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80 * 阅读参考
1.忏悔未知就犯之佛制罪。
①科判释义。
“未知就犯之佛制罪”,指受戒后没有学习戒条,不了知每条戒破戒的界限,因无知而犯的佛制罪。应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面前好好忏悔这些罪业。
②科判重点。
在讲十不善业的部分,提及过居士五戒的界限(本论第27课参考);在第76课按照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仪轨对菩萨戒进行了分析;在第77课也已经学过密乘戒的十四根本戒和八粗堕。我们应再再温习每一种戒的戒相和违犯的条件,不能总是因为不懂而犯戒,犯了又忏,忏了又犯,这样是起不到作用的。一方面要忏悔这类罪业,另一方面要大致了解自己所守护的戒条。
2.皈依的五条共同学处【1】。
①为了生命或者财富、地位、权势等奖赏也不舍弃三宝。
这是皈依的标准,皈依修到量就是这个状态。
②即使遇到再重要的事情,也不在三宝之外寻求救护方法。
A.不偏堕理解本条学处。
佛教的核心思想包含万缘聚合起现果法的缘起规律,祈祷三宝确实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并不是只祈祷三宝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任何一个果法的起现都需要内因、外缘,就像阳光、水土、种子等各种因缘具足才能产生果实。我们心里唯一皈投三宝,不管做任何事情,都祈祷三宝,相信三宝可以赐予我们一切悉地和所欲,但是也要明白其他方便方法(如好的管理方式、合理的人际交往等)也是成办所求的因素。
③不间断供养三宝。
平时自己在家里依靠五供(花、香、神馐、灯、水)的种种方便作供养;出门遇到舒心悦意的自然风景、人、事、物都要供养三宝。
④令自他虔诚皈依三宝。
⑤不管去往何方,都要顶礼那个方向的佛陀。
这是一种串习,串习久了,单单依靠皈依也可以获得解脱。
【1】别解脱戒的戒律叫做“律仪”,菩萨戒的戒律叫做“学处”,密乘戒的戒律叫做“誓言”,虽然提法各不相同,但实际上都是戒律的意思。这些专用名词,大家还是应该记住。——《入行论广解》第16课
3.皈依的九种学处。
①三种所修学处:
A.皈依佛以后要把佛陀当作导师。
B.皈依法以后要把佛法当作解脱的津梁,对于一字一句的佛经(包括高僧大德所造论典)都要生起恭敬心。
净土最大的忌讳就是舍法谤法罪,对于小乘、大乘显宗、密宗的经论都要平等恭敬,不应有取此舍彼的分别,因为从补特迦罗(众生)根性的角度来讲,所有的法都是最殊胜的。
C.皈依僧以后要恭敬供养僧众,对红黄补丁(指袈裟的一小块布)以上的僧衣都要生起僧宝想。
脚踩或跨越袈裟是不恭敬袈裟的行为,僧衣应置于高处恭敬对待。此外,作为在家居士,随便穿袈裟(无论汉藏)也是不合理、不如法的。
②三种所断学处:
A.皈依佛以后不能顶礼世间天神。
a.不皈投但应恭敬其他天神。
对于外道本师的天尊带有恭敬心是有必要的,因为他们已经修到了天界,相续中有善法功德,属于凡夫人恭敬的对境。作为佛教徒,可以出于尊重而恭敬、供养、顶礼其他天神,但是不能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本师来皈依,只要心不皈投,就不代表舍弃了三宝,把握好这个界限就不会破皈依戒。
B.皈依法以后必须断除恼害众生之事。
三皈戒中讲“自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即不把外道典籍作为所依止的法来修行。从自宗角度讲,外道典籍实际上没有真正的解脱道,佛法才涉及真实的解脱道。从法的内涵来讲,法具有不害众生的自性,这是法的核心。因此,即便有些人并没有皈依外道典籍,但如果有损害众生的行为,还是会违犯这条戒。
C.皈依僧以后不与外道为友。
