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西游回忆录19~佛教的完美行为六度 Back

西游回忆录19~佛教的完美行为六度

如意宝恩师 利众堪玛 2023-10-09

  佛教的完美行为

  《西游回忆录》当中讲到第二站,第二站的第一天,法王在他们的教堂当中,讲到了佛教的博大精深,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这个博大精深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完美的行为。行为是,我们经常讲行菩提心的时候讲六度万行,所以是讲了六度。然后,在完美的思想上,下面也会讲,主要是善心。行为当中昨天讲了布施,六度里面的布施已经讲了。

第二个就是持戒。

佛教戒律有三个,分别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别解脱戒(声闻戒)首先是要杜绝杀生等害他的事情。菩萨戒尽可能的直接或者间接地帮助众生,尽可能的救护他众免受伤害,这个是菩萨戒。那密乘戒是什么样呢?如此修行之后,一旦有了神变、禅定,得到自在的时候,每一天都会利益数亿人,数亿的众生。我们肯定会有这么一个时刻,那么这就是快速地承办广大利他的“密乘戒”。密乘戒讲的方式是这样来讲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不用解释吧,大家应该知道。

第三、安忍

安忍是什么呐?遵循佛陀所说的“自净其意”,不扰乱别人的心,尽可能地守护自己的心,这就是根本的。我们说“不舍己道,勿扰他心”,其实在这里面讲的比较清楚。还有,不要说伤害别人的话,不要做伤害别人的事,以免扰乱别人的心。扰乱别人的心,不做不说。其实我们有些人可能业力现前,你没有故意说别人的坏话,但已经构成了别人伤心的事情,你也没有做让别人伤心的事,已经变成了这样,这可能是前世的业力。一般来讲的话,受了菩萨戒的人尽量不扰乱别人的心。观察自己的心,在这个基础上,断除嗔恨他人的恶心歹意,这个是很重要的。

第四是精进度。

所谓的精进,就是意乐于行善,“善”就是欢喜无害寂静的行为。什么是精进于无害寂静的行为呢?也就是说慈悲心。其中,“悲心”是指平时看到身体有病或者内心有不幸的这些众生的时候,要生起“愿这些众生远离这些痛苦多么好啊”,这样的善心叫做悲心。我们经常也是有看到精神不正常的,身体不健康的,或者有些众生遇到困难痛苦的时候,尽量去安慰。

“慈心”就是怀有“众生能拥有安乐的话多好啊”,这样的心态。这个安乐呐,暂时的安乐是指长寿无病、受用丰厚、美名远扬等等。希望所有的众生有这样的安乐,需要培养这样的善心。这里面没有说最究竟的安乐,暂时来讲让众生获得了今生当中的这些快乐。

这种修行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一旦离开这个人世的时候,就往生极乐世界,那里的安乐是整个世界上任何快乐都无法比的,无法形容的。所以说,要怀着“愿一切众生都获得极乐世界”的这种意乐,精进修行往生的方便法。

法王把慈悲心当中,讲慈心的时候要让众生安乐,要让众生安乐的话,极乐世界是最安乐的,我们要发愿,让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的方便法就是祈祷佛陀,实修佛法,恭敬佛法僧。往生极乐世界主要是皈依,法王没有讲是念一百万阿弥陀佛的名号啊,三十万阿弥陀佛的心咒啊,没有这么讲。因为可能国外不一定适合,先最多给他提一下佛法僧三宝吧。

如果这样做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越来越快乐的。原因是什么呢?你很快就要往生极乐世界,那里比这个世界快乐百倍千倍。你会感到无比的欢喜。就很多人说你马上要死了,你要想马上要往生极乐世界了,越来越快乐……不知道你们会不会这样想,我们有些老年人应该有吧。一般来讲呢,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离死亡越来越近,身心越来越痛苦的。而精进修持往生法门的这些行人的话,不但心里没有痛苦,反而对死亡越来越欢喜。

