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七课(2) Back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七课(2)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6-06

     (接上文)

后续的公案我就不讲了,总而言之他最早就是通过这个看起来很细的善根解脱的,微细到什么程度?连阿罗汉都观察不到,阿罗汉是无漏的智慧,他有宿命通,但是他们的神通观察不到,就微细到这个程度,再细佛陀也会观察得到,或者说再微细的善根,最后也会成为解脱的资粮。

这是一头猪无意当中的转绕,我们不是猪,而且也不是无意的,我们可以经常性的去转绕很多殊胜的佛塔。现在在世间当中,我们的福报还没有消尽的时候,还有很多加持力大的佛塔,比如尼泊尔三大佛塔、金刚座佛陀成佛菩提迦叶的佛塔、佛学院的坛城等等,有很多殊胜的佛塔我们都可以发起信心去转绕,这些方面的善根是不可思议的。还有汉地五台山的大白塔、文殊法塔,也是非常殊胜的。每个地方都有一些舍利塔,都可以转绕。转绕佛塔、佛像都可以。拉萨的觉沃佛像都是很殊胜的地方。我们可以生起信心去转绕,也可以造很多的善根,除此之外,闻思修行佛法的善根更殊胜更强劲。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闻思修佛法本身直接关系到取舍之道,这是直接给你讲实相,最接近于证悟本性的就是法义。有些人觉得完了,我这次转绕不了了,如果现在我们能够通过信心来闻法,能够缘佛法来闻思修行、参加共修等等,这些对法的十种法行的功德特别大。麦彭仁波切也专门赞叹了对大乘法义的十法行功德。我们能够发一念菩提心的功德都是特别的大。

有时我们感觉自己似乎一无是处,有时我们讲的时候的确有信心爆棚的感觉。我们有很多可以修行的,比如念诵、磕头、供水、听法、发菩提心、修无常等等,真正来讲不可思议。当我们沮丧、自悲的时候,自己多听一听这些功德,然后我们又会让自己的信心生起来,再去继续修行。虽然修行路上起起伏伏,但是当我们过度傲慢的时候,就要打压一下;过度沮丧的时候,佛菩萨讲功德也会让我们增上一些意乐,生起信心。

还有七只昆虫在一片树叶上面,树叶掉下来落到了水中随波逐流,水中有一个佛塔,不知道漩涡还是什么?反正树叶绕着佛塔转了七圈,成为了解脱之因。上师老人家在讲记当中也讲到,这就是藏地莲花生大士、静命论师开始弘扬佛法的时候,当时赤松德赞国王说,不知道我们藏族的这些子弟有没有能够出家的因缘,能不能守护戒律。就挑了七个人来尝试出家,这就是预试七人。通过他们来观察一下,如果他们成功了,说明其他人也可以。挑的七个人,就是最早转绕佛塔的七只昆虫,最后慢慢变成了预试七人,他们非常了不起。预试七人最早是在桑耶寺出家。以前我去朝拜过,专门有一个殿,据说当年七个人在这个地方,这个殿是后修的,原址就在这个地方,以前还有一些更老的殿。他们出家当然就很成功了,像贝若扎那大译师、仁钦却等等,他们都是非常了不起的证悟者。这些人都是最早通过小小的善根,最后成为了解脱之因。

既然这些都可以,我们也可以,不但我们也可以,我们的家人也可以。比如我们去旅游,让他们去转绕佛塔,或者说让他们在佛像面前去供养一点钱、供香、顶礼,既然无意识当中转绕了佛塔,都会成为解脱之因。现在在中国比较好的地方,到处都有寺院、佛像,如果到藏区旅游,就更多了,有很多加持力大的这些寺院、佛像,只要缘这些去供养一朵花或者一支香,以及顶礼都会成为解脱的因,乃至于眼睛看一下超级大佛像,也可以成为解脱的因。像这样讲不是没有利益,即便是旅游,只要你是看到了、转绕了,有时候去随喜做了功德,没有一个不成为解脱之因的,这是很殊胜的对境,也是属于一种因缘规律。

我们不管何时何地,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断除包括一毫一厘在内的所有恶业,积累包括一丝一毫在内的一切善业,并将一切善根回向众生。

