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09课
智慧之法 前天
《俱舍论》分为八品,对于有漏法的作用、果,无漏法的修行方式等进行了详细宣说。现在学习的是第一品分别界,前面对于十八界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十八界已经安立好了,然后十八界中分别和什么法相应或者具有什么法的内容在此科判中进行了详细的安立和宣讲。
这样的安立非常有必要。前面讲过,学习教法的时候,凡夫人的心一般比较粗大,学完之后觉得差不多已经了解了,但其实里面还有很多可以深挖的东西。《俱舍论》的特点也是这样的,宣讲完之后针对这个问题再进一步展开宣讲,能够打开我们的思路。如果通过《俱舍论》打开了思路,也是我们一个非常大的收获。不管学习任何教法,如果我们的智慧过于粗糙,只能在表面上了解一点点,没有办法深挖的话,那么在我们修行过程中很多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没办法体现。
总而言之,教法的意义就在这里。佛菩萨和祖师宣讲完之后,里面有他们的智慧,几千年来都是这样,永远不变。变化的是学习者的心态,一批又一批的人缘这样的教法学习,得到了很多智慧和收获,现在轮到我们闻思和修行这样的教法。如果我们非常专心、非常用功,再加上具有前世的善根和福报,也可以在这些教义当中得到很多深细的智慧。如果我们的心很粗,只能表面上得到一点利益;如果我们能够精进,挖的深一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让我们的心更快更好地和教义融合,就能得到更细致的东西。
虽然论典的意义永远不变,但是从中可以获得多少教义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和智慧。听完之后,最好去进一步思维,通过很多方法增长自己对于法义的了解。
前面已经讲了,有缘无缘等分类。下面继续安立十八界的分类,宣讲能断、所断,能称、所称的含义。
能断以及所断者,即是外之四种界,
如是所焚与能称,能烧所称说不同。
首先是能断和所断,然后是能称、所称和能烧、所烧。第一、二句讲的能断和所断。什么是能断、所断呢?在注释当中,能断基本都是以斧头、刀子等来作比喻的,能够斩断对境的称之为能断。在十八界当中像斧头一样能断的自性是哪些,斧头所砍的对境[1]是什么?
“能断以及所断者,即是外之四种界”,外的四种界是色、香、味、触。后面还要学习有为法,尤其是色法。在色法的组成部分当中,有些地方讲了色香味触,也有些地方加上地水火风。在一个大的色法上面都具有地水火风色香味触的八种微尘。此处讲到了色香味触,声音除外,因为声音没有真正的相续,众生通过自己发音的部位,以随心所欲的方式就可以发音。声音发出来之后,没有真正延续下去的本体,但是色香味触可以有。所以犹如能断一样的就是色香味触。
是不是单独的色、香、味、触就可以成为斧头一样去斩断其他的呢?这也不一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组成能砍自性的法上具有色香味触。比如斧头有显色、形色,斧头是什么颜色?黑色或者生锈了有一点发红;形色就是平时我们看到的斧头形状,属于色法。香就是每一个法上有自己的味道。铁的味道有点腥,铜也有自己的味道,木头、刀子、斧头都有自己的味道。味是用舌头舔的时候,也有自己不共的自性。还有触,坚硬、冰凉等等属于触的自性。因触当中包括了地水火风。有时说外界是色香味触组成的,其实和外界由地水火风,色香味触八微组成的意义是一样。因为触中包含了地水火风的缘故。所以通过色香味触组成的斧头可以作为一个能断的自性,这就比较容易了解了。
所断还是色香味触[2],比如所砍的柴火本身也具足色、香、味、触。色法就是柴火的显色,砍的是什么柴,有的时候颜色红一点,有的时候颜色白一点等,总之柴有一种颜色;形色有长条形或者圆柱形等;然后是香,比如砍的是松木,或者柏木,本身发出一种香味;味是用舌头去舔尝的时候,有不共的味道;触是坚硬的等。这是所砍的色香味触。
