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31 * 甘露丸
把供养三宝落实到实际行动
作为一个三宝弟子,本来应该经常供养三宝。记得很早以前,我就要求道友们,每天在用餐前念一遍供养偈:“无上本师即佛宝,无上救护即法宝,无上引导即僧宝,供养皈处三宝尊”。
如果内心没什么境界,又不重视身语的善法,连一天念一遍供养偈都做不到,这是非常惭愧的事。
我们讲了许多供养的道理,听了这些道理以后,道友们要采取实际行动,要依照这些教言去作供养。如果我嘴皮都磨破了,有些人听后还是无动于衷——大的功德做不来、小的功德又不屑去做,结果临终时什么功德都没有做,那就完全空耗了人身。这种人听再多的法也没有意义。不要说我这样的凡夫,即使佛亲自来也没法度化这种人。因此,听了这些殊胜的教言后,希望道友们不要停留在了解上,要尽量去实践。
依止上师要去依教奉行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虽然我根机下劣、智慧浅薄,但有一点自己是问心无愧的——不管哪位上师吩咐的事情,只要符合正法,自己总是尽心尽力去做。……至少内心有随学传承上师,老老实实依教奉行的意乐,根本不像有些人那样,上师再怎么讲都不去做。
有些人虽然坐在听法的行列中,但只是听一听,从来没有身体力行,没有以所闻之法调正自相续,这样最多有一个闻法的功德,对改变自相续没有多大意义。结果佛法是佛法,相续是相续,佛法和相续南辕北辙,最终会成为佛教油子。这种人就像《水木格言》所说的那样:“多闻若未实修,则于自心无益,百年住于水中,石性干燥而存。”
希望每个人好好观察自己:我听了这么长时间佛法,到底有没有依照善知识的教言行持过?我的相续到底有没有改善?
没见过=不存在?
有些人可能会想:既然经论中说有轮王七宝,为什么现在我们见不到呢?这是不是佛教的传说呢?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佛经和论典里讲得很清楚,轮王七宝只有在转轮王出世时才出现,现在的五浊恶世没有转轮王出世,因此见不到轮王七宝是很正常的。经论中还说,有些宝物在劫初时有,有些宝物在北俱卢洲有,有些宝物在天界有。所以有些孤陋寡闻的人不要认为:因为我没有见过,所以肯定不存在。这种想法是不符合逻辑的。
世间的爱VS佛教的爱
佛法中有许多与世间法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同的法。有一个记者曾问一位大德:“世间人讲爱,佛门也讲爱,你怎么看待这两者?”这位大德说:“佛教所谓的爱是在希望对方自由和幸福的前提下喜欢对方,而世间的爱没有这个前提。”我觉得他回答得非常好。世间的爱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其实这不是真正的爱,这是一种自私的占有;而佛门所说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它允许对方拥有自由和幸福。
解决家庭感情危机之道
听到玉女的功德后,有些男士不要对自己的妻子产生厌烦心:“哎,如果我能拥有玉女该多好啊!现在这个妻子真该换掉。”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许多男女最初接触时有一种好感,但在一起生活的日子久了,就会发现对方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完美,渐渐会对对方产生厌离心,甚至会像仇人一样吵架打架,最后会背着对方做出不负责任的事情。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一个人做事情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对父母、孩子负责任,既然能结为夫妻,这也是前世的缘分,无论如何要和睦相处,要尽量接受对方,包括对方的缺点。对于生活和感情方面的痛苦,应该通过学习佛法来化解,我认为这是解决许多家庭危机的最好途径。
利益众生的愿望很必要
我们不敢说要像解脱和尚那样,即生中要做五十年利益众生的事情,但内心最起码要有利益众生的愿望。所谓的弘法利生,不一定是给成千上万的人讲经说法,只要在发了利他心之后,能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这就是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因此各位道友要尽量发大心。
洞开大脑的自成供养
