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27课-重点&难点&讲记脉络
学习笔记链接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ZnzcFZu8ow-j-7AUXjj2Q
提取码:2ccc
档案编号B06127-定解B01-012
本课重点
一
小结上师瑜伽之超胜
(一)断证可圆满
1、教说
至尊果仓巴曾说:“若修上师瑜伽法,尽除过患德圆满。”
2、遣疑:是不是只修上师瑜伽就够了,共同加行、不共加行都不必修持。
(1)对某些利根或有特殊因缘的修行人
只修上师瑜伽,的确能圆满前面的一切功德。
(2)不是对所有人都可以
A. 众生:有不同根基,应机施教就最为适当。
B. 教法及证法: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如果只修上师瑜伽就可以的话,那前辈大德们就不必造论阐释加行,而我们也不必修百日共同加行及五加行了。
(二)修上师瑜伽超胜生圆次第等修法
1、修上师瑜伽超胜生圆次第等修法
(1)教说
果仓巴尊者说:“虽多修持生次第,然修上师为无上,虽多修持圆次第,然诚依师为无上。”
(2)理说
A. 从道来看:上师瑜伽是最安全的修法
a. 没有上师瑜伽的加持,气脉明点修得不好,会导致精神失常,出现种种可怕的迷乱现象。
b. 观修上师是不会有任何魔障的,不会出违缘,也不会修错;即使观得不好,大概地观一观自己的根本上师,也有极大的利益。
B. 从果来看:得一切悉地
修得好,所有本尊都能观为上师:由上师赐予我灌顶,赐予我悉地,赐予我一切佛法。
2、观修上师瑜伽对所观上师有要求
(1)应取
所观的上师,应该是有功德的。只有具备一定功德的上师,才可以依止,才可以观修。
(2)所舍
不能凭执著,更不能凭感觉。这种“感觉”,在寻找上师的层面,是很不适合的。
(3)例说
梅觉巴尊者说过:“观音白就让他白,度母绿就让她绿,喜金刚黑就让他黑,反正我在任何时候心中都没有离开过上师的形象,因此,离成佛大概不会远。”他日日夜夜观修上师,并因此获得了成就。
二
上师瑜伽修法的要点
(一)理说
1、敬信:若无敬信则不得加持
哲贡炯巴仁波切也曾说:“上师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当勤修敬信心。”
(1)“上师四身雪山上”
上师是四身的总集:化身、报身、法身、本性身。
(2)“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
A. 敬的对境
上师以及有法恩之人。
B. 敬的结果
a. 得加持:不论在谁那里听过佛法,如果能对他终生保持恭敬,那你的相续中自然会流入加持,这是规律。
b. 得修行之顺缘:一旦得到上师加持以后,修行是不难的,违缘也会自然遣除。
c. 令心情平静:常常念上师瑜伽、持上师心咒的人,定会感受到令心灵平静的力量。
C. 不敬的结果
大德们再有加持,佛法再有加持,傲慢的人也是得不到的。
2、祈祷:不祈祷上师不得无分别智
至尊让热日巴说:“若不祈祷上师尊,求无分别之智慧,如朝北洞中待日,彼无境心融合时。”
(1)释义
一个对上师没有信心、不祈祷上师的人,即使精通五部大论乃至十明,甚至显密法要都倒背如流,但那种外境与心识融汇一体的修行境界,在这种人的相续中,是永远也不可能现前的。
(2)境心融合是显密修行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A. 何为境心融合
当境、心融汇为一时,山河大地乃至万事万物,也都成了觉性的妙用,都成了开悟心的显相。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B. 境心融合也是显宗修行人追求的目标
小寿禅师的开悟偈:“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3)遣疑:汉传佛教中也有视师如佛的传统
A.《佛说瑜伽大教王经》
a. “佛言,善男子汝今谛听,此阿阇梨,所有十方诸佛及诸菩萨现在说法者,一日三时来诣阿阇梨所,献大供养如佛无异。”
b. “彼诸如来所有三业积聚无量福德,是等阿阇梨一毛孔福德。”
c. “此金刚阿阇梨,即是一切如来。”
B.《华严经》:“善知识者即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
3、小结:恭敬心+上师瑜伽=证悟无伪实相
(1)所依
上师善知识:是佛、法、僧三宝的总集。
(2)能依
依靠以恭敬诚信之心修上师瑜伽。
(3)结果
证悟无伪实相的证悟。
(二)例说
1、那若巴
(1)证悟过程
布扎玛希拉寺北门的护门班智达那若巴依靠空行母的指点依止了帝洛巴,依止过程中,他经受了种种苦行,最后依靠帝洛巴以鞋底猛击其额头而得证悟实相,达到了与上师的智慧密意平等一味的境界。
(2)启示:调教方式不是问题
2、龙菩提
(1)证悟过程
圣者龙猛菩萨丢了一把鼻涕,龙菩提全部拾起来吃了,依此而获得的证悟。
(2)启示:是否是上师本人亲自调教也不是问题