这里把前面的内容做了一个归摄。刚刚我们讲积累善根的时候,的的确确解脱很容易。有的时候在讲罪业的时候,感觉也很害怕。以前上师老人家在《藏传净土法》中讲过,一位上师给一个老妇女讲解善法功德,如果你在山顶上去大声念观音心咒,所有的草木都会跟着你一起去念,很多的众生能够获得解脱,你也会积累很大的善根功德。老妇女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后面在吃饭的时候,上师就开始介绍,你看在糌粑的生产过程中杀了很多生,吃一碗糌粑,相当于吃了一碗虫粉一样,过失很大,一定要忏悔。老妇女很感慨,她说,上师,您前面在讲观音心咒功德的时候,不要说你,连我都觉得解脱有希望了;后面你在讲过失的时候,不要说我,我觉得上师您老人家也非常危险了。的的确确也是这样的。在讲功德的时候,一头猪最后都解脱了,我做了这么多的功德,很有希望;在讲过失的时候,觉得真的很危险,这是善与恶的规律。

不管怎么样,就像后面讲的一样,我们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行善断恶,大的罪业自不必说不能做,小的罪业以上也要尽量地断除。如果说控制不住造了罪业,马上忏悔,相当于你的系统有一个漏洞,马上用补丁要把漏洞堵住。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你造罪业,有漏洞了,你必须要忏悔,把漏洞堵住,否则漏洞会越来越大,最后穿孔了,对你身体非常不好了。

大的善法自不必说,如果你有能力一定要做,小的善根以上,对我们来讲更加容易操作。小的善根很容易做,而且持续做就会变成大的善根。我说的那种大善根,不是说发菩提心的善根不大,就是形式上需要很长的时间,也需要很多钱的善根,很多人可能都做不到。发菩提心、发起信心顶礼的善根特别的大,这些在行为上,或者投资很少的,从这个侧面来讲是小善根,不是说功德很小的意思。

如果你有能力能够给佛教的事业、对其他道友提供很多财物的帮助,可以尽量去做。如果没有,我们就尽量去做这些我们能够做到的,而且投资不大、功德很大的善根,这方面谨慎小心地取舍。

这一摄集善法戒实际已涵盖了菩萨的所有学处及律仪。

情况就是这样的。

庚三、饶益有情戒:

正像前文中所阐述的那样,当从根本上断尽自私自利心态的时候,就要勤勤恳恳地依靠四摄直接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

因为前面在讲法布施的时候,曾经说了如果没有断除自私自利的心态,要对众生作利益有点困难。就像前文所讲那样,当从根本上已经完全断除了自私自利的心态,就要勤勤恳恳的地依靠四摄直接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如果没有断尽可以间接地回向发愿。

饶益有情戒的本体就是四摄法,因为所有的利他包括在四摄当中,四摄法我们很熟悉,第一是布施摄,第二是爱语摄,第三是利行摄,第四是同事摄。

第一,布施摄。首先通过布施让众生对你产生好感,因为你要给他讲法,利益他,如果他对你没有好感,也不愿意接近你,他不接近你怎么给他讲取舍之道呢?就要广行布施。这一世当中有能力的人广做布施,聚集很多的人气,让很多受恩惠的有情,对他心存好感,非常地感激。再给他们讲,就愿意听。因为有恩与他们,让他们得到实惠的时候,给他讲什么都愿意听。还有些是前世对很多有情做过很多布施,这一世当中这些有情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他的弟子。

以前上师也讲过一个公案,有一个汉地的法师特别有智慧,很想利益众生,但是没有人想听,他的智慧很深,也能讲出很多解脱的道理,就是没有听众。怎么办呢?另外一个大德就跟他说,你如果有资具,就把你的资具换成钱。去买很多的食物,到森林里面布施虫子、鸟,三十年之后,再去弘法利生。他一直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布施,三十年之后,他弘法的时候,有很多年轻人来听法。这些就是他以前布施的有情转生到这儿来听法。有些时候通过前期做了很多的布施,后期成为他的弟子,这种情况也有很多。

高僧大德们也是这样的,现在做很多的无畏布施,放生了很多。这些所放的生命以后也会成为他们的眷属,这些弟子很愿意听受他们讲解的有关解脱道的道理。首先是布施摄,如果你做了很多布施,就会和众生接上善缘。

第二,爱语摄。浅显的爱语是好听的语言,佛法当中的爱语,不是说让别人欢喜的语言,真正的爱语就是佛法的语言。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爱语是六度的修法,这些是和佛法有关的。因为只有六度才能让众生成熟,菩萨自己是通过六度成熟的,他要成熟别人也是六度,只不过六度在四摄法当中是爱语摄。这不是一般的爱语,一定是和他解脱有关的爱语,你把他招过来了,众生积聚在你身边,你要干什么?要给他讲解正法。因为正法才是对众生真实的有利,让他断除烦,让他修行解脱道。

第一个阶段是布施结缘,结很多的善缘,把善缘结好之后,第二个就是爱语,再给他讲法他愿意听,如果没有因缘,你给他讲,他不听,你怎么样发邀请函,他都不来。如果真正前面修了很多布施,上师说我要讲法,很多人自动就在网上开电脑听法,或者说到学院去听,自动愿意去听这个爱语,听了之后对他有利,他就懂取舍了,这是爱语摄,单单给他讲还不够。

