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holasldf 注---智慧有限,仅供参考,难免错漏,师前忏悔!(精进的重要性)倘若没有精进,得不到今生来世的种种功德,有了精进才能证得无上菩提。《慧海请问经》中言:“菩萨若能发起精进……,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难得。何以故?慧海,由精进故乃得菩提,若懈怠者于佛菩提远中复远。”精进不但对修行非常重要,世间上做任何一件事情,没有精进也不行。月称论师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有缘福德资粮和无缘智慧资粮的根本因是什么?就是精进。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明确地宣说:“一切善法资粮中,精进最为殊胜。如果有了精进,便可圆满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摄集经》中也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所以,精进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第七品 精进品,精进是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增上之因。丁三(精进)分二:一、以承上启下方式教诫精进;二、宣说应当精进。科判分析---精进品分两大科判。(1)以承上启下的方式教诫我们需要精进,“承上”是安忍,“启下”是精进。(2)宣说我们应当精进,通过认识本体、断除违品、增上对治三个方面来说明精进的必要性。科判分析---以承上启下的方式教诫我们需要精进,“承上”是安忍,“启下”是精进,这个颂词是安忍品和精进品之间的过渡,“忍已需精进”里面既有安忍的内容,也有精进的内容,以此方式告诉我们,修习安忍后,还需要精进,唯有精进才能速证无上菩提。戊二(宣说应当精进)分三:一、认识精进本体;二、断除其违品;三、增上对治。科判分析---宣说我们应当精进,通过认识本体、断除违品、增上对治三个方面来说明精进的必要性。作为佛弟子,在修持菩提心、行菩萨道、忏悔罪障、累积善法等方面,都需要精进。有了精进,一切功德才会逐渐获得。科判分析---认识精进的本体、含义是什么。精进就是喜爱善法的欢喜心。科判分析---通过“断除违品”的方式来对治懈怠、引发精进,分两方面:宣说所要断除的对象,即三种懈怠懒惰;宣说断除三种懈怠懒惰的方法。科判分析---通过“四种助缘、二种力”,以增上的方式来断除懈怠、努力增上精进。分两方面:略说四个助缘和两种力---信解、坚毅、欢喜、放舍、实行力、控制力;广说四个助缘和两种力---信解、坚毅、欢喜、放舍、实行力、控制力。己二(断除其违品)分二:一、宣说所断懈怠;二、断除方法。科判分析---通过“断除违品”的方式来对治懈怠、引发精进,分两方面:宣说所要断除的对象三种懈怠懒惰;宣说断除三种懈怠懒惰的方法。科判分析---宣说所要断除的对象三种懈怠懒惰。精进的违品有千千万万,简言之就是懒惰,归纳起来,懒惰有三种:同恶懒惰,耽著劣事懒惰,自轻凌懒惰。庚二(断除方法)分三:一、断除同恶懒惰;二、断除耽著恶事懒惰;三、断除自轻凌懒惰。科判分析---宣说断除三种懒惰的方法。分三方面:断除同恶懒惰(也叫拖延懒惰,做任何善事,不立即开始执行,以各种借口拖延,一直耽误下去);断除耽著恶事懒惰(散乱于无意义的世俗劣事);断除自轻凌懒惰(自暴自弃、甘于堕落、无信心、找借口)。辛一(断除同恶懒惰)分二:一、认识因;二、断除彼。科判分析---断除同恶懒惰(也叫拖延懒惰,做任何善事,不立即开始执行,以各种借口拖延,一直耽误下去)。