因为上面没有声音,也没有法界、眼根、六识等,所以能砍一定是外界的。有情界的相续当中也有色香味触,但是里面主要是浮尘根,不作为能砍。如果你练过功夫,手练得像斧头一样,随便一掌下去就把柴火劈了,这是特殊情况。一般人的身上,像昨天讲的一样,在自己根的群体当中有色香味触,这是我们自相续所摄的色香味触,一般不作为能砍,也不作为所砍的自性。从能砍、所砍,能断、所断的角度来讲,都是以外界的色香味触进行安立的。
注释当中讲根不能作为能断、所断,因为从净色根的角度来讲,眼根、耳根的本体犹如宝珠的光明一样,是清澈干净的自性,所以它自己不能作为能砍,也不能被其他的法砍断。
有时候说这个人的身体已经被砍成几节了,他的根还在吗?内在的眼根耳根等依靠外在的身体而存在,比如眼球、耳朵或者,从头顶到脚下的皮肤肌肉等作为一个所依。浮尘根是净色根[3]安立的地方,如果没有肉身就安住不了,外在肉身损坏的时候,能依的根也会损坏,但它不是被刀子等砍断,而是因为所依的身体、色香味触等没有了,所以能依的根也没办法安住。比如这个人死了,根也坏了,或者主要机能受损之后,完全不可恢复的时候,眼根、耳根的功能也附带着慢慢消失了,这方面是可以安立的。
从能断所断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外面的色香味触。
声音[4]是没有相续,不像色法。色法显现之后,可以自己一直延续下去,前刹那生后刹那,然后慢慢生下去,物体上面的香、味等也是这样。但是声音能不能在物体上面延续下去呢?这是不行的,没有这个功能,声音没有像色法一样的相续,我们在柱子、杯子上面敲打才有,不敲打就没有。色法我们不需要去管它,放在这儿,就一直有相续。而声音,敲打的时候发出来,不敲打就不发出来;我们想说话的时候,它就出来,不想说话的时候,它就没有,所以声音本身没有自己的相续可以延续。既然自己没有相续,它就没有办法作为能断,也没有办法作为所断。
其他的七心界,从眼识到意识之间,再加上意根和意根对境的法界,称之为无碍界,无碍界也没有聚合的自性;受、想、行三蕴也没有集聚的自性;无表色虽然是色法,但是也没有集聚的自性;三无为也没有集聚,不存在能断,也不存在所断。所以能断和所断就是色香味触外的四种界。
下面我们再看“如是所焚与能称”。“所焚”,所烧的意思,“能称”,能够称重的自性。“如是”的意思是承接第二句“外之四种界”,外之四种界就是能断和所断。犹如色香味触既是能断,也是所断一样,“如是”,同样所烧、能称也是外四界,是色香味触的自性。
所烧就是柴火等,肯定是色香味触的自性,没什么可说的。主要是外界,但是内相续,比如烧尸体也可以,其实它也是色香味触的自性。声音没有相续,没有办法成为真正的所烧。其他清澈的根也没有办法成为所烧。关键问题还是色香味触,这是最粗大最明显的,可以作为所烧。
能称和所称是对应的,所焚和第四句的能烧是一对。所谓的能称有不同的解释,注释中的解释是能够用称称重量的,什么是能够用称称的?比如金块、铁块,或者菜等等。从解释角度来讲,能够用称称的就是所称的东西,和后面所称的意义好像差不多。
而有些地方解释能称就是称,能称重的肯定是称,不管是以前的称,还是现在的电子称,叫做能称。所称是称上面所称的东西。
昨天我翻了一下注释,能称两个字有些地方没有讲,直接带过去了,有些地方讲就是能用称称的东西,和后面的所称基本是一个意义。我们要分别能称和所称的话,能称是称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一点。称的自性是不是色香味触呢?肯定是色香味触。因为称也是不可能在里面有声音,然后根、识,都不可能有,所以组成称的要素是色。称有显色,是白色的或者漆成绿色的,也有形色,如以前的老称可能是一个长杆,下面有一个秤盘,现在的称是圆盘,下面还有一个东西。还有香、味和触组成了称的自性。
所以能称可以理解成称。也是色香味触的自性,也是外四界组成的,这方面基本上大家没什么辩论的。
