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读|《佛说稻秆经详解》09:正论之八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因果关系永远不会错乱。
深入观察时,所有因果都不存在。
🌾
“如实性”。从世俗的角度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因和缘,除此之外不需要其他的因缘。无论是外因缘还是内因缘,都遵循着因果法则,这是客观的自然规律,所以叫做如实性。
另外,当深入观察时,因和果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看到的因果,实际上都是空性、虚幻、虚拟的。这样的观点真实、正确,因而叫做如实性。
“无错谬性”。在世俗中,有果就一定有它的因和缘,而且果与因缘一定是相似的。比如,稻芽的因一定是稻种,不可能是其他种子,因果关系永远不会错乱,种瓜不会得豆,种豆不会得瓜。果并非随机产生,而是必须有相似的因缘才可以。就像我们现在感受到的幸福快乐,一定是往昔行善的果报;同样,我们现在感受到的疾病、痛苦、不顺利,一定是从前作恶的果报。这就叫做“无错谬性。”
“无生”的意思是,虽然从感官的层面来讲,这些法则都无有错谬,但在深入观察时,这一切都是我们的错觉,没有任何因缘对果发挥过作用,所以是无生。在世俗谛中,有生、有住、有灭;而在真实的胜义谛中,则无生、无住、无灭。
“无起”,就是“不常不断”之意。万事万物都不是永恒的,也没有断灭,所以叫做无起。也可以说,“无起”就是指万事万物从来没有诞生过。
“无作”,是指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因和缘,并不是造物主之类的神在精心策划后创造了这个世界。
“无为”,即不仅造物主不能造作,连事物自己的因缘也无法发挥作用。从空性的角度而言,这些都是无为法。
“无障碍”。障碍是指阻碍我们证悟、成佛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等。从世俗的角度讲,这些障碍都存在,但当深入观察时,所谓的障碍就像旋火轮一样,都是我们的错觉。也可以说,空性无障碍地遍及于万事万物。
“无境界”,即因缘的本体空性是没有境界的,因为,胜义谛中没有任何所见和能见。
“寂静”。从表面上看,贪嗔痴等烦恼都是存在的,但在本质上,它们都不存在,是空性的。因为没有业和烦恼,所以叫做寂静。
“无畏”,即不畏惧。在生死轮回中,我们非常畏惧罪业以及它所感召的痛苦,但在胜义谛的层面,业和烦恼根本无法发挥作用,所以是无畏。
“无侵夺”。侵夺的意思是,烦恼会剥夺我们的自由,令心不得自在。比如,虽然我们不想生气,但控制不住自己;虽然不想执著某个东西,却又放不下它。该放下时放不下,该提起时提不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被烦恼剥夺了自由。然而,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入观察时,所有因果都不存在,业和烦恼根本无法侵夺我们的自由。也可以说,证悟了因缘的本体之后,这个证悟的智慧是无法被欺骗或夺走的。
“不寂静”。此处所讲的寂静与前面所讲的寂静不同,这是指小乘阿罗汉的最后灭定。小乘佛教认为,阿罗汉断除了十二缘起,已经成就了,所以永远不会再回来。但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确实是成就了,但并未将五蕴全都断掉,还有非常细微的阿赖耶识,他会在这个当中入定,停留很长时间。因为细微的阿赖耶识还存在,所以他仍要回来,然后发菩提心,继续修行,直至成佛。阿罗汉、缘觉、菩萨都要成佛,到最后不会再有大乘和小乘,这就叫做究竟一乘。
因为阿罗汉的这种寂静不是最终的成就,只是暂时的成就,从胜义的角度讲,最终的成就是空性,所以叫做不寂静相。也可以说,烦恼的本体是寂静,它本来就清净,而非断除了烦恼之后才获得的清净。
以上讲完了因缘法的种种“相”,也即它的特性。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万法都是因缘法。
无论释迦牟尼佛是否出现,法性常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