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人期望的生活方式,是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一辈子平安、健康、快乐。很多人祈祷的时候也这样发愿,这是常规的思维模式。
还有一种思维,是带有随机应变性的:在按部就班的生活里,一旦出现各种“不平常”,打乱了人生的节奏和常规,我可以怎样应对?
这也是修行人的思维模式。在大多数人看来,变化和无常令人伤心;而修行让我们可以承受,甚至从中变得更好。
国外有个叫塔勒布的人,写了一本名叫《反脆弱》的书,他认为脆弱的反义词不仅是勇敢,还要从违缘中获得利益。
勇敢是什么?没遇到违缘之前什么样,遇到违缘之后还是那样,保持着稳定的状态,这种人通常被认为是勇敢的。比如没生病的时候,开心很正常,如果生了重病依然开心,大家就会惊讶:“你看他一点都不担心,还跟往常一样。”
但“反脆弱”不仅是勇敢,还能“反而”从中受益;就像生病的时候不仅开心,还能从中有所收获。
很多西方人认同这种思维方式,觉得它是坚强的标志,并对人生大有裨益。但如何做到这一点?我想他们或许还没有找到窍诀。
我看过他们的一些观点,比如说,人要学会像猫那样,即便从很高的地方摔下来,因为自身的灵活和弹性,不仅毫发无损,还能借力跳回去。
而脆弱的人则像洗衣机,一个零件坏了就无法工作,必须加以维修甚至重造,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其实在大乘佛法中,人的确可以做到不仅不脆弱,还能在痛苦中学习、成长。不少佛教徒在面对大的变故时,往往依靠这种窍诀领悟很多,所谓“无苦无出离”,不但没在痛苦中倒下,反而由此生起出离心等,得到很大的利益。
为什么会有这种获益?因为当我们认真思考痛苦的意义时,对轮回的本性——无常、苦等等,就能从内心深处彻底明白。
像鲁迅笔下的阿Q,也把本来很苦的事当成不痛苦,但这是一种自我麻醉的心态和思想。佛教将苦乐转为道用的方法与之完全不同,就在于它对轮回有着深深的认知。
比如,当你的生活发生变化时,真正认识到轮回的本性,就可以超出变化所带来的痛苦。这一本性符合真实,这种能力,每个众生也完全具足。
都说现在的成功人士要有智商、情商,还要有逆商。逆商是什么?就是在遇到违缘时,能够超越违缘。那些非常成功的人必定具足这一点。但佛教的苦乐道用,不仅超越了违缘,还能让它变成修行或人生的助缘。
这些,大家以前可能没有听过,觉得“只要不苦,我就满足了”,不会想到“痛苦其实对我的修行、人生更有意义”,更不用说从痛苦中获取利益。
这是一般世间人很难发现的道理,所以,它很重要。
摘自索达吉堪布讲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