“能烧所称说不同”,所烧和能称没有什么讲的,都是外四界,但是能烧、所称的自性有争论,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些地方解释能烧也是外四界,比如通过色香味触组成的柴火,点着之后,变成火,就变成能烧了。其实能烧的来源是哪里呢?火的来源也是柴上面具有的,所以有些地方讲能烧也是外四界。有些地方讲能烧不是外四界,只是所触——地水火风中的火大,只有火才能安立为能烧。所以两个观点不一样。
所称也是一样,比如菜等所称的东西,也是所谓的外四界。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理解,菜等商品的的确确也是色香味触组成的。还有一种说法,“所称”不是外世界,而是触之一。前面讲过触有因触果触,因触是地水火风,果触当中有轻重、柔软等等,轻重当中的重才是真正的所称,其他不是所称。
大恩上师也讲到,在《俱舍论自释》当中世亲菩萨把两种观点列出来了,没有评价。有些大德说两种解释都可以,如果从唯一的能烧和所称来讲,能烧就是火,所称就是重量,这可以理解;如果从能烧的自性,组成的部分,是不是单独一个火燃烧,没有其他所依呢?也不可能。不管是煤气,还是柴火,没有所依处,只是火在燃烧,显色、形色什么都没有,这种火也不太容易找。从依靠什么才能产生火的角度来讲,肯定是色香味触,柴、煤气,显色、形色,色香味触都有。
所称也是一样,可以说所称就是重量,但是如果没有外在的色香味触,怎么表现重量呢?必须要依附其他的色法,否则重量从哪里来?没有金、铁、石头等色法的显色形色,单独的重在哪里?找不到。
直接说能烧是火,所称是重量也可以;说能烧是外世界,所称是外世界也可以。只不过安立的方法稍微不一样,展开讲的时候,两种说法都可以安立。
丙四、三生之分类
什么叫三生?第一个叫异熟生,第二个叫长养生,第三个叫等流生。
异熟生与长养生,即是内在之五根,
声者非为异熟生,等流生及异熟生,
即是八种无碍法,其余则有三种生。
首先在颂词中把三个生找出来,第一句“异熟生与长养生”是两个生,第四句开头的“等流生”就是第三个生。十八界当中哪些是异熟生,哪些是长养生,哪些是等流生,我们必须要了解。
在了解十八界当中如何包括三生之前,先了解什么是三生。
第一个叫异熟生。异熟的因所产生的,叫做异熟生。它和异熟果的意义差不多。我们平时讲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异熟果,因怎么生果,什么因具足的时候生什么果在第二品当中讲的非常详细,也会讲异熟。此处先简单介绍一下异熟。什么叫做异熟呢?从因的角度来讲,异熟的因产生异熟的果,叫异熟。
异熟两个字怎么理解呢?异,即变异的意思。从时间的角度来讲,造业的时间和受果的时间不一样,也就是异时而熟。当下造因,当下受果,不叫异熟果。上一世造的因,这一世成熟;这一世造的因,后一世成熟,叫做时间上的异,时间方面一定不一样。
还有一种解释是异类而熟。异,即不相同。类,即种类不同。为什么种类不一样?因和果的种类不相同,所有异熟果的因不是善,就是恶,都是善和恶的自性,绝不可能是无记[5]的,而它的果都是无记。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因和果之间不一样,所以叫做异类而熟。
现在我们的身体本身是无记的,通过前世善恶产生的苦乐感受也是无记的。不能说这个苦是善,这个乐是恶,善恶的果是无记的自性。我们的身体,所受的报都是无记的。因是善恶,果是无记,绝对是这样的,永远不会变化。
还有一种叫变异而熟,因在成熟果的时候,因的自性慢慢变化成果的自性。或者有时候你造了类似的因,果变得很广大,或者变得和因不一样。因成熟果的时候有所变化,叫变异而成熟。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叫做异熟生,和前面讲的异熟果意义相同。
第二个叫长养生。异熟生的因在前世,长养生的因在今生。我们现在的色法等,通过外在的助缘,可以让小的变大,瘦的变胖,叫做长养。