A. 殊胜上师+殊胜弟子=殊胜证悟
作为普通上师,很难有龙猛菩萨那样的加持,而作为普通弟子,也很难有龙菩提那样的信心。
B. 根器不足的我们能做什么
对做弟子的来讲,不说上师的过失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准则。
a.《戒律根本论》云:“若说非法当制止。”
b.《善恭敬经》说:“师实有过尚不得说,况当无也。”
3、持明无畏洲
(1)证悟过程
持明无畏洲拜读了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论著后,相续中认为他老人家就是真佛的想法油然而生,一心一意地虔诚祈祷,承蒙尊者的智慧身摄受,不仅使其自相续中生起了自然本智,还开创了龙钦宁提派,引导数以百计的求法者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
(2)启示:时空不是问题
A. 上师的摄受、加持超越时空,但条件依旧是信心和祈祷
持明无畏洲尊者和大全知之间有几百年的间隔,因此,上师的摄受是智慧身的摄受。而得到这种摄受,是因为尊者看了全知的教言以后,对全知生起真佛之想,并虔诚祈祷的结果。
B. 未曾谋面不是获得加持的障碍
a. 时隔久远的上师:对于历史上的大德,在拜读他的教言之后,如见其面,这样的大德也可以说是你的根本上师。
b.通过网络传法的上师:有的上师在网络上传授佛法时,如果你也从中获得了极大利益,那么对这位上师,即使你今生无缘拜见,无缘在座下依止,也可以视其为根本上师。
4、邦甘麦彭滚波
(1)证悟过程
邦甘麦彭滚波在八十多岁时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贝若扎那尊者,尊者将禅带系在他的身上,禅杖靠在他的腰间,对他传讲了上师瑜伽的修法。结果在他的相续中,生起了直断本来清净的真正密意,当下开悟。后来,他的身体散为尘埃而成佛。而他的传承弟子中,七代都是虹身成就。
(2)启示:年纪不是问题
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有信心,依上师瑜伽获得成就并不困难。
(三)上师瑜伽是一切正行道的要诀
1、上师瑜伽是一切正行道的要诀
(1)理说
在所有九乘次第的法门当中,再找不到比这一上师瑜伽更为殊胜的深道了,虽然把它命名为“加行”,但实际上,一切“正行”道的究竟要诀就是它。
(2)教说
金厄瓦尊者曾说:“身体的核心是心脏,如果没有心脏,人就成了一堆血淋淋的肉。同样的道理,修法的核心是上师瑜伽,若没有上师瑜伽,所有的法只不过是一纸文字而已。”
2、教诫
(1)态度上
要重视上师瑜伽的修法、尤其是法王上师瑜伽的修法
A. 这个仪轨很简略,修起来很容易。
B. 能值遇这样的传承上师,要珍惜。
(2)修上
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修行人,每天都应不间断地修上师瑜伽。
(3)行上
早上、晚上、走路、做事等时,要多祈祷上师,祈祷之后,就像水器显现月影一样,上师的加持自然融入心中。
(4)小结
A. 要把上师瑜伽当做最重要的修法来对待
a. 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始终如一地将上师瑜伽作为修行的核心,即使没有任何其他修行也可以。
b. 藏巴嘉热说:“只要不离忆念上师,不诵经也可以,不参禅也可以。”
B. 修持要点
诚心诚意、尽心尽力。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27-定解B09-009
本课难点
一
闻思五部大论和修持上师瑜伽可否二选一?
(一)不与上师相应,解脱的门儿都没有
1、讲记原文
一个对上师没有信心、不祈祷上师的人,即使精通五部大论乃至十明,甚至显密法要都倒背如流,但那种外境与心识融汇一体的修行境界,在这种人的相续中,是永远也不可能现前的。
2、解脱路上没有上师寸步难行
(1)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对本师没有敬信
善星比丘和世尊的弟弟提婆达多,本来都是佛陀的堂弟,亲自在佛陀面前听受了那么长时间的教言,可由于嫉妒扰乱自心,提婆达多生生世世都与佛陀作对,善星比丘也觉得佛陀除了有一寻光以外,跟自己没有任何差别。从而,他们对佛陀一点信心也生不起来,尽管一生都在佛陀身边,但也没办法得到调伏。
(2)佛智论师——舍弃上师选择本尊,即生未能成就虹身
印度大成就者中的佛智论师,他在前往五台山的路上遇见了一位在家僧人,这位僧人正带着丑陋的妻子在田里耕耘,当时他将裙子拴在腰间、法衣缠在头上。佛智论师见了以后就略生邪见,认为这个僧人所做的一切都不如法。晚上上师(在家僧人)给他灌顶的时候,庄严的文殊坛城显现在面前,但他不想在上师面前得受灌顶,却想在本尊前灌顶……因为他最初对上师略生邪见,未吃母狗吐出的鱼,并在坛城前舍弃上师,所以即生未能成就虹身,而是在中阴时获得了超凡脱俗的成就。
(二)见到万法自性依靠的是什么?
