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谈话的技巧,不让容易的事情变得麻烦。
我们在和别人交谈时,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否则,很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特别麻烦。麦彭仁波切曾说:“世间上的许多恩怨亲仇,并不是身体和心造成的,主要是由说话引起的。”大至国家与国家之间,小至人与人之间,很多关系往往因说话而转变。所以佛陀在《法句经·言语品》、《教王经·言语品》中,专门讲了说话的善巧方便,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语言品》中,也教我们一些谈话的技巧。
不管你是出家人、在家人,在说话方面应该要进一步学习。当然,我自己也说得不好,没有这方面的方便和善巧,但不管怎么样,自己学过很多这方面的教言,挑别人毛病时,还是能够看得出来——他这样说不太好,应该要怎样怎样……
我们活在世界上,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若能精通语言的技巧,那度化众生也好、自己修行也好,都是非常方便的。要知道,众生的思绪千姿百态,根基和意乐也千差万别,如果没有通达说话的窍诀,虽然心里想了个很好的方法,但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适得其反,没有办法因机施教。所以,认真学习语言的方法、作用、范围、内容等,还是有一定的必要。
✦✦
“出言当称意”,不论与任何人交往,说话要相合对方的心意,值得信任。假如自己说了半天,对方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也是白费口舌。因此,了解对方的根基意乐非常重要。如果对牦牛等旁生说话,了知根基可能有点困难,这个问题暂且不谈。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最好先打听对方的职业、习性、爱好,否则若没有一定了解,在博士面前讲一年级的知识,他可能不愿意听,在一年级小孩面前讲大学三年级的课题,他也听不懂,彼此没有办法沟通。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中,富楼那尊者就有观机逗教的特点。他在跟人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了知对方的身份,如果是医生,他就说适合医生的法;如果是官员,就说适合官员的法;如果是宗教人士、农民、工人,就说适合他们的法……这是语言的一种善巧。当然,这并不是为了欺骗别人,世间上有一种说法:“猫头鹰看见飞禽时,就把翅膀亮出来,看见猛兽时,就把爪子现出来,目的是为了欺骗别人。”但我们修行人与此不同,注重语言不是为了自己假装,而是为了帮助众生、利益众生。所以,为了得到众生的认可和信赖,在与他们交往的时候,要了解对方的身份和根基,谈论的方式与话题必须适机。
✦✦
“义明”,说话要主题鲜明、中心突出,不然的话,你东一句、西一句,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别人也听得云里雾里,这种交谈没有什么意义。比如要讲有关布施的问题,你要将布施的体相、作用、功德等讲得清清楚楚,别人一听也了然于胸、极为明白,这样才能达到交流的效果。
✦✦
“语相关”,不管从意义上、词句上、语调上,语言必须要关联。否则,本来你要讲佛法的内容,却扯了一大堆世间道理,讲世间道理的时候,又去讲一些没有任何关系的佛法,这样别人不一定能明白。所以在说话的过程中,前后应该围绕主题,不能太离谱、太脱节。
✦✦
“悦意”,说话的语气要温和委婉,犹如母亲对爱子一样亲切,听起来很舒服,让人也起欢喜心。有些人一开口就像吵架骂人一样,声音非常刺耳,大家都觉得很讨厌,一点都不愿意听下去,实际上这就是没有通达语言的窍诀。
✦✦
“离贪嗔”,修行人应断除不实语、粗语、妄语等六十四种语垢,佛陀在《十地经》、《法集经》等经典中也说了,尤其要远离贪心、嗔心所引起的语言。有些人在谈话时,始终围绕着贪心的主题,或者讲些有关战争等嗔恨的话语,我家有时候来一些客人,自始至终都在讲是是非非,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他人走了以后,屋里好像一直有恶气在弥漫,心里有点不舒服。
✦✦
“柔和”,在说话的过程中,应使用柔和文雅的语言。真正有辩才的人,心里所想的完全能通过完美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本不用伤别人的心。比如说要批评一个人,他从来不说粗言恶语,不像我一样,有时候对想不通、看不惯的事情,“叭叭叭——”,马上把它说出来,若是转弯抹角地表达,心里就觉得不舒服。但有智慧的人不是这样,他用旁敲侧击或很婉转的语言,完全能够说服别人。《亲友书》中也讲了三种语:蜂蜜般的美语、鲜花般的实语、不净粪般的虚妄语。我们应选择第一种,既不伤害众生的心,也能将自己的意思完全道出来,这样的语言最有说服力。
✦✦
“调适中”,说话的声音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没有必要时不要太啰嗦,该讲的内容也不能太略了。
总之,按照大乘佛法的要求,我们跟任何人交往时,不管是传法还是平时沟通,语言方面应该有技巧,这一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