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父母经》 Back

《父母经》

索达吉堪布 求学足迹 2019-05-22

2019年5月22日

课前开示

(上师念传承)

今天我们讲,藏文当中我有传承,给大家先念了传承。然后,跟大家介绍一下此经的内容。

我想大家是清楚的,但大家一起学习一下是有必要的。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一下。因为我们在座的各位所有的听众,我想有些父母过世了,有些还健在。

没有父母的人这个场合中是没有的,每个人都是有父母的。一说到父母时,每人都有感觉。在世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画面,显现在眼前。

如果不在世时,那时的回忆更多一些。如果在世的话,有些是有机会经常在父母身边照顾承侍供养孝顺。有些人可能是因为出家,不在父母身边的原因,可能没有特别地做到孝顺的事。但从广义上讲,所有的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都应该恭敬。从根本上说,父母恩重如山,应该有报恩感恩知恩的心。这才是合理的。


整个社会的状况,父母不是特别重视。尤其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有的人开口闭口说父母的过失,文化不高,思维模式不懂现在世界的状况等,经常会说父母的不良之处。说得多一些。我有时候看有的年轻人聚会时,每一个年轻时讲起,这个时代怎么样,西方如何 ,我以后如何 创业,父母那一代,好象没有什么前途,没有什么知识,他们根本不如我们。所以我们说话时,对父母不放在眼里的表情。

当然某些意义上,父母可能有所不懂,比如玩手机电脑,现在的机器 ,别说父母了,但不能说他们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如果他们在现代的世界中成长,也许他们是超过我们的。


我就想,我的父母确实文化程度,不懂汉语,汉字一个也不认识。藏文也一个字不认识。会藏语不会藏文,但有些上面,我觉得我都不如父母。他们的淳朴和爱,值 得我们学习。从这个层面讲,每个人应该对父母有报恩 之心。尤其父母在世时,大家应该有一种感恩之心,否则 好象不知不觉中父母离开了,离开之后,自己有一种难以想象的心情。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经常想起父母,自己在年轻时,对自己的关爱和呵护。我想每人都有的。

一旦父母离开,找他们的足迹是没有办法 的。前些日子母亲节,我发了两个微博。

一个是出世间佛陀是我们的应供处,世间是父母。阅读比较多的。

父母二人一起照相,在93年时一张照片,是我父亲的唯一一张照片。其他都没有。

当时我和法王如意宝去美国的那一年,夏天去,这个时候后来父母准备到居士林上来,当时我母亲没有出家,只留下 了这张照片。有时我想不起来,前几年,因为父亲是95年死的,虽然自己有一些画面,但自己想不起来,去年刚刚找到一张,印了几张,给三个妹妹和弟弟作了相框保存。母亲的相片有一点。有些道友拍了些。


给弟弟妹妹时,他们刚开始哭得很厉害,后来也没啥。

今天讲本经,一是报答父母的恩德。你们也要以这种心,字面上是没有问题的,心态的话,父母如果在世,要有感恩之心。来到这个世界时,什么也不懂,就象老鼠的尸体一样,这个比喻不知道合不合理,他们不让我们饿死冻死,各种心情抚养长大成人。

有的人对父母嗤之以鼻,如果没有父母,早离开世间了,应该有一种感恩的心。

因为很短,只有一节课的时间。以后有机会的话,给别人也讲一讲《父母经》。

汉地父母之道是非常重视的,佛教当中也是的。大家学完了《善生经》心里应该有一种变化。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父母不懂,我有点逆反,我的性格就是这样的。

如果你真的逆反,象释迦牟尼佛一样也可以,寻找解脱的道,与世间的一些道理是相反的。这是真正的最伟大的逆反者。但我们有些人不是这样的,没有什么道理,但习惯了,我就是这种个性,愚昧地莽撞,这是不好的。

虽然有很多人对父母不理不睬,甚至有的人杀父母。佛陀在世时有这样的现象,不然没有五无间罪。

有的人不说度老母有情,但对父母的关系都不好。真正的菩萨应该先度自己的父母为主,再度无始以来当过父母的众生。这样是可以的。

不多讲,不然等会害怕讲不完。



释经名

༄༅།། རྒྱ་གར་སྐད་དུ། པི་ཏྲྀ་མཱ་ཏྲྀ་སཱུ་ཏྲ།

梵语:布哲玛哲色札

In Sanskrit: Pitṛmātṛsūtra

བོད་སྐད་དུ། ཕ་མའི་མདོ།

藏语:帕蜜多

In Tibetan: ཕ་མའི་མདོ། /pha ma'i mdo/

汉语:父母经

梵语当中叫“布哲玛哲色札”

藏语叫“帕蜜多”

汉语是父母经。

顶礼句

སངས་རྒྱས་དང་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པའ་ཐམས་ཅད་ལ་ཕྱག་འཚལ་ལོ།།

顶礼一切佛菩萨!