长养的因有很多,大概有四种。第一是饮食。如果你的饮食很差,比如闹饥荒的时候,或者改革开放之前,大家的饮食都很差,所以看起来身体没有容光焕发的感觉,基本上都是黑黑瘦瘦、憔悴的状态。后来饮食好了之后,慢慢变得庄严了,变胖变白。如果一个人饮食比较好,可以长养身体,令身体变好。这是第一个,饮食作为让它增长的因。
第二是涂抹,也包括沐浴、按摩。比如以前印度人在身上涂抹檀香,或者油等。身体的四大有时候要靠饮食增长,有时候必须要靠外在涂抹东西。现在的人涂抹,有的纯粹为了好看,有的是为了养生,所涂抹的自性对于自己的四大种也会有所增益。还有沐浴,我们本来很劳累,洗澡之后一下子感觉到轻松,缓解了疲劳。身体的四大种也是需要沐浴来增长的。另外晒太阳可以增长自己身体的四大,也是一种长养的因。
第三是睡眠,从某个角度来讲,身体的四大也需要通过睡觉来休息。比如劳累一天之后,如果不休息,第二天就没有精神,四大种就感觉没有力量,如果休息好了,昨天晚上睡得特别好,第二天早上精神就很好,所以四大种通过睡觉之后就恢复了,增上了它的作用。
第四是等持,就是禅定。有些人修禅定修得特别好,单单通过等持就可以让四大种得到长养。可以在很长时间中不睡觉、不饮食,处在很深禅定的状态当中。后面还要讲禅定的一些功用,甚至有时候连呼吸都没有了,因为达到上上的禅定,必须要灭掉障碍违缘,有些是欲界的粗大的想法;有些是一禅、二禅的欢喜、快乐,这些对他来讲也是障碍,像灾难一样,耽著这些就没办法增上;再往上呼吸就变成了障碍,不单单鼻子的呼吸要断,毛孔的呼吸也要断,一点呼吸都没有。把这样的人放在水里,几个月也不会死,或者把他密封在一个地方也不会死,因为他安住在第四禅[6]当中,根本不需要靠呼吸来存活。
内在的禅定和外在的世界也有一定相应,首先是火烧初禅,然后水淹二禅,风吹三禅,但是四禅不动,为什么不动呢?因为四禅已经离开呼吸,风没了,风只能吹到三禅,不会影响四禅,所以内在和外在有关系。当四禅修到特别清静的时候,他外在不会显现呼吸的状态,一点都没有动静的自性。
《大乘经庄严论》第八神通品中讲,无漏的神通也是依靠极净第四禅,也就是最清静的第四禅作为显现神通的因。首先修到第四禅,然后引发神通特别容易、清净。但是第四禅不是那么容易修,因为属于色界定。
现在我们是欲界的心,是最粗的。首先通过九住心的方式达到欲心一境,再通过欲心一境的方式达到轻安,然后得到未到定、初禅,慢慢上去才得到四禅。麦彭仁波切讲过,末法时代众生的心很粗大,连欲心一境都很难得到,何况说真正的四禅。但是如果对上师、本尊有信心,本尊把手放在修行人头顶上加持,一刹那之间就能获得四禅,这样的功德也讲了很多。
有时按摩对四大也有增上的作用,按摩之后对你的身体有好处,这是后天的。有些人的善恶业到了今生异熟的时候,再回头说前世的因没有造好,没有什么用,所以很多人不注重因果。但是他们比较注重长养,如何搭配营养调理饮食;花很多的钱买化妆品、保养品涂抹自己身上;睡眠不用说,大家都提倡;等持不太多。按摩、日光浴、泡温泉,大家都特别注重。饮食、涂抹、睡眠比较发达,其他不是很发达,这些的确对身体四大还是有一定长养的作用。
第三个是等流生。讲到后后通过前前的因而产生的,有种相续,有种等流。有两种因可以产生等流,一个叫遍行因,一个叫同类因。同类因就是前后因果之间是同类的,前前生后后;遍行因也是同类因,只不过遍行因是烦恼的自性,里面具有十一种烦恼,后面是前面的烦恼产生的。所以等流生通过同类因和遍行因所产生的,都是一个种类的,比如烦恼生烦恼。同类因不一定是烦恼,简别了遍行因。前面生后面是一个相续,一个种类,称之为等流生。
了解三种生之后,我们再来学习十八界当中哪些是异熟生、长养生,等流生。颂词当中讲:“异熟生与长养生,即是内在之五根。”首先十八界当中有五根界,具有异熟生,也具有长养生。
如果有了前世的善恶业,今生当中的五根也会有影响。比如前世供了很多灯,今生当中眼根会很清澈;如果你前世不注意因果,伤害了别人的眼根,或者对别人供灯做障碍、吹佛前灯等,今生的眼根就不一定好,这叫异熟生。总之,五根是异熟生,通过前世的善恶业导致今生的根是否清静、敏锐,使用的时候是否方便。