第三,利行摄。利益他的行为,就是让他去做,爱语是告诉他方法,利行是告诉他方法之后,督促他去做。比如给你讲了布施持戒,你要去布施、持戒,让这些听众,就是以前给他财布施的一类人。他们不是听到法了吗?听到法了之后,进一步的利益他,让他去实践,利行就是实践,让这个有情去实践。比如说上师给我讲了法、传了加行,说你去修,我就去修,我在修的过程当中,我就会逐渐调伏烦恼,这是通过利行来摄受众生。

第四,同事摄。“同事”,“同”就是和弟子做同样修行的事情。为什么要做同事呢?因为有情在做这个善法的过程当中,他会观察给我讲法的人到底自己做没做?因为有情在没有调伏之前,他分别念很多的,所以他想这么好的法为什么你不修呢?这么好的法你都不修,你是不是在忽悠我们?你说的很好,如果真有那么好为什么你不做呢?他会产生这种疑惑,为了遣除疑惑。“同事”,上师也做,这样就会打消某些弟子的疑虑。他们不是怀疑吗?为了打消疑虑。传法者的菩萨也亲自去和他们一起做,就是同事。

四个步骤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特别圆满。一步步最后众生的相续通过这样不断地实行就调伏了。四摄是菩萨成熟众生的四个方法、四个步骤,这四个阶段都很重要,只有布施没有爱语就断档了,你把他召集到身边啥都没有,那就不行,浪费他的机缘。为什么六度是自利,四摄是利他呢?菩萨自己首先要把六度修好,调伏了自己的烦恼懂得了正法,然后你再通过四摄去调伏。首先布施摄,把他召集过来,因为你懂佛法,然后给他讲,讲完之后你让他去修,修的过程当中自己也和他一起修,众生慢慢就会调伏。上师说,放生的利益很大,他们也会亲自参加;上师说,闻法功德很大,自己闻法也讲法;上师说,修法利益很大。他们也在修。通过上师的言传和身教,慢慢我们的心,也是逐渐地被调伏。

有一个经典叫《莲聚经》,在《莲聚经》当中,对于四摄法有一个比喻,“以布施招手”,布施就像招手一样,相当于让大家都过来。“以爱语迎接”,爱语就像迎接,招手过来之后,很好地迎接他们,让他们感到舒适。“以利行安抚”,迎接之后,用利行安抚。你们不要怕,这个地方怎么做。“以同事劝谏”,通过同事劝谏,劝请,谏就是让他们继续做下去。招手、迎接、安抚、劝谏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个比喻很形象,布施就是招手,让你们过来。如果你没有布施,众生不愿意积聚在身边,如果众生不积聚在菩萨身边,怎么利益他?没办法去利益他。至少要对他有信心,对他有好感,才会愿意去接近他,接近他以后怎么对众生有利?就是讲取舍因果之道,或者说菩萨修行之道,这方面就是通过四摄调伏。

而在初学的阶段,无论行持任何断恶从善的学处,都包括在以三殊胜摄持而回向一切众生当中。

华智仁波切和前面的口吻是一样的,对于初学者来讲,并不直接赞同他们通过很多善法利益众生。在初学阶段行持任何断恶从善的学处,包括三殊胜摄持回向,就是对众生的饶益。认认真真回向善根给众生,就是不伤害自已,也能够饶益有情的行为,回向的方式就是最好的。以上就讲完了持戒度。

己三(安忍)分三: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二、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三、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安忍分三种,第一个是“忍辱他人邪行”,就是说耐怨敌忍。即对于他人的邪行,别人对自已的打骂等等都要安忍。第二个是“求法苦行”,比如我们在修解脱道的过程中有时不愿意做,觉得很痛苦,心里烦燥,提不起意乐等等,都是在求法过程中遇到的痛苦。我们要忍受这种苦行,必须要坚持,不能随随便便的放弃。如果你安忍了,慢慢地自已的心智、修道心会越来越坚固。如果不堪忍,就会退失修行的法缘。第三个是“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万法的本性一般凡夫的分别念很难接受,无生法忍也叫谛察法忍,就是说对甚深法义必须要接受。

