。
如若有财当快乐之理
1、解惑
疑:无财富快乐、有财富也很快乐,这会不会相违呢?
解:不相违,真正的修行人事事随缘,什么都很快乐。
2、快乐之理
(1)做很多功德,积累很多福报
1)佛陀不可思议的诸般妙相,是依靠福报而产生的。
2)佛陀的色身由福德资粮而生,法身依靠智慧资粮而生。
3)教证:
《宝鬘论》云:“不可思福中,生出佛妙相。”
龙猛菩萨在《六十正理论》、《宝鬘论》中有详细说明。
(2)从暂时的角度来讲,可以广兴善法,办学校、建医院,作各种慈善事业来帮助众生
对修行人而言,是利益众生的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方便。
(3)尤以佛陀为供养对镜最殊胜
1)利益
当下即可圆满资粮,生生世世都不会变成贫穷者。
2)公案:(略)
公案1:佛陀时代,给孤独长者用黄金买下祇陀太子的花园,为佛陀建造讲经说法的精舍,以此功德获得六欲天中寿命很长、不易堕落的忉利天的宫殿。
公案2:我乳轮王因前世对如来供养一点财物,后来变成统治四大部洲的转轮圣王。
(4)善法增长功德福报
1)众生拥有的福报,都是作布施、积累善根所获得的。
2)随喜有些大老板、大施主,他们对寺院捐的钱特别多,在成千上万的僧众面前作大供养,这种福报生生世世都不会耗尽。
3)尤其是无有自私自利,以菩提心来摄持,功德真的是无法描述。
3、教诫
(1)如若有财
1)不为财富而烦恼,将财富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比如:供养僧众、帮助贫困者;让穷人依靠这些钱,一生中能对三宝起信心,乃至生生世世不会变成愚昧之人。
2)转为道用,不让财富成为修行的障碍。
(2)如若无财
过平平淡淡的生活,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修行人。
(3)不堕两边
不要过于贫穷,也不要过于富裕,这对修行中等者而言非常适合。
4、归摄
财富对于利益众生的人才有用。
【颂词】
如若速死当快乐,恶缘无机作阻挠,
衔接来世之善缘,定入无误之妙道。
如若速死当快乐之理
1、快乐之因
(1)本来你还会遭受修行的违缘,但现在这些违缘无法阻挠你。
(2)自己修行佛法的很多善缘具足,戒律没有毁坏,善知识已经摄持,该修的法也圆满了。
(3)以出家身份或者修行人、皈依者的身份死,来世必定会趋入解脱妙道。
2、以出家身份速死为荣
(1)正面例证
有些道友现在是出家身份,也获得了一些灌顶和上师的教言,对三宝没有生邪见,如果这样清净地死去,为来世也能结上很好的善缘。
例证1:一道友在接受了法王如意宝灌顶后,说:“今天灌了这么殊胜的顶,刚好誓言也没有破,以后的事情难以预料,我现在死了多好啊!”
