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4) Back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4)

骑着蓝色獅子BL 2022-06-17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弥勒菩萨住在兜率天,他把无著菩萨带到了兜率天。在天界的五天就像是地上的五年,弥勒菩萨教导了无著菩萨五种弥勒的教法。这个《宝性论》就是五种教法里面的最后一部。

《宝性论》告诉我们,觉醒证悟是可能的。这部释论不只谈信心,虔诚心,信仰而已,而且是讲纯粹科学的事实..."

周五是更新《宝性轮》的时间,今天我们迎来了第四讲。当我们打开这篇开示时,就仿佛超越了时空来到兜率天,此刻,你坐在弥勒菩萨的膝下,听弥勒菩萨告诉你什么是「佛性」,为什么人人都有证悟的可能性。

愿我们珍惜这个时刻,一同前往兜率天,一同进行通往佛性的旅程。


 


 第二金刚句 : 法 

  •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9

非无非有非有无,亦非非有非无边,
不可思量离言语,各别自证及寂灭
无垢智慧具光明,能破一切攀缘境,

贪欲嗔恚愚痴暗,如是法日我敬礼。

法可以透过自觉的智慧(自证智)来理解,因此它不是不存在,因此它离于「断见」;但同时,法没有真实存在的本质,所以它离于「常见」;法不是既存在又不存在,也不是两者皆非。虽然法可以透过自证智来理解,然而它超越语言、文字,超越譬喻或任何方法。法离于情绪烦恼,这是轮回的根源,法离于邪见妄想;因此「法」,亦即「道」,是无垢的。因为离于对现象的执着,所以法是光明的。法超越客体、对境,因此没有对美丽事物的欲求,也不会对不喜爱的事物生起厌恶。法摧毁无明黑暗。我向这太阳一般的法顶礼。

与先前一样,这将会详细地解释两次。

10

不思不二无分别,清净显现对治故,
何法依何离贪欲,具二谛相是为法。

11

远离贪欲自性者,灭道二谛所摄取,
如其次第彼等亦,应以三三功德知。

我们无法设想或思惟「法」,它离于业及烦恼等二元对立,它离于迷惑的心。法不受情绪烦恼所染,它本身是光明的智慧,它可以对治三毒。一如佛,法也有六种不同的功德。前三种功德(超越思惟、不二及非概念能理解)即我们所说的灭谛,苦的消灭;后三种功德(清净、光明及对治)是道谛,灭苦的方法。灭谛与道谛,这两种圣谛定义了法的特性。而不贪着、不执取是灭谛也是道谛。法的定义是以此二谛各别三种功德作为顺序,前三者是灭谛的定义,后三者是道谛的定义。这还会再详细地解释。

12

不思量故无言故,圣者自证故不思,
寂故不二无分别,净等三者犹如日。

「法」不能以存在、不存在、两者皆是、两者皆非等四种假名来安立,也无法以声音、语言及文字来表达。唯有圣者能够了知法,因此,凡夫心无法思量它。但法驱除烦恼及业,没有任何邪见妄念;它纯净无垢,且是光明的。因此法如同太阳一般。我们再多谈一点。

对我们凡夫心而言,「法」通常意指「道」,是某种方法或技巧。但将「法」理解为一种技巧,这是很大的错误。我们再一次必须引用「舍除的结果」或「舍离的结果」的概念来解释。

昨天我们谈到剥去一层层的皮,然而皮不是「法」,因此剥皮的过程也不是法。那么什么是法?果皮既非果实亦非种子,这个事实是「法」;没有种子,这个事实也是「法」。一般人认为剥开外皮即能显露出果实,但那只是一般的想法。真正的佛法超越文字,超越概念以及我们讨论过的一切。

所以法如何利益我们?让我们回到后三种功德,法是一种对治。举例来说,当你剥去一层层的外皮而接近内层的皮,究竟上,最深层处其实没有果实的这个事实,是用来对治里面一定有果实的这个概念。

例如,向佛顶礼或皈依佛的时候,有件事情很有趣,你们应该要知道。当我们说「佛」,我们说「两足尊」,众人中最尊贵者,这是当我们皈依时所想到的佛。但是当我们皈依法,法被定义为不执取任何事物[1];这点非常重要。