庚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

别人当面对自己拳打脚踢、强抢硬夺、恶语中伤以及暗中说些难听刺耳等,我们不但不该对他们满怀嗔怒,反而应当生起慈悲之心饶益他们。

这是第一种忍,别人当面对自已拳打脚踢、抢夺财物、恶语中伤,或者说在暗中也是说些难听刺耳的话,这些话慢慢传到了自已的耳朵里。遇到这个情况的时候,这里面讲的是自已和自已的亲友,也包括亲友,讲得很清楚。在《入行论·安忍品》当中也讲了,如果对自已和自已的亲友做伤害,或者说阻碍他们获得安乐,这些方面都包括在内。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不该对他们满怀嗔怒,这不是我们生起嗔怒的理由。在《亲友书》当中也讲了,不管是以谁的名义,造罪业都是不对的。你不能说这是以上师、父母的名义,我就应该生嗔心,这样肯定没有过失,在世间的规律中也许是对的,但是在因果律当中是讲不通的,这不是能够让你堂而皇之的生起嗔恨心、造罪业的理由。首先不能够满怀嗔恨,应该在不生嗔心的基础上,然后生起慈悲心饶益他们,这就是菩萨安忍的状态。

否则,如果随着忿恨的心态所转,就会导致所谓的“嗔恨摧毁千劫所积之资粮”的后果,

如果不安忍,生起了嗔恨心。就像这里面讲的,“嗔恨可以摧毁千劫所积之资粮”,千劫对我们来讲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这是一个总相。千劫的资粮,比如我磕了十万个头花了三个月,非常辛苦。这是三个月的资粮。这里是千劫的资粮,反复无数次地三个月、三个月……一直去修,这样的积累资粮,千劫特别长,如果不安忍,就会摧毁千劫所积的资粮。

《入行论》中说:“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又说:“罪业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入行论》中说的,一个嗔恨心是什么嗔恨心?这是很强烈的嗔恨心,就不是说我今天不高兴,发个脾气。不一定是这样。能摧毁千劫的善根,一定要很强大的嗔恨心才能摧毁这么强大的善根。如果你是不高兴或者生起了中等性的嗔恨,相对来讲比较少的嗔恨心。有没有过失?也有过失,但是不会从根本上摧毁你的善根。假如你的善根是十米高,根本上摧毁是什么意思呢?根本上摧毁是把它从根基上全部摧毁了,整个十米的善根轰然倒塌,如果不是从根本上摧毁,十米高的善根可能会从上面消掉一米,还剩下九米。虽然这些轻微的嗔恨也有过失,但是会不会把你所有的善根都摧毁掉呢?没有这个能力,肯定会消减你的善根或者会让你的善根延迟成熟。

这里的嗔恨心应该算是很严重的嗔心。一方面来讲有时候我们过于担心的,我今天发了一个脾气,是不是善根就没有了,这要看情况。如果不是特别猛利的嗔恨心不一定会摧毁巨大的善根。反过来,一个猛烈的嗔恨心对于凡夫来讲也不是什么难事,对不对?我们生起一个很强烈的嗔恨心,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如果很困难,那我们就不用操心了。因为对凡夫来讲并不困难,所以我们还是要小心谨慎,尽量控制自己,不要让自己经常发脾气、生嗔恨心,否则不知不觉,不知道哪一天就生起了很强的嗔恨心。

一嗔能够摧毁千劫所积聚的,是什么善根呢?就是供施。供是上供三宝,下施有情。上供就是“供善逝”,“施”“等”就是众生,布施很多饮食、钱财,千劫当中辛辛苦苦积累的善根,一个强劲的嗔恨心就摧毁了一切诸善根。在《入中论》中讲,摧毁一百劫,一百劫是什么呢?能够摧毁一百劫当中的布施和持戒的善根,这里没有讲持戒,千劫当中不包括持戒。如果是布施的善根一千劫,如果再加上持戒,持戒的善根要比布施的善根强多了,就是一百劫的布施持戒善根都摧毁掉了。

嗔恨心能不能摧毁安忍的善根呢?摧毁不了。为什么呢?安忍正是嗔恨心的对治,它能摧毁的要不然是布施的善根,要不然就是持戒的善根,而对于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的善根,往上的善根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安忍的善根已经是嗔恨心的对治了。《入行论》讲的供施善逝,《入中论》讲的持戒,这方面的善根会被摧毁掉。为什么我们经常提倡修安忍呢?就是保护我们的善根,善根好不容易生起来了,我今天的善根是咬了好长时间的牙,才修下来的,不注意保护的话,一下子就被摧毁掉了,那就太不值得了。我们要想想修善根的确不容易修,无论如何不能让它轻易地摧毁,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嗔恨心。经常性地观修,观修好之后,我们对安忍的观念,如果能够深入到自己的血、骨髓当中,在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不能生嗔恨心,一定要安忍。千万不要因小而失大,保护自己的善根是大事情,别的都是小事情。