Homage to all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顶礼一切佛菩萨!



释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与声闻僧众住于舍卫城给孤独苑精舍。世尊告言:

如是我闻,一时佛与声闻僧众住于舍卫城给孤独苑精舍。

在这里,藏文中有祇树给孤独园。可能我们学过《贤愚经》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取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名字。其实给孤独是长者的名字,祇树是太子的名字,两人的名字变成了讲法处的名字。

给孤独是个有钱的长者,经常布施老人等,人们起了这个名字。

他本来是舍卫城那边,到了王舍城时,第一次见到佛陀,对佛陀产生了极大的……本来儿子要娶妻,产生了极大的欢喜心。心想,如果舍卫城佛陀来多好啊!

祈求之后,佛陀说,我们出家人和在家人不同,如果有精舍就会去,不然不太方便吧。

给孤独说我来供养,你派一个声闻弟子。

佛陀想,舍利子本来就是舍卫城来的,婆罗门邪见重。

去了舍卫城之后,看场地。舍利弗到处看,就看到祇树的精舍非常好。

一是环境优美,二是与城市 不太远也不太近,当时给孤独想买下来。但王子想在高价。

他说如果你要买,整个花园铺满黄金就可以,他很有信心,就取金子铺满花园,好象有一块没有铺完时,王子对他的行为而对佛陀产生了信心,他说不用铺了,包括树我们一起来供养要。后来花园就叫祇树给孤独园。 


这个地方比较大,法王去时,我们朝山的时间短,每一个地方想呆久一点,但走马观花,用一周时间朝拜了四大圣地。以后有机会想呆久一点很好的。


正在那时,外道六师听说了之后不高兴,告诉国王,一定要与佛教徒辩论,如果赢了可以建,如果输了不行。

给孤独很担心,但舍利弗说不用担心。过了七天约辩论。舍利弗未去时,树下发了一个愿,如果我供养父母婆罗门,如果有此资粮,所有人向我敬礼。

因为谛实语的原因,第二天特别多的人,看到舍利子的庄严身相,不得不心服口服,马上顶礼,包括外道和徒弟,全部皈依了佛教舍利弗。



诸比丘,居家于父母双亲恭敬孝养,精心事奉之彼等在家人具足梵天。

何以故?诸比丘,善男子之父母,依理而言犹如梵天故。

佛告诉诸比丘,

【1】居家于父母双亲恭敬孝养,进行承侍,因为承侍的事情 下面会讲,这样的话,彼等在家人,具足梵天。对父母特别好的话,家里具有梵天。

因为印度供养帝释梵天的特别多,就象现在的人有的供养天主、上帝等,只要供养承侍敬仰的话,说明家里具足了应供处。


为什么呢?

因为善男子的父母,依理而言犹如梵天。父母从道理上,具有梵天的功德。因为梵天引导 世人让世人获得快乐,满足所愿,遣除障碍等。所以有对世人向善的力量。

从道理上看,只要恭敬父母,不需要恭敬梵天,因为梵天已经在家里。

《大宝藏经》中与此有些相同,如果供养父母,实际上,梵天在家,帝释天在家,天尊在家,阿阇黎在家,佛尊在家里。

稍微有些差别,但有一些相同。

佛陀当时讲了许多敬养父母的功德,有些比丘问为什么对父母这么孝顺,佛陀说,不止现在,我无始以来,对父母有与众不同的一种孝顺。 

讲到,有一个人生了很多孩子,后来为了养后面的孩子,把自己的父母活埋在地里了。他认为这样是合理的。

那个国家的许多人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很多人不讲道理,觉得父母到一定的时候不要养了。后来整个国家变成了他们的国法。父母到了一定年龄,活埋,然后养自己的孩子。