长养生对五根的滋长也是有帮助的。如果你的饮食比较好,五根也会有所增益。前提是异熟,首先异熟差不多定型了,在这个基础上会有些增长。比如有些饮食对眼根好,有些饮食对耳根好,这方面在养生食谱中也讲过,吃什么东西对什么好。很多道友都很精通,“你吃这个对……好,吃那个对……好”,饮食对自己的五根也会有滋长;通过涂抹等方式,比如涂眼药等药水,对根的缓解、增上会有帮助;睡眠也是一样的,如果睡眠质量比较好,根显现的时候会比较好,睡眠不好就不行;还有等持,如果你修的等持特别好,欲界的根可以变成色界根。比如修到初禅之后,内在的根就可以变成色界的根,显现了天眼,当然就更敏锐了,这是毫无疑问的。对于五根来讲也是有长养的。
等流也可以有,前前生后后,但此处没有讲,原因是已经包括在异熟生、长养生当中,因为既是异熟生,又是长养生,绝对也是等流,这方面不用单独讲。
“声界非为异熟生”,声音不是异熟生。在平时的思维当中,我们觉得人的声音好不好,好像不是异熟生。可能他前世造了什么善业,比如在佛塔上挂了铃档,或者前世通过赞叹文赞叹佛菩萨的缘故,所以他的声音这么好听,受欢迎。这不是前世造的善业,今生才显现好听的声音吗?我们觉得应该是异熟生,但此处不是异熟生。很多地方讲过,以前在迦叶佛的时代,修建迦叶佛遗塔时,有一位比丘说:“这么高的塔修了有什么用?”产生了轻慢心。修完了以后,他觉得佛塔非常庄严,就买了一个金铃挂在塔上。后世他的身体特别丑陋矮小,但是声音特别好听。从这方面讲,应该是前世的因缘产生的,为什么没有异熟生?
因为前面讲声音没有一个相续,所有异熟生的东西,基本上是固定的,没办法改变,已经定型了。声音不是这样的,想发声的时候就发,不想发的时候就不发,可以随心所欲的。但是异熟生的东西以前世的因缘,今生当中想改就改是不行的。如果身体不好看,想改一下,我的身体显色不好,要把它变成白一点,或者形色不好,个子太矮了,想高一点,或者太瘦,我要胖一点,外形不可能想改就改。所以异熟生有一个特点,已经定型的东西很难改变,不是随心所欲的。但是声音是想说的时候就说,不想说的时候就停,其他的不行。
如果声音不是异熟生,那么如何和佛经当中的说法圆融呢?佛经当中讲前世造了善业,你会感得一个比较好的喉咙,喉咙是异熟生,通过喉咙发出好听的声音,佛经中讲的是间接的因。这里是从直接的角度,没有异熟生。从间接的角度来讲,通过善业感得一个好的喉咙,通过好的喉咙发出好的声音,佛经把中间的减掉了,没有讲感得好喉咙的问题,直接说如果在佛塔上挂铃铛,或者赞叹三宝,下一世声音就会好听。这方面就比较直接了。大家觉得我去赞叹三宝,如果我去挂几串好的铃铛,就会声音好听。拐个弯可能效果不是那么好,如果说挂铃铛喉咙会好,喉咙好了你会怎么怎么样,这没有必要,直接说善业感得好声音,这没有什么问题。通过造恶业喉咙很不好,发不出声音,想唱唱不了,念经也不行,声音难听,不好意思唱。造了恶业,喉咙不行,发出来的声音也就不行。
所以声音不是异熟生,但是它可以有其他两种。可以有长养生,通过好一点的饮食,把喉咙保养得好一点,比如吃润喉糖,声音持久没有那么沙哑;可以有等流生,可以前前生后后,发声音的时候,前面这样发的,后面还是这样发的,有前前生后后等流相续。
下面讲“等流生及异熟生,即是八种无碍法”,等流生和异熟生就是八种无碍法。“八种无碍法”就是七心界再加法界,都是无碍的,不像色法有质碍的自性。法界中虽然有个无表色,但是无表色也不具有质碍的自性。虽然它是色法,但是本身并不具有标准的质碍本体。无表色、三无为,或者其余心所法,不相应行都没有质碍的自性,所以叫八种无碍法。
八种无碍可以有等流,也可以有异熟。前前生后后,通过遍行因,由烦恼心产生烦恼心的相续,或者心王被烦恼染污之后,前面烦恼的遍行因产生后面烦恼的心;同类因也可以有,前面的心识产生后面的心识。所以它可以有等流生,也可以有异熟生。比如前世造了福德,感召今生人的心识;如果以前造了恶业,感召到了地狱的心识。所以这些眼识、耳识等都是通过前面的恶业感召的,属于异熟生。