后面这个教证,我们也是知道的。罪业莫过嗔,所有的罪业超不过嗔心的罪业。难行莫胜忍,难行苦行当中,没有比安忍更难修的。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想到嗔恚的过患以后,我们随时随地要努力修持安忍。

我们一定要反复去串习,虽然听课时我们容易发愿一定要修安忍,但是这个力量不强,因为听课有一种氛围,然后出去之后,氛围没有了,你听课时产生的感觉就会消散。必须长时间地缘《安忍品》的内容,经常地去学,经常地去忆念、发愿、打坐观修,让安忍的理念真实地变成你思想的一部分。只有这样当你遇到大大小小事情的时候,才能以安忍的观念来对治自己可能生起的嗔恨心。因为嗔恨的种子都有,至于它爆不爆发,在什么情况下爆发,就是看你的对治,如果你有正知正念、如理作意,非理作意就没有了,如果没有非理作意,虽然有这样的对境、种子,但是缺一个因缘生不起来。

对我们来讲,让嗔恚缺缘不生的方法就是如理作意。这是忆念安忍的必要,对于修行安忍再困难我们也要坚持,这是保护自己善根的唯一途径。

正如印度单巴仁波切所说:“嗔敌乃是业力迷乱现,当断嗔恚恶心当热瓦。”

嗔恨像敌人一样,嗔恨心乃是业力迷乱现,这是我们内心当中业力迷乱的显现。既然是业力迷乱的显现,我们一定要断除嗔恚恶心,嗔恚恶心就是我们了义的怨敌。外在扇你耳光的人不一定是怨敌,为什么扇我耳光的不是怨敌?如果你不动嗔心,他就不是怨敌;只有你生嗔心了,这个人被你的嗔心所投射,就变成怨敌了。如果你的心如如不动,不会认为他是怨敌,他就是扇你耳光而已,除了感觉到疼痛之外没有别的成分。如果你生嗔心了,成分就变了,他变成了怨敌,变成侮辱你,让你自尊受损……一系列的东西就出来了。真正了义的怨敌不是外面的某个有情、环境,了义的怨敌就是我们的嗔恚心,嗔恨敌才是我们的怨敌,这个怨敌是你迷乱业力导致的。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调伏嗔恨心,要断除怨敌,调伏嗔恨心就够了。嗔恨心调伏了,菩萨没有怨敌了。对方把你看成怨敌,你都不会把他看成怨敌。你不会和他互动的,对方说我把你看成怨敌了,菩萨不互动,我不把你看成怨敌,你不是我的怨敌。为什么呢?他已经调伏了自己的嗔心,对他来讲没有怨敌。

我们也应该随学,虽然很难,但是教义不断地学,串习这个法义,逐渐安忍的状态会在我们心中生起来,一旦安忍的修法,在我们心中生起来了,嗔恨心的敌人就没有了,也就没有怨敌了。

阿底峡尊者也曾亲口说过:“不嗔作害者,若嗔作害者,如何修安忍?”

阿底峡尊者说,不要嗔恨作害的人,如果嗔恨作害的人,如何修安忍呢?就是说你没有修安忍的对境了,都像医生、父母一样利益你,就没有可以修安忍的对象了。像这样就不能嗔恨作害了,他是你修安忍的助缘。阿底峡尊者是这样讲的。《入行论·安忍品》中是所有菩萨修安忍的窍诀大汇集的地方,所有修安忍的宝藏都在里面包括了。如果我们想要调伏自己的嗔心,灭掉自己的怨敌,就要好好学《入行论·安忍品》,认真地一遍一遍地学,学完之后我们就懂得了很多以前在学校,父母或一般朋友告诉不了你的很多殊胜的窍诀,掌握了这个智慧,你就没有敌人,所向无敌。这个所向无敌不是把所有人打趴下了,而是根本没有敌人。走到哪个地方都没有怨敌了,完全立于长胜的状态中。

所以,当有人对自己出言不逊或无辜加害等等之时,我们如果能断除自己嗔怒、怀恨的心理,就能净除诸多罪障,依靠安忍可以圆满广大的资粮。

所以,当我们遇到别人口出不逊和无辜加害的时候,一定要断除自己的嗔恨心、怀很的心理。无因无故可能也断不了,为什么我要断掉怀恨的心,凭什么不让我生嗔心呢?在《安忍品》中讲了让你不要生嗔心的若干理由,从方方面面给你讲了不要嗔恨的理由,这些理由都可以说服你放弃生嗔心。