分两方面:首先要认识清楚产生同恶懒惰的因;然后断除同恶懒惰和同恶懒惰的因。科判分析---首先要认识清楚产生同恶懒惰的因。同恶懒惰的产生有三种因:一、贪图舒适快乐的感受;二、喜欢躺卧床席,爱好睡懒觉;三、对轮回的痛苦不起厌烦心。有了这三种因,便会屡屡生起强烈的懈怠。壬二(断除彼)分二:一、生起精进之意乐;二、以加行修持。科判分析---然后断除同恶懒惰和同恶懒惰的因,“彼”是指懈怠以及懈怠的因。生起精进的意乐,从意乐方面断除;以精进的行为修持,从行为方面断除。癸一(生起精进之意乐)分二:一、思维今生无常;二、思维后世痛苦。科判分析---生起精进的意乐。通过思维今生无常来引发生起精进的意乐;通过思维后世痛苦来引发生起精进的意乐。子一(思维今生无常)分二:一、决定无常;二、思维迅速死亡而劝勉。科判分析---通过思维今生无常来引发生起精进的意乐。生即必死,人的寿命决定是无常的;死期不定,通过思维迅速死亡而劝勉自己断除懒惰。科判分析---生即必死,人的寿命决定是无常的。第1颂讲述决定无常;第2颂以牛见屠夫宰杀同类却视而不见的比喻,呵斥没有无常观的愚痴懒惰者;第3颂讲述没有通往不死的通道。丑二(思维迅速死亡而劝勉)分二:一、略说;二、广说。科判分析---死期不定,通过思维迅速死亡而劝勉自己断除懒惰。科判分析---略说迅速死亡的对治方法:及时积资净障。科判分析---广说迅速死亡的对治方法。第1颂讲述死神不期而至;第2颂第3颂讲述临死前的种种悲惨情景。科判分析---通过思维后世痛苦来引发生起精进的意乐。第1颂讲述临死之苦和后世恶趣之苦;第2颂以婴触沸水的比喻说明地狱之苦,从而发起精进;第3颂讲述懒惰、娇弱频造罪、放逸度日三种情况的结局。科判分析---以精进的行为修持,从行为方面断除。思维暇满难得,从而生起珍惜之心勤行善法。依靠这宝贵的人身舟筏,能帮助我们渡越生死大苦海,这样珍贵的人身筏,来生很难再得到,所以愚笨的人啊,不要再贪睡了。科判分析---断除耽著恶事懒惰(散乱于无意义的世俗劣事,把修行成就置之不顾)。寂天菩萨反问:我们为什么舍弃无边欢喜之因---殊胜佛法,却偏偏乐于耽著散乱沉掉、唱歌跳舞、世间八法等痛苦之因?科判分析---断除自轻凌懒惰(自暴自弃、甘于堕落、无信心、找借口)。分两方面:总说断除自轻凌懒惰的方法;详细宣说断除自轻凌懒惰的方法。科判分析---总说断除自轻凌懒惰的方法。我们应该毫无怯懦地勤聚福慧二资,修习禅定使自身心堪能,然后精勤观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的法门。这一颂概括了断除自轻凌懒惰的方法。主要分为加行、正行、后行三个方面。加行:可分盔甲精进、加行精进。盔甲精进,对应颂中的“勿怯”,即修行任何法都不能怯弱。加行精进,对应颂中的“积助缘”,助缘有四种,即信解、自信、欢喜、放舍。正行:“策励”,指依靠正知正念来护持、取舍。后行:“令自主”,通过上面几种教言,令自己的心获得自在。通过这种方式,精勤观修第八品的自他平等(自己与众生本体平等)和自他交换(众生的痛苦由自己代受,自己的快乐施予众生)(nicholasldf---末学个人理解,有的人利他心很弱,存在自轻凌,可以通过修持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来增强心力)。壬二(广说)分二:一、修思维因无有能力而懈怠之对治;二、修缘难成而懒惰之对治。科判分析---详细宣说断除自轻凌懒惰。分两方面:修持“思维因自己无有能力而懈怠”的对治法;修持“认为助缘难以成办而懈怠”的对治法。因缘分主因和助缘,我们成佛的种姓是因,助缘就是六度。我们具有成佛的种姓,这就断除了因为思维因无有能力而懈怠的懒惰。有了成佛的种姓,六度这些助缘也是可以修成的,因为这个引起的懒散也可以断掉。科判分析---修持“思维因自己无有能力而懈怠”的对治法。通过引用教证,并作对比分析,告诫行者不应该怯弱畏缩。