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次第花开 >> 收藏 | 跟着照片去朝礼(下):佛陀圣迹 Back

收藏 | 跟着照片去朝礼(下):佛陀圣迹

www.ptz.cc 次第花开 2018-03-07


循着图文,追随佛陀从出生到涅槃的脚步一路行去,不在伟岸大塔下,就在残垣片瓦中,我们终会明了,佛陀一直在试图告诉我们:“一条能够超脱轮回、去除所有污染的道路,确实存在。”



 
 

xia

pian



前正觉山苦行洞


“留影窟”中的释迦太子苦行像


前正觉山距离菩提伽耶约十五里地,山上的龙洞相传为佛陀的“留影窟”。洞后的中央位置供有一尊释迦太子苦行像,身高与真人相近,仿照巴基斯坦国立博物馆所藏佛陀苦行像而塑造,释迦太子为追求真理苦行六年的形象感人至深。


洞中原没有塑像,只有佛陀留在石壁上的影像。早年人们无论贤愚均能看到此像,但在玄奘大师的年代已非人人能见。


据说大师朝礼此洞时,因未见圣像而悲恸痛哭,就地跏趺而坐时,洞内金光闪闪,佛陀的苦行像自行显现……


相传释迦太子到达金刚座前,路过前正觉山欲在此证道,行至山顶大地震动,山神禀告:“这里不是成正等正觉之福地,于此入金刚定,大地将会震陷。”太子下到半山腰一石窟(即苦行洞)结坐,大地再次震动,净居天禀告:“距此十四五里,离苦行林不远的菩提伽耶有毕钵罗树(菩提树),其下有金刚座,是过去未来诸佛成正等正觉之处,恳请菩萨前往。”太子起座时,洞中的龙祈请:“此清净地是证明您成道的地方,请慈悲方便,不要忘怀。”为使龙满愿,太子在石壁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后便前往菩提伽耶。


尼连禅河


尼连禅河


尼连禅河紧邻菩提伽耶,如今大部已近干涸,只有美丽的河沙。从三四十米宽的河床可推知,昔日的禅河应是碧波荡漾,气势非凡。


这条河,可以说承载着佛陀觉悟伟大真理的过程。


释迦太子往昔在尼连禅河附近的森林里苦修6年,形容枯槁仍未悟道,于是放弃苦行到尼连禅河中沐浴,喝了牧羊女苏嘉塔供养的乳糜,体力恢复后行至菩提伽耶,在大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若未证道终不起座,四十九天后,克服了内外种种障碍,终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菩提伽耶佛陀受糜处


佛陀受糜处


穿过尼连禅河的河床继续前行,过一个小村就来到了释迦太子当年接受牧羊女苏嘉塔乳糜供养的地方。


此地建有一座巨大的苏嘉塔纪念塔,塔附近的大树下,一座后人塑建的小佛龛,据说便是佛陀受糜处。


塑像再现着当年牧羊女供佛的情形。牧羊女供佛的功德为后世信众怀念和感激,中国喝“腊八粥”的传统,据说就是源于乳糜供佛的故事。


王舍城竹林精舍

——佛陀与僧团的第一个道场


竹林精舍迦兰陀水池


释迦牟尼成佛后长期居住、讲法的地方,最主要的是两大精舍: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舍卫国的祗园精舍。


王舍城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国都(距菩提伽耶九十公里),城中有两大圣地:竹林精舍及北面的灵鹫山。


佛陀到鹿野苑初转法轮度化“五比丘”之后,便来到王舍城驻锡达14年,居住在竹林精舍,讲经更多在灵鹫山。


竹林精舍是佛教第一座精舍,是佛教史上最初的寺院,意义重大。


佛陀为弘法遍行印度十六大国,风餐露宿,迦兰陀长者为其慈悲精进所感,将竹林供养佛陀及弟子众,起名为迦兰陀竹园(图中水池即迦兰陀水池,据说佛陀常于此沐浴)。


据说后来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又出资建造了精舍,自己也常到精舍请佛说法,文武百官和老百姓也争相来皈依佛陀。


