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益西彭措堪布 >> 观经四帖疏 06 Back

观经四帖疏 06


观经四帖疏 06

善导大师 撰著

益西彭措堪布 讲解

三、重举九品返对破

【○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

 1.对破诸师判上辈三品为大乘圣人 
 ①对破上上 

【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

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者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

以此文证,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

何得判同上圣也?

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

此即返对上上竟。】

 ②对破上中 

【次对上中者。诸师云是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者,

何故《观经》云不必受持大乘?云何名不必?或读不读,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论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生彼国。

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行业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

然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如《华严经》说,乃是不可思议,岂藉韦提致请方得往生也?

返对上中竟。】

 ③对破上下 

【次对上下者。诸师云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者,

何故《观经》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同上深信,故名为亦。又言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更无余善。回斯一行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得往生。

以斯文证,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致使去时迎候有异。

若论此位中菩萨力势,十方净土随意往生,岂藉韦提为其请佛,劝生西方极乐国也?

返对上下竟。】

 ④总结上辈三品去时所现境相差异 

【即此三品去时有异,云何异?

上上去时,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

上中去时,佛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上下去时,佛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

直是业有强弱,致使有斯差别耳。】

 2.对破诸师判中辈三品为小乘圣人 
 ①对破中上 

【次对中辈三人者。

诸师云中上是小乘三果者,

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圣众,放光说法,来现其前,此人见已,即得往生?

以此文证,乃是佛去世后,持小乘戒凡夫,何小圣也?】

 ②对破中中 

【中中者,诸师云见道已前内凡者,

何故《观经》云,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命欲终时,见佛即得往生?

以此文证,岂得言是内凡人也?但是佛去世后无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以佛愿力,即得生也。

若论小圣,去亦无妨。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

 ③对破中下 

【中下者,诸师云小乘内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离者。

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

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

 3.对破诸师判下辈三品为大乘始学凡夫 
 ①总破诸师下辈三品判位 

【次对下辈三人者。诸师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降者。

将谓不然。何者?此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唯知作恶。何以得知?】

 ②别破下上 

【如下上文说,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无有惭愧,乃至一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

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途,未可出也。】

 ②别破下中 

【下中者,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毁破。又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不净说法,乃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当见火时,即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功德,劝令往生。此人闻已,即便见佛,随化往生。

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②别破下下 

【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命欲终时,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劝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即生。

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沉。由终遇善,金莲来迎。】

 4.九品皆为凡夫 

【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

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

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

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

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四、出文显证,九品定为凡夫,不为圣人

【○第四、出文显证者。】

 1.略申问答非出己意 

【问曰:上来返对之义,云何得知世尊定为凡夫不为圣人者?未审直以人情准义,为当亦有圣教来证?

答曰:众生垢重,智慧浅近。圣意弘深,岂宁自辄?今者一一悉取佛说以为明证。】

 2.详引十句教证 

【就此证中,即有其十句。何者?

第一、如《观经》云:“佛告韦提,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者,是其一证也。

二、言“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者,是其二证也。

三、言“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者,是其三证也。

四、言“韦提白佛:我今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极乐世界”者,是其四证也。

五、如日观初云“佛告韦提:汝及众生专念”已下,乃至“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见日”已来者,是其五证也。

六、如地观中说言“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者,是其六证也。

七、如华座观中说言“韦提白佛:我因佛力,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者,是其七证也。

八、次下答请中说言“佛告韦提: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者,是其八证也。

九、如像观中说言“佛告韦提:诸佛如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者,是其九证也。

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说“为众生”者,是其十证也。

上来虽有十句不同,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以斯文证,岂是谬哉?】

QUESTIONS

思考题

1、(1)上品上生往生的因果情形如何?以此为证,应如何判别上品上生人的位次?诸师所判有何过失?

(2)上品中生往生的因果情形如何?以此为证,应如何判别上品中生人的位次?诸师所判有何过失?

(3)上品下生往生的因果情形如何?以此为证,应如何判别上品下生人的位次?诸师所判有何过失?

2、中辈三人往生的因行如何?应如何正确判别其位次?诸师所判有何过失?

3、下辈三人应如何判定?为什么?

4、九品往生总的应如何判定?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5、举出三个教证,证明佛说十六观法只为凡夫,不为圣人。


REVIEW
往期 精彩 回顾

观经四帖疏 01

观经四帖疏 02
观经四帖疏 03
观经四帖疏 04
观经四帖疏 05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