例证2:仲敦巴格西有一个弟子叫萨西,他在一次纷争中不幸丧生。仲敦巴格西惋惜地感叹道:“我的萨西如果三年前死去,还是以三藏法师的身份死的,只可惜他三年后才死。”因为他当时还俗了,然后去战场上死了。
(2)反面例证
人的分别念是很难说的,以后一旦遭受大的违缘,给佛教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不如早一点死了好。
例证1:上师家乡有个老乡的儿子,出家后没当上法师,反而以出家身份打架,做了许多不愉快的事情,被关了几年监狱,出来后娶妻办喜事,当天他父亲非常伤心……痛苦原因:惟愿儿子以出家身份办丧事,不愿儿子以在家身份办喜事。
例证2:历史上有名的唐巴比丘,由于密友成仇,众叛亲离步入佛门,修行有了一定的境界,因生起恶分别念,希望鸽子变成军队消灭敌人,后来还俗成了军队首领,跟别人打仗,杀害了很多众生。
(3)过患:
出家人还俗而死了,或者在家人对三宝起邪见、金刚道友之间发生矛盾而死了,这种下场特别可怕。
3、大德利益众生周边法界
以前无著菩萨接近圆寂时,很多人都祈请说:“您不要舍弃我们这些可怜众生,想想您的弘法利生事业,您一定要长久住世啊!”无著菩萨说:“利益众生不一定要长久住世,如果有境界,死了以后到其他刹土去,照样可以度化无量众生。”
4、归摄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得到自己快要死亡的消息时,应该坦然面对,应该欢喜。
【颂词】
如若久活当快乐,修行体悟之庄稼,
长依教授温湿度,茁壮成长得成熟。
如若久活当快乐之理
1、快乐之因
(1)利人:长久住世对弘法利生有很大帮助。
(2)利己:修行体悟的庄稼,长期依靠上师窍诀等温暖、潮湿的因缘,一定会茁壮成长,越来越成熟的。
因:如果活得久一点,修行肯定会越来越增上。
例:法王如意宝说过,自己二十几年、三十几年、五十几年的证悟境界都 不同,越来越有进步,到了六十多岁接近圆寂时,他老人家说:“我如果继续修的话,修行体悟还会提高。”
教证:
《别解脱经》云:“多闻赴林间,年迈时安乐。”
《四百论》云:“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总之,人身非常难得,若能活在世间中,不说密乘戒,就算别解脱戒中戒律清净、修行精进的老修行人,活的时间越长,对世间就越有利,对自己也是有意义的。
2、 利益众生当久活
(1)高僧大德久活
1)久活对众生的利益不可估量。
2)如法王如意宝,如果能久活一天的功德也不可思议;哪怕说一句话,力量也是非常大的。
3)虚云老和尚,从《年谱》上看,基本上在100岁以后,不管是传戒、讲法,还是广收弟子、修建寺院,利益众生的事业更加广大。
4)本焕老和尚,已经100多岁了,弘法事业相当广大。
(2)凡夫久活
如果修行比较圆满、不出什么违缘,那活的时间越长越好。
3、归摄
总而言之,修行体悟的庄稼,需要上师的教言来不断灌溉,渐至成熟,因此活在世间上越长越好。
【颂词】
无论如何皆快乐!
总说无论如何皆快乐
不管怎么样,有病也好、无病也好,有财也好、无财也好,快死了也好、活很长也好,一切都是快乐的,没有什么痛苦。
1、快乐源于内在
(1)大德教言
1)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中说:“内在快乐尚未得,外在欢乐皆苦因。”
2)假如没得到内在的快乐,外在的受用圆满、权利地位等都是痛苦之因。
(2)笑对苦乐
噶当派的大德常说:“苦时无哀号,乐时生厌离。”
痛苦的时候不要出哀号声,应该笑咪咪地接受;快乐的时候不要喜不自禁,发财了、得奖了,都不应该得意忘形。
2、快乐不依靠外在物质而得
(1)修学大德之境界
米拉日巴在道歌中唱道:“见其身体如骷髅,仇敌观之泪满眶;见其内心如佛陀,如来观之生欢喜。”米拉日巴在苦行时身体就像骷髅一样,不要说亲人,就算怨敌见了也会流泪。但他的内心境界跟佛陀一样,如来见到也会心生欢喜。
达到这种境界时,轮回中的任何苦乐都可以坦然面对。
(2)教证:
《经庄严论》中说,若能将万法视如幻化,无论你转生于何处,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就像在游花园一样,一切痛苦烦恼不会让你恐怖。
(3)公案:
当年佛陀获得佛果之后,被成千上万的大王将相、梵天、帝释天恭敬赞扬,也没有生起极大的欢喜心;被婆罗门巴顿扎用一百种骂人的语言来侮辱、被婆罗门女扎灯玛以与之作不净行来诽谤,也没有忧伤而觉得痛苦,赞颂与诽谤完全平等,无有丝毫苦乐之别。
3、教诫与归摄
(1)窍诀转道用
尽管我们凡夫人达不到佛祖那样的境界,但有了这些妙药般的窍决后,不管在生活中经历什么事情,自己都不会大喜大悲,而会过得很自然、很快乐。
(2)无论如何皆快乐
对修行人来讲,死了也可以,活着也可以,有病也可以,无病也可以,“无论如何皆快乐”。
懂得这些殊胜窍诀的人,跟不懂这方面教言的人相比,面对痛苦与快乐的态度有天壤之别。
(3)归摄:
因此,在轮回当中,唯一释迦牟尼佛的教言甘露,才对众生有非常大的利益,大家一定要精进地修持!
