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第八十九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殊胜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今天来继续学习前行引导文,前行引导文主要是宣讲如何通过修行前行的方式让我们的相续得以成熟。或者说为了修持这个究竟的大圆满正法,怎么样让我们成为法器。
成为法器每一个次第都可以让我们的相续成为法器。比如说外加行就可以让我们的心堪能修持真正解脱道,以前我们是耽著于轮回的,基本上是轮回的法器,它只能装一些轮回的法。修完四加行,修完这些解脱利益、依止善知识的这些引导之后那我们相续就成熟到一定阶段,这个时候就可以在我们相续当中就可以装这些正法的甘露了,这个时候我们的法器就可以修持正法。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修持这个外加行,如果我们真正没有生起出离心,在这种状态当中、在这种相续当中那么不管说我们听什么法或修什么法,这个法可能是属于佛陀宣讲的,无论如何它不可能变成非法。但是这个法到了我们相续当中,或者结合了我们相续之后可能被我们相续当中这些邪分别或轮回的思想所染污,它就没办法变成这个解脱道的法。
所以说我们要修持解脱道的法必须要把我们自己心相续通过某一种善巧方便来予以调整、引导之后可以接受或是说在这种清净状态当中修持佛陀或者菩萨宣讲的法,这个时候这个法就可以真实的解脱道,真实的解脱的法。
所以说这个阶段让我们的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或者说把耽著轮回的思想通过引导的方式予以清净,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真实的修持解脱道的法了。
再通过不共的加行,把我们的相续又可以成熟到一定的高度,那个时候我们要修持真实的密宗,比如说得灌顶或修持密法,在这种相续当中就可以真实的去学、去修、去相应,去真实的生起那种觉受。
所以说《引导文》它是次第次第的把我们相续逐渐提升,它也不是要求一下子提升到很高的高度,这个对末法时代的众生、对于像我们这些福德比较浅薄、罪障比较深厚的众生来讲是做不到的,所以佛菩萨不会引导我们做那些没有意义的一些事情。
所以法是很高,大圆满的法或生圆次第的法这些非常殊胜,但是这么殊胜的法也必须要对应他这个相续就它的法器。如果法器很低然后法很高,这个就叫做不相应。在我们很低劣相续当中这些高深的法也起不了作用,它就会被我们的恶劣的分别念所染污、所转,然后变成我们追求世间八法的工具。它的一种法的加持力就显不出来,从某一个侧面来讲就叫让法隐没,隐没在我们这些不清净的相续当中。
如果真实一个修行者的话还是要按照佛菩萨的智慧、佛菩萨的引导把这些共同加行、不共加行认认真真的去落实。因为如果我们认认真真的去落实,这时我们心就会被这个法像水洗这个瓶子一样,把瓶子洗得干干净净,这个时候你去装各式各样美味的饮料、装甘露这个时候它就变得非常的善妙了。
如果我们的相续有染污,有世间八法的毒这个时候就修不了出世间道。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有自利的毒,那就修不了大乘道。所以这些方面它每一个阶段的修行它都是要把我们的相续予以净治,净治到一定程度。而不是说一下子就彻底净治到完全清净的这个标准,这个对我们来讲一步登天或一蹴而就的方式很难。但是彻底、阶段性的清净这个对我们来讲特别的重要。
这个次第的清净、阶段性的清净特别重要。因为我们必须、我们必然要走到最后一步,但是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之间它的跨度又太大了。这怎么办呢?佛菩萨就善巧方便安立了一下次第,让我们能够循序渐进。让我们从一楼到二楼、二楼到三楼这样的话逐渐逐渐可以到一百楼。那么说如果没有中间的次第的话,我们在最下面,我们目标在最上面,那么这个作为我们来讲的话很困难。
所以说大法、高法这些快速的法,这些是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修道者来讲都希求的、都喜欢的。你如果告诉他这法不高、不大、不究竟、不了义他就不愿意学不愿意修。所以即便是学小乘的修行者他的导师也会告诉他这个法是究竟的、这个法是很高深的。那么对学习这些唯识宗的人来讲,也告诉他们唯识宗的法是最究竟的。那么如果是学净土的人来讲告诉他这个净士是最究竟的。那么如果是学密宗的也告诉他密宗这个是最究竟的。
为什么会这样讲?就是因为我们众生的心就是喜欢大的不喜欢小的,你如果告诉他或暗示他你这个法不究竟、不了义或者很小,他好像不愿意去修一样。
所以这些把我们的相续也是逐渐逐渐的调伏、逐渐逐渐的引导最后就可以通过这样引导的教义自己的心逐渐成熟、次第性的成熟。最后就可以到达这样一种最高的目标。或就说能够把我们的心引导到一个可以直接接受上师给我们直指心性的高度。
所以很多直指心性的灌顶、直指心性的教义就是很多时候上师在灌顶的时候,通过灌顶的方式直指的时候很多人现场就证悟了。很多人在上师传窍决的时候、直指心性的时候也可以在传法的当下就证悟了。因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的阶段、他自己的相续已经成熟到那种高度了,他可以接受那种直指了。
