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第二课 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识别小程序码查看或下载
甲一:立宗。
甲二:论义。
乙一、获得“圣天”加持之法分六。
丙一、宣说因果规律及次第;
丙二、剖析世人“求不得之因”;
丙三、广说使护法神远离之劣行引以为戒;
丙四、劝诫“诸恶莫作”;
丙五、如何得到护法神加持?
丙六、“圣天”加持之功徳。
乙二、 获得“世德”圆满之法分四。
乙三、承上启下“天与德”皆应获之。
甲三、 回向。
丙二、剖析世人“求不得之因”。
是故凡自知事始,悉为美名而奔走,
哎呀美名虽悦意,然愈追逐愈远离。
一、解释颂词:
凡夫人从懂事开始,各个为了追求美名而四处奔走。美名虽然是人们极其向往的,但如果自己没有福报和功德,再怎么样拼命追求,也像孩童追逐彩虹一样,越追越遥远。
二、详细分析:
1、凡夫人为了追求美名而四处奔走。
▶ 世间人:幼儿园、学生、成年人等执着美名。
▶ 出家人:也有对于美名的执着。
2、没有福报的人美名如同彩虹越追越遥远。
▶ 享用地位美名的基础:需要良好的德行为基础,否则未必能够得到或者得到了也不能够得到利益。
▶ 应舍之行为:
以案例说明权钱交易不可取,通过贿赂的来的地位反而因贪污关进监狱。
▶ 应取之行为:
1)正面说:若能无勤当中得到名声,这也是自己的福报所感,随意享用也无可厚非。
2)反面说:但如果前世的福报不具足,或今生的行为不如法,没有获得所希求的名声也不要过于伤心。
彼之理由此宣说,往昔福报浅薄故,
犹如汉茶过滤器,留住垢秽漏精华。
一、解释颂词:
因为自己往昔积累的福报不够,再加上今生的行为不如法,有了这两种原因之后,所求的一切不能如愿以偿,中间常有泼冷水造违缘的情况。犹如汉茶过滤器,通过滤网之后,茶的精华全部漏光,只剩下一些渣滓和不清净的叶子。
二、详细分析:
1、世间人。
▶ 现代:物质文明日新月异,但若没有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物质越发达,人们的欲望就越强烈,违法乱纪层出不穷。
▶ 古代:虽然物质比较落后,但对道德修养极为重视。
2、修行人。
▶ 老一代修行人:释尊传下来的教规教义,真正能传递给众生, 同时自己也每天修持。
▶ 现代修行人:串习修炼与修行无关乱七八糟的做法、行为、垃圾知识,这类现象占大多数。
3、麦彭仁波切对未来的预言:现在大多数人的行为的确越来越破烂不堪。
丙三、广说使护法神远离之劣行引以为戒。
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
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
一、解释颂词:
因为忘恩负义,护法圣众不愿意帮助他。而如今的人分别念比较多,明白真相的比较少,凡有所作皆随心所欲,以致失去了天众的推助,如同一具尸体一样,任何众生都不愿意理。
二、详细分析:
1、正面说:必须完善自己的人格,懂得知恩报恩、孝顺父母师长,恭敬具功德智慧的长老等。
2、反面说:对别人的深恩厚德不但不报答,反而嗤之以鼻,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护法诸天会远离。
3、具体说明知恩、报恩的重要性。
▶ 法王如意宝教言;
▶ 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的佛经;
▶ 黄檗禅师公案。
鲜廉寡耻且轻视,今生来世之因果,
言谈发誓难足信,见证智者心生厌。
一、解释颂词:
如果做事情寡廉鲜耻,并轻视因果,说话不可靠,经常信口开河,对于这种人,一切“见证智者”——上师、长老、护法神、诸佛菩萨等,都会生起厌离心。
二、详细分析:
1、应舍。
▶ 恶业不以为耻: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诽谤,无动于衷就像石头一样。
▶ 不信业因果:没有任何理由,就是矢口否认。
2、应取。
平时说话一定要可信:若能具备这些品德,诸佛菩萨、上师智者都会来帮助你,单位里的领导也会对你信任有加。
3、以比喻说明。
▶ 做胃镜的比喻:把无惭无愧者比喻为胃部烂掉无药可救。
▶ 青蛙的比喻:把张口夸夸其谈空性但是内心连基本人格都没有的人比喻为嘴巴大大的,肚子里面只有泡泡的青蛙。
4、窍诀:这些小小的问题,假如你们一生能做到,对证悟会有很大的帮助。
颠倒利害随意行,得势诸天亦役使,
失势恭敬怨敌故,守神战神皆不悦。
一、解释颂词:
有些人利害颠倒,不知道谁是恩人、谁是仇人,对恩人不但不报恩,反而平常视之,而仇人经常危害自己,却天天帮助他。如果有能力,把供养的天尊都当仆人来役使,而一旦势力消尽,即便是怨恨的仇敌,也视之如根本上师般恭敬。对于这种人,守神战神皆不高兴,把他甩得远远的,若被这些天尊舍弃,一切所作都不吉祥,人们也把他当尸体一样,唯恐避之不及。
二、详细分析:
1、应取。
好人能将别人的点滴之恩永记在心,即使有人伤害他,作为大乘行人,虽不能报仇,但按照高僧大德的传统,也一定要利害分明。
2、应舍。
有些坏人,并没有到达亲怨平等的境界,但对别人的帮助不感恩、对别人的违害不知道,就像牛粪一样没有感觉。
3、以公案说明应知恩、报恩不应利害颠倒,否则天神护神一定会远离。
▶ 知恩、报恩之行为。
公案:寺院的喇嘛知恩、报恩为帮助自己的人,天天念经回向。
▶ 利害颠倒之行为。
1)《释迦牟尼佛广传》公案:商主的女儿与囚犯。
2)文革期间公案:把上师当作奴仆天天批斗。
3)在家人的案例:不孝敬父母,把父母当仆人对待;对处处作对的怨敌,他反而卑躬屈膝。
不敬三宝信心微,彼于人前及人后,
为事先后不同故,护法诸天意生厌。
一、解释颂词:
有些人对具功德的上师三宝等对境,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信心也非常微弱;平时为人处事非常差,经常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事情的时候也虎头蛇尾,开头和结尾截然不同。对于这种人,护法天尊深生厌离,根本不愿意尽力保护。
二、详细分析:
1、应舍:不敬三宝、阳奉阴违、做事情的时候虎头蛇尾。
2、应取:恭敬三宝,生了邪见马上忏悔,做事情善始善终。
3、教证:《格言宝藏论》中亦云:“心里思维一件事,口上言说另一事,此乃名为狡猾者,亦是愚人装学者。”
本课重点:
1、剖析世人“求不得之因”,首先是前世的善业和恶业所致,其次是今生的行为是否贤善。
2、广说使护法神远离之劣行引以为戒,应以知恩、报恩,深信因果、诚实守信等美德来得到护法神的护持否则护法神也会嫌弃。
本课难点:
世间人都追求安乐,但是自己的行为是否贤善?导致有人可以获得安乐,有人则没有办法获得安乐。这与前世的行为,以及今世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否则就算暂时得到美名和地位也是痛苦之因。了解了这些原因之后,对于修行人来讲,如果今生得到了美名和地位可以享用,但是如果没有得到美名、地位也要不要过于伤心。今生之中要忏悔以前的罪业,让自己做一个贤善的人。
【等流果】
从善因生善果,从恶因生恶果,从无记因生无记果也。例如从前念之不善心生后念之不善心或不善业也。果性似因性而流出,故云等流果。【《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平常讲等流果的时候,都是指从恶趣出来转为人时剩余的果报,即主要的业已经在恶趣中消尽了。【《前行广释》辅导 生西法师 讲】
【法界】
为万法之界,没有一法不属于法界,从法界中出,又还归法界,无始以来即为诸法依托处。【《藏传佛教辞典》V1.1 】
【证悟】
以正智于真理证知悟解也。【《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意宝】
一种有求必如其意的宝珠,据传乃出自龙王或摩竭鱼的脑中,或是佛的舍利所变成。【《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护法(护法神)】
守护正法和行者的善神。【《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身慧命】
我们的智慧,在佛法里头,叫法身慧命。人有两条命,一个身命,一个慧命,身命得自于父母,慧命得自于老师。【净空法师】
指法身以智慧为生命。如色身必赖饮食长养,而法身必赖智慧以长养。若智慧之命夭伤,则法身之体亡失。【《天台四教仪》(大四六·七七五下】
末代钝根,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慧命,亡失法身。【《法华文句》卷九下、金刚经疏记科会卷二(长水)、禅苑清规卷七亡僧】
1
是故凡自知事始,悉为美名而奔走,
哎呀美名虽悦意,然愈追逐愈远离。
意思是:凡夫人从懂事开始,各个为了追求美名而四处奔走。美名虽然是人们极其向往的,但如果自己没有福报和功德,再怎么样拼命追求,也像孩童追逐彩虹一样,越追越遥远。(P21)
2
彼之理由此宣说,往昔福报浅薄故,
犹如汉茶过滤器,留住垢秽漏精华。
意思是:(为什么世人拼命地追求,却始终得不到所期盼的名声呢?)原因在此作了分析:因为自己往昔积累的福报不够,再加上今生的行为不如法,有了这两种原因之后,所求的一切不能如愿以偿,中间常有泼冷水造违缘的情况。犹如汉茶过滤器,通过滤网之后,茶的精华全部漏光,只剩下一些渣滓和不清净的叶子。(P22-23)
3
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
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
意思是:对我们有恩的父母、上师、长老等利益过自己的人前,不知恩不报恩的话,“护法诸天耻笑彼”,就是说护法神,还有一些天神对不知恩报恩的人经常耻笑,就会远离、不愿意接近。那么不报恩的人就失去了帮助他的一些助伴。“如僵尸”,犹如僵硬的尸体一样。这里的“僵尸”不是我们平常认为的僵尸片里在大地上行走的那种僵尸,而是僵硬的尸体,完完全全没有生命的一个尸体。(摘自生西法师辅导)
4
鲜廉寡耻且轻视,今生来世之因果,
言谈发誓难足信,见证智者心生厌。
意思是:如果做事情寡廉鲜耻,并轻视因果,说话不可靠,经常信口开河,对于这种人,一切“见证智者”——上师、长老、护法神、诸佛菩萨等,都会生起厌离心。(P27)
5
颠倒利害随意行,得势诸天亦役使,
失势恭敬怨敌故,守神战神皆不悦。
意思是:有些人利害颠倒,不知道谁是恩人、谁是仇人,对恩人不但不报恩,反而平常视之,而仇人经常危害自己,却天天帮助他。如果有能力,把供养的天尊都当仆人来役使,而一旦势力消尽,即便是怨恨的仇敌,也视之如根本上师般恭敬。对于这种人,守神战神皆不高兴,把他甩得远远的,若被这些天尊舍弃,一切所作都不吉祥,人们也把他当尸体一样,唯恐避之不及。(P29)
6
不敬三宝信心微,彼于人前及人后,
为事先后不同故,护法诸天意生厌。
意思是:有些人对具功德的上师三宝等对境,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信心也非常微弱;平时为人处事非常差,经常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事情的时候也虎头蛇尾,开头和结尾截然不同。对于这种人,护法天尊深生厌离,根本不愿意尽力保护。(P33)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