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足迹 >> 拓展资料 | 四他胜处法
Back

1.《瑜伽师地论-戒品》中之四他胜处法,其目的是告诉菩萨行者,当修持善法不着力,而恶法超胜善法,以至毁损菩提心,阻碍菩提行时,四他胜处法是一种巨大的护持力,也可说是增长摄受菩萨的一份广大资粮,更是菩萨行者一套无上法宝。2.四他胜处法:A利人心,亦即是说损人利己,誉己毁他之心不可有。B大悲心,菩萨行者要财法两施,更施无畏,也就是说见苦不救之心不可有。c大慈心,舍憎恨、息嗔恚、冤亲平等,才是菩萨的心肠,行者的胜法。D智慧心,谤佛法、邪知见,都非菩萨,破迷立信,拥正黜邪,广弘佛菩萨所说的经论,推崇古德祖师的微言妙理,不可执“法”以诱人,私创邪见而断他人的菩提道心。第 一 条:若不行身礼、语赞、意信,三门不供三宝随一,逾越一日者,是三门不供三宝恶作。第 二 条:若不为遮自多欲、不知足、贪着利敬承事等,是随行趣入贪心恶作。第 三 条:对菩萨戒腊长者、具德者,应起承事礼敬,若不恭敬而行承事礼敬等,是不敬诸长者恶作。第 四 条:他向自说诚实语,且心怀欢喜,若彼来问义,以瞋心,或懈怠故,不随顺答问者,是不答诸问恶作。第 五 条:若于他人供请衣、食等,以慢心,或恶心,或瞋心,或懈怠故,不赴宴请应供者,是我不赴宴请恶作。第 六 条:若檀越供养金、银等诸财物,以恶心,或瞋心,或懈怠故,不取受者,是不取受金等恶作。第 七 条:若于诸希求正法者,以恶心,或瞋心,或嫉妒,或懈怠故,不施法者,是于希求法者不施法恶作。第 八 条:于彼造无间业、或犯根本堕的坏戒者,以彼为理由,若以恶心,或瞋心,或懈怠故,舍弃而轻蔑者,是舍诸坏戒者恶作。第 九 条:为护念他意故,应如声闻般修学诸戒学处,若不尔者,是不为生信而学诸学处恶作。第 十 条:戒律所制:断法衣满十日等遮制堕罪等,对此菩萨并不须如声闻般修学,若如彼而学者,是少行众生义利恶作。第 十一 条:如理修学菩萨学处的具足菩提心者,若得能成就殊胜利他,且正开许杀生等七种业行,若不趣入彼行者,是不具慈悲恶作。第 十二 条: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方便研求、巧取豪夺、赠微薄厚,若自愿取行此五邪命随一,不依止彼等对治者,是自愿取行邪命恶作。第 十三 条:若自随心所欲地戏笑、胡言、散乱,也欲令他人趣入戏笑等,是随心所欲而极好戏笑恶作。第 十四 条:若唱言:「诸菩萨不应喜乐涅盘,应行彼反品,不应怖畏烦恼,心不须由此极作远离,当观须在三大阿僧只劫中流转生死,成就菩提。」作是说者,是思唯自解脱生死恶作。第 十五 条:若自所用语词,非坚非实,将生诸疑问诤难,且自有不雅恶名事,若不为遮除彼等者,是不断恶名恶作。第 十六 条:在正见知以威猛方式治罚其身口恶行,彼即得有力还净,但若只为守护其心意,不予造作决定方便者,是虽具烦恼而不行改造恶作。第 十七 条:他于自作骂、瞋、打、损等四,若报复彼彼者,是离沙门四法恶作。第 十八 条:对于自向他所作恶行,或于自作他已生疑念随一,若以恶心,或慢心,或懈怠故,不予如理解答申诉者,是舍诸瞋心者恶作。第 十九 条:他虽向自行种种恶行,但彼已如法合理悔谢,若以恶心,或损心,或不欲接受故,不受悔谢者,是断彼发露忏悔恶作。第 二十 条:若于他起瞋而坚执,不观此过失,自愿取行者,是随行趣入瞋心恶作。