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動物樂傳心 >> 《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二十四 | 情绪和情绪的对境会随着修持而消失 Back

《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二十四 | 情绪和情绪的对境会随着修持而消失

動物樂傳心 2023-02-1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关注











方法二:分解再分解(观的禅修)


有一位女士参加了我最近在北美的一系列讲学,在一次私下见面时,她坦白地告诉我,虽然她一生有许多成就,但还是极度渴望一段恒久的感情。


她在禅修时甚至无法正视这强烈的渴望。我问她:“渴望这种恒久的感情时,你心里有什么想法 ?” 她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然后回答:“我觉得我很不讨人喜欢。” 她停了一下,接着小声地说:“我觉得别人会认为我是一个失败的人,因为我从来没有谈过一段很深的感情。” 


她继续这个话题时,揭开了种种不同的念头和感觉,包括童年 时 期 (她 的 母 亲 说 她 长 得 很 丑 ) 和 青 春 期 (没有人约她去跳舞 ) 的记忆。其 实 ,对 感 情 的 渴 望 一 直 潜 藏 在 她 的 一 生 ,但 是 ,当她将自己的生命历程分解为许多部分时,沉 重 的 渴 望 变 轻 了 。当然,并不是立即消失,但 至少还能负荷,不再是她原本背着四处 跑 ,重到快压垮她的那块巨大坚实、沾满烂泥的大石头。看起来像是一颗大石头,实际上是由一堆小石子所组成。 


她开始自然而然运用这个方法和智慧去禅修痛苦。这是个关键时刻。她只要想起这些困境,她 就 禅 修 ,并直接认出困扰她大半生的念头和感觉。当 她认出时,她 对 于 念 头 和 感 觉 的 “判 别 ”开始消失,于是她能够将之分解为愈来愈小的单位。


在我们讨论的过程中,她至少短暂体验到不同的观点。她不再是被捆缚在寂寞和渴望的镜中人,她就是那面镜子。我们谈到后来,她突然说:“我 刚 刚 才 想 到 ,” 她 说 , “也许我 的 母 亲 有 同 样 的 感 觉 。也 许 她 觉 得 自 己 很 丑 ,而且不讨人喜欢 。” 我不记得看过她开心的笑容。“我不记得看过我的父母一起笑 、拥抱或亲吻。和我一起长大的那些孩子,最受欢迎的那些人,被邀请跳舞和聚会的那些人……” 她的声音变小。


“他 们 当 时 的 生 活 状 态 真 的 那 么 好 吗 ?” 她 问 ,一 边 咬 着 嘴唇 ,一边思考,“他们现在快乐吗?他们觉得寂寞吗 ?”看着这个过程的进展,真是令 人 惊 叹 !因为勇于面对这个隐藏的痛苦,她的觉性开始开展,她能够单纯地看着痛苦,而不再那么批判自己了。觉性也帮助她把痛苦分解为更小的单位,所以痛苦看起来不是那么坚固了。


还 有 ,放 下 这 样 的 执 著 ,也让她本具的悲心、能力和自信有机会开展。至少在那个瞬间,她 的 “自我迷思” 过度专注在她自己的观点消失了。她不觉得寂寞或不讨人喜爱,她 开 始 体 验 到 超 越 欲 望 、嫉 妒 和 恐 惧 的 人 际 关 系 。她 跟 痛 苦 成 为 朋 友 ,她等于完成了 “观 禅 ” 和 “同理 心 ” 的修持 。


她瞥见自己的潜能,接 受 观 点 的 改 变 ,而 且 有 那 么 一 瞬 间 ,她是自由的。看到她自然而然地突破,还 有 脸 上 的 笑 容 ,真是令人欣 喜 !这 就 是 “观 禅 ” 修 持 的 要 点 :了 解 所 有 的 现 象 都 是 互 为 缘起 、无 常 ,并由许多不同部分组成。就 像 我 们 在 本 书 “第 一 部 ”的讨论,当我们检视时,无法指出任何坚实、单一或不可改变的事物。


当我们愈深人检视念头、感 觉 和 情 绪 ,就愈有机会了解它们的空性本质。即使是强烈或长期的情绪也像泡沫一般。它们看似 有形,内在却是空无一物。最 后 ,泡 沫 破 裂 ,看到的是无限的虚 空 ,远离争执和冲突。这 是 喜 悦 的 觉 醒 ,虽 然 无 法 诉 诸 文 字 ,却是完全清晰、永恒觉性的体验。我 们 要 如 何 才 能 觉 醒 呢 ?就 像 我 们 练 习 “专 注 力 ” 修 持 ,“观禅”也有特定步骤。




第一步:主要的修持


就像专注力修持,观禅也是分为三个步骤。


 (一) 平常心就 是 以 “平常心”去观察念头和情绪。没有特定的目的或企图 ,单纯地认出念头和感觉。


(二)了知情绪本质觉空不二这 和 “专注力” 修持的第二点不同,主要是了解情绪的本质是觉性与空性不可分。该怎么做呢? 