《解义慧剑》中讲到:“然依真圣教,破诸边之理,上师窍诀力,如得目自见。”
1、第一要依靠佛陀的圣教
尤其是了义的经典,如《般若经》、《宝积经》、《楞严经》等,这些不可缺少。
2、第二是破除一切边的理证
这在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月称论师的《入中论》等论典中都有详细宣说。这些论典所阐释的,完全是作者本人以及前辈理自在无与伦比的智慧结晶——破除一切边的殊胜正理。
3、第三要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
如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等传承上师所留下来的珍宝要诀。依靠这些窍诀的力量,一切万法的本性就非常容易见到。
4、辨析
有人说:“只要读经就可以了,不懂的地方多啃一啃。”
没有上师的窍诀,你肯定啃不动;没有高僧大德的理证,查辞典也不行。
(三)总结
所以,在对上师三宝有信心的基础上,还应依靠佛陀的经典、破除一切边的理证以及传承上师的窍诀,三者缺一不可,依靠这三种因缘,我们就能通达远离二取的本来面目。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讲,虽然我们现在是凡夫俗子,但是通过上师的窍诀,自心的光明基本上能以远离四边八戏的方式照见;如果已经得地,那就完全能品尝到佛陀所宣说的真正教言美味。
二
仅修持上师瑜伽便能成就,是否夸张了?
(一)理论上没毛病
上师就是佛、法、僧三宝的总集,而无伪实相的证悟,也唯有依靠以恭敬诚信之心修上师瑜伽,才可以在自相续中生起。除此之外,依靠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证悟。
1、那若巴尊者的相续中,顿时生起了实相证悟,达到了与上师的智慧密意平等一味的境界。这就是上师以“满瓶倾泄”的方式作的加持。
2、智悲光尊摄受的获得成就的弟子们,他们都意识到:胜义谛的证悟,完全依靠对上师万分的恭敬和坚定的诚信这条途径。
(二)不是说好的吗?依法不依人。
1、法是谁给的
诸恩人中,上师的恩德为最大。上师若未以悲心摄受我等,并为我们宣讲佛法,我们又如何有能力取舍善恶、抉择因果,并依此宝贵人身而得解脱?
2、 “不依人”的含义
(1)不能以盲目的信心依止不具备上师法相的人
佛陀在有关经典中也说:“就像黄金要通过切断、火烧等十六次提炼后才能变成纯金一样,对我的教言也要详细观察后才可接受,你们不要以我是佛陀就对我恭敬。”
(2)不靠世间打杂的依止方式
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要求我们依止正法,并没有说“你天天给我烧茶、做饭……我就有办法让你解脱”。
现在藏传佛教的个别大德,他们对身边的弟子从来不传一句法,甚至反对弟子学法,整天只让弟子给自己做事情,看到这种情景,我就有一种心酸的感觉。
如果真正是大成就者,像摄受米拉日巴的玛尔巴那样,倒是可以,但玛尔巴也是在遣除了米拉日巴的业障之后为他宣说妙法,米拉日巴最终也依之获得成就。
(3)不以外表选择具德上师
从古代印度大成就者的传记中也看得出来,说法者的形象不一定要非常如法。按照《地藏十轮经》的观点,破戒比丘传授符合三藏的妙法,也是开许的。
A. 圣天论师只有一只眼睛,但整个三界都能照见。
B. 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布顿大师的长相就很难看,但他精通三藏。
3、 “依法不依人”的理解角度
《楞严经》也说,末法时代魔众会显现为上师的形象,让众生犯淫杀、行盗妄等,所以佛告诫后来的修行人:一定要守持清净的戒律。由此也可理解依法不依人的重要性。
(三)上师为什么如此重要
1、上师为无误引导者
要想正确无误地了解善恶取舍的道理,一定要依靠上师,即使学习世间一般的知识,也需要依靠世间的老师来引导,你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1)教证
《阿毗昙毗婆沙论》中讲过:“若人虽有智,不从他闻法,是人终不能,分别善恶义。”有些人虽然有智慧,但是没有在其他人那里听法的话,终是不能分别善和恶的差别。
(2)公案
米拉日巴依止玛尔巴罗扎的时候:“法依靠上师,生活也依靠上师,成就也是依靠上师,全部都依靠上师。”
玛尔巴罗扎说:“要么你去其他地方寻找饮食,我为你传法;要么我给你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法到其他地方去求。”
米拉日巴想:我从很远地方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求法,其他的生活资具还是另外想办法。于是说:“上师您还是给我传法。”