迦兰陀水池旁供奉的一尊佛陀圣像


传说佛涅槃后,弟子曾在竹林精舍塑造一尊与佛真身等大的佛像。


佛陀曾在竹林精舍结夏安居数次,宣说诸多经典。《杂阿含经》首句便是“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佛陀驻锡竹林精舍初期,舍利弗与目犍连前来皈依,从此追随佛陀弘法利生。


彼时的僧众过着半寺院化的生活,行脚云游、树下禅坐仍是主要修行方式,佛陀的僧团越来越庞大,便有必要为上千弟子寻找安身办道之处。且雨季来临,为免踩踏昆虫也须安居,因此竹林精舍的辟建,实为佛教僧团发展中的一大盛事。


王舍城灵鹫山

——佛说《法华经》处


灵鹫山讲法台全景


在广袤的恒河平原上,那烂陀和菩提伽耶之间,离竹林精舍不远处,有一形似鹫鸟的山脉,佛陀常年在这里讲经说法,这就是灵鹫山(耆阇崛山)。


这里是佛陀宣讲《无量寿经》《大般若经》《法华经》等重要经典之西天灵山。


隋朝时,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入法华三昧,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佛陀还在那里说法……三昧中超越时空,佛还没有涅槃。


灵鹫山峰顶


灵鹫山山势奇特非凡,周围都是一马平川,惟此山及临近几座小山挺拔而立。峰顶有一平台,旁有几块巨石叠靠矗立,形似鹫头,故得此名。也有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


《大唐西域记》除对灵鹫山做了详细记载外,亦列举了此山附近的多处圣迹,如比丘提婆达多投石击佛处、佛陀与舍利弗等入定的石室、阿难遭魔王娆乱之处等。


灵鹫山与杭州灵隐寺后的飞来峰颇有渊源。相传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来杭州,见此山与故乡的灵鹫山形貌相似,称此山是由印度飞来,飞来峰始而得名。


灵鹫山讲法台


灵鹫山山顶有佛陀讲法台,现仅存红砖墙基。往昔佛陀乐居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共住,宣说佛法妙义,故有“灵山会上佛菩萨”、“灵山胜会”之说。


频婆娑罗王为亲近佛陀,特修建一石阶直达山顶。距离山顶不远处有许多小石窟,是往昔比丘们修行之地。山崖边有砖造的精舍,精舍东面有长石,为佛陀经行之处。精舍旁有一巨石,是当年提婆达多推大石欲伤害佛陀之地。


据说著名的禅门公案“拈花微笑”即发生在灵鹫山上。一日,佛陀登座后,大众正准备聆听妙法,佛陀却只是拈花示众,默然不语,大众诧异无法会意,只有大迦叶尊者心领神会,破颜微笑。于是,大迦叶尊者悟到佛陀以正法眼藏“以心传心”,被尊为禅宗的印度初祖。


听法车轮遗迹


相传佛陀在灵鹫山驻锡时,虔诚的频婆娑罗王每天都风雨无阻地乘马车来到山下遥望、礼拜佛陀,并送几百马车的物品供养佛陀及僧团,以至于在这条石路上留下了十几公分深的车轮碾压的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辨。


后来,因为往昔的业缘,频婆娑罗王被王子阿阇世(未生怨王)囚禁,他在地牢中对佛法生起了更强烈的渴仰和敬信,向灵鹫山方向遥礼佛陀。


佛陀眉放金光,显现十方诸佛的净妙国土,又从口中放五色祥光,穿透地牢直照其头顶,使其能得见佛陀慈容,得闻佛陀宣讲的妙法。


舍卫城祇园精舍

——佛说《金刚经》等处

舍卫城祇园精舍局部


舍卫城为佛陀示现神变降伏外道、令净信者信根增长之地,也是佛陀驻锡25年说法之地,并曾由此升至忉利天为母说法。《大智度论》载,舍卫城为佛出生地,为报生地之恩,故多住此。