1. 观 察 情 绪 “不恒常” (一直在改变) 


首 先 ,思 维 “情 绪 是 无 常 的 ”。当 我 们 认 出 情 绪 ,不管是厌恶自己、寂 寞 、尴尬的社交场合或批评别人等等,我们习惯认为这是一个巨大坚实、很难改变的问题。这 个 情 绪 被 “恒 常 ” 的感觉 包 围 ,觉得会一直这样下去。


“我 一 直 会 这 么 感 觉 ,我是失败者 ,那 个 人 真 的 很 坏 。” 第 三 个 佛 性 障 碍 (把 不 真 实 的 当 成 真实 ),在 这 里 扮 演 了 一 个 重 要 角 色 ,它 强 化 了 “持 久 ” 的 观 念 ,我们以为这个情绪一定会僵持很久。但 是 ,当我们仔细检视这些感觉,会发现它们完全不稳定也不持久。不到一分钟,随感觉而产生的想法就改变了,而且强度摇摆不定。


身体的感觉,譬 如 体 温 、心 跳 、四肢沉重、疲倦或烦躁 ,都很容易改变。我们会很惊讶地发现,身心许多不同感觉都在一直改变。这里的基本要点,是观察并觉察这些改变。-开 始 ,我们只能注视念头、感觉等等的改变一两分钟。没有关系。就像我的老师常提醒我,别 急 着想得到什么成果,这是很重要的。


认识无常的重点,在于单纯地注意到:念 头 、感觉和身 体 , 一 直改 变 ,片刻不停。 


2. 观 察 情 绪 “不单一” (永远可以再细分下去) 


短暂地观察情绪的无常本质之后,接 着 去 思 维 情 绪 的 “不单一 ” 特性。就像我们稍早提到,我 们 习 惯 认 为 情 绪 是 一 个 “巨大坚实”和 “本 来 就 存 在 ” 的 东 西 。但 是 ,如 果 仔 细 观 察 情 绪 ,例如生气 ,我 们 会 发 现 它 是 言 语 或 念 头 (我 很 生 气 ,我讨厌 那 个 人 ,说那样的话真讨厌)、身 体 感 觉 (胸闷或胃痛),以及生气的原因或对象的影像等等的组合。


如果我们把这些全部分开,生气在哪里呢?如果没有言语、念 头 、身 体 感 觉 、原 因 或 对 境 的 影 像 ,我们会生气吗?或 者 ,从不同的角度来说,假使我们观察生气的对境,比方有人说了我们不爱听的话。


我们可以问自己:“是什么导致我生气的呢?是说话的那个人吗?还是言语本身 ?”我 们 也 许 会 想 ,我 对 某 人 生 气 ,因 为 他 (她 )说 了 一 些 话 。 


但 是 ,如 果 我 们 花 一 点时间分解我们的反应,让 自 己 沉 淀 一 下 ,再次观察----“坏话是从这个人的嘴巴说出来的,所 以 ,我 应 该 气 他 (她 )的嘴巴吗?”“那 个 人 的 嘴 巴 是 受 到 他 (她 ) 的 肌 肉 和 头 脑 控 制 ,所 以 ,我应该对肌肉和头脑生气吗 ?”“可 是肌肉和头脑受到他的情绪或动机驱使,所 以 ,我应该对 他 (她 ) 的情绪或动机生气吗 ?”以 这 样 的 方 式 检 视 “不单一” 特 质 ,我们无法找到任何生气的对境。


生气的对境毫无实质,于 是 ,我 们 发 现 :情绪和情绪对境 ,是互为缘起的。


3. 观 察 情 绪 “不独立” (是互为缘起的) 


我小时候曾亲眼看到来见我父亲的一位男士,就碰到这种状况 。这位男士跟别人吵架,两人最后拿起棍子打了起来。他很生气 ,请我父亲给他一些建议。 


我的父亲说:“是棍子打你的,你为什么要向对方生气呢 ?”“因为是他在控制棍子,”那个人回答。“但 是 ,他 是 受 到 情 绪 的 掌 控 ,” 我 的 父 亲 告 诉 他 , “所 以 ,说实在的,你应该对他的情绪生气。而 且 ,谁知道是什么让他的情绪爆发的呢?也许他被他的父亲打,也许那天发生了什么事让他很生气。


所 以 ,你该气谁呢?也 许 跟 你吵架的这个人,他的父亲因为生气而打了他。但 是 ,谁知道是什么让一个父亲气到要打自己的儿子呢?”那个人想了一会儿,我看到他开始比较放松,甚至开始笑了。“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 他说。“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这样想。” 我 的 父 亲 回 答 , “我们必须超越表相,这需要练习。” 他微笑。“练习需要时间。你不会因为今天的谈话,想法和情绪就立刻改变。