(3)结论
一切的见修行果,因、果、道等道理,全部都是依靠上师开导的;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来通达如来甚深妙法是绝对不可能的。
(4)如果没有上师的引导
如果从来没有依止过上师的话,给别人讲佛法也没办法的,自己修行也没办法的。
2、上师为一切决定胜之源泉
(1)世间增上乐源于依止上师
增上乐,即人天福报。
因为做了一些善事而获得了今生的快乐;离开了上师我们会造许多恶业,人天的福报也没办法获得。
(2)获得决定胜依靠上师
《心性休息》中讲到:“三世一切佛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众,获三菩提由师生。”
决定胜,也就是出世间的菩提妙果,全部都是依靠上师。包括缘觉,以前也是依止过上师的,声闻、菩萨、佛陀都更不用说了。
(3)世间的快乐和出世间的快乐实际上都是源于依止上师。
你如果不想成佛,或者不想从佛教的道理当中获得一些超胜的境界,那就另当别论。
如果你真的想的话,那你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就不得不依止上师,而且要很认真地对待!这不是开玩笑,不能像一般的事情那样来对待。
3、佛陀对阿难尊者的开示
佛陀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当中也讲过,有一次,阿难尊者在寂静地方思维了很多法义,然后对佛陀说:“我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一种感悟:其实佛教的道理一大半都是依靠上师而获得的。我觉得上师是很重要的。”
而佛陀说:“你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学习佛法和修行佛法不是‘一半’依靠上师,而是全部要依靠上师。”
(四)是否堪为法器?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1、讲记原文
玛尔巴罗扎曾对米拉日巴尊者说过:“像我这样的大成就上师很少,像你这样具有清净信心的弟子也很少,因此,以后你摄受弟子时,不要再用我的方式,应该以平凡的行为摄受,比如讲经说法等,这样才是最稳妥的。”
2、上师无处不在,关键看我们的信心
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始终如一地将上师瑜伽作为修行的核心,即使没有任何其他修行也可以。如藏巴嘉热曾说:“只要不离忆念上师,不诵经也可以,不参禅也可以。”
3、以下列举的判断标准可以参考
(1)如果上师把鼻涕丢给你,你想到的是悉地?还是上师的鼻涕是什么味?
(2)上师让好好闻思修行,这个我可以做到,不过我也认为朝圣和拜见更多的上师也是获得加持的重要来源?
(3)为上师发心可以融入上师弘法利生的大海,上师怎么会知道我每天都在发心呢?
(4)“三千大道,各有各的道”,上师在佛法上在行,别的不一定行。
三
你觉得自己得到过上师的摄受和加持吗?
(一)讲记原文
在上面两位尊者之间,有几百年的间隔,因此,上师的摄受不是亲自摄受,是智慧身的摄受。而得到这种摄受,是因为尊者看了全知的教言以后,对全知生起真佛之想,并虔诚祈祷的结果。
(二)上师无处不在,无论时间还是距离
1、什么是意传加持
上师相续当中所有的功德原原本本、一字不漏地全部——就是我们所谓的满瓶倾泻般融入自己的相续,获得上师的意传加持,或者说上师真正的摄持和传承。
2、传承上师给的定心丸
法王如意宝在圆寂前曾说:“将来如果我的弟子经常修这个法(怀业祈祷文),上师的意传加持会不断延续下去。”
《入行论》中有一则公案,说是古代有一个仙人,为了治愈人们的龙病,他修了一座大鹏塔,仙人去世多年后,人们转绕此塔还能治愈龙病。
所以,有些人虽然没见过法王,但只要念修法王传下来的《怀业祈祷文》,照样可以得到法王的意传加持。
(三)内在的上师
《般若经》《现观庄严论》里提到一种“内善知识”,实际上自己的包括正念、悲心、信心这些都叫作是内善知识。按照密宗的一些说法,把自己的心跟上师的智慧融为一体,修成这种境界的话,这叫作是自己的觉性善知识。获得上师所有的加持,自己的心跟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
编写师兄:定解B19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6127-定解B13-008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127课讲记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