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脚印 >> 长期依止善知识才有真实收获。 Back

长期依止善知识才有真实收获。

智悲脚印 2020-04-16



如果有了上师教言,这一切经论和教典的内容,都可通过上师的窍诀来领受,即先要有出离心,在此基础上有菩提心,然后以无二慧来抉择空性。

——大德

即便已经皈依佛门,在寺院办了皈依证, 正式加入居士团体,自己也认为是佛教徒 ——“我是6月25日早上7点钟皈依的”,但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对佛法教理一窍不通, 那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是原来的你,佛法对你没有多大利益。


故《般若摄颂》中云:“佛法皆依善知识, 功德胜主佛所说。”一切佛法依靠善知识而得, 这不是凡夫信口所说,而是圆满一切功德、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般若八千颂》 亦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还有《华严经》 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没有善知识讲解,世间再聪明、再有智慧的人,凭借自力也不能通达。


为什么呢?因为佛经浩瀚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以修行。


以前,我曾去过香港、纽约的佛教大书店,那里各种书籍琳琅满目,一进去就不知方向了。大乘、小乘,藏传、南传、北传……表面上看一本本都非常好看,自己对每本都爱不释手, 但全部买又不可能,真不知该买什么才好。


还有《大藏经》也是那么多:就拿乾隆皇帝的《龙藏》来说,全藏共 724 函,分为正续两部分——正藏485函、续藏239函;而著名的《永乐南藏》和《永乐北藏》,各自都是636函;如今广为流通的《大正藏》,也共有100册,其中正藏55册,续藏30册,别卷15册。藏地《大藏经》也是同样,经典100多函,论著200多函。还有许多高僧大德的著作不计其数,甚至一位大德撰著的,就将近有上百函。


这么多的法本,初学者乍看会云里雾里,不知道该如何取舍:到底是一转法轮好,还是二转法轮好,或是三转法轮好?南传佛教好, 北传佛教好,还是藏传佛教好?但如果有了上师教言,这一切经论和教典的内容,都可通过上师的窍诀来领受,即先要有出离心,在此基础上有菩提心,然后以无二慧来抉择空性。(无二慧在显宗中是中观,在密宗中是证悟自知自明的心识本体。)归根结底,就是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为基础,破一切人我相、法我相。大概这么几句话, 就把所有经教的内容都概括了,如此修持也会非常圆满。








因此,上师教言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的话,你不一定皈依;即使皈依了,也根本不知方向, 完全凭自学很困难。我经常都会想:“倘若没有上师如意宝当年的摄受,我不一定出家。即使出了家,也许现在会像有些出家人一样,表面上看来挺不错,威仪也很庄重,但内心跟在家人没什么差别,对佛法根本一无所知。所以,真的非常非常感恩上师!”  


要知道,上师的窍诀确实很重要,假如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将经论要点与自心融为一体而修行。因此,有了佛法也不行,自 己皈依了也不行,还必须有善知识摄受。《戒律花鬘论》中有一句话是:“六十岁也孩童。”意思是说,即使六十岁皈依三宝,但不懂教理的话,也跟孩童没有差别。而要想懂得教理,就一定要依止上师。 


戒律中规定,如果弟子没有通达三藏,十年中要依止上师。十年以后,假如你学得可以, 则可离开上师,出外弘法利生;假如学得不行,还要继续依止。但现在人可不是这样,只要上师给你剃了头,第二天就无影无踪了。很多人都是如此,从很远的地方来这里,口口声声非要依止我,结果我把他的头剃完后——“谢谢, 拜拜了!”第二天就背着包走了。他自己也没想过怎么依止,只是把这当作一个形式而已。




其实,依止善知识务必要长期。世间人读小学和中学,尚且需要九年义务教育,那我们学佛的人若不受九年佛法教育,则达不到真正佛教徒的资格。我们不仅需要佛法的基础教育,更重要的是不能离开上师。学院中极个别稳重的道友,长年一直住在这里,每天坚持闻思修行,已将近二十年了,真的很随喜。如果没有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熏习,凡夫人的坏习气特别 多,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在一个道场,或者上师面前小住几天,然后就离开的话,恐怕是不行的。


以前的布玛莫扎和嘉纳思扎,历史中记载,曾五百世转世为班智达,纵然如此,他们也分别于21年、9年中承侍上师。圣者尚且如是显现,我们业障深重的凡夫俗子,可能刚从地狱、 饿鬼中爬出来,好不容易有了依止善知识的机会,就更应值得珍惜了。虽然依止的过程中,也许有点辛苦、有点累,但求法没有一个快乐的,此时必须要有耐心。


在我们学院,成绩较好、戒律清净、人格不错的道友想离开时,我通常会劝阻他们。有些人认为我怀有私人目的:“那——我过段时间再回来帮您发心,可不可以?”其实,我并不是想你给我发心,而是想到你自己刚学不久,就这样离开的话,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到了社会上,很容易跟以前的贪嗔痴混为一体,没有能力自拔。所以,首先不能离开善知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关于此理,《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讲了很多,与密宗的窍诀大致无二。比如,善财童子依止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说过:“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这一教诲与密宗对上师观清净心如出一辙。还有善财童子依止观世音菩 萨时,心中作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与密宗中视师为佛,视师为佛法之本、功德之源的含义也完全相同。因此,亲近善知识乃修持佛法的全部,并不是密宗的一家之言。


若想获得佛法的最高境界,依止上师必不可少。有些人以为离开上师后,自己就自由了, 此时定有成才的机会。这种念头,就像小孩子逃学一样,当时有许多美好的愿望:“我从学校逃出来之后,肯定能买一个很棒的玩具,然后玩得特别开心。”实际上,这种想法特别愚痴。所以,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要长期依止才有真实收获。



回     向   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智悲脚印 一个自利利他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在佛陀所有法门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缘起法。

修行中的很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不了解死亡

通达了这一点,才能明白佛陀一切经教的甚深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