佛经当中也是说过,那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在命终之际呢,就是很快乐的。为什么呢,就像一个得了严重病的人,那他摆脱了这个病的话特别高兴。同样的,如果要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话,所有的痛苦全部都被断除的。这是除了佛教以外,在整个世界各个层次都很少见的事情。就我们佛教确实有做到这样的。比如我们这样的这种普通人的话,明天成为世界首富,就很开心的,而解脱的安乐比它超出百千倍。那所以越来越到了生命尽头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欢喜。

这种讲法,可能我想我们有些法师,以后想到希望弘法,或者说是到一些世间人当中弘法的话呢……现在人就是喜欢这种方式的,并不是现在人喜欢给他用一个很好的教证啊,或者是用自己传统的一个说法,他们不一定能接受;就是一边跟他好像一个很轻松地聊天,一边的话就是就让他逐渐逐渐对佛法有好感。好像不知不觉就是你自己挑毛病也挑不出来,然后也不会违背自己的这种宗教,也不会违背自己的生活理念、习惯。这种方式来传授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所以我就是想那个法王的每一次演讲的话呢,都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意义。

这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是显而易见。所以优秀的修行人(佛教的修行者),越老越幸福,越老越快乐啊,真的是这样。我们很多老年人,就是包括我们佛教徒的一些父母啊……这些人的话,他们本来是越老越痛苦,脸上的皱纹也多了,头发也白了,牙齿也没有了,身体也走不动。但是他们好像确实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啊,就是自己开始念佛,闻思,修行,然后跟家人也是不管世间之事的,还是很开心的。如果是世间人的话呢,越老越痛苦,越老越孤单,越老越焦虑的。世间人没有这样的。大多数的普通人,真是越老越焦虑。

单看这二者,对待老人的心态来讲的话,就直接判断出什么呢,佛教的这种功德。也确实,我们很多藏地的有些老人的话呢,真的对死亡好像没有恐惧。前一段时间我们苏宁市的有一个老出家人,是不是我们宁玛派的呢?应该是格鲁派的,以前在拉雪堪布那里得过很多大圆满的法,后来可能几十年都是没有出来过,一直在寺院里面修行。前一段时间他有一次在梦里面还是在这个觉受当中的境界呢,拉雪堪布出现说“现在你也该来了,就可以来了”(大家知道拉雪堪布是22年年底圆寂的)。然后他就马上找到他的另外一个法友(也是宁玛派的,叫噶切喇嘛),就找到噶切喇嘛那儿去了。然后他说,我就做了一个这样的梦,可能是我现在活的时间不长了,这样的话,我们俩个要不要去一下我们以前听法的那个山洞?然后他带他一起去那里,然后去了那里以后,他回来就把自己家里的东西全部该处理的处理。然后回到自己的家里,跟寺院请个假,我就暂时到家里住几天,然后在家里很安详地圆寂了。所以有些人可能提前就有很多这样的预兆,上师摄授也好,确实就有这样的。

这一点就是没有必要怀疑的。那么可能有些人想啊,极乐世界是普通人都能往生的吗?这一点不用怀疑的。如果你拿出为这一辈子的吃和穿(所)付出勤奋努力的一半来修行的话呢,并且不忘记祈祷三宝,保证你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付出的有一丁点的时间也没有什么问题的。这是在精进当中,法王把极乐世界的道理讲在这里。

然后就是禅定。

禅定就是心不散乱地祈祷佛陀,实修佛法,恭敬僧众,恒常精勤地修行。至于禅修的方式,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有不同的修法。不管怎么样,根据佛教的观点,禅定的意义就是让你的心一缘安住。你们平时念念不忘释迦牟尼佛,这就是禅定。我那天翻译的时候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窍诀,我们念念不忘释迦牟尼佛这是禅定,念念不忘上师这是禅定,念念不忘自己的修行这是一个禅定

下面是智慧度。

第六、智慧。

关于行善断恶的做法,首先在上师面前听闻,中间思维所闻的意义,然后解除疑团以后,最后将思维的意义结合自己的相续修行,这就是闻思修行。这样才能从内心确定那些道理是不是千真万确的,才能从内心确定自己所修的法没有什么疑惑的。

在佛教中,思所生的智慧和修所生的智慧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容易通达世界高端的科技知识。法王在这里也稍微给西方人讲了一点科学。