如果修安忍,有诸多的功德利益。第一个能净除罪障,因为它是很大的苦行,如果你想要忏罪就要修安忍,安忍清净罪业的力量特别强劲。还可以圆满广大的资粮,如果你想要圆满很多的资粮,无勤当中通过修安忍就可以圆满。在《入中论》讲了,也可以让你相貌端严,想要相貌端严,也是修安忍。有时我看到相貌端严的人,就想这是前世修安忍的结果,的确是这样的。如果前世修了安忍,今生相貌一定端严,现在的人品如何,有钱没钱,这是另外的因果了,但是相貌庄严的一个因就是以前修过安忍。为什么?因为发怒的时候,面目是扭曲的,非常狰狞的,那种因会导致相貌丑陋。而安忍的时候,他没有动怒,心很平静,通过这样的因就可以获得庄严的相貌,非常庄严,都不用去整容。如果你修安忍,去整容也容易成功。因为你有这个善根,否则整容也容易失败。修安忍的功德利益,在《入中论》里讲还有很多,还会生起辨别如理和非理的智慧,这方面可以通过安忍获得,这是如理的,那是非理的,应做和不应做,能够辨别如理非理。为什么呢?发嗔心的时候根本没有理智的,导致不能辨别取舍是非,但是安忍的人这种智慧非常的明显,这就是修安忍得到的,安忍的功德说之不尽。我们应该经常看见不安忍的过失,和安忍的功德、修安忍的必要,多去学就会影响我们,这种思想就会走近,慢慢变成我们思想的一部分,最后就会完全认同这种观念,只要我们完全地认同了这种观念,一定会想方设法去安忍,再难再苦也要安忍。

就像你知道这是一个赚钱的途径,虽然别人告诉你赚钱的途径很苦,但是再苦我也要忍受。因为可以得到很多的钱。就像探险很危险,再危险我也要去,为什么?因为很刺激。安忍很难修,再难我也要修。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利益很大,有这种必要。当我们完全了解之后,再苦再难都不是事了,肯定可以忍受的;如果你不认同,觉得没有必要。凭什么我要安忍呢?为什么就把这个利益让别人拿走了?凭什么我就要受侮辱呢?为什么伤害我的自尊呢?像这样就想不通,也不愿意安忍。如果他想通了,理念上完全接受了,再苦再累肯定会接受,这是毫无疑问的,像这样安忍能够圆满很多资粮。

因此需要将加害者看成上师一样,所说的“若无生嗔境,于谁修安忍”也在于此。

我们要把加害者看成上师,为什么呢?上师给我们做了什么事情?上师给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让我们取舍、得到功德、增长境界、清净罪业,这是上师给我们带来利益,而加害者也会让我们增长善根、修行苦行、清净罪业、后世能够得到涅槃,这就是做了上师的事情。既然做了上师的事业,我们就可以把他看成上师一样,而不是把他当成讨厌的,必须要打压的一个怨敌。心念一转变,马上就不一样了,这就是佛法的智慧。佛法的智慧就可以很不好的事情变得很善妙,这是转为道用。

当今时代有人说:“某某是一位好上师或好比丘,只是嗔恨心很大。”

有些人说,某某人是一位很好的上师或者很好的比丘,其他方面都很好,就是嗔心太大了,华智仁波切并不认同这个问题。

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比嗔恨更严重的过失了,怎么会有嗔恨心大的同时又是一位好上师或者好比丘的人呢?

这是不可能的。既然是好比丘、好上师,不可能嗔恨心那么大,除非他像玛尔巴尊者那样,有必要这样去示现,那是另当别论的。他为了调伏众生,显现上很大的脾气,动不动就踢米拉日巴尊者,让他做这样那样的事情,动不动就骂他。虽然看起来他嗔恨心很大,但完全是有必要的。如果不是这种情况,一般的人嗔恨心大的同时,不可能是好比丘、好上师。我们要做一个好修行者,也要调伏自己的嗔心。否则会认为我是一个好人,只不过脾气大了点而已,这是不可能的。这里面也讲了一个好人脾气很大是不可能的。因为嗔恨心是最大的过失了,你还说是好人,所以这是矛盾的事情。

如印度单巴仁波切也说:“百种贪心之业不及一刹那嗔心罪业大。”很显然,口出此言的人并没有懂得这一道理。

单巴仁波切说,百种贪心也比不上刹那的嗔恨心罪业大,本来贪心的罪业已经不小了,它是三毒之一,也是根本烦恼之一,像这样贪心的罪是很大的,但是这里面讲百种贪心之业,就是说生起一百种的贪心,也不及一剎那的嗔恨心罪业大。