所以如果我们的相续、根基没达到那个高度的话一下子马上就产生很大的、很明显的效果这个还是不现实的。所以对我们修行者来讲的话,第一个一定要真实的认识到这个前行法的重要性,不说口头上讲前行法很重要,而是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前行法真的很重要。
不是说我学一次,我考到一百分以上,不是我讲过一两次就能够达到,不是我在讨论时有新颖的观点,其实主要还是在心中要生起来,是这里面所讲的境界要在内心里面生起来,这方面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关键,这个地方就是学习前行的引导,它到底把我们的心引导趋向于何处呢?其实究竟来讲引导趋向于实相,引导我们的心的心性、究竟的心性这个就是佛性,究竟的心性就是如来藏,就是佛陀无二无别的功德。我们必须要把我们的境界、心引导趋向于真实的佛性的现前。那么这些就必须要有善巧方便。
那么我们内心每一个众生,不管现在我们学习佛法的人有些道友说业障很深重,或就有些时候说修不动,可有的时候很害怕等等等等,其实不管怎么说每一个众生他的相续当中都和佛一样的功德都是具足的,完全具足。
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不敢相信,凭什么说我这么下劣的相续当中就和佛无二无别、平起平坐这个佛性佛功德呢?他不敢相信还是因为缺少于这种闻思的智慧或缺少这个善根福德,所以这个就有必要逐渐的来引导。
就像大恩上师讲《法华经》的时候也是讲到了这个次第、次第的讲,否则一下子给那些劣根者、下根者一下子给他讲这个佛性如来藏的话就说非常恐怖,根本没办法接受。所以说如果直接讲,有的时候他也没办法达到最究竟目标,他根本不愿意入道、不敢入道。但是如果有个善巧方便,通过给他讲一些他当前能够接受的这些法,他逐渐逐渐就可以把他的一种心量、把他的胆量、胆气把他一种见识等等逐渐提升了。
所以长者在引导他失散多年的儿子的时候他也是这样的,首先给他找一个特别的脏的活儿让他干,让他干很脏很累的活,逐渐逐渐提升他的地位。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的见识、他的智力这方面他的心量逐渐逐渐开放,开放之后再告诉他真实的最究竟的实相,你是真实的大富豪的继承者,那个时候他就可以接受了。
我们说那么大的一笔遗产——就说我们是佛,我们和释迦眸尼佛无二无别这样的消息,有些人来讲根基不够的话根本接受不了。他不可能的,这肯定是大妄语。觉得是说的妄语不可能是这样的事情。像这样佛陀也为了让我们真实的最后成就和佛陀一样的无二无别的一种智慧也是通过很多善巧方便。
所以现在我们学的前行就是第一步,让我们通过共同加行来抛弃掉对轮回的耽著,生起解脱的意乐,这个就是第一步。这个生起解脱的意乐是什么第一步?是现前佛性如来藏,是现前究竟实相的第一步,只有我们想要解脱了才能够逐渐逐渐现前佛性如来藏。
像这样首先要把这个共同加行修好,修好之后怎么依止善知识善巧的依止,这个时候就在上师的加持指引之下修持皈依、发心等等的不共内加行,这样我们的相续就逐渐逐渐成熟。我们的承受力、我们的智慧越来越深厚之后这样殊胜的法义我们再来修的时候就比较容易相应,比较容易生起殊胜的觉受。
那么这就是引导文对我们来讲的必要性,所以不管如何我们要祈祷上师三宝在我学习这个论典的时候、在修持这个法的时候时时刻刻的观照我、时时刻刻的加持我一定要让我的心和法相应,这个法一定要入于我的心。通过佛陀的加持就打消我这些随便学一学的这种想法。或学的时候不认真、不严格的一种想法。或者说修加行的时候也是直接奔着数字而去的想法,把这些想法慢慢慢慢去掉,而是真正的心和这个法本里面的法义相应,得到这里面的实惠,真实生起觉受,这个是我们要祈祷的。
一方面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善根也要这样回向发愿,还有修之前我们要殷重的、很认真的向上师三宝祈祷、呼唤加持我这个法和这个心一定要真实的相应。只有这样一种认真的态度每一次都很认真的态度,就说明我们对这个法很重视,而不是随随便便像小孩子玩耍一样学一学、听一听,不是这样。
所以如果我们的心态很殷重、发心很殷重这个时候我们对这个法重视,越重视越恭敬越殷重那么这个法义就会越容易入于我们的相续,这个也是一些缘起。
那么现在我们学的是不共加行,不共加行它有皈依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还有金刚萨垛忏罪的修法和积累资粮曼扎的修法,以及后面还有上师瑜珈的修法,这个是不共加行的内容。那么在这些加行每一个都要修十万遍以上,当然最后一个上师瑜珈在前行的教义当中上师瑜珈的莲师心咒要一千万以上,其他的都是十万遍以上。
所以现在我们是学的是第一个皈依,皈依是安立为入门的基础,真正的进入是佛法的基石。所以说这个皈依真实的趋入于内道的一种修行方式。当然咱们这个大圆满前行的皈依它的高度很高,它不单单是对于这样一种这个外在的佛、法、僧三宝这种皈依,其实它的层次已经深入到大圆满层次的皈依了。
它既有共同乘的皈依,也有相应于这个共同密乘的皈依,也有相应于不共密乘的内续部的皈依,还有相应最究竟大圆满的皈依,它的缘起就是这样。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皈依的话,其实在念诵皈依偈的过程当中它自动的就契合或相应了这样不同乘的这样殊胜的皈依了。
当然我们这次修的时候,大恩上师智慧观察主要是以开显解脱道的偈颂来念。当然这里面这个皈依我们也需要,或也可以平时的话就念诵这里面的皈依偈,这方面两个仪轨都是可以的。
