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找回最初的你·二规教言论》学习笔记|第08课 Back

《找回最初的你·二规教言论》学习笔记|第08课

脉络


简略分析


戊二、  不放逸分七(自净其意)

已三、如何对治放逸分三    

庚一、以无常观思维来世对治(颂词1)

庚二、以反省自身来对治(颂词2)

庚三、以生起主见来对治(颂词3)

    已四、宣说以二规为衡量何者为贤,何者为劣的标准(颂词4-7)

    已五、广说放逸者法相引以为戒(颂词8-12)


详细分析


已三、如何对治放逸分三(颂词1-3)

  庚一、以无常观思维来世对治

一切高贵终将堕,一切荣华终衰竭,

一切美好终丑陋,有为诸法岂未见?

消文释义:
有为法: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无为法:本来自尔,非因缘所生者,谓之无为法。


本颂词提到的有为法的规律就是无常。世间上一切高显的事物,不管是显赫的地位还是高耸的建筑,终有一天必定会堕落倒塌,这是有为法的规律,也是轮回的本性。


深入理解:

第7课的几个颂词阐述了无常的道理,本课这个颂词归摄了之前所讲无常的道理,来劝诫不放逸。前面举例阐述了放逸的表现,如沉迷游戏、美色、财富等贪嗔境等。世人所沉迷的这些美妙、高贵的东西,都是具有无常本性的有为法,故而并不可靠。以此道理,论证放逸于无常之法是不应理的。

 

庚二、以反省自身来对治

自当反省深思维,设使如今未谨慎,

则己不知自过失,他人劝说亦难知。

消文释义: 

我们每个人应当时时反省、再三思维。假如没有一日三省,相续中的过失就会屡屡出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即使有人好心劝你行善,勉励你做有意之事,你也会无动于衷、充耳不闻的。


深入理解:

前面学习了放逸于无常之法是不应理的,因此应断除放逸之行为。但如果世人并不知道自己在放逸,也就无法纠正行为。因此,在断除不合理行为之前,应反省、观察自己。若不了知自己的行为是在放逸,那么即使他人劝说也无动于衷,形成恶性循环。正如生西法师辅导中说:如果经常反省,我们就不容易放逸;如果不反省,就很容易更加放逸。

 

庚三、以生起主见来对治

相遇种种外境时,自心如犬无主见,
讥笑浅薄之人时,尚自以为得赞颂。

消文释义:

有些人自己没有主见,心常随着外境而转,听到美妙的音乐、看到悦意的色法,心就像芦苇一样飘摇不定。尤其是没有学过教理、也没有长期修行过的人,自己的心犹如小狗一样无有主见。还有些人本来很愚笨,别人故意讥笑,他听到这番挖苦后,不以为耻,反而信以为真,以为别人在赞叹他,不觉洋洋自得起来。


深入理解:

上个颂词阐述应观察自己,这个颂词则从反面阐述了不观察自己的过患、后果,那就是:心很容易跟随外境而转;没有自知之明。

 

已四、宣说以二规为衡量何者为贤,何者为劣的标准(颂词4-7)

如物过秤知轻重,如是二规衡量时,
以彼所显之成绩,推知众人之贤劣。

消文释义:

货物通过秤量即可知其轻重。同样,以二规来衡量众人的功德时,从各方面所显示的成绩,推知好坏。


深入理解:

前面讲述了断除放逸应先观察自己,不观察自己有一些过患。那用什么来观察呢?用二规。根据法师辅导,其实此处是个推理过程:由衡量众人的方法,了知衡量自己应用二规。此处把二规比喻为秤,来衡量他人的贤劣和智愚。同理,自己是不是贤者也应用二规来衡量和观察。正如生西法师辅导所言:通过二规衡量以后,自然而然就会了解自己到底是贤者还是劣者。我们学习这个问题并不只是考核而已,考核完之后还应该改正。


有些愚痴浅学者,自其出生至衰亡,
犹如一日所经历,一生碌碌无作为。
博学智者每日间,行持法财欲解脱,
彼等圆满四德故,最终获得大成果。

消文释义:

圆满四德为专用名词,在《智者启蒙》中讲得较详细。所谓四德即是指法、财、欲与解脱四种法。法指小乘与大乘等殊胜解脱法;财指世间有漏善财或圣者出世七财;欲指世间福报或修持禅定所得欲天之果位;解脱指暂时人天福报或究竟出世间之解脱。博学智者每天精勤行持此四法,具足此四种功德后,一生中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可谓已修成圆满,最终必将获得殊胜的成就。——《二规教言论浅释》


深入理解:

通常人们会认为,忙碌是不放逸者的标志,放逸者应该是清闲的,但忙碌和清闲只是表象,真正用来鉴别二者的应该是忙碌的对境,颂词从两方面做了区别。


从行为上:放逸者是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不放逸者则是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有意义的事情——行持圆满四德上。从结果上:放逸者碌碌无为、虚度一生;不放逸者圆满四德,最终获得大成果。


难点分析:

追求圆满四德中的财和欲,不是与修出离心背离吗?当然,如果纯粹讨论出世间的解脱道,把所有精力放在财和欲上面会对我们的修行有所影响。但是此论典不是专门讲解脱道的,而是讲世规和法规。世间生活需要财和欲,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如果能修持正法,则最终会获得解脱。