教证---佛陀是实语者,他在《妙臂请问经》中说过这样的真实语:所有的蚊虻、蜜蜂、各种昆虫、蛆类,如果发起精进之力,都可以证得无上菩提。对比分析---何况我生而为人,能明辨是非善恶、利害得失,如果在菩提道上精进修持,怎么会得不到正等觉果位呢?癸二(修缘难成而懒惰之对治)分二:一、无有怯懦之因;二、有欢喜之因。科判分析---修持“认为助缘难以成办而懈怠”的对治法。分两方面:对菩萨道产生怯懦的理由不成立,凡夫畏惧菩萨道有两个原因“难行和长期”,其实观察之后,这种怯懦之因是一种妄执;反而有欢喜的理由,修持六度具有让我们欢喜趋入菩提道的因,菩萨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息灭无始以来的所有罪业,迅速积聚如海一般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远远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子一(无有怯懦之因)分二:一、断除难行之畏惧;二、断除长期之厌烦。科判分析---对菩萨道产生怯懦的理由不成立。分两方面:断除认为菩萨道难以行持的畏惧之心;断除认为菩萨道时间过于长久而产生的畏惧厌烦之心。丑一(断除难行之畏惧)分二:一、宣说邪念;二、断除邪念。科判分析---断除认为菩萨道难以行持的畏惧之心。分两方面:宣说初学者共同的怖畏和邪念;通过理证断除初学者的怖畏和邪念。对佛教一无所知或小乘根基的人就产生畏惧:“如果要我布施身体、将自己的一切施给众生,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苦行,那简直是太可怕了!我肯定受不了这种苦行,所以大乘佛法的精进很难以接受。”寅二(断除邪念)分二:一、以观察而断;二、以修习而断。科判分析---通过理证断除初学者的怖畏和邪念。分两方面:通过对比观察“轻苦与重苦”的方式断除,从心态方面加以对治;通过循序渐进的修行方式断除,从身体力行方面断除这种懒惰。科判分析---通过对比观察“轻苦与重苦”的方式断除,从心态方面加以对治。第1颂总说凡夫对“轻苦和重苦”的愚昧,没有清楚的了知;第2颂说明凡夫对“重苦”的愚昧;第3颂说明凡夫对“轻苦”的愚昧;第4颂以比喻说明“菩提道是以修行小苦断除轮回大苦”;第5颂以比喻进一步说明“明医佛陀能以善巧方便引导众生以无苦获得菩提”。科判分析---通过循序渐进的修行方式断除,从身体力行方面断除这种懒惰。第1颂讲述佛陀教导训练布施的窍决;第2颂讲述串习此窍决后可达到的境界。科判分析---断除认为菩萨道时间过于长久而产生的畏惧厌烦之心。实际上,凡夫的身体和内心之所以感受痛苦,完全来源于邪见和罪业。而作为菩萨,身体痛苦之因---罪业是没有的。因为发了大乘菩提心之后,多生累劫中行持十善,以各种方便方法来断除罪业,罪业断了以后,绝对不会产生身体的痛苦。菩萨的心也没有痛苦,因为他具有善巧方便的智慧,将我和我所全部观空,了达一切诸法为空性,在这样的境界中,哪里会有心的痛苦呢?菩萨反而具有身心舒适安乐之因:行持六度万行的福德力,将会感召菩萨的身体舒适;已通达诸法无有自性的智慧力,更使菩萨内心安乐。第1颂讲述众生感苦的因和菩萨无苦的因;第2颂讲述菩萨反而具有身心舒适安乐之因,故而利益众生无有疲厌。科判分析---反而有欢喜的理由,修持六度具有让我们欢喜趋入菩提道的因。菩萨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息灭无始以来的所有罪业,迅速积聚如海一般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远远胜过一切声闻缘觉。科判分析---通过“四种助缘、二种力”,以增上的方式来断除懈怠、努力增上精进。分两方面:略说四个助缘和两种力---信解、坚毅、欢喜、放舍、实行力、控制力;广说四个助缘和两种力---信解、坚毅、欢喜、放舍、实行力、控制力。