这个皈依前面讲它的因就是信心,我们必须要对于共同三宝佛、法、僧的自性了知之后生起信心。因为信心越大我们才越不愿意舍弃,如果我们对它没有了解、没有信心,那么没有信心的法说舍弃就舍弃了,舍弃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有的时候我们就会这样想。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的或完完全全能了解了这个所皈依三宝自性非常珍贵,或说我们今生后世我们生生世世或者说是乃至成佛之间的所有的功德利益都来自于这个对三宝皈依的话,这个时候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我们就不会去舍弃。如果认识得越深刻信心就越坚定,他信解道心就越强。一方面来讲对佛法僧三宝的了解,越来越了解信心就越来越稳固。
还有就是对上师、本尊、空行密乘当中的这个所皈依的这个也必须要了解,上师的自性,所有加持的来源。本尊的自性,所有悉地、成就的来源。空行的自性,它是遣除一些违缘或成就事业的这些来源等等。这方面了知完之后那么对上师三宝,上师、本尊、空行这个三根本的皈依他也会非常的稳固。
还有对于风脉明点的自性,这个自性菩提心了知之后,我们的本性这个风脉明点它的本性其实是法、报、化三身的本体。那么了知这个自性之后也不会舍弃这个见解,其实这个方面就是一种正见。那么正见已经相应于清净见,我们的气脉明点它的本性就是清净的自性,已经相应于实相了。所以了知这个之后不会舍弃,对它生起信心不会舍弃。
然后还有对于究竟佛性如来藏当中的这个自性空、本性空、自性明、大悲周遍这一点就佛性上面也是完全的信解,对我本具这个完完全全的信受,永远不舍弃。舍弃不了,因为它就是我们的本性怎么舍弃?所以对这个问题完全的相信。
它不单单是我们没办法舍弃,而且它是一个无为法的方式一直跟随着我们。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说我们错过了很多很多解脱的机会。现在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了,把它开显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真实的离开所有的摇摆的自性或六道轮回等等所有的痛苦都已远离。而且可以通过这样方式去觉悟一切有情。
因此说这种对于实相的认知,我们当然是完完全全信受之后就是一种接受就是一种皈依。这个皈依由外而内的皈依,其实是显示我们自己的一种见解,我们对修行的认知,对修行本身的一种道的觉悟它其实是由浅而深、由外而内的。
所以如果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以外在的三宝皈依,尤其是我们刚刚学佛的时候佛宝是什么?就是佛像,法宝是什么?就是经书,僧宝是什么?就是寺院里的僧人。那么其实这个方面是代表,就是我们可能接受的代表。
然后我们再进一步学习佛法僧三宝自性的时候,佛陀是什么自性呢?具有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圆满的这样,或者《宝性论》中讲具有八种功德的、具有智悲力圆满的这样法报化三身的自性,这个是佛宝。法宝就是道谛和灭谛。僧宝就是圣僧的自性等等。这样了解之后他对三宝的认知开始由这些外在的表示、这个所依就开始认识到了这个三宝的究竟是什么一种自性。然后把这个三宝的自性由外而内,其实我们本具这样三宝的功德。
这样一种皈依它其实就是一种认可,认可我具有这样一种三宝的自性等等。这样的话它就变成了一种见解了,变成深刻的一种认知。所以说这个方面就不可能再丢失,不可能再舍弃。
他对三宝的自性内在三宝的自性、外在三宝的自性、外在三宝的显现主要是引导我们来认知、让我们发现我们是有内在三宝的,否则虽然我们无始以来都具有这种自性三宝,但是如果没有外在的这些三宝出现的话,谁告诉我们这个秘密呢?谁告诉我们是这么富裕的富翁呢?没人告诉我们。
所以,外在三宝的出现的意义,就是告诉我们,我们本具佛性。外在三宝的出现也是提醒我们在佛堂磕头的时候,当我们在佛堂里供水的时候,当我们供曼扎的时候,当我们在顶礼的时候,当我们的对境就是这些身语意的所依,或者佛陀三宝的所依。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外在的,再再提醒我们:我就是这样具有佛性的,我就是这样具有佛性的,一次一次把这样一种认知,一次一次的加固,一次一次的训练,最后训练的特别纯熟,时时刻刻都不忘记。这样就离现前实相,其实就已经进了一大步了。
所以,这方面就要反复修,反复念皈依偈的原因何在呢?就是要再再的提醒我们,这里面就看你有什么见解,它就能从这个方面提醒我们。如果你有自性三宝的见解,你有本具佛性的见解,念的时候就相应于你自己的佛性,相当于试着苏醒一次。那么如果你只有外在三宝的见解,那就这能够提醒你不能够舍弃信仰,或者不能够生起邪见等等从这方面。
所以,从这个皈依修法的本身,它可以浅,也可以深。如果很深的时候,完完全全通过这个皈依,可以现证我们自己的本性。但不管怎样,现在很多道友都是刚刚学习佛法的,前面我们讲的在学习佛法的皈依过程当中,像这样还会逐渐逐渐接触到这些由浅而深的教义。
对于刚刚学习的道友来讲,我们就知道三宝具有殊胜的功德,我要依止它,从皈依三宝开始,就趋入修行佛法的行列,正式的进入了觉悟之道。佛道是觉悟之道,觉悟之道就是一个内在觉醒之道,或者讲就是自觉觉他之道。