有一个长者之子,为了废除这个非常的事,他祈祷天尊,天尊同意给他帮助。

天尊对国王显现,说我们这个世界上,哪一个是最好的财富,哪一个是最好的快乐,哪一个是第一味?哪一个是最长寿的?问了四个问题。

如果在特定的日子没有回答,我就要杀了你。如果你回答了,我会给你一切满足。

国王非常害怕,把问题挂在外面,如果国内有人回答得了问题会满足所愿。

《杂宝藏经》:信为第一财。正法最为乐。实语第一味。智慧命第一。

国王非常好奇,为什么年轻人会回答这些问题。他说是自己的父亲回答的,没有埋在地里。国王问会要求,他说我希望国家以后不要有这样的法律,以后不要杀害自己的父母。

佛陀说,那个长者之子就是我。

这是佛陀因地时的一个教言。

信仰是第一财富,正法是最为快乐的,实话是第一味,而且智慧是第一长寿的。

佛陀在因地如此恭敬自己的父母,在《大宝积经》中有明显 的,学完之后比较一下,应该有相同之处。



诸比丘,居家于父母双亲恭敬孝养、精心事奉之彼等在家人具足阿阇黎,何以故?诸比丘,善男子之父母,依理而言犹如阿阇黎。


【2】佛告诉诸比丘,居家于父母双亲恭敬孝养、精心事奉之,彼等在家人具足阿阇黎。意思 是说,经常恭敬孝养承侍的家中,有阿阇黎在家里。

为什么呢?

善男子的父母,依理而言犹如阿阇黎。如果恭敬父母,其实就是恭敬老师,供养父母,就是供养上师老师。

因为从义理,从正理而言,父母与老师完全是相同的。

我们经常说,父母是世间的第一个老师。说话走路,一点点教我们。从教知识方面与阿阇黎是一样的。有指导意义,对我们的智慧带来什么,大家是清楚的。

我看到《增一阿含经》供养父母的功德,与供养在一生补处菩萨的功德是同等的。

比如,有人认为供养大活佛大上师的功德可能更大,但佛经中说过,这个功德是一样的。

《心地观经》:当知父母恩最深,诸佛圣贤咸报德,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

我觉得大家可能没有听过,觉得供佛的功德是很大的,供花供水,但父母在一百里以外,从来不去看不去关注,确实是比较遗憾的。有时看,在人间而言,外人看,很多事情 就晃过去了。有人拍一些照片留下 一些视频。

我回忆父亲,什么也找不到了,母亲的话,其他地方有一人来问母亲,他自己描述我的,有一个与大家分享一下。

离开之后很多东西是比较珍贵的。

              (上师放视频)


这是一段。



诸比丘,居家于父母双亲恭敬孝养、善加供养、精心事奉之彼等在家人具足应供处。

何以故?诸比丘,善男子之父母依理而言是应供处故。

【3】佛告诉诸比丘,居家于父母双亲恭敬孝养、善加供养、精心事奉之彼等在家人当中具足应供处。因为孝顺父母的家人,家里已经具足了应供处。

为什么说具足应供处呢?阿罗汉和佛才叫应供处吧。

为什么这么讲?诸比丘,善男子的父母依理而言是应供处故。从道理上讲,应该成为应供处。

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讲了。



诸比丘,居家于父母双亲恭敬孝养、善加供养、精心事奉之彼等在家人具足人君。

何以故?诸比丘,善男子之父母依理而言犹如人君。


【4】紧接着说,诸比丘,居家于对于父母双亲的恭敬孝养、善加供养、精心事奉,在家人具足人君。

其实这个人君也好,国王也好。

刚才的应供处,按《杂巴藏经》讲就是诸佛菩萨。供养父母如同家里有阿罗汉、佛,没有差别的意思 。

如果供养父母,如同供养国王、总统,因为世间人对领导特别恭敬,但对父母不是特别好的。其实供养父母与之是一样的。


为什么呢?诸比丘,善男子的父母依理而言犹如人君。从道理上讲,与人君是没有差别的。

君王对自己的老百姓,对民众,以最大程度的关爱的呵护,帮助他们遣除他们的痛苦等。作为父母,远远超过世间的人君。他们会在百姓身上有不合理的行为,镇压、各种方式吸收他们的营养,除此不作任何利益。但父母是不同的。

从道理上讲,供养父母如同供养人君一样。

《父母经》的核心就是。世间人的有信仰领导,有的信仰国君,但如果真正敬仰父母,如同敬仰这些人君等。

如同刚讲的一样,现在的时代,对父母越来越不太孝顺。西方本来有特别多的科学技术值 得我们学习,但孩子对父母的观点进行驳斥,当成父母是世间的一般人。这种现象严重。

当然也不是全部如此。

可能是一些新的思想影响吧,与古人比较,还是有一些差别。

从历史上看,藏地有99%的人特别孝顺父母,但如今,尤其靠近大城市 的人,对父母不是特别尊敬。

在一次研讨会上,我也是得罪了一些年轻人。

好几个人说父母没有培养好他们。就象现在有的人说,为什么我不长在富贵人家?不然我不应该长出来。本来是自己的福报 ,贫穷愚笨等,全部归于父母身上。

应该想到,我今天笨蛋 ,不是父母造的。是我自己造的恶业。我今天的贫穷不是父母造成的。这是非常不讲道理的行为。

不管怎么说,脾气也好,长相也好,不要对父母有歧视和嫌弃的心。可能人老了,也有一些毛病,喋喋不休,迷迷糊糊,现在的人带来一些压力。为什么现在的父母有几个孩子不想养,住房的问题,性格 的问题,爱好的问题,不愿意与父母在一起。