“其余则有三种生”,剩下的主要是外在的五界当中的四界——色香味触。现在五根讲完了,五根对境的声音讲完了,八无碍界也讲完了,只剩下色香味触。色香味触中则有三种生,既可以有异熟生,比如自己身体上的色香味触这些浮尘根,在自己相续中可以是异熟生。以前造了善恶,导致今生当中的肤色、身高等;然后可以有长养生,如果吃得好身体就胖;等流生前前后后的可以有。
身体之外的外世界不可能是异熟生,也不是长养生,不可能通过饮食令外在色法长胖。但是等流生可以存在,前前生后后,每个法刹那刹那生灭,前面的因产生后面的果,是一个等流,是同类因产生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外在不被自己相续所摄的色香味触都可以是等流生。
丙五、具实法等五类
哪些具有实法,哪些是刹那性的……
具有实法唯一界,最后三界刹那性,
眼与眼识界各自,一同之中亦获得。
此处讲了三层含义,第一个“具有实法唯一界”,哪些是实有的,哪些不是实有的;第二个“最后三界刹那性”,哪些法是刹那性的,只有一个刹那;第三个“眼与眼识界各自,一同之中亦获得”,主要是讲眼根眼识,哪些是得了眼根不得眼识,哪些是得了眼识不得眼根,哪些是眼根眼识同时得,哪些是眼根眼识都不得,以这四种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看“具有实法唯一界”。在十八界当中,哪些是有实的法?“唯一界”,真正来讲就是法界,或者法界的一部分,就是无为法。无为法是所有法当中成实的,虽然小乘有部对所有的法都可以安立为实有,但在实有当中,真正符合有实法状态的就是无为法。无为法处在法界当中,称之为实法。
所谓的实法是恒常的、稳固的,不是因缘和合产生的,不是有为法,而且能够起作用。它是一种常有的,是无为法的自性。
安立实有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中观庄严论》中,经部以上安立能起作用的法就是实有法,不能起作用的法就是非实有法。在注释当中也引用了其他安立实有的自性,如有些是通过因缘产生或者自然而成而安立,有些通过是否稳固而安立的,比如虚空无为,或者抉择灭、非抉择灭等都是很稳固的自性。
此处在有部当中,把十八界当中的无为法安立为实法,而其他的虽然能起作用,但是不会安立实法,因为虽然眼根、耳根也能起作用,但是不具有恒常稳固的自性,所以不能安立成实法。在十八界当中,“唯一界”,只有法界具有恒常稳固的自性。从不是很严格的角度讲是法界,再严格一点讲,是法界当中的一部分,就是无为法的自性。
“最后三界刹那性”,哪些法只有一个刹那?如果不学习,我们觉得十八界都是存在的自性,不可能只有一个刹那。但是最后三界[7]在某种情况下,只具有一个刹那性。最后三界可以只有一个刹那,是什么时候呢?从凡夫到圣者,从有漏到无漏只是一个刹那。
见道就是一个分水岭,从见道开始就从有漏到无漏了。是不是所有十八界——六根六识六境全部变成无漏了?不是的。只有三个法可以变成无漏,其他五根五境五识还是属于有漏的。在这里变成无漏的就是意界、法界和意识界。在见道之前,包括世第一法位全部是一个本体,全部都是有漏。不管是皇帝,还是乞丐,意界、意识界、法界都属于有漏的。见道以后就不再安立了,阿罗汉也属于无漏。从世第一法位到见道中间就只有一个刹那。具有一个刹那就只有这三个法,其他的见道、修道,一果、二果、三果,乃至阿罗汉果都是一样的,是一个相续,都是无漏的自性。前面是有漏的自性,只有在中间一刹那从有漏转无漏。
十五个刹那安立见道。从第一个刹那就开始算了。因为见道是见到四谛的本体,苦、集、灭、道安立四谛,所以见到的道也是从苦集灭道安立的。苦集灭道当中分两类,一个是欲界所摄的苦集灭道,还有一个是色界无色界所摄的苦集灭道。注释当中讲,在欲界当中第一个刹那是观察苦谛,所以首先是苦法忍,然后是苦法智,类法忍和类法智……
欲界当中包括的苦谛见到了之后,有两个,一个是法忍,一个是法智。法忍相当于正在战斗,像无间道一样,是正在灭烦恼的过程,它对于苦谛的本体已经能够完完全全了知、认可、堪忍;第二刹那叫法智,已经战胜烦恼。苦谛所摄的叫苦法忍、苦法智,这是欲界当中的名称。