祇园精舍是佛教的第二座精舍,据说富商给孤独长者用金钱铺地的代价购得祗陀太子的花园,作为供养给佛陀在舍卫城说法、驻锡的场所。


祗陀太子被长者的行为感动,亦将园中的林木捐献出来,由于给独孤长者和祇陀太子共同发心建造,故祇园精舍又名“祇树给孤独园”。


祇园精舍的主要圣迹有:佛陀居住处、佛陀讲经处和阿难菩提树。


据说当时佛陀一年中仅雨季的三个月驻锡精舍,大众思念世尊,便托阿难尊者向佛陀祈请,将大菩提树的种子移植一粒种在精舍大门口作为瞻礼的对境,此树因此得名阿难菩提树。



祇园精舍佛陀讲法台


佛陀讲法台上,中央用红砖砌的正方形平台是讲台,四周环绕的格子是听众的座位。


佛陀和弟子们在祇园精舍居住的时间最长(约25年),讲经也最多(占平生所讲经典约一半),如《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楞严经》等。《金刚经》的开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即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当年佛陀曾居住的卧室和禅堂,虽是遗址,但两千多年前的样子如今仍隐约可辨,墙壁厚达两米,能够很好地应对当时印度的炎热气候。


桑卡西亚

——佛陀降凡地

传说中佛陀天降处形成的小山丘


桑卡西亚位于印度北部的法鲁巴德县桑基萨村,古印度时属于僧伽施国。


桑卡西亚是佛陀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后,在帝释天、大梵天的左右陪伴下,乘金色天梯返回娑婆世界的地点。


天降日是重要的佛教节日,佛陀天降也是重要的唐卡描绘题材。


《大唐西域记》记载,佛回人间后几百年,僧伽施国还存有数百尺此神奇无比的三宝台阶,后全部陷落。周围各国国王不愿此圣迹消失,就在此建寺院,并在故基上重建宝阶,模拟从前的胜景。


宝阶顶上还建有寺庙,中有佛陀像,左有帝释,右有梵天王,犹如下走的样子。据说当年法显大师去时,天梯还残存了一部分,玄奘大师去时仅剩地下一小部分,现在则彻底消失了。


桑卡西亚地处荒僻,没有公交车、饭店和旅馆。为佛陀八大圣地中较难朝觐者。仅存的佛教圣迹只有两三处,其余是印度教的神龛等。


降凡纪念塔


传说中佛陀天降处行成的小山丘脚下,紧邻阿育王石柱遗址,当年的天梯所在地,有一座今人修建的白色小纪念塔,塔内供有佛陀降凡像。


世界最初的佛像,即缘起于佛陀天降:优填王过于思念“不辞而别”前往忉利天的佛陀,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便帮助雕刻师用紫檀木雕出一尊佛像供优填王瞻礼。


传说佛陀回到人间时,众弟子纷纷前往顶礼问讯,紫檀圣像也上前迎接佛陀。佛陀微笑着对佛像说:“辛苦你了,以后末法众生要靠你教化了。”


降凡纪念塔内的佛像


小塔内的塑像再现着佛陀天降时的胜景。相传佛陀在忉利天说《地藏经》等圆满后,空中降下天雨珠璎,帝释天命天神幻造出三条天阶,从忉利天宫善法堂直抵人间。


佛陀起身从中间的天阶而下,帝释天手捧佛陀的衣钵从左侧而下,大梵天手持三由旬大的白伞侍奉在右侧而下,天神天女奏乐散花追随供养如来。


佛陀为令幻造天梯之天神毗首羯摩王欢喜,天梯的一半路程是一步步走下的,另一半方才示现神变而下。


当时莲华色比丘尼为了最早迎接佛陀而化作转轮圣王,排在了队伍最前面。然而佛陀告诉她,最先迎接佛陀的弟子是不起于座、时时处在空三昧境界的须菩提,他是真正的见佛法身。


吠舍离

——佛陀最后讲法地,宣告将舍寿处


阿难舍利塔和阿育王石柱


毗舍离,意译为广严,玄奘大师译为吠舍离,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以北,曾是史上最早的民主共和国跋耆联邦的首府,在当时的印度是个奇特的存在。这里也是维摩诘居士的家乡。