虽然世界上很多宗教不会长期和科学并行不悖的。很多确实…有些宗教的教义,用现代科学如果来学术鉴定确实很难的。但佛教却可以和科学共依共存。原来爱因斯坦和罗素都已经讲过,如果在这个世界当中有一个宗教可以跟科学同依同存、并行不悖的话,那这就是佛教。这是我们以前在很多论典当中都是用过的。

我们不管是从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从哪个方面来讲,到今天21世纪的时候,其实科学里面的很多道理,包括对人体的分析,对宇宙的分析……很多方面在佛教当中应该是能找到它的答案。随着对佛法的了解越来越多,你会相应地相信科学;随着对科学认知越来越广,也会对佛法生起诚信。         

确实如果你越来越看很多道理,包括有些所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好,或者是现代量子力学的有些道理,或者原始物理学的有些道理,这些越来越看...很多道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所以如果深入研究佛法,就会明白世间流行的科学奥义,都在佛法当中有所描述。实际上以前所发现的许许多多的规律,其实佛陀早就已经说过。

我们原来说过,当时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他就说过一句话,“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上的时候,佛教大师早已在那里等待多时”这句话我们当时在《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在复旦大学演讲里面也是引用过,做过一些分析。当时他是在《物理学步入禅境》的一个文章里面这样讲的。

后来我就特意找朱清时教授。好像我们在上海,当时第一次,我跟他采访了几次。第一次问的时候,我说你作为一个不同身份的科技工作者已经这么多年,因为他当校长和科学家全部加起来有十几年。中国科技大学,我后来也去过这个学校,它那个应该是高端科技的一个大学。然后我说,“你作为一个科技大学的校长,你不说科技是最厉害的,而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佛教大师早就等在那里’。你是凭什么样的心态,在什么样的思想背景下说出这句话的?”

然后他很淡定,他说他以前十几年前跟南怀瑾老师学佛,然后对《楞严经》,《愣伽经》等很多方面他是怎么研究的,他觉得整个实体物理也好,包括现在许多世界是怎么样成立……他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讲,那么当对佛教的了解越来越深入的时候,才知道科学的奥妙原来就是在佛教当中,所以他当时很淡定的。

所以我们当时的采访,我自己觉得虽然我说得不多,但是对有些问题,因为我们可能生长在这个时代当中,科学也比较兴盛,然后佛教的教义也学过一些,所以国内外的很多人,这些科学家和一些高端教育学家。对这些的话,也许有一些异议,希望你们自己看一下。

就我们那个大学演讲现在新的文集里面好像有二十多本,其中29册和30册,这是我对国内外各种不同的教授进行的采访。我当时是以一个记者的身份(没有考上记者资格证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身份,以一个藏族普通僧人的身份来问这个问那个,问一些东西方比较关注的、敏感的问题(除了政治以外)。对于佛教当中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问不同的人。这不是我们佛教徒所说的,是他们科学界这样说的,这是很有意思的。

法王在这里说,这个世界上很多发现的规律,佛陀早就这样说了。如果我们这些科学家们没有探讨的话,就觉得法王可能不懂科学。哪有这样的,现在你看科学发展得日新月异,佛教还沉迷在这样一个2500年前的思想当中,可能会有这样想的。但是你如果特别认真地去学习和研究,甚至跟这些包括当时的潘宗光教授,还有以色列的一些教授,然后有一些欧洲的教授、美国的教授。其实他们就很长时间自己去分析过的,不是别人问一下然后我随便应付一下,不是这样的……所以这些问题的话,我们想还是在有些书上是有的。到时候你们看看有没有什么用的,如果不用的话也没有什么。这是我们以前的一个游戏而已;如果有用的话,也许可能将来不知道有没有人这样问。

同样的,想在现阶段提升自己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人,如果能够学佛修行也会得到很大的利益,这一点一定会是在世间当中得到检验的。

除此之外,我没有时间做长篇大论。如今藏地兴盛的《甘珠尔》和《丹珠尔》总共有三百多函(一函的话,一般它的页数,大概是在四五百页以上;光是一个几十页的不算一函;很大的大藏经和论著,有三百多函)。其中有关于此理有详细宣说,你们自己去看就明白了,我在这里只讲这么多就可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