本条戒的界限是不把外道徒视为自己的同参、菩提道的同行道友。与有其他信仰的同事、家人一起工作生活不会破皈依戒,因为我们的心没有皈依外道徒众。戒体安立在自相续中,外在行为不会导致自己内相续中戒体丧失。
【引申】佛教徒有责任护持良好的弘法因缘。
a.树立正确的佛法知见。
本来,学佛之人的心应该最安定,安全感、幸福感最强,但是末法时期出现了相反的现象:有些人不学佛之前,因为无知,心还算比较安定,学佛之后反而战战兢兢,不安更强烈。这是缘于没有树立佛法的知见,没有真正理解佛法的意义,我们应通过闻思树立正确的佛法知见,真正理解佛法的意义,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因为这不仅对自身有障碍,对佛教也会起到障碍的作用。
b.行为要随众。
有时候佛教徒的行为会表现出个人崇拜、很狂热或者很佛系的特点,这些行为我们要尽量避免。我们不要过于感性,应该冷静、淡定一点,做事的方式方法大众化一些,言谈举止不要太佛系,如果总是表现的很另类,与他人格格不入,对于佛教平稳地在世间弘扬会起到负面作用。
c.放下小我,精勤利他。
净土是大乘法门,大乘的体就是在利他的过程中自然圆满自利,如果放不下我执,放不下自己的利害得失,总想着“自利为主,他利为辅”或者“自利之后再利他”,在这条路上再精进,走的始终是一条慢道。当然,并非完全不能为个人考虑,只是佛教徒应站在宏观的角度去考虑方方面面,而不能只想着自己。在世间法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应为社会着想,思维自己应如何造福社会、如何为世界和平尽一份绵薄之力;对于佛法方面,每个大乘佛子都有责任思维如何对众生、对弘扬佛法有利。
d.不盲目模仿公案中的行为。
《付法藏因缘传》中的比丘按照善知识的要求跳入火坑而清净罪业,我们不能盲目学习这种行为。那位比丘有自己的因缘,有自己的福报,有相应的善知识作引导,也有那样的信心,诸多因缘聚合产生了清净业障的结果,而我们的上师并没有要求我们如是去做,如果我们盲目去模仿,想通过跳楼等方式忏悔罪业,楼下的水泥地肯定不会变成莲花池。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种行为,就觉得是佛教的教义有过失而导致他人自杀或者自残,会给佛教带来不可磨灭的、毁灭性的影响。
③三种同分学处:
A.把上师作佛宝想。
B.把上师的教言作法宝想。
C.把上师的眷属及自己的道友作僧宝想。
上师的眷属包括上师的亲人、上师的弟子(也是我们的道友,因为依止同一位上师之故),依据《宝性论》,从宽泛意义上讲,居士也可以称为“僧”,我们要把这些对境视为僧宝去恭敬对待。
4.遣除关于净土法门的邪见。
①认为“学禅宗、密宗容易走火入魔,学净土法不容易着魔。”
【教言】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在《念佛着魔辩》中说:“夫参禅、念佛,论其难易,固有自力、他力之分,若论魔事,二俱不免。魔事之来,其由有三:一者教理未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自不觉察。”
释义:从难易来看,参禅和念佛有自力他力之分——参禅主要靠自力,念佛主要凭借他力,即借助阿弥陀佛的力量。但如果从哪个容易着魔来看,参禅、念佛二者都不可避免。出现走火入魔的现象原因有三:一是教理不明,二是不遇善友,三是自不觉察——对教理不清楚而察觉不到自己目前的状态到底正确与否。
②认为“净土宗比其他宗派殊胜”。
这种说法己经沾染了舍法、谤法罪的过失,会成为往生净土最大的障碍。
【教言】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各宗同以诸佛为师,以佛法为母而养成,不得赞自毁他,否则即是破坏法眼,法眼既灭,如何能生净土?”
释义:所有的宗派都是以三世诸佛作为导师,佛法是产生圣者的母亲,借用佛法我们才能够出离轮回,因此,不能只赞叹自己的净土宗,而诋毁佛教其他内道宗派,否则法的慧眼都被毁灭了,又怎么可能往生净土呢?