吠舍离著名的圣迹有:阿育王石柱、阿难舍利塔遗迹及僧院遗迹。吠舍离遗址占地广阔,现仅掘出部分区域,其他仍埋没在荒烟蔓草中。


阿难舍利塔前矗立的阿育王石柱,是阿育王为标示吠舍离为佛陀最后一次正式说法之地而竖立,历经两千多年仍保存完好。柱头的狮子面朝北方,恒时凝望着佛陀涅槃的方向拘尸那罗。


在吠舍离,佛陀制下第一条戒律;宣讲了《药师经》《维摩诘经》等;举行了最后一次结夏安居并预言自己三月后将趣入涅槃;五百释迦女(包括佛陀出家前的妻子耶输陀罗)在佛陀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即大爱道夫人)率领下于此出家,成为最初的比丘尼僧团,“佛门四众”在吠舍离正式具足;佛陀涅槃后,吠舍离成为第二次经典结集之地。


八分之一舍利供养处


离阿难舍利塔和阿育王石柱不远处,是佛陀八分之一舍利供养处。佛陀入灭荼毗后,恒河平原上的八个大国将佛舍利分为八分,各持一份起塔供奉,于是吠舍离建起一座泥制覆钵式舍利塔。后来随着战乱和水灾,舍利塔渐渐毁败,如今仅此遗迹可瞻礼。


据经典记载,佛陀八十岁时至吠舍离,当时榖贵饥馑,乞求难得,佛令僧众于他处分部安居,独留阿难,教示金言,并再三提示,如来已得四神足,可住世一劫。然因众生福德不足,阿难一时迷惑,不知请佛住世,离世尊独于树下静虑思维。魔王波旬现身,以佛四众弟子已集,佛事将毕,请佛入于涅槃,佛自知时不久住,宣告三月后将取灭度。


佛陀随即前往拘尸那罗,吠舍离百姓苦苦相留,佛陀留下钵作为纪念,人们将其建塔供养,是为钵塔。佛陀在前往拘尸那罗途中接受了铁匠之子纯陀的供养,开始示现病相。


佛陀涅槃后百年,耶舍比丘召集上座部长老等共七百人,在吠舍离进行了第二次经典结集(也称七百结集)。上座部与大众部自此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


那烂陀寺

——第一所佛教大学,世界佛教的中心


舍利弗舍利塔及周围遗迹


那烂陀意为施无厌,即“给予智慧的地方”,是印度佛教史上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第一所佛教大学的遗址。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这里原属庵摩罗园,佛陀曾于此说法三月。那烂陀寺位于现今比哈尔邦的巴特那附近,据考证建于5世纪左右,先后有六位国王参与,历时几百年方才建成。


那烂陀寺虽不在通常认为的“印度八大佛教圣地”之列,却是不可忽略的存在。极盛时每天开设一百多个讲坛,学僧达万余人,精通三藏者千余人,藏书达900万卷,除了浩繁的佛教经典,更有天文、地理、医药、数学、音韵等典籍,5~12世纪时曾是全印度学问研究的中心,也是玄奘心心念念的“西天取经”的终极目的地。


几乎所有印度大乘佛教的祖师都和这座寺院有或多或少的联系:龙树、马鸣、无著、世亲、陈那、法称、护法、戒贤、玄奘、月称、寂天、寂护、莲花生、那洛巴……灿若群星的大师们都曾在此参学讲经。直到公元1139年被摧毁前,那烂陀一直是大乘佛法的中心。


目前已发掘的佛教遗址都位于那烂陀佛教大学遗址园区内。虽然已发掘部分不足原规模的十分之一,但场面仍然十分震撼。厚厚的石墙和高大的禅房都显示出那烂陀特有的气魄。


遗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佛殿,通常不大,有一个缓缓的上坡通向殿门;一类是僧舍,通常为四面平均分布的房间,中间为广场的方形建筑。