所以,这个自觉觉他之道,就是从皈依开始。如果你没有皈依的话,没有趋入道当中。如果已经承诺了、皈依了,从这开始,形式上你就已经相当于就趋入道这个觉悟当中了。趋入道这个门之后,后面真实的精神上面的一种觉悟的旅程,从这开始要慢慢走。这个只是一个开启,开启了一个门,开启了门之后,我们要趋入道这个门当中去,逐渐逐渐去开显这里面大的宝藏,所以,这个皈依的利益和功德,下面我们还要慢慢的学习。
前面在引用了一句话,纵遇生命危险,皈依三宝也不用舍弃三宝,应该有这样一种誓言,这个信心,或有这样决心吧。其实来讲,皈依的因是信心,皈依的本体就是一种誓言。
前面讲了:居士被外道抓住了,他没有舍弃三宝被外道杀死了。华智仁波切就是鼓励我们,应该像这位居士学习,我们也是要务必竭尽全力的使自己拥有这样的境界。这里面只是用了一个例子,但实际上在整个佛法的弘扬过程当中,像这样出现了许许多多这些居士,还有出家人等等,在受到这些威胁的时候,完全都不舍弃三宝,这个方面也有很多,特别多的例子。那烂陀寺被外道灭的时候,最后这些僧人都是没有舍弃三宝,然后被杀死了。所以,像这样的特别的多。在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过程当中,出现很多很多这方面宁舍生命,不舍三宝的这样一种事例。
那么这个是我们前面自己的因,我们应该随学这样一种行为,内心当中要发誓愿。每次都要这样想,每次都要这样想,相当于一种训练一样。如果我们平时训练的多了,在最紧急最重要的时刻,最重要的关头,就可以通过平常的训练,就可以生起这样一种决心。
如果平常没有这样想,没有串习很多遍的话,如果遇到这样情况的话,很容易就被这些危险吓住了。或者被这样一种威逼利诱,被这些震慑住之后,就很有可能舍弃三宝。舍弃三宝之后,今生后世所有的安乐,随着自己对三宝的舍弃,也随着这个就一起舍弃掉了。
一旦放弃了皈依三宝,那么即使修持何等高深莫测的大法也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中。
这里面讲,放弃皈依三宝的话,即便我们形象上修再多的高深莫测的大法,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或者修明心见性也好,或修持这个大圆满也好,修持大威德、金刚橛等等,不管修行什么法,他都不能够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了。因为所修的法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大法,它其实本性就是三宝自性当中法宝自性。所以,如果你把这个三宝都舍弃了。再要修持这些法,就跟三宝不沾边了,和真正的解脱之道就不沾边了。所以,再怎么修也没办法修成就,为什么呢?因为已经舍弃了根本了。你把根本舍弃了,还要通过这样的法而获得觉悟,获得证悟,获得利益,那是因缘不具足了。
有些人认为我不皈依三宝,有些人不皈依三宝能不能觉悟?我们说不能觉悟。为什么不能觉悟?其实这里面也是一个缘起。任何一个佛法的获得,内因外缘缺一不可。那么我们要获得觉悟的话,这个对三宝的皈依就是一种因缘,很重要的一个因缘。如果这个因缘不具足,如果因缘没有了,虽然我们在做很多的行为,但是这个不能叫修持。你可以做很多礼拜,做很多行为,其实这个并不是真实的修持,这个和修持觉悟之道没什么关系。
因为你对于这样一种觉悟道根本舍弃的缘故,所以,外表上好像是参加法会,或者是做一些,其实是和觉悟之道不沾边的。所以,这个觉悟之道,不是在意我们行为上面做什么,而是在我们内心当中,是不是相应于这样一种道在行持。所以,这个道是在我们心中出现的,在我们的境界,在我们的一种觉悟见解当中出现的。有的时候你有这样一种见解了,这个就是道。然后你把这样见解延续下去,就叫修道。
所以,如果没有这样一种认知,没有这种见解,这个时候这个道就显示不出来,没有一个外在的像高速公路一样,这样的道。误打误撞上了高速了,也不知道的情况到了目的地了,这个在觉悟之道是没有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外在的所谓的道,它只是一个比喻,让我们了知的比喻。所以,这个道就是精神的延续,就是一个殊胜的见解,或者殊胜行为的一个延续,这个称之为道。所以说,如果舍弃了三宝的话,任何的所谓的高深莫测的大法都没办法相应,所以,即便修这些也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不是佛弟子。
如阿底峡尊者说:“内外道以皈依别。”
这个是经常引用的。那就是说内道、外道怎么区别呢?内道外道区别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就是这里面所讲到的,内外道以皈依别。所谓的内道和外道,最大的差别,是否皈依三宝。也就是皈依三宝的称之为内道。然后没有皈依三宝,不承诺皈依三宝,这个叫做外道。所以,内和外是从皈不皈依三宝来讲的。
当然前面我们学到,内道主要是向内调心,向内寻找佛性的过程,它不是在往外部的一个环境去找一个道。所以,它是观心,调心,让心性现前的称之为内道。那么这个之外的称之为外道。内外道以皈依别,这个是阿底峡尊者著名的一个教言,著名的教证。平时我们也是说内外道以皈依别,大小乘是以发心别。大小乘是以发不发心做区别的。显密宗也是以清净见,通过是否有等性净无二的清净见来区别的。这个是第一种内外道差别的方式,这个主要是以皈依作为区别的。
还有一种就是三法印,或者四法印。如果承许三法印,或者四法印,这个主要是从见解上来区别的。说你承不承认诸行无常?你承不承许有漏皆苦?你承不承许诸法无我?你承不承许涅槃寂静?如果你承许四法印的,那就是内道,如果你不承许就是外道,他是从见解来区别的,是两种区别的方式。