上师老人家在讲记中讲,在小乘当中比较著重调伏贪欲,为什么呢?他们自己利益、自己解脱的心比较明显。如果你自己要解脱,必须要把贪心调伏。如果你贪著轮回,就是不想解脱。因此在小乘当中,著重调伏贪心,把贪心的过失讲得很严重,嗔心就相对次要了,并不是不调伏,而是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在大乘当中,贪心是需要调伏,也是一种过患,但是更加调伏嗔心。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乘是以利他为根本的,贪心和嗔心二者之间,贪心的过失虽然大,但是贪心是接近的。我对事物、人生起贪心,虽然有过失,但这种贪心是接近的状态,想要获得,不是背离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还不是很严重。嗔心不是,嗔心是背弃、抗拒的,把他往外赶的状态。

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嗔心比贪心的过患还要大。不管怎么样,贪心是靠近的,想方设法给一些利益,虽然贪心是染污的心,但是从总的心态来讲是想要靠近。想要得到的状态,而嗔心是打击、背弃的,那种厌离的状态,想要打击他,不要利益他的心态。这就不一样了。如果你对一个人生起了严重的嗔心之后,还愿不愿意走进他、利益他呢?绝对不愿意。嗔心在大乘里显得那么重,原理就是那样的。

在大乘中讲,虽然你生起一百种贪心也不及一刹那的嗔心罪业大,当然这里我们不要误解,不是鼓励你生贪心的意思,就是说对比起来,嗔心的过失更严重。很显然说某某上师是一个好上师就是嗔心很大,像这样口出此言的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

作为正法真正融入相续的修行人,身语意三门就像脚踩在棉花上或者米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柔软、调和。

正法融于相续的修行者,他的心很调柔,可不可能生嗔心呢?他不可能生嗔心,他的心特别调柔,他的身语意就像我们的脚踩在棉花上一样柔软,很柔软的状态。还有就像米粥里加了酥油也很调和。前面脚踩棉花是柔软的比喻,后面米粥里加了酥油是调和的比喻。把酥油加在稀饭里面会不会排斥?酥油一下子蹦出来了,不要了?这是没有了,一下子就接受了,酥油和米粥调和的非常好,吃起来也很好吃。修行人第一个很柔软,第二个很调和,没有什么粗重的烦恼,就是修行人法入心的标志。

相反,自己成办区区善事或护持一分净戒就认为我已经如何如何了不起,相续中常常充满我慢,对方言词稍有不当便说:“他轻视、侮辱了我!”心中愤愤然、气冲冲,这说明正法与自相续已经脱离开了,是自心丝毫也没有得受法益的标志。

平时我们在世间当中,通过自己一些微小的善根、福报,在世间当中会承办一些事情,有的时候也能守着一分的戒律,做了一点点小功德,我们就觉得了不起了,非常傲慢。在很傲慢的状态当中,也很容易发起嗔恨心。当我们很傲慢的时候,别人的言词稍有不当,稍微有点冒犯你了。因为你很在乎自己,自己很傲慢,你的忍耐心相对就小了,如果你忍耐心更小的时候,当别人稍稍言词不当,觉得他轻视我、污辱我了,马上生起嗔恨心,这就说明正法和相续没有相融,已经脱离了,这些对我们来讲,都是应该认真对待的,而且平时要反复地去观想,把这些法义融入我们心中,才能调伏我慢,我慢调伏了,就没有很多被击中的点。

因为一个人很傲慢,就会很看重自己,自己这些所谓的功德、傲慢,也是经不起观察、刺激的东西,别人一刺激马上就蹦起来了,这就是假的功德,真正的功德是心很调柔。再怎么刺激他,也是实打实的功德,不会马上就跳起来的。心一旦调伏了,别人说你不行,他说,的确不行,我的修行还不够,像这样他马上就反观自己了,真正心调伏、没有我慢的人马上会反观自己,傲慢的人功德是假的,他认为自己的功德很大,其实这些功德都是泡沫。这些泡沫形成的功德,当然经不起打击,一下就能爆炸的那种。真正有功德的人,他的功德是实打实的功德,别人再说你没有功德,你想的确是,我还没有成佛,我还没有登地,功德还差得远,别人说的对,我还要努力。马上就去反观自己,调伏自己。因为过于相信自己了,所以虚假的功德一刺激就马上开始爆炸了。我们的功德是真功德,还是假功德,也是被别人刺激一下,自己检验一下也可以知道。

当然对我们来讲,还是祈祷佛菩萨加持,别让人来刺激我,因为我的功德是假的,我们要保护好自己,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好好地修行,努力让法融入我们的心中去,这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以上讲的是自心没有得到法义的标志。

如金厄瓦格西说:“我们越闻思修行我执越重,而忍耐力比新肌还弱,比心量狭小的卫藏厉鬼更加暴躁易怒,这是闻思修已经颠倒的标志。”