舍利弗舍利塔局部


那烂陀大学建成后,兼弘大小乘及五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僧不仅有印度人,也有大量国际僧人。寺内制度严格,各大门均有大学者看守,凡参学者须经辩论获胜方可入寺,否则“多屈而还”。


那烂陀寺对中国藏传佛教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将佛教传入西藏的寂护(又名静命)大师和莲花生大士,都曾是那烂陀寺的大学者。


我国的玄奘大师曾不远万里从东土大唐来到这里,师从百余岁的那烂陀寺住持戒贤法师,获得极高成就,后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并受戒日王的委托辩赢了外道,声誉五印。如今在距离那烂陀寺遗址1.5公里处,中印合建了占地数十亩的“玄奘纪念堂”。


舍利弗舍利塔


那烂陀寺所在地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的出生地和涅槃地,舍利弗舍利塔也顺理成章地成为那烂陀的象征。


大塔分为三层,外观雕有精美图案,角楼的壁龛中雕刻着佛陀在菩提伽耶、王舍城和鹿野苑弘法的故事。


当得知佛陀将入涅槃时,舍利弗尊者决定先入涅槃。悲伤地与佛陀告别后,他回到王舍城,完成了此生最后一件事情,使顽固的母亲皈依了佛陀。


僧房遗迹局部


那烂陀寺的僧房为建于中庭四周、并列无数寝室的四角形建筑,中庭掘井用于生活取水。


据史料记载,玄奘回国后的1193年(我国的南宋时期),阿富汗军团侵占那烂陀寺,将这里洗劫一空。


代表着印度文明和佛教文明的那烂陀寺就这样消失于火海中,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灾难。


据说图书馆所藏经典与大师手稿持续燃烧了6个月,劫后余生的僧人大量逃亡国外。《印度佛教史》一书的作者渥德尔先生研究过一个藏地的记载,讲述的是一名西藏朝圣者到达那烂陀寺时,看到的是野蛮屠杀、抢掠和焚烧后的狼籍,一个比丘拿着几本佛经在颓倒的佛塔间踯躅……


这座伟大的知识殿堂后来曾一度恢复,不久又遭摧毁,湮灭于杂草丛中近700年,直到1861年被英国考古学家重新发现,经与《大唐西域记》核对,证明就是那烂陀寺,才被逐渐发掘出来。


那烂陀寺寺院遗迹


每一寺的四边各有九间僧房,呈四方形。僧房前方安有高门,开有窗洞,但不得安帘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隐私。


这里出土了多件精美的佛教石雕,有些石雕只有拳头大小,上面雕刻的佛教故事却异常细腻精美,大部分出土文物都陈列在那烂陀寺对面的博物馆里。


从前寺院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拨款,附近200个村镇的税收也是学院的主要经济来源,学生只要通过考试即可免费在此学修。


如今在距离遗址10公里处,建有一所那烂陀大学,学生来自世界各地。


七叶窟

——第一次经典结集之地


七叶窟


七叶窟在王舍城附近,因洞窟前有株七叶树而得名,原为佛陀说法之灵迹,为王舍城五精舍之一。这里是史上第一次结集佛教经典的地方。


在佛陀涅槃后不久,大迦叶尊者就在阿阇世王护持下召集并主持了此次结集,500名长老阿罗汉担负起传续佛法的重任,历时3月,以阿难陀、优婆离、迦叶等为上首,阿难负责诵出经藏,优波离负责诵出律藏,史称窟内结集或五百结集。


第一次结集仅是口口相传,并未形成文字,即便是后来的吠舍离结集也未形成文字,直到阿育王护持下的第三次结集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


结集,即诸比丘聚集诵出佛陀之遗法。佛陀在世时直接为弟子们开示、释疑、指导,佛陀涅槃后便有必要将佛陀所说之法共同诵出,一为防止佛陀遗教散佚,二为教权之确立,故佛弟子们集会于一处,将口口相传之教法整理编集。