科判分析---略说四个助缘和两种力---信解、坚毅、欢喜、放舍、实行力、控制力。庚二(广说)分三:一、具备助缘;二、依助缘精进修持;三、主宰自己。科判分析---广说四个助缘和两种力---信解、坚毅、欢喜、放舍、实行力、控制力。分三方面:通过修持来具备四种助缘---怎么样生起信解,怎么样修自信,怎么样生欢喜,怎么样放舍;如何依靠四种助缘来精进修持,相当于实行力;主宰自己的身心得到自在,相当于控制力。辛一(具备助缘)分四:一、信解;二、自信;三、欢喜;四、放舍。科判分析---通过修持来具备四种助缘,分四方面:宣说如何生起信解,宣说如何修自信,宣说如何生欢喜,宣说如何放舍。壬一(信解)分三:一、无信解之过;二、信解之功德;三、以宣说因之方式生起信解。科判分析---宣说如何生起信解。分三方面:没有信解的过患是什么?以教证宣说信解的功德;通过宣说因的方式来生起信解,即通过思维业因果、畏惧痛苦和思维利益的方式,从而生起希求心。癸一(无信解之过)分三:一、思维未行信解之事;二、安立理由;三、宣说思维于法无信解之过而不应舍弃。科判分析---没有信解的过患是什么?分三方面:思维自身没有行持希求善法之事;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通过宣说对法没有信解的过失,告诫我们不应该舍弃信解。科判分析---思维自身没有行持希求善法之事。第1颂讲述净除罪业的发愿,但实际行持并不容易。第2颂讲述除过不精进,定受大苦,怎不恐惧?第3颂讲述修持功德的发愿,但实际行持并不容易。第4颂讲述未修少分功德,虚度此生,真是稀奇。科判分析---为何没有行持希求善法之事,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理由是:我未曾对诸佛作过广大供养;没有以广大喜乐施于众生;不曾遵行如来的教法;也不曾以财物受用满足贫穷者的心愿;我未曾消除畏惧者心中的恐惧;也不曾使痛苦者获得安乐;我今生只是令母亲饱受怀胎之苦而已。科判分析---通过宣说对法没有信解的过失,告诫我们不应该舍弃信解。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中一再宣说,布施、持戒、安忍等六度万行,或者说胜义谛和世俗谛中一切善根的根本,就是信解(意乐)。癸三(以宣说因之方式生起信解)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科判分析---通过宣说因的方式来生起信解,即通过思维业因果、畏惧痛苦和思维利益的方式,从而生起希求心。分三方面:略说生起信解的方法:经常思维业因果的道理;广说黑白业的“善恶果报和特殊果报”;总结,告诫信解因果、希求善法。科判分析---略说生起信解的方法:经常思维业因果的道理。子二(广说)分二:一、总说黑白业果;二、广说彼等特殊之果。科判分析---广说黑白业的“善恶果报和特殊果报”。分了两个方面,总说黑白业的因果规律:因果不虚,如影相随;广说黑白业的特殊果报,“彼等”代指黑白业。科判分析---总说黑白业的因果规律:因果不虚,如影相随。第1颂讲述身心痛苦源于往西罪业;第2颂讲述行持善法者的果报;第3颂讲述行持恶业者的果报。丑二(广说彼等特殊之果)分二:一、善业特殊之果;二、罪业特殊之果。科判分析---广说黑白业的特殊果报,“彼等”代指黑白业,“特殊”体现在善业的广大和罪业的强烈。分两方面:广大善业的特殊果报---转生清净刹土;强烈罪业的特殊果报---转生剧苦地狱。壬二(自信)分二:一、宣说生起自信;二、宣说趋入自信。科判分析---宣说如何修自信。分两方面:总说生起自信的方法;宣说趣入自信的方法。科判分析---总说生起自信的方法。