因为在一起的话,吃饭等方面不愿意孝顺。有条件的找一个保姆 ,除此之外,自己根本不打电话。病危时来一起商量怎么分家产。过一段身体好起来了,就又不管了。城里的现象不乐观。

佛教徒确实,老人的习惯爱好,与年轻人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不管怎么样。小时我们遇到再大的困难,父母也没有嫌弃,尽心尽力帮助抚养我们。轮换到现在,他们被嫌弃时,我们应该怎么样。应该要扪心自问。


诸比丘,居家于父母双亲恭敬孝养、善加供养、精心事奉之彼等在家人具足天神。诸比丘,善男子之父母依理而言犹如天神。


【5】佛告诉诸比丘,居家对于父母双亲恭敬孝养、善加供养、精心事奉之彼等在家人具足天神。

世间中经常供天神护法神。我们买一些酒水果念护法神,对父母不管。

《二规教言论》中说,如果做人不好,怎么呼唤护法神,也不会来。如果做人好,如果不呼吸也会来亲近。

善男子的父母,依理而言犹如天神。



佛说此言已复说偈曰:

父母即梵天,第一阿阇黎,

是子应供处,人君亦是天,

故是应礼处。按摩及沐浴,

涂抹其诸足,或以诸饮食,

衣服卧具垫,智者当承待。

是故诸智者,恭敬事父母,

现世无诋毁,死后转善趣。

下面讲佛说完之后,重新以偈颂的形式宣讲:

父母即梵天,也是世间中第一个阿阇黎,也是子应供处,佛菩萨,也是人君,也是天神,所以应该敬礼。

对父母真正报答的恩德,是让他们行持善法。

故是应礼处。

《本事经》:父母于世间,恩深重难报,除无益制恶,授利劝修善。 

如果让他们处于无意义的恶行,如杀生、打麻将,老人不学佛,确实是很无聊的。没办法吧。如果让他们教授一些有意义的事,让他念阿弥陀佛,放生,也是很好的。

这里的话,我这边也有一个我跟我的母亲,在草原上的视频 ,也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里有一点点伤心,呵呵呵……

(放片)

那时我们在放生……


(上师声音哽咽)

最后一个偈颂了,生病时按摩、沐浴,汉地也是涂抹脚 身体上的药,还有饮食,衣服卧具坐垫,虽然很简单,但做得怎么样?

有的人可能觉得父母生病了,不愿意特别亲近。尤其自己稍微有一点财富,长得不错,年轻时对父母没有真正关心。应该可能父母在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但是父母不在的时候

《心地观经》:母在堂时为最富,母不在时为最贫……母在之时皆圆满,悲母亡时悉空虚。

好象父母真的离开世间,可能会有很多,觉得世间中有一些空虚 ,在这其中也许起不到什么作用吧。父母在时,应该幸福,不在时,应该悲伤吧,不管怎么说,为了报答 父母的恩德,也要祈求三宝加持吧。

在座的,父母在世时,在他们的晚年,至少你的行为上要有所改变。他们的要求不高,不象世间人的丈夫等要求高,只要经常经他们打个电话,聊一下,很小的金钱给一下,他们是非常欢喜 ,一旦他们离开了,也没什么遗憾。如果在世,祝他们身体健康,不在的话,依靠六字真言超度,愿他们离开世间出世间的痛苦。

(网络在此中断,非常抱歉)

……人非人等,世间所有的人觉得他是个好人,那么……

是故所有的智者,如果恭敬事父母,那么现世不会遭到诋毁,死后也会转生到善趣。

《大宝积经》:何有智者,闻是法音,于父母田,不勤供养。

……然后念一些观音心咒,金刚经,包括开法会时,交给僧众念经,这样的话,有非常大的帮助。就可以获得不管在世不在世,可以很好地……这也是我翻译此经的目的。


佛说此言已,彼等比丘随喜称叹世尊所言。

佛说完之后,比丘们随喜称叹世尊的教言。

宣说完毕。




随喜听闻功德,愿听者依教奉行👋


法讯

明天(2019年5月23日)北京时间19:30

继续学习三转法轮要义《宝性论》

听闻的功德不可思议

愿善始善终


一起学

若有错误,向您忏悔。

                    一意(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