重难点分析
难点:
如何理解自他蕴身看似实有,实则虚幻?
众生的身体依靠五蕴而存在,误认为五蕴为我,但五蕴是无常变迁的,分散的,多体的,五蕴中无法找到一个“我”,所以自他蕴身看似实有,实则是虚幻的,用中观的方法观察并不成立。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非涎非鼻涕,非脓非黄水,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肉与皮非我,脉气热非我,百窍亦复然,六识皆非我。——《入行论•智慧品》
重点:
1. 健康、发财、长寿对世间人而言,本来就会很快乐,为什么作者还要宣说呢?
健康、发财、长寿的快乐,对世间人而言,来源于贪求的满足,只是一种暂时的快乐,从佛法的角度看,无常故,短暂易逝,其本质仍然是苦。这里无著菩萨从善用人身成办解脱道的角度宣说:
如果无病,身心舒畅,难得的人身可以很好地用起来增上善行、修持佛法。
如果有钱,善用财富,利济他人,可以积累很多福报、功德。
如果长寿,可以弘法利生、行菩萨道,自己依靠上师三宝修行也会越来越成熟。
2. 本论所讲的诀窍,平时应当如何串习,这样有什么必要?
《快乐之歌》是将一切苦乐转为道用的殊胜诀窍,平时应当反复思维、融会于心。有了平时的训练,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病、穷、死等逆境时才有勇气与能力立即转为道用。同样,在健、富、寿等顺境中也需要勇气与能力立即转为道用。这样,心才不会为外境所转,而安住于解脱道。
本课教证
1. 《中观宝鬘论》里面说:“如医术中说,以毒能攻毒,小苦除大苦,如是何相违?”
意思是:按古代医书的观点,毒药运用恰当,即可以毒攻毒,消除自身的痛苦。同理,疾病、毁谤、违缘、不悦等,智者用上适当的窍诀,就可以将之转为道用,消除轮回深渊的极大苦楚。(摘自《快乐之歌》讲记)
2. 佛陀在有关经典里说:“有一种禅定名叫安乐三摩地,获得此种三摩地的大菩萨,所感受到的万法皆是快乐的。”
意思是:身体没有生病,安乐三摩地就容易生得起来,如此一来,身体快乐,心也快乐,成就自然会轻而易举。(摘自《快乐之歌》讲记)
3. 佛陀在经中说:“受苦者修行难成就,享乐者修行易成就。”
意思是:一般来讲,整天被病魔缠绕的人,除了个别高僧大德和修行境界非常高的人以外,根本没有修行的力量和勇气,而如果身体比较健康,心情也非常不错,那很容易修成一些法。(摘自《快乐之歌》讲记)
4. 帕单巴尊者说:“人们受得了苦,但是受不了乐。”
意思是:有些人在困难的环境中可以忍受下来,修行反而有进步,往往在一些好环境中就懈怠了,没办法抵挡诱惑了。当然,极个别坚强的人,在逆境中,修行也有可能越来越增上。(摘自《快乐之歌》讲记)
5. 《亲友书释》中龙树菩萨说:“积财守财增财皆为苦,应知财为无边祸根源。”
《亲友书释》中还说:“被称为寂静调柔、财物丰足的诸位智者,因积累、守护、毁尽这些财产,也历经同样多的辛酸。”
意思是:积累财产、守护财产、耗尽财产的过程中,充满着痛苦及苦因(这里阐述的是财产,其实对人的贪执也是如此。——原注)。为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财产是无边祸害的根源。(摘自《入行论》讲记)
6. 经云:“奢望即痛苦,无求最快乐,做到无求者,安然而睡眠。”
7.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言:“若具知足一宝藏,无有财产真富翁。”
意思是:其实如果知道满足,即使没有那么多财产,也堪为一个真正的富翁,因为“财富”就是令人得以满足。(摘自《亲友书》讲记)
8. 《宝鬘论》云:“不可思福中,生出佛妙相。”
意思是:佛陀不可思议的诸般妙相,是依靠福报而产生的。佛陀的色身由福德资粮而生,法身依靠智慧资粮而生,这一点龙猛菩萨在《六十正理论》、《宝鬘论》中有详细说明。(摘自《快乐之歌》讲记)
9. 佛经中说“不堕两边”。
意思是:不要过于贫穷,也不要过于富裕,这对修行中等者来讲非常适合。但如果有些人利益众生的发心比较大,那么财富对他来讲,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摘自《快乐之歌》讲记)
10.《别解脱经》云:“多闻赴林间,年迈时安乐。”
意思是:广闻博学、戒律清净的修行人到林间去,因为一生都在修持善法,年迈时也会很快乐的。(摘自《快乐之歌》讲记)