第 二十一 条:若为求恭敬、承事、利养等,摄受眷属者,是为求利敬承事而摄众恶作。第 二十二 条:若以懒惰及懈怠故,除中夜分外,余在日间、夜间初夜分、后夜分,若自愿取受睡乐、心散逸乐、卧床之乐等,不去除者,是不行去除懈怠等恶作。第 二十三 条:若以贪染诸王臣、盗贼、妇女等散乱杂话,渡越时日者,是以贪依于无义之语恶作。第 二十四 条:若心欲等至,但以恶心,或懈怠故,不向他闻三摩地教授者,是不往求三摩地之义恶作。第 二十五 条:若自愿取行能障静虑的障蔽、掉悔二、瞋、睡暗二、贪、疑五盖随一,不予去除者,是不断静虑障蔽恶作。第 二十六 条:若贪静虑乐,观味着为功德者,是于静虑之味观为功德恶作。第 二十七 条:若作是观:听闻、执取词义、修学声闻法藏等,固为小乘者所须,菩萨则不须此,并如是向他人宣说者,是谤声闻乘恶作。第 二十八 条:若正勤学菩萨法藏,复予放舍,而勤学声闻法藏者,是正有自类而勤学彼类恶作。第 二十九 条:若正勤学佛说,复放舍不行,而勤学外道俗典者,是不精勤而勤学外典恶作。第 三十 条:以需要故,虽须勤学外道俗典,若初、中、后三期皆欢喜趣入彼者,是虽勤学而喜彼恶作。第 三十一 条:若说菩萨法藏随一所诠下劣,或说能诠下劣,或说作者下劣,或说不得众生义利,说诸毁谤之词者,是谤大乘恶作。第 三十二 条:若以慢心、或瞋心而自赞毁他者,是自赞毁他恶作。第 三十三 条:若以慢心,或懈怠故,不往说法、及不往咨问论法者,是不为法而往恶作。第 三十四 条:若于为自说法的有情不做大师想、不恭敬承事等,反予轻蔑,并唯善依词不依义者,是蔑彼及依词恶作。凡此三十四条,是摄善法戒的六波罗蜜多相违品的恶作。第 三十五 条:抉择事行、指引道途、教导语文、行无过业、守护受用、做和合事、喜事庆慰、令植福田—凡此八种事行随一,自应为作助伴时,若以瞋心,或懈怠故,不行济助者,是不行需为济助恶作。第 三十六 条:理应瞻视、服侍、敬奉病人时,若以瞋心,或懈怠故,不行服侍、敬奉者,是断病人之服侍事行恶作。第 三十七 条:对于盲者、聋者、残支者、道途疲劳、为五盖所苦、为损害心等分别心所苦、为他轻蔑毁訾所苦—凡此七种随一,若以瞋心,或懈怠故,不行去除诸苦方便者,是不行除苦恶作。第 三十八 条:为今生来世义利而非理趣行的有情,若以瞋心,或懈怠故,不如其所宜,教令如理依止无垢品类者,是不依不放逸品类恶作。第 三十九 条:对施惠于自者,若以恶心,或懈怠故,不作报以利益者,是不以利报恩恶作。第 四十 条:对已舍离亲眷及受用得诸忧苦的有情,若以恶心,或懈怠故,不为解除彼忧苦者,是不除他忧苦恶作。第 四十一 条:若以恶心,或懈怠故,不给与来求食等乞者,是不给与求财者恶作。第 四十二 条:摄众时,若以恶心,或懈怠故,不与教诫,或不为彼具信婆罗门居士如理寻求资具者,是不行诸眷义利恶作。第 四十三 条:若以恶心,或懈怠故,不随顺他意者,是不趣行随顺他意恶作。第 四十四 条:若以恶心,或懈怠故,不赞叹他人功德,或于善说不赞善哉,是不赞功德恶作。第 四十五 条:对于理应教令卑屈下心、治罚其身、予作驱摈诸类,若以烦恼,或懈怠故,不行彼彼诸行者,是不顺彼因缘予作折服恶作。第 四十六 条:若自有种种神变与能力,于诸能令怖畏者、具欲者、不具律仪者,悉堪能予以厉伏等;若于诸能令怖畏者、具欲者、不具律仪者,不予震摄厉伏等,是不以神变震摄厉伏等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