纽修堪仁波切为此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说,道或法绝对不该像一根很细的铁钩。举例来说,想象有许多像这样的钩子挂着,你没有刻意瞄准,就把一些肉朝钩子丢过去;也许想成丢毛衣会比较适当。这些钩子勾住了毛衣,基本上是毛衣卡在上面。纽修堪仁波切说,佛法不应该像那样。没有任何法的概念会勾住你、缠着你,以致于你必须把它解开。事实上铁钩非常细,因此更难取下。如果是一个粗大结实的钩子,毛衣会比较容易拿起来;但因有许多非常细小的钩子,不管是肉或任何东西都会被牢牢勾住。

这个例子也适用于所有我们之前谈论过的事情,因为我们通常认为法是一个概念或想法,但概念指的是已经被勾住或被卡住的东西;同样的,那意味着受苦。法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无罣碍。它离于贪着,并且免于阻塞和障碍。

举例来说,花是一个概念。我们被勾住、绑住,我们对花的认知已来到一个死胡同──「花」。我们无法把花想象成是一碗汤,明白吗?这是为什么我们的想法概念导致了冲突,而其实冲突并不存在!当概念生起,我们就被卡在那里。「概念」意味着「卡住」、「被卡住」。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不是吗?当你说某个概念很好,就表示它很黏,它被紧紧卡住了。

如果黏不住,那就不是个牢靠或合理的想法,不是一个好东西。我们的心有点像蜂蜜,但不是罐子里的蜂蜜。它很黏稠,它黏住其他东西,其他东西也被它黏住。这么说明白吗?但弥勒在此所描述的「法」完全不同,它不是概念。所有概念都要剥除!记住「舍离的结果」(离系果)。如果你时常想起「离系果」,那真的很有帮助。每个概念都得舍离。如果你死忠于一个概念,就会认皮为果,而那是误解。


 第三金刚句 : 僧 

13

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见烦恼本无实,
真实证悟诸有情,无我真实际寂静
见众如来常随逐,具有无障净智者,

见众清净遍无量,如是具慧我敬礼。

我们现在讨论「僧」。已证得不退转的菩萨,已经破除轮回,他们的心自性光明。这种光明智慧的生起,源于他们已了知贪欲、嗔恚等种种烦恼无始以来就未曾存在过。这些证得无我或超越边见的菩萨,如实了知事物的本质[2];同时,他们也了知佛的法身遍于一切众生之内,因此无所不知[3]。我向这些菩萨们顶礼。同样的,这些还会深入解释。

14

如所尽所各别证,智慧见者清净故,
具慧不退之僧众,定具无上之功德。

15

众生寂灭之法性,证悟故为如所性,
彼亦本来清净故,烦恼本来消尽故。

16

所知究竟证悟心,现见一切有情众,
具有遍知法性者,是故具有尽所性。

17

如是证悟之彼者,依于各别自证见,
无垢法界无着碍,是故彼等为清净。

18

智慧见者清净故,佛陀智慧无上故,
不退转众之圣者,是诸有情皈依处。

菩萨以自觉智慧(自证智)如实了知事物的本质与它们的显现,因此免于执着与障碍;因此,拥有这种殊胜智慧的菩萨不会退返轮回。相较于所有声闻乘者与辟支佛乘者,这样的菩萨更为殊胜。菩萨了解,众生未曾与离于边见的法性(诸法实相)分开过,所以他们如实了知众生。菩萨净除暂时的染污,但这情况并不是染污起初存在而后被消灭,因为就胜义谛而言,众生从未被暂时的染污所垢染;因此菩萨知道,所有众生皆具此如来藏,毫无差别。这种了悟不是凭借某种外在的方法,而是源于菩萨本身的自证智。法界或说究竟的维度,一直都是无垢的,这正是我们在此讨论的「僧」所具备的无垢功德。僧也离于阻碍遍知的蔽障,因此他们不仅证得一般的空性,也证得整体的空性。由于僧离于执着与蔽障,所以他也是我们皈依的对象。

「注解」

[1]  即「离欲尊」。
[2]  即「如所有智」,已断除烦恼障。
[3]  即「尽所有智」,已断除所知障。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到目前为止
宗萨钦哲仁波切共讲过五次《宝性论》
在法国讲述的这一次
被认为是最完整 最深奥的一次
效法玄奘和鸠摩罗什大师
《宝性论》读译小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让这部释论的中文版得以首次呈现
我们将在每周五持续更新
相约星期五
相约在宝性论
邮箱:zhengjian2007@163.com

宝性论往期回顾

1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翻译的缘起

2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1)

3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2)

4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3)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将陆续把每周发布的内容上传到以下网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