首先以心缘取种种自成供品[1],以及上方天界的受用、下方龙宫的受用、地上人间的受用,将这些供养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内心观想:虽然您们没有接受供养的执著,但为了我和一切众生暂时往生极乐世界、究竟获得佛果,祈请您们以大慈大悲心接受,并且以欢喜心享用。
如果有些人无法想象天界、龙宫、人间的所有财富,也可以观想一百万元钱,之后再供养阿弥陀佛,这跟真正拿出一百万元作供养没有差别。
自成供养没有任何限制,大家可以自由运用想象力观想广大的财富作供养,像国家金库里的黄金,要把它们拿出来作供养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用心将它们“搬出来”作供养,谁也不可能控制我们的心,不允许我们这样观想作供养。
不仅是财富,一切悦意的东西,都可以心缘取来供养三宝,我昨天看了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的画片,这些都是冰雪建造的美丽宫殿,这些冰宫也可以供养三宝。
[1]所谓“自成”,是指由人类共同业感所显现的供品,即器世间最初形成时,由众生共业而自然形成的三千大千世界,这其中有百俱胝数的须弥山、日、月等以及五种自然供品。
五种(或六种)自然供品是指东方日月明灯、南方旃檀妙香、西方雪山食子、北方清澈甘泉、下方遍地金花以及上方苍龙妙音(即雷声)。
非常清净的自成供养
自成供养是一种非常清净的供养,因为供品是由众生的共业形成的,没有执为你的、我的,任何人都可毫无吝啬地供养。如果进行真实供养,本来你想供养五块钱,结果把十块钱抽了出来,想塞回去又不好意思,不得不供养十块钱。这样一来,虽然你供养了十块钱,但在这个过程中掺杂着吝啬心,结果供养就变得不清净了。而如果观想自成供品作供养,这不会有任何吝啬心,由于发心清净,所以供养的功德也较大。
诸佛菩萨能否享用
我们以观想做的供养?
有人可能会怀疑:以观想来作供养,诸佛菩萨到底能不能享用?其实这种怀疑是多余的,只要你有观想的能力,诸佛菩萨绝对有享用的能力。如果你能观想南赡部洲的一切财富供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有接受供养的能力,这与真实供养南赡部洲一切财富的功德没有区别。
这样说是有依据的,密宗的续部中有这样的教证,“诸三千界中,所有佛刹土,以欲妙严饰,供养圆佛智”,所以只要能观想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中遍满种种欲妙和资具,将其供养诸佛菩萨,毫无疑问诸佛菩萨会接受供养,自己会以此而圆满成佛的资粮。
空行见摄持的供养最殊胜
在供养时,最好以胜义空性的见解摄持。应当认识到:供品本身是世俗缘起的游舞,仅仅以名称而假有,并非真实存在,因此内心观想的供品和外境的供品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对诸佛菩萨来讲这两者是平等的,所以供养如幻的供品可以圆满如幻的资粮。
从真实道的角度来说,供养时执著实有是一种过患,《摄集经》(《般若摄颂》)云:“如吃杂毒上等食,佛说缘白法亦尔。”意思是,如同吃了杂毒的上等食品,那么美食也被毒所侵害,佛陀说以实执之想缘白法也与杂毒之食一样。
因此,如果在供养时安住于无缘的境界,即供养者、供养的对境和供物都像虚空一样了不可得,这种供养就是最殊胜的供养,能获得超越分别思维的无量智慧,如《大方广宝光明经》云:“了知供谁如虚空,何者无缘亦无执,彼为最胜之供养,尽获超思无量智。
初学者如何作供养?
初学者即使在供养时做不到远离实执,只要能以信心和恭敬心作供养也是可以的,心清净也同样能积累大福德。
心的运作是最重要的,大家在作供养时,心一定要猛厉虔诚,这样得到的加持和功德才大。莲花生大士说:“令自心变之同时,他心亦变事业成。”意思是,在修行时自己的心要有所转变,这样在自心转变的同时,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心也会转变。说得具体一点,在祈祷上师时,如果对上师有强烈的信心,泪水长流或者汗毛竖立,以这样的信心就能引发上师的悲心,一定会得到不共的加持;如果自己的心“如如不动”,一直是平庸的状态,那就很难引发上师的悲心。不管修什么法,自己的心都要有所感觉,如果什么感觉都没有,那肯定不会有成果。讲经说法也是这样,首先自己对所说的道理要有所感悟,然后讲出来的话才会感动别人。出世间的佛法如此,世间法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内心平平,没有任何想法和激情,此人一定是个平庸之辈,在世间也不会做出一番大事业。
学到了,记得要实修呦
---往期推荐---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