第1颂略讲怎么修自信,《金刚幢》讲述了菩萨怎么发愿,然后怎么让心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坚固,所以要按照这些要领来培养坚固力。第2颂讲述如何趣入一件善法,逐渐培养自信的窍决。第3颂讲述行持善法要善始善终,即“勿稍退”的理由。科判分析---宣说趣入自信的方法。两方面:略说三种自信;广说三种自信。子二(广说)分三:一、业之自信;二、力之自信;三、灭惑之自信。科判分析---广说三种自信。分三方面:善业自信,为了利益众生,对欢喜行持善法充满自信;能力自信,对自己摧灭烦恼、圆满善法的能力充满自信;断惑自信,为了利益众生,对灭除自他一切烦恼充满自信。科判分析---善业自信,为了利益众生,对欢喜行持善法充满自信。第1颂讲述何为善业自信;第2颂讲述思维善业自信的理由,众生被烦恼束缚,都不如我;第3颂通过对比世人勤于俗务,说明发心之人悠闲度日不合理。丑二(力之自信)分四:一、理当依自信;二、对治之自信自性;三、呵责所断之我慢;四、赞叹对治之自信。科判分析---能力自信,对自己摧灭烦恼、圆满善法的能力充满自信。分四方面:对比有无自信的结果,告诉我们理当依靠自信心;宣说对治烦恼之自信的本体,我们的底气;呵斥所要断除的傲慢烦恼,一定要分清自信和傲慢的差别,不能混淆两者,避免把傲慢当自信;赞叹对治烦恼的自信心;科判分析---对比有无自信的结果,告诉我们理当依靠自信心。第1颂讲述信心怯懦的人,小小违缘也会侵害他;第2颂讲述怯懦不能遣除福德的贫乏,努力自信才能不畏障碍;第3颂讲述坚强自信才能灭除一切罪业,超离三界。科判分析---宣说对治烦恼之自信的本体,我们的底气。我们应当战胜一切烦恼,而不能让任何烦恼击败。因为我们是众生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应该持有这种自信的我慢。科判分析---呵斥所要断除的傲慢烦恼。一定要分清自信和傲慢的差别,不能混淆两者,避免把傲慢当自信。第1颂从作用的角度宣说傲慢和自信的差别;第2颂详细宣说傲慢的果报;第3颂宣说将傲慢当作自信的人是可怜的愚者。为了胜过傲慢的敌军,我们应坚持不懈地执持如山王般的信心,有了这样的信心,才是真正的胜利者、英勇者。这种人必能灭除潜藏着的傲慢怨敌。如果断了以傲慢为主的烦恼,那么一定会成就佛果,以二十七种事业来度化天下无边的众生。科判分析---断惑自信,为了利益众生,对灭除自他一切烦恼充满自信。第1颂以比喻说明,千方百计的忍耐对治,不受烦恼影响;第2颂以比喻说明对治烦恼的要点,护心如护目;第3颂说明面对烦恼要有宁死不屈的心态;第4颂为灭惑科判的总结,何时何地都不作无义之事。科判分析---宣说如何生欢喜。如果对一件事情很欢喜,就容易做到不畏艰难、坚持的做下去,但如果带着不欢喜或可做可不做的心态,就很容易让所做的事情半途而废。分两方面:略说生欢喜的程度;广说生欢喜的理由。科判分析---略说生欢喜的程度。以孩童追逐戏乐作为比喻,说明对善法应该生起欢喜的程度,非常热爱,永不满足。癸二(广说)分三:一、理当行善本体安乐;二、理当不餍足异熟安乐;三、是故欢喜奉行。科判分析---广说生欢喜的理由。分三方面:通过与世人求乐成否未定作比较,说明理当行持善法,因为善法的本体就是安乐,也是安乐的因;通过世人贪求五欲的比喻,说明理当不满足善法的异熟果---暂时的人天福报、究竟的佛陀安乐;摄义总结,因为修持善法本体安乐、异熟安乐的缘故,对于善法应该欢喜奉行。科判分析---通过与世人求乐成否未定作比较,说明理当行持善法,因为善法的本体就是安乐,也是安乐的因。科判分析---通过世人贪求五欲的比喻,说明理当不满足善法的异熟果---暂时的人天福报、究竟的佛陀安乐。科判分析---摄义总结,因为修持善法本体安乐、异熟安乐的缘故,对于善法应该欢喜奉行。壬四(放舍)分二:一、无力为之暂时放舍;二、完成后彻底放舍。科判分析---宣说如何放舍。