在印度有一个正量部犊子部的,像这样是一个很特殊的佛教的宗派,为什么很特殊呢?因为他从戒律,从皈依的侧面来讲,他也皈依三宝的,他以佛陀为导师,以法为道等等。这个他皈依三宝,他也守持佛陀传下来的戒律,所以,从这个侧面来讲,他是内道的。
但是他的见解是什么呢?他的见解承许有一个不可思议的我,他是有我宗的。佛教当中的诸法无我,他就是明确的把这个作为内外道的差别。所以,这个是一个很特殊的,他在仪式上面是承许三宝的,他是佛弟子,但是见解上面他不是,见解上面他是外道见。从见解上区分,他就是外道了。但是从他的服饰,从他的皈依,从皈依三宝的侧面来讲,他也是内道。
所以,他有两种的区别的方式。一个是从是否皈依来区别我们是不是内外道。反正这个你承诺承许皈依三宝,我们都可以叫佛弟子,佛教徒。第二种就比较严格了,比这个是否皈依,当然这个皈依本身,前面我们讲了,也有很深的。它也可以包含这个四法印的。所以,如果要把阿底峡尊者这个一展开,这里面就很多了。
比如说,皈依法,皈依法当中难道不包含四法印吗?肯定包含四法印。既然真实的比较深的皈依,对于这样一种法的自性了解之后,就开始真正的相信是真实的,第二种见解上面也皈依了。但是有一些刚刚学习佛法的人,他还不知道什么是四法印。反正就是法宝不舍弃,我承诺皈依法宝。他是一个笼统的,总相的皈依三宝,也可以称之为佛弟子,但是这个就是一种刚刚入门的佛弟子。
但是这个过了之后,我们就要进入与佛陀教理的一种学修了。我们开始要学习诸行无常,要学习有漏皆苦,要学习诸法无我,要学习涅槃寂静。通过该这样学了之后,就通过四法印,这个法印,就像一个盖章一样,就相当于认可了,认可了就这样了。
一方面讲四法印就是说世俗的道理和胜义的道理,他都会用四法印来验证,他的确就是真实不虚的,像四谛一样,他是真实不虚的,像盖章盖住一样。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四法印的见解,你就是一个佛教徒,我盖章你就是佛弟子,这个意思也有。像这样,一方面我们要皈依三宝,一方面也要精进的学习佛理,佛都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宣讲世俗谛、胜义谛的名言和胜义谛的很多很多的法义。作为佛弟子的我们也应该学习,努力的提升我们对于教义的认知和修行的层次,所以,内外道有皈依别,阿底峡尊者讲的。所以,我们真实的进入佛教徒的行列,真实的要修持佛教的第一步,一定是皈依了。
尽管在外道中也有依靠禁忌恶业、观修本尊、 修持风脉等而获得共同成就的,但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皈依三宝,结果与解脱道也就有千里之遥,致使永远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这个就是举例说明,如果没有皈依的话,即便有一些类似于佛教的修行,但是也没有解脱道,原因何在呢?这里面讲,外道当中也有一些禁忌恶业,有些外道的戒律比佛教徒的五戒还要严格。现在很多印度的很多外道的戒律特别严,非常非常的严格,所以从他们的禁忌恶业来讲的话,非常严格的。
甚至于有些外道徒怕杀生,在脚上面要捆些铃铛的,一走路,小铃铛发出叮叮当当的响,这个时候,他们的意思就是说,很多虫子听到这个铃铛声就走掉了,就不要踩到他们。有些时候,他们在这个方面也是非常的注意的,从不杀生啊,有些教育当中,有些国家严格的禁止饮酒,非常严格的,还有一些,比如说穆斯林国家,他也是特别特别的反对邪淫啊,饮酒啊,这个方面还是相当严格的。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从行为上面,这些不造恶业,这些是不是佛弟子最不共的地方?这个不是最不共的,这个是共同的行为。就是在一些戒律上面,指一些恶业方面,这些方面还是共同。不共的是什么?就是前面讲的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尤其是诸法无我。像这样的话,一定是不共同的。所以,只要有不共见解摄持的行为才能相应解脱道。
如果只是凭行为方面是不行的。比如说我们作为佛弟子来讲,有些佛弟子很注重身语的行为,非常注重苦行,但是苦行本身是不是解脱道呢?他觉得是,为什么?因为佛陀苦行过,或者某某某苦行过。但是我们只看到佛陀做苦行的样子,佛陀内心的认知见解,我们发现了吗?米拉日巴尊者在修苦行的时候,他内心当中对大手印见解的安住,我们有没有发现?内心当中对于实相的认知,那就说是非常非常的稳固的。
但是有些时候,如果我们不学习的话,我们就会像这个外道一样,因为我们上堂课也讲了,有些外道终身金鸡独立,一辈子所修习的法就是这样子。学牛叫,学狗叫,为什么这样?因为他们通过他们的祖师,通过有漏的神通,发现这个鹤死了之后就升天了。他就觉得学鹤这个样子站着可以升天。所以,他内心当中根本没有一点的见解,没有丝毫的见解。像这样,他就觉得只要模仿这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升天的方法。有些呢就死了之后,就观察这个牛死了之后就升天了,他牛是干什么的?他牛一辈子趴着走路,然后吃草,他就觉得这样就可以,他就开始模仿这个行为。所以,你模仿这个行为是没有用的。他只能看到这个牛死了升天,他没有看到这个牛造了升天的善业,他看不到。所以,他就以为这个是个解脱道。