你 要 有 耐 心 ,要对自己仁慈 ,你不会突然得到智慧。”当我在教学和辅导别人的时候,一 直 想 起 父 亲 这 席 话 。“观禅 ” 的 主 要 练 习 ,包 括 检 验 “情 绪 的 反 应 ” 和 “情 绪 的 对 境 :人 、地 点 和 情 境 ”,是 无 常 和 互 为 缘 起 的 。把 寂 寞 、得 不 到 爱 、对社会的不适和别人的批评等等分解为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开始了解,局部也不是本来就存在的。




这 就 是 观 禅 修 持 的 目 的 :将 “恒 常 ”、 “单 一 ” 和 “独 立 ”的幻相分成若干部分。如果以此方式深人观察情绪,你最后会得到 找 不 到 任 何 具 有 “恒 常 ”、 “单一 ” 、 “独 立 ” 元 素 的 结 论 。情绪和情绪的对境会随着修持而消失。


更 重 要 的 是 ,以观禅看待念头和感觉,会 发 现 :情 绪 的 本 质 ,就 是 无 限的清明与自由,这是我们之前所不知道的。我们能够选择自己的反应,并且解开体验与体验者的分界,这是多棒的发现啊!传统藏传佛教将这个体验,比喻为戴着帽子的旅人,他登上沿途都是树木的陡峭山丘。


他抵达山顶之后,摘 下 帽 子 ,坐在地上休 息 ,享受着风吹拂他的头,沉醉在辽阔的视野,仰望宽广开放的天空。他 珍 惜 抵 达 山 顶 之 后 的 轻 松 。当我们认为 情 绪 是 坚实 、恒常和独立存在的时候,就会对象征着概念聚集体的帽子产生执著。登往山顶的旅程,象征了观察情绪本质的过程。摘下帽子,象征的不只是放下概念之后的自由,也代表所带来的无限觉性。


 不 过 ,要适时地提醒大家一件事。透过观禅修持获得的自由和觉性,也 许 只 能 持 续 几 秒 钟 ,这 是 概 念 觉 性 的 相 续 之 流 的 间隙。不要担心。虽然一开始间隙不长,但 是 ,它代表了瞥见自心的自然状态— 空性与明性的双融合一。透 过 练 习 ,间隙会愈来愈长。


(三)观察就如同专注力的修持,观 禅 的 第 三 个 阶 段 也 需 要 一 些 观 察 ,同样也有三种不同的结果。 


1. 短暂消失之后,又回来了 


首 先 ,看着情绪时,它会短暂地消融在无限的觉性之中,也许只有几秒钟。然 后 ,情 绪 会 回 来 ,可能比之前更强烈。你也许会 想 :“我 还 在 这 里 ,我 感 觉 到 情 绪 ,把 这 个 情 绪 看 成 空 性 的 ,有什么意义呢 ?”这些想法很正常。


你可以再回到禅修,这 没 有 时 间 限 制 ,也不会禁止你一天修持五、六 、七 ,甚 至 一 百 次 。其 实 ,我的老师们建议我持续地尝试,就算是短短的一分钟。透 过 反 复 练 习 ,会发现情绪愈来愈不坚实,最后终于转化为无限的觉性。


有一天当这个情绪出现时,它会提醒你曾经在练习时,体验过的自由和宽广 。寂 寞 、得不到爱、生气等等情绪不但不会连累你,反而会振奋 你 。2 . 变得更鲜明、更强烈了第二种情况,练习观禅时,情绪变得更强烈。你觉得无法看着这个情绪,因为它太强烈或太真实。“我 办 不 到 ,我觉得这个情绪太鲜明了。” 


这 样 也 是 可 以 的 ,这 其 实 是 明 性 增 强 的 征 兆 。不要企图摆脱情绪,看 着它如何改变,如何展现无常。这不完全是观禅的修持,却是更甚深的专注力体验。 


3 . 维持原状,不增强、不减弱,也不消失 


第三 种 情 况 是 看 着 情 绪 时 ,它 维 持 原 来 的 状 态 ,既 不 增 强 ,也不消失。你也许会同时见到情绪和空性。举 例 来 说 ,当你感觉到欲望或嫉妒,看 着 这 些 感 觉 ,你 会 体 会 到 淡 淡 的 “味 道 ”,如同回音,如同梦中的感觉。传统佛教将这个体验比喻为在水坑或镜中看到的影像。


你看到自己的反影,但 是 ,你不会误认是自己。我的老师说,这样的结果最好,这是情绪解脱的征兆。尽管你感觉 到 它 ,但是你仍然清楚地知道情绪的本质是空性。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