七叶窟内


现七叶窟遗迹中,昔日的石室已无迹可寻,据说当年有好几座巨大深邃的洞窟,可容千百人。


结集时,阿难尊者尚未证得阿罗汉果,大迦叶尊者便在五百位已证果的阿罗汉面前故意激励他,说他心未清净烦恼未除没资格参加,又有一些阿罗汉历数了阿难往昔作为佛陀侍者的几处“过失”,尊者便把他“赶”了出来。


阿难回到住处发奋用功,七天后疲劳难支正欲休息,突然断尽烦恼证得清净光明,于是赶回,运用神通进入七叶窟,当众描述了自己的证悟觉受,大家都为他欢喜,并请他将跟随在佛陀身边的所见所闻再次宣诵出来。


阿难尊者行至中央正欲说法,全场一阵骚动——此刻他清净庄严的威仪让众人以为是佛陀复活了(阿难尊者是佛陀的堂弟)。


为了平息疑问,阿难尊者在经首加上四个字:“如是我闻”。


恒河(瓦拉纳西段)


恒河(瓦拉纳西段)


恒河为印度五大河之一,佛陀在恒河流域示现出家、成道、说法49年,直至涅槃。


印度北方的瓦拉纳西(距鹿野苑十几公里)是一座具有5000年历史的古城,被誉为“光之城”,流经这里的恒河被认为是最神圣的一段。


恒河是印度人民的精神依托,同时也是印度文化的表征,堪称印度的灵魂。在印度国土上产生了无数宗教和思想学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认为恒河是神圣的。


采集恒河沙


恒河沙,也叫恒河砂、恒沙,在佛陀传讲的多部佛经中反复出现,如《金刚经·无为福胜分第十一》:“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瓦拉纳西恒河有大片的细沙滩,这些金刚沙在全世界的佛教徒心中具有无上的意义和加持力,到此朝圣的佛教徒都会采集一些带回家供养或分给有缘人。


同时,朝圣者们也常在恒河上点燃莲花河灯,将点点光明在佛陀的故乡沿河传送,供养给大恩的佛陀。


印度国家博物馆

22块佛骨舍利


印度国家博物馆佛骨舍利


位于新德里的印度国家博物馆佛教文物展厅内,有一个罩在玻璃柜里的小佛塔,塔里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22枚舍利。左图为舍利塔,塔前放着当年一同发掘出的两只盛装舍利的小石罐。右图为塔中舍利的局部特写。


据记载,佛陀涅槃后舍利被分为8份,其中一份送还给释迦族所在的迦毗罗卫国。1897年,英国考古学家在迦毗罗卫国所在地离蓝毗尼约16公里处挖掘出一个小石罐,上面刻有古印度文,大意是:“这是释迦牟尼佛的舍利神龛,留给释迦族人供奉。”舍利后来被送到泰国,于曼谷金山寺建塔供奉,2014年该寺高僧将其中一枚赠送给中国白马寺。


印度国家博物馆所藏这22枚佛陀舍利,则是1972年印度政府再次于原址进行的深入考古挖掘中,在一座古塔中发现的两个小石罐内所藏。舍利进入博物馆后,被长期放在一个塑料盒子里供人瞻礼。如今的金色舍利塔,是舍利出土25年后由泰国政府捐赠。


能同时看到多枚佛陀的大型舍利,全世界恐仅此一处。而且这22枚加持力巨大的舍利,人们甚至可以靠近玻璃罩瞻礼,这也是极为罕见的“待遇”。

全篇完


上篇链接:


收藏 | 跟着照片去朝礼(上):记录佛陀一生的四圣地




去佛陀圣地朝拜,佛子们梦寐以求,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史料缺失等原因,目前此类信息极为碎片化、分散化,人们因此往往知之甚少。于是我们试着制作了这个专题,最大限度地收录、梳理了印度各大佛陀圣地的珍贵信息,希望能对即将踏上朝圣路的行者们有所帮助,更愿这些文图能给尚无缘亲往的人们一份真切的指引——“朝圣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旅程”。


本图集照片多数来自亲临朝圣的道友,亦有少量图片来自网络,至诚感恩所有的原作者。因资料来源有限,如有错漏,向诸佛菩萨忏悔,恳请读者谅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