所以,作为佛弟子来讲,也很有可能这是模仿修行的外表,而根本没有模仿修行的内心,佛陀告诉我们,最主要的还是内在的正见,至于这个外在的相对次要。像这样,像一个人一样,这个人之所以能称之为人,不是说他有一个外表,而是他有一个灵魂,他有命根在这。所以,这个就是活生生的人,他有灵魂在。所以,如果他没有灵魂,外表再像人,他也是像而已,他就不是。
所以,我们作为佛弟子来讲,怎么样才能够避免摆脱像一个修行者,而是真实的要做一个修行者。那么这个要变成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是内在的一个见解,内在心上面的修行,这个见解是很重要的。而这个外在的行为,他是一个辅助的,次要的,阿罗汉的戒律非常非常的精严。但是阿罗汉获得解脱是不是只靠戒律呢?他不是只是靠戒律。单单凭戒律可以升天的,布施得财富,持戒得升天,这个是佛陀早就讲的。
所以,真正能不能获得解脱,主要无我正见。内心当中的人无我的正见是非常重要的。内在的有人无我的正见,外在的通过戒律来约束,约束自己的身语,就是不造恶业。这样是主因和次要的因缘都具足之后,就有解脱道。所以,尤其是佛弟子,内在的见解很重要,修解脱的见解,来自于何处呢?不能够凭我们的想象,必须要学习佛经,论典,像这样真实具有指导意义的,对我们修行来讲,具有指导意义的一种圣言量,这个圣言是非常关键的。
外道也有很多禁忌恶业的修行,而且有些地方讲非常严,折磨身体那不是一般般的。经常从树上跳到荆棘丛里面,经常性的这样做,经常折磨这样自己的身体。基督教、天主教,我不知道,反正有一些通过折磨自己身体,觉得可以清净罪业的方法,外道更多。
所以,我们佛弟子不能学这个。佛弟子,佛陀说要行于中道,尤其是要在行为上面行于中道,见解上要行于中道,生活上要行于中道。所以,完完全全都是不能走极端的。这个方面来讲,怎么才能行于中道呢?就是这个正见。有了正见,我们就自然而然行于中道。如果没有正见就很容易偏堕于两边,这个是很危险的。得到了暇满人身,对于佛法产生了信心,但是最后通过相似的修行浪费自己的人身太可惜了。
还有一些也有观修本尊的,外道也有观修本尊,在外境上虚空观想本尊也好,把自己观想圣尊也好,他们外道有外道的本尊,他们观想他们的天神,这些也有观想本尊。而且也有通过观想本尊得到加持的,生起神通的,有这些超胜能力的,这个也有很多,但是这也不是解脱道。
还有修持风脉明点,风脉明点佛法当中有,外道当中也有一些观修风脉明点,比如说瑜伽,现在的瑜伽其实是一个体系,现在我们练的瑜伽,很多人练的瑜伽就是模仿外在的样子,或者最多有一些比较简单的理念。真的来讲外道的瑜伽是一个宗派,修到后面还有很多很多比较高级的修行,所以说外道修行当中也有这样的瑜伽的修行,风脉明点的修行。他通过这个也可以修出,比如说腾空而起,在虚空当中盘腿而坐,驭空飞行,这些都有,都可以修出来,这些共同成就都可以得到。
因为这些腾空飞行也好,或者通过修禅定的人,他可以密封在水缸里面,他好几个月不用呼吸,他也不会死。这个方面他如果具备了某种因缘,这种果是可以得到的,就是你的因缘具足了,这个果就可以得到。你共同成就的因缘具足了,他就可以得到这个果,调自己的气脉啊,通过调气脉的方式获得一些、开发一些神通,这个方面来讲,只要他因缘具足是可以的。
就像你把火点着,把水和米放在锅里面,他就能煮熟饭一样的,因缘具足就是这样。但是这些和解脱道还不是,这个是共同成就,共同的成就不是不共成就,因为这里面没有不共成就的因素,不共同成就的因素是欠缺的。所以在他修行的范围当中可以获得一些共同的成就,共同成就就是外道、内道都可以得到的,比如说五通,这五神通内、外道都可以得,这些禅定,一禅到四禅啊,或乃至于四无色定,这个是共同的,内外道都可以获得的。然后五通都可以获得的,这个都是可以获得的,所以叫共同成就。
但是不共的成就,比如说获得圣者果位,或者完全超出三界,这个方面必须要不共的因缘,这个不共的因缘当中就是要皈依三宝,这个就是一个不共因缘,所以说如果懂得修这个,但是不皈依三宝的,这个时候也没办法获得不共的成就,没办法获得真实的出离轮回的解脱。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到了外道了,译师在印度求法,亲眼看到了外道修夺舍法,一个人年龄老了,风脉明点已经衰败了,如果他要重新去投胎很麻烦,死了之后要入胎,入胎之后要在胎里面住十个月,然后要出胎,要从小孩子慢慢这样,他就觉得很麻烦,外道当中也有夺舍法。夺舍法,他就找一个很完整的小孩的尸体,少年或者小孩的尸体,然后把他洗干净之后直接放在旁边,他自己修一个夺舍,这个老人的神识出来之后,直接进入到尸体里面,这个时候就相当于获得一个新的身体一样,他就不用再重新投生了。
他也没有经过死亡、中阴、住胎,他的记忆力也是完全,他的智慧、记忆力全都是完整的,所以说这个外道也有。但是佛教当中也有这个,马尔马尊者的儿子达玛多德他也修这个,也修了夺舍法。所以这个方面,这个稀不稀有呢?的确稀有,对我们来讲的确稀有,但是这个是不是解脱呢?这个和解脱不一定有关系,你能做这个不一定解脱。所以就像神通一样,通过显神通的人,不一定修了解脱了,这个方面是共同的一种成就。
这里面讲,但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皈依三宝,结果和解脱道也就有千里之遥。因为他没有皈依三宝,也不了解,没有皈依三宝的缘故,所以说和解脱道也就有千里之遥。因为皈依三宝当中,佛陀他是导师,佛陀为什么是导师呢?因为佛陀传讲了成就觉悟之法。那么这个怎么样验证呢?就在佛陀所讲的法宝当中道谛和灭谛,道谛和灭谛当中就完全可以印证佛陀所讲的真实的解脱道。