③认为“念佛要一门深入,其他法不用学,否则就成了夹杂。”
作为在家居士,平时会接触很多的影视、报纸、杂志等,对于这些渲染贪嗔痴的内容都没有那么排斥,反而对于同是解脱道、同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宣讲的不同法义非常排斥,这种现象是有问题的。
【教言】印光大师:“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
释义:唯一在打佛七时,方可废弃佛教内道其他宗派的一些修法,一心一意地念佛,只是从这个角度讲“一门深入”。这说明平时是不能“尽废余门”的,要尽可能地去学习其他宗派与解脱相挂钩的殊胜教义,对于修学净土绝对不会起到任何障碍作用。
5.《极乐愿文大疏》原文【证法隐没的迹象也已出现:即使是四续部灌顶也只是被视为摸顶一样当成儿戏,真可谓“求法纵多守护少,发誓容易难实践”。】
①证法定义。
相续中的智慧、慈悲、信心、出离心等都属于证法的范围。
广义来讲,无著菩萨在《俱舍论》注释中说:“乃至于相续中产生一瞬间的善心,也属于证法的范围。”
②四续部灌顶并非儿戏。
具足圆满的四灌顶——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和句义灌顶(句义灌顶是指法性力的灌顶)是非常殊胜难得的。按理来讲,具相弟子会带着极大的恭敬心去求取,但在末法时期,有些人把四灌视为摸顶,喝誓言水或者甘露,就感觉像喝了一口饮料一样,参加四灌顶,感觉像开了一个联欢会,春游了一趟。心相续中把灌顶想得很平庸,丝毫没有“这是无上密的灌顶,具有决定让我相续中获得解脱种子的殊胜加持力”的想法,这就是证法隐没的衰相。
③“发誓容易实践难”。
这种行为相当于在给三宝开空头支票,即便当时是缘于对法的信心、意乐而发愿,完不成依然有过失,这也是证法隐没的相。我们要说话算数,如果做不到,暂时不要做那么多承诺,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6.不要以空性见解为借口而轻视忏悔罪业。
从法性的究竟实相来讲,能忏悔的人、所忏悔的罪业和忏悔所依的对境(三宝)都是不存在的,但在名言的世俗谛中,能忏悔的我、所忏悔的对境和现行对治力的所依之处(三宝)是真实存在的。缘起规律的起现不会虚耗,如幻本体的当下会有了了分明、无欺显现的作用力,就像痛苦实际上是自本体空、因缘聚合而显现的一个相,但我们依然会完整无缺地感受到种种痛苦。
因此,不要借用一些空性的语言和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见解就认为“名言中不要太过于执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为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这只是断见的讲法而已。了知这一点之后,我们需要在世俗中精进忏悔,积累福德,希求往生,暂时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究竟可以获得佛果。
7.以厌患对治力忏罪。
①忏前不能戒后之因。
我们忏悔之后,经常做不到再不造作,其实如果厌患对治力到位,返回对治力自然就会到位,也就会立誓再不造作,具足这两点罪业必定清净。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达不到那个量,在烦恼未断的情况下,很难能控制得住,还会有经常违犯的情况,所以需要常忏悔。
②修习厌患对治力时要把握中道。
一方面,要客观认知自己的修行状态,不能对自己造作罪业绝对不能容忍,让自己处于濒临崩溃的境地。凡夫人因为有“我执”和“我所执”而产生贪嗔等烦恼,有了烦恼就会有业,而烦恼不是我们想断就能马上断掉的,凡夫人只有到了加行道时才能够压伏住烦恼,到见道位时才能真实断除烦恼的根本。修力未及的时候,缘于心相续中的烦恼未断,身语意三门依然会造业。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拿暂时不能断除烦恼作为自己造恶业的借口,从而放任自己,无所顾忌。
修行人要保持中道,不堕两边,相续中具有正知正念,以惭愧心作为警醒,并经常忏悔,这就是初学者最好的修行状态。
个人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