色界与无色界的名称叫苦类忍和苦类智。因为首先要见到欲界当中所摄苦谛的自性,第一刹那见到了,叫做苦法忍,然后第二刹那安立为苦法智,再往上要观色界与无色界的四谛,也是了悟它的本体,所以在色界和无色界的苦谛,名字叫做苦类忍、苦类智。首先见到的时候,它是忍的自性,相当于已经认可了,完全接受了,没有任何怀疑。然后完完全全战胜了烦恼之后,叫做苦类智。
为什么叫类呢?它也是四谛的自性。按照佛法的观念来讲,色界和无色界中对四谛安立的过患和烦恼,和欲界不太相同,后面我们还可以学习,它是类似的。欲界中的忍、智,叫苦法忍、苦法智,然后色界和无色界叫苦类忍、苦类智。只要是色界无色界的,名字全部改成类。
这样已经有四个刹那,一个刹那见苦法忍,一个刹那见苦法智,然后见苦类忍、见苦类智。
见完苦谛之后,要见集谛的自性。欲界当中所包括的叫做集法忍、集法智,色界无色界叫做集类忍、集类智。见完之后再见灭谛当中包括的,这样次第的见下去,到了第十五刹那是道谛所摄,见到了道谛当中的道类忍,这是十五刹那。十五刹那一过,见道就结束了,特别快,然后就到了第十六刹那,即道类智,这时已经到了修道。所以见道[8]之后,就是圣者不是凡夫了,已经有了无漏的相续。
一个刹那是什么?十五刹那中的第一个刹那苦法忍。从第一个刹那开始,他的意界、意识界和法界就具有了无漏的相续。其余十五界还是属于有漏。所以以小乘的观点来讲,佛陀的身体、阿罗汉的身体也是属于有漏的苦谛所摄,所以不皈依佛陀的身体,不皈依阿罗汉的身体,只是皈依他们的意界、意识界和法界,无漏的本体在这里包括了,其他都是有漏的,所以只是皈依他们的智慧,心识从属的本体,其他的不皈依。
下面再看“眼与眼识界各自,一同之中亦获得”,在投生的过程中,有些是先获得根再获得识。
这里面有得、成就等,第二品中十四个不相应行当中第一位叫“得”,汉地很多大德讲解的时候,已经把得、成就的意义加进来了。所谓“得”是什么呢?上师翻译的时候,得是得绳,相当于绳子一样,可以把获得的东西抓住不散失。“得”是一种不相应行,平时我们讲得就是得到,比如得到戒体就得到了,但是在小乘有部当中有个实有的法,专门有个本体,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叫得。而且有时是和法同时得到的。相当于绳子一样,上师翻译为“得绳”。它和平常我们认为的得,不能完完全全相同。得和法是有联系的,所得到的就是法。比如得到的戒体叫做法,和戒体同时的还有个叫得的东西,相当于绳子一样,得到法之后,绳子可以把它牵过来或者捆住。所以还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叫得。
所谓的得,就是以前从来没有显现过,第一刹那刚刚生起来的时候叫得。如果已经生起来之后,再过几个刹那相续那时候不是得,要叫成就。得在《俱舍论》当中可以说是最复杂的一个问题。后面在第二品讲十四不相应行时会讲得、非得,那时候会讲得比较详细。这里我们就稍微简单地了解一下,所谓得的自性属于不相应行。十四不相应行当中排首位的叫得,第二叫做非得。
我们在投生的过程当中,有些时候是眼根先得到了,但是眼识还没得到;有的时候眼识先得到,眼根还没得到;有些是眼根、眼识同时得;有些是眼根、眼识都不得。有四种情况。这里有根和识,在此处的颂词当中只是以眼根、眼识为例宣讲,其他耳根耳识都可以类推。
“眼与眼识界各自”,什么叫做各自呢?有时是得到眼根,不得眼识,或者得了眼识,没得眼根,叫做各自。眼和眼识只得一种,不得另一种,这是前两种;“一同之中亦获得”是讲另外两种情况,即眼根和眼识同时得到,或者眼根和眼识同时都不得。前面是分开讲,后面是合在一起讲。