法宝的自性是道、灭二谛,所以说不管怎么说暂时的智慧、究竟的智慧、寂灭的果位这里面都给印证了。还有修行的助伴就是三宝了,如果你不皈依这个道谛和灭谛,怎么样获得寂灭烦恼呢?所以说为什么没有解脱道,为什么不皈依三宝就没有解脱道,是不是这个佛教徒很狭隘,必须要走这个形式、这个仪式呢?但这个形式也需要走,当然最关键问题就是说这个所皈依的三宝,里面就是解脱的要素。
一个是导师,对不对,佛陀是导师,你必须要依止他的,然后佛陀所宣讲的法这个是解脱之道,完全可以通过道谛、灭谛当中所包含的意义,我们去观察去印证,的的确确这里面对治,比如说道谛当中的无我就是对治有我的,对治我执的。而我执是所有轮回、所有痛苦的根本,最后就回归到我执当中,如果它存在,那解脱道一直没办法现前。如果有我就有我所,有了我之后,他就生起喜欢的,不喜欢的这些,开始生烦恼开始造罪,造业之后就开始随着业流转了。轮回的模式这里面都有。
但是道谛和灭谛当中也有这个,他就直接对治你的我执的,对治烦恼对治业的,像这样的话从外在修正你的行为的,你不能做这个可以做那个,这些方面在法当中也有。然后就是对治你的业的,比如说忏悔罪业,让你修善业,这个也有,这里面法当中也有。还有对治你的烦恼的,就是无贪、无嗔、无痴,这个也有。然后对治我执的,这个无我空性见,他也有,全都有。
所以他从初层次的到深层次的所有的对治法,在这个道谛当中,在法宝当中都具足了,所以说如果要获得解脱只有依止他,你不依止他你怎么解脱,这里面的的确确来讲的话,如果我们没有深入学习这个,我们不会了知为什么获得解脱道的根本就是皈依三宝,因为在这里面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导师的一种自性,还有所修的法,主要是所修的法当中道灭二谛,它就是对治我们的烦恼的,让我们获得解脱的,所有因素都在里面。而僧宝他就已经获得解脱了,为什么?他已经现前了法的道谛。那么佛陀为什么是导师?因为他通过这个法现前了灭谛了,僧宝走到究竟了。
所以这个就是一个完整的解脱道,像这样如果你不依靠三宝的话无法解脱,原因就是说你根本没有对治我执之道,我执不对治,实执不对治,无明不对治,烦恼会接连不断的生起来,烦恼你压不住,或者你暂时压住但是不连根拔出来的话,它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生起,烦恼没办法灭掉,业就会出现,业如果出现,那轮回根本寂止不了,寂灭不了。所以说这里面讲的话,皈依三宝就是和解脱道直接挂钩的,所以皈依三宝就是获得解脱的三个要素。
所以说就和解脱道千里之遥了,致使永远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那么现在我们开始,道友们修皈依了,修皈依我们就应该忆念这些,忆念这些道理就是说一边忆念这个道理一边念诵皈依偈,然后让自己念的皈依真正的有质量,真正的相应于解脱道。既然这个皈依三宝是相应于解脱道的,那么我在念的时候就有意识的,刻意的把我念诵的心安住在所皈依的三宝的自性相应的去念,这样就可以开发我们内心当中的一些真实的如来藏或者佛性的一种自性。
阿底峡尊者对于浩瀚如海的显密正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可是他老人家考虑到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必须将重点放在皈依上,于是在所有的法会当中,唯一宣讲皈依,由此而被人们称为“皈依班智达”。
阿底峡尊者他当然是一个大成就者,他也是一个大智者,那么大成就者大智者阿底峡尊者,当然有些地方莲师也授记,阿底峡尊者也是莲花生大士的化身。阿底峡尊者他是在印度,博学的美名,班智达的美名早就传遍了整个印度了,他对于浩瀚如海的显宗和密宗的密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全部都已经了知了。可是他老人家考虑到对初学者来讲,尤其入门的,刚刚学习佛法的初学者,初学者我们不能认为刚刚皈依的,我就皈依十天了,我不是皈依初学者了,刚刚皈依的这个就是初学者,我已经入学会已经一年了,刚刚入学会这个就是初学者。
当然从某个侧面讲也算,但这个初学者是不是初学者也不一定看时间,不是说我皈依了十几年,出家几十年就不是初学者,其实初学者关键内心当中,内心还没有入道的时候,相续没调伏的时候之前全都是初学者。所以说在这个之前,必须要用这个法来调伏,要让我们相续成熟,如果什么时候入道了,或者现前了圣谛,这个方面不算初学者。像这样对于初学者来讲首先重点放在皈依上面,皈依是趋入觉悟的第一种修行,入圣道之门就是这个皈依,所以重点必须放在皈依上面。
于是在所有的法会当中唯一宣讲皈依,当然唯一也就是讲了很多的意思,并不是真正所有的,阿底峡尊者全部都讲皈依了,别人没讲,这个也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讲得特别多,唯一宣讲皈依,就说明他很着重的意思。由此被人们称之为皈依班智达,所以因为他经常讲皈依的缘故,所以大家给他取名字叫皈依班智达,好像似乎每个法会都讲皈依。
有些人想是不是只会讲皈依啊,其实根本不是只会讲皈依,因为这里面讲浩瀚如海的显密正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他所有的这些密法也懂,所有的这些因明,还有其他的这些全部都通达无余的,但他为什么唯一讲这个呢?因为这个很重要,而且有些时候修行者容易对皈依,对这些所谓的基础法很容易轻视,觉得我已经修完了,或者皈依我懂了,我已经皈依三宝了,仪式已经参加过了,这个是不是和我就没有关系了,我是不是应该修一些更大的,还深的法了呢?