有时候我们不注意,没有把法往我们心上去引,没有让法和心相续融合的闻思修行,而是变成时间越长,听闻、思维、打坐、修行、念咒也很多,就会变成什么了?越闻思修我执越重,我执越重,忍耐力越弱。忍耐力就像新肌一样,“新肌”就是说我们的伤口刚刚长出的嫩肉,忍耐力很少,一碰很痛。忍耐力比新肌还要弱,根本没办法去触碰。

“比心量狭小的卫藏厉鬼更加暴躁易怒”,卫藏厉鬼不能惹,一点点的小事就会触怒他,在有些比较特殊的神山,别人也会忠告,这个神山的东西不要动,拿一根草,山神都会不高兴,我们去的时候他们就会给我们警告。有时地方拿点东西,问题不大;有些地方拿点东西,是绝对不行的。卫藏的厉鬼心胸很狭隘、很暴躁,一下子就会发怒,这也是闻思修行颠倒的标志。

这个总的原理是什么?我执越重,他能够受到刺激的点越多;我执越少,能让他暴露的因素就越少。要努力地减弱我执的原因就是这样的。我们修行其实就是为了减弱我执,如果我们越修行我执越重,一定要反思一下自己的修行,是不是没有认真?有没有法往自己的心里面去引,没有把法和相续融合?这时候怎么办呢?认真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法入于心,然后在思维的时候,也是要想这个法对我调伏烦恼有什么作用呢?打坐的时候,也花时间让法和心融合,不断地观修让法不断地融合,慢慢地法入于心,这时候我执就很少了,烦恼调伏了之后,该调伏的就会调伏。

因此,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谦虚谨慎、身居卑位、身着破衣、恭敬上中下所有的人,以慈悲菩提心作为基础,以正法调伏自相续,这才是修行的无误要点,

作为修行人来讲,首先是谦虚谨慎,这些要点、窍诀,华智仁波切给我们的忠告一定要记住,一定要谦虚,一定要谨慎,遇事经常反观自己的问题。然后身居卑位,心要处于谦卑的状态,不要老想着身居高位、高高在上等等,而是身居卑位。身着破衣是根据当时的修行者所讲的,就是不要去追求过于奢华的衣服。为什么呢?因为身着昂贵的衣服,容易生起那种傲慢心,会互相攀比、喜欢去显摆。从这个角度来讲,有可能让自己的修行退失,是不是一定要身着破衣呢?上师老人家也说了,城市里的修行者当然不鼓励他们去穿破衣,因为城市里的修行者有自己的环境,这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寺院里面的出家人穿得太好,没有必要;如果是居士,在家的修行人穿好一点,只要不是太奢华了,稍微好一点也是应该的。

“恭敬上中下所有的人”,对上面有功德的人要恭敬,对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也要恭敬,对刚刚学习佛法的人也要恭敬,要学会恭敬所有的人。实在不行,如果你看不到他的功德,就看他的如来藏、佛性。常不轻菩萨对所有的人都顶礼,为什么呢?因为你有佛性、如来藏,就是未来佛,终究会成佛的,所以我不敢轻视你。他也是给我们作了表率。怎么样恭敬看起来修行很差的人?就是看他最大的优点,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佛性、是如来藏,如果你能够这样去看,其实你对每个人都在训练最甚深的实相,没有离开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观点。如果经常这样训练,你会对所有的众生具有佛性如来藏,对你能够救度众生、能够成佛这一点会越来越相信。

因此对上中下所有的人都应该恭敬,然后慈悲菩提心作为基础,所有的修行都应在慈悲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展开,往四周扩散。以正法调伏自相续,而不是通过其他的方式,一定是正法调伏我们的相续,这才是修行的无误要点。

它已远远胜过了无益于自心成千上万的高高见解及甚深修行。

这些要点抓住了之后,在我们相续当中确实去落实。当心中生起了修行境界的时候,已经远远胜过了对调伏我们的心没有关系的,无益于我们的心的成千上万的高高见解。上师老人家在讲记中讲了,有些时候我们的根基没有成熟,很多大圆满的见解,本来清净、任运自成等等,比这些口头上的高高的见解和甚深的修行还要好。在内心当中,脚踏实地地把这些看起来很朴实的、不是那么高的,出现在显宗、前行法中的教言,我们生起来之后,就能在这个阶段调伏我们的心。当然是不是大圆满的修行不好?不是这个意思,对我们而言,这些相对来讲容易做到。我们的心调伏了,可以变成一个好修行者。当你达到这个高度的时候,高高的见解就不是无益于我们的心了,而是有益于我们的心的见解了,那就不一样了。这些法义看起来非常的殊胜,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地去对待。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音频 1-11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全部收藏版)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