分两方面:暂时放舍,在长久修持某个善法时,如果感到身心疲惫、无能为力,可以暂时放下来,调整修养身心,然后再励力前行;彻底放舍,当一个善法做完之后就可以彻底放下,让身心得到休息,然后以最佳的状态去修持其他善法。科判分析---暂时放舍,在长久修持某个善法时,如果感到身心疲惫、无能为力,可以暂时放下来,调整修养身心,然后再励力前行。科判分析---彻底放舍,当一个善法做完之后就可以彻底放下,让身心得到休息,然后以最佳的状态去修持其他善法。(正确理解,彻底放舍)当然,有些善事是不能放下的,比如闻思修行,最好一辈子都不要放下,发愿生生世世都不离开这样的佛法。只是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如果你已精通了部分论典,那可以将之先搁置下来,然后继续修习其余的论典。比如说学习《入行论》,当你对词句、意义及其甚深内涵全部了如指掌后,不一定今年也学《入行论》,明年也学《入行论》,再过二十年后还在学这部论,除此以外什么都不会。为了增长其他善法的功德,学完这一部论之后,应该马上放下来,再继续下一部的学习。(当然,这并不是让你永远不去串习它的法义。)或者有些寺院修大殿,这个建筑完工后,没有必要再在上面花时间,应该马上行持另一种善法。此颂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应该筹划未来善法)我们学完一部法以后,另一部要马上开始。上师如意宝也讲过:“世间法方面,未来最好不要有很多盘算,但是在行持善法方面,对未来应该有一种安排。”
(正确平衡,新老善法)学法是永无止境的,布施之后应当持戒,持戒之后应当安忍,……六波罗蜜多需要次第修持。若永远停留在一个善法上,而不向更高更多的善法行进,这是不太合理的。为了增长其他的善法功德,自己对以前听过的法,首先要再三地串习,在此基础上,还要继续行持另外的法。
辛二(依助缘勤行)分三:一、精进修持对治之方法;二、断除罪过之方法;三、成办同品之事。科判分析---如何依靠四种助缘来精进修持,相当于实行力。分三方面:精进修持对治烦恼的方法,不放逸和正知正念是对治烦恼罪业最有效的手段;断除罪过的方法,首先是不应该出现罪业,如果出现则立马制止;成办同品善法,即精勤地修持正念,依止上师保持正念,以此来完成菩提正道事业。壬一(精进修持对治之方法)分二:一、勤持不放逸;二、勤持正念。科判分析---精进修持对治烦恼的方法,不放逸和正知正念是对治烦恼罪业最有效的手段。分两方面:精勤的修持不放逸;精勤的修持正知正念。科判分析---精勤的修持不放逸。对治烦恼时,应该小心谨慎、特别专注。科判分析---精勤的修持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是修行人保护自己、消灭烦恼的最好的武器。壬二(断除罪过之方法)分二:一、不应出现罪业;二、出现罪业则制止。科判分析---断除罪过的方法,分两方面:首先是最好不应该出现罪业;其次是如果出现罪业则立马制止。科判分析---首先是最好不应该出现罪业。第1颂以比喻说明烦恼逮到机会、污染自心的过患;第2颂以比喻说明如何谨慎提防烦恼、保护自心。修行人出现懈怠睡眠时,要立即加以遣除,犹如胆小者的怀中进入毒蛇,会迫不及待地把它扔出去一样。每次遇到疏忽而犯过错时,都应当深刻地自责,然后再三提醒自己:以后一定不犯这种错误。科判分析---成办同品善法,即精勤地修持正念,依止上师保持正念,以此来完成菩提正道事业。科判分析---主宰自己的身心得到自在,相当于控制力。控制力是令身心趋入正道的修法窍诀。不管做任何一件善事,首先要反反复复地观察思考,并忆念第四品所讲的不放逸(如观想烦恼过患而不放逸、观想人身难得而不放逸),在行事过程中,努力振作精神,以欢喜心而行持。就像轻盈的柳絮随风飘送、来去自如一样,我们的身心如果调柔,为欢喜心所带动,那么一切善事轻而易举即可成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