11.《四百论》云:“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意思是:具有戒律、有修行境界的人,活在世间上的时间越长越好。(摘自《快乐之歌》讲记)
12.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中说:“内在快乐尚未得,外在欢乐皆苦因。”
意思是:假如没得到内在的快乐,外在的受用圆满、权利地位等都是痛苦之因。(摘自《快乐之歌》讲记)
13.噶当派的大德常说:“苦时无哀号,乐时生厌离。”
意思是:痛苦的时候不要出哀号声,应该笑咪咪地接受;快乐的时候不要喜不自禁,发财了、得奖了,都不应该得意忘形。(摘自《快乐之歌》讲记)
14.米拉日巴在道歌中唱道:“见其身体如骷髅,仇敌观之泪满眶;见其内心如佛陀,如来观之生欢喜。”
意思是:米拉日巴在苦行时身体就像骷髅一样,不要说亲人,就算怨敌见了也会流泪。但他的内心境界跟佛陀一样,如来见到也会心生欢喜。(摘自《快乐之歌》讲记)
名词解释
证悟
以正智于真理证知悟解也。【《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殊胜
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如吾人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因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凡有一念之善者皆可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实乃稀有之事。【《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妙相
如来具足三十二种众生所不具的清净妙相。圆满殊妙之相好,都是佛在因地经过多生累劫的积集福德资粮而现前成就,在《中观宝鬘论》中广泛细致地叙述了成就如来微妙相之因。【《金刚功德经》索达吉堪布 口译】
福德资粮
修布施之善行为佛果之资粮也。【《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智慧资粮
谓由宿世修习智慧,而于今生聪慧明敏,解了法义,是名智慧资粮【《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精舍
寺院之异名。为精行者所居,故曰精舍。非精妙之谓。此名自祇园精舍而来。【《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欲天
欲界有六层的天,故名为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因依山而住,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空而住,故名“空居天”。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风心获得自在
是一种修行,通过观修风脉、控制风脉明点而获得自在,身体很轻就可以在虚空中飞起,也就是获得某种成就。【《前行广释》辅导 生西法师 讲】
蕴身
佛书所说由五蕴集聚而成的动物的形体。【藏传佛教汉语词典】
色身
(术语)三种身之一,自四大(地水火风)五尘(色声香味触)等色法而成之身,谓之色身。楞严经十曰:“由汝念虑,使汝色身。”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身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风心
即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藏传佛教噶举派》刘立千着】
指最微细风心,即本无心。 【《土观宗派源流》】
以上的释义在原文语境中不是非常相应,下面是可能更加符合原文语境的词条及释义:
粗分风心:粗分思虑及其依附的风息。【《藏汉佛学词典》】
风息瑜伽:即一般所说之气功。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着】
风息自在:可以打通脉轮,气心自在促成开悟,且能出现神通。 【《藏传佛教觉囊派》刘立千着】
发心师兄:定解G03/B30/B23
审核师兄:定解G09/B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