很多时候就容易对这些所谓的基础法要很容易轻视,所以说为了让我们不轻视讲皈依,可以想象当年老人家讲皈依的时候,可能有的时候讲的特别深,有的时候讲的特别特别的详尽,对于皈依的一些必要性,皈依的修法方方面面的予以阐示。就像全知麦彭仁波切,麦彭仁波切要不讲就不讲,一讲的话他可能不管讲什么,都是击中要点的,而且非常最主要的这些都会讲出来。
所以当年阿底峡尊者讲皈依的时候,可能是把皈依的方方面面都讲得特别特别的清楚,就是谁能够参加法会听这个皈依,他就能够产生信心,就好像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在拉萨的时候讲业因果,当时有很多这些老的格西,这些就看不起,觉得业因果没什么讲的,我们这些老格西可能早就通达了,有的时候他们就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听一下,到底讲什么有没有漏洞之类的。但听完之后就开始顶礼,直接讲到了所有的有关业因果的这些要点都讲了,所以不由自主就顶礼了,所以开始老老实实的很认真的坐在行列当中开始听剩下来的法要。
这个方面很多这些大德在讲的时候,有的时候觉得我也能讲啊,这个没啥,我也能当个皈依班智达我也能讲,当然不是这样的。所以都在讲这个,那么这里面这些大德,或者真正的有修证的人,他们讲出来的东西完全是不一样的,完全不相同。所以说唯宣讲皈依,被人们称之为皈依班智达。
有些他的弟子觉得老人家是不是应该讲点什么深的法,你看现在别人都开始叫你皈依班智达了,他说很好啊,皈依是趋入正法的要点,趋入正道之门,所以这个其实是对我一种认可,对于宣讲正道的一种认可。他还有一个名称叫做业果班智达,会叫业果喇嘛,因为讲业因果也讲了很多。当然我们从噶当派的教言当中,我们也知道噶当派教言当中其实他对于修心法要,比如说他对于放下今生,或者看破轮回方面的教言的加持也是很大,还有他们也很重视菩提心的修行,对菩提心的着重也是特别多的。所以说噶当派很多地方对于我们调心方面的教言、窍诀非常多,此处是出现在皈依的篇幅当中,所以称之为皈依班智达。
阿底峡尊者是这样的,那么大的班智达对于皈依反复讲,所以说关键就是我们不要对皈依太过于轻视,不要觉得这个很简单其实皈依的修法还是很深刻的。或者有的时候他的词句上面容易通达,但真正来讲,我们反观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生起了对三宝完完全全的一种清清净净的信心,那种不退的皈依心我们生起来没有,当我们遇到违缘的时候,我们想没想到皈依?我们第一个遇到违缘的时候是不是第一个想到皈依三宝啊,或者忆念三宝加持啊,或就是当我们遇到违缘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想到三宝是没有加持力啊?我既然皈依了为什么还出现这些违缘障碍?
如果出现这种心态就说明我们这个皈依的修法还远没有修好,我们的信心都没有坚固,在我们皈依的相续当中出现这么多的杂念,我们的心中出现了这么多的杂音,是吧,你还说我们的皈依修好了吗?如果这一个皈依修好了,那绝对不可能出现杂音的。就像医生听你的心脏的时候,这里面出现杂音就说明你的心脏不好了。
所以当我们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出现这些分别念,出现这些杂音的时候,就说明我们的皈依的心脏里面就可能不健康,可能就是没有很清净,所以这个不是很简单的,其实真正来讲我们坐下来反观自己的心的时候,有没有这些很清净的皈依心,有的时候大家打一个大的问号。但是不管怎么样,问号打是可以打,但是关键是我们还要努力。
我们知道做的不够,不要放弃了,做的不够我们要去更加精进的去生起来,这个就是一个勇士他应该有的一种心态。所以勇士和懦夫之间差别就是说,懦夫他发现自己不足的时候,反正不行他就算了,放下了,他不会去争取。勇士不是这样的,勇士他发现不足的时候,他就一定要去完善,反正不足我一定让它圆满,如果我的皈依没学好,我一定要把它修好。
所以像这样勇士最后能够成为勇士,懦夫成为懦夫其实也不是说外表长得凶长得不凶,不是这样的,主要是看他的心量,他的心态勇不勇悍,他的素质就从这方面来体现的。所以菩萨成为菩萨,菩萨是什么呢?菩萨是勇猛的心识,他的心识很勇猛,对不对?所以说我们既然要修菩萨道,我们的心识不能够怯懦了,怯懦的话也不了菩萨,成不了勇士,没办法在觉悟之道上面成为勇士。
所以我们可以被烦恼打败,但是不管怎么说不可能永远打败我,反正自己有一颗这样的心的话,有一颗不屈的心,其实在修道过程当中是很重要的,在世间当中这个也很重要,做任何事情不屈服的心很重要。那么尤其是在修道的过程当中,调伏烦恼和烦恼作战,这个不屈服的心尤其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作为已经迈入解脱道的佛教徒,从今往后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可舍弃皈依及皈依戒,这一点必须要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因此说我们在仪式上已经皈依过了,我们是已经迈入解脱道的佛教徒,然后从现在开始乃至于菩提果之间,当然我们有可能还会在今生当中遇到,有可能在来世会遇到,但是不管怎么样,在今天以后的时间我们都不可预料,不可预见,但是我们要在这儿发个愿,不管怎么样以后,不管再怎么样,即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皈依和皈依戒。
当然如果连生命危险都不舍弃的话,当我们遇到违缘的时候,遇到这些的时候,当然也肯定是不会舍弃的,因为在所有的这些我们执著的东西当中,对生命的执著是最严重的,所以如果我们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的话,那么其他的违缘那就更不用讲了。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不注意的话,皈依的心如果不稳固,当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一点不顺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想三宝是不是有能力啊,像这样我每天都在念,都在祈祷,怎么没有能力遣除我的这个违缘呢?等等等等。
有的时候就开始在小小的事情上面出现,经常性的出现一些邪见,这样第一个我们要经常性的忏悔,第二个还是真正有必要反复的学,因为反复学完之后,我们智慧增上了,智慧越增上,其实生起邪见的可能性就越低,因为你的邪见一生起来就被你的智慧化解掉了,哪里还有让它做大的可能性呢?
所以就是因为没有智慧,就看着它做大,没办法,对治不了,有的时候暂时压得住,有的时候压不住,尤其在旁边遇到一个煽风点火的人,那就更惨了。像这样我们还是要通过闻思,通过学习佛法,闻思修行得到一个比较自主的那种定解,比较自主的定解是很重要的。不管上师在不在跟前,道友在不在跟前,自己是在一个恶劣的环境当中,还是在一个好的环境当中,内心当中有一个殊胜的正见,那是谁都夺不走的。
就是说你即便是在最危险的地方也是安全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最保险的东西在你的心里面,谁都拿不走抢不走,所以这个时候你不会受到这些邪知邪见的影响,别人的言论和自己的的邪知邪见都不可能,这个时候我们要发愿的,但是发愿,这个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舍弃皈依处,一方面我们的确要再再发愿,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