在注释当中讲,首先得到了眼识,再得眼根,意思是当我们转生欲界的时候,什么时候得眼根呢?十二缘起当中,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过了之后,就是六触。入胎之后在六触位的时候,眼根开始逐渐形成。所谓具有善法的眼识,在中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佛法当中讲,有无记的眼识、善法的眼识和有染的眼识。如果是具有烦恼性的,有记的眼识的得可以提前体现出来。首先得先出来,相当于有了前兆,然后再把它的本体引出来。具有染污性的眼识力量很强大,眼识真正出来之前,得早就有了,后面再把眼识牵引出来,这叫法前得,比如今天我发了很强烈的心要受戒,戒体得到之前,得绳早就有了,然后戒体才得到。也有法后得,法得到之后,得绳在后面。
我们看注释当中讲,“善法与有染的眼识在以前就已获得了”,这是什么意思?得绳早就出现过了,眼根是在入胎位的时候得到的,眼根不是染污性,没有法前得,是法具得,眼根存在,得就同时存在了。这里得和法是两个东西。中阴入胎的时候,才有眼根。按理来说首先有眼根,才能产生眼识。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在入胎位时眼根刚刚得到,眼识早就有了?因为识和得之间有这种关系。所以眼根在入胎位时,已经得到了。虽然在入胎位时,没有眼识,通过眼根引发的眼识必须在出胎之后,看到了阳光等东西才能产生。但是眼识的得具有染污性,或者善法性,可以提前很长时间出现,所以眼识的得早就已经有了,但是它的眼根还没有,所以是先得眼识,后得眼根。
此处得的意思和我们平常得到一百块钱的得,不是一个意义,这个得是不相应行,它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和法有一种关系。这个钱本身叫做法,然后得绳可能早就有了。我预感到自己要发财,得先出来了,看到先兆了,想完之后马上就拿到钱了,叫做这个法得到了。法和它的得是两个法,眼识和眼识的得也是两个,真正的眼识可能在后面才出现,但是在中阴的时候,因为它是具有染污性,或者善法性的,它的得绳可以提前很长时间出现,所以在中阴时眼识的得已经出现了,这个情况是先得眼识,眼根到入胎位才有。
这方面有点复杂,后面我们在讲得非得时,还可以学习。有些地方讲在入胎时眼根有了,然后出胎时眼识才有,这也可以理解。
第二种情况是得眼根的时候,没有得眼识。有眼根的时候,眼识不存在,或者先得眼根后得眼识的情况。二禅以上是没有眼识,如果真正了别,必须要去借一禅的眼识,这方面也是一个特殊的术语。二禅以上色界的天人要真正了别,产生眼识的话,必须要去借一禅的眼识,怎么去借呢?这方面很快。我们觉得要借,是不是要从这里走到一位道友家,把你的眼识借给我看一看,没有这么复杂的。他一下入于一禅的定,马上就得到了,他的禅定很自在。转生二禅的时候,有眼根,没有眼识,必须要去借一禅的眼识,因此是先有眼根,后有眼识。
第三种情况是眼根和眼识同时得到。比如无色界死了之后,转生欲界,或一禅天的时候,眼根和眼识是同时存在的。因为以前在无色界当中,既没有眼根,也没有眼识,转生欲界以后,眼根和眼识可以同时存在。如果是染污性的自性,在中阴时就可以同时具有了,或者从无色界转生一禅的时候,眼根和眼识也是可以同时具有的。
第四种情况,眼根和眼识都不具有。比如无色界本来没有眼根,也没有眼识,死了之后继续转生无色界,还是没有眼根和眼识,所以眼根和眼识都不得。
这里分析了,先有眼根再有眼识,先有眼识再有眼根的情况;对于二者同时得到的情况;二者同时没有的情况。这个方面如果我们搞清楚了,后面也就容易一点;如果这个地方没有清楚,后面我们对于这些问题,还要进一步讲解。尤其是第二品中讲到得非得的时候,也可以把这个问题了解得比较透彻。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1]即所断。
[2]声音没有相续,不包括在内。
[3]前面讲了净色根就是清澈的像光芒一样的眼根、耳根。
[4]后面关于声音的问题还要讲很多。
[5]非善非恶的。
[6]第四禅是很清静的禅定。
[7]即六根当中的最后一个——意根,六境当中最后一个——法界,六识界当中最后一个——意识界。
[8]十五刹那。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