 

无义抑或失义者,皆从放逸而生故,
智者日日时时中,以不放逸而行事。

消文释义
(1)“无义”及“失义”

无义是指做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或事业,主要指造作恶业。造作恶业,如偷盗、邪淫、杀生等,对今生后世没有意义,对自己他人也没有意义。因为没有谨慎观察取舍,放逸,所以选择做无义的事情。推广引申来看,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也是属于无有意义的范围。


失义是指本来自己行持比较清净的职业,比较正当的事情,发心、行为都是如理如法的,但后来从清净的行为和工作中退失了,开始去做很多非法颠倒的事情,失去了善妙的意义。从具义的行为中退失还是因为放逸的缘故,没有做谨慎观察。


(2)“业际颠倒”

真正的业际颠倒,主要是生于猎人、妓女、屠夫等种姓中,从小就搞这个行业。在古印度,种族制度十分严格,种姓划分是按出生而定,如果是国王种姓或商人种姓,子子孙孙都会享受优越的待遇;但若转生为屠夫、妓女等低劣种姓,则祖祖辈辈都要行持下贱之事,业力不可能牵引他往好的方向去,这就叫业际颠倒。不过,华智仁波切说:“凡是三门违背正法的所作所为,事实上都属于业际颠倒。”这个要求就高了,在座的不是业际颠倒者,可能没有几个。但依我的理解,他的意思应该指身口意唯一造恶、不行任何善法的人,像妓女、屠夫,天天心里产生恶念,口中说的都是恶语,身体做的没有一件善法,这才叫真正的业际颠倒。通常而言,许多上师在教言中说的“业际颠倒”,指以前出家,后来还俗了,造下百般恶业;或者以前是虔诚居士,后学外道而不学佛了,放弃一切修行。所以,上师跟弟子们常说:“千万不要变成业际颠倒者啊!”意思就是:你千万不要还俗,不要今天在我面前听受教言,过段时间就统统抛之脑后,到不如法的场合里造种种罪业。——《前行广释》


深入理解:

此处讲了两种人——“无义者”和“失义者”,他们与前一颂词讲到的“愚痴浅学者”是什么关系呢?上个颂词主要从行为、结果上去鉴别,该颂词则主要侧重于根源。无义、失义来源于放逸;而智慧的行为来源于不放逸。

 

已五、广说放逸者法相引以为戒(颂词8-12)

聪明智慧未究竟,聪明邪慧狡猾因,
诡计多端假精灵,此乃放逸之过失。

消文释义:

有些人虽很聪明,但智慧还没有达到究竟状态;另有些人尽管聪明,但可惜的是,他们的聪明完全属于邪慧,所以反成了狡猾之因;还有一部分人诡计多端,此则为假精灵。


深入理解:

“聪明”指的是三种:智慧未究竟、邪慧及假精灵者。此处从法相和过失两方面进行了宣说。三者法相:智慧未究竟者,没有通达究竟的佛理却恃才傲物,对因果、空性产生邪见,对宗派妄加评判;邪慧者用聪明来造恶业;假精灵者诡计多端、善于欺诳。三者的过患分别是造三种恶业:意恶业(邪见)、身恶业(统称)、语恶业(妄语欺诳等)。最终,这种“聪明”成了邪见之因、堕落之因,因而是放逸者的法相。

 

纵然胸怀宽广者,性情疏懒事不成,

如无利害海底石,此乃放逸之过失。

深入理解:

真正的胸怀宽广是指具足精进度的安忍。颂词中的“胸怀宽广”则是性格疏懒的假“安忍”,这种胸怀宽广的心态跟真正的安忍是不同的,多来源于不积极进取的心态。这样的人虽然看起来胸怀宽广,但是性情疏懒,或者人格恶劣、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在世间中难以成事。


少闻浅学无智者,急躁从事如涌潮,
随心所欲乱身心,此乃放逸之过失。

深入理解:

通常人们会认为,放逸者应该是慢腾腾的、磨叽的,急躁的人理应暗含努力的心态,其实这是一种有偏差的认知。性情急躁者往往都是不冷静思考、不合理安排时间的,其结果是随心所欲,扰乱身心。上一颂词的性情疏懒和本颂词的性情急躁是两个极端,都不应取,应取中道。正如《二规教言论浅释》所言:不紧不慢中依中道行持,则不论做事或修行都会有所成就。


虽无舍财布施心,不擅掌管自财食,
非空似空禁行者,此乃放逸之过失。

深入理解:

通常人们会认为,舍弃财食就算不是出于布施的心态,也应该是不计较财物的美德,但这是一种有偏差的认知。此处的舍弃财食品是基于不善于管理而造成的,其心态是无可奈何、浪费奢侈或者贪图享乐等,而非布施的心态,因此这也是放逸。


难点分析:

禁行,即严禁分别念的很多行为。有些修行人想让自己的修行提高,需要故意去做一些行为,在深层次上对治烦恼及固有的分别念。当他在做这些禁行的时候,他的心态非常敞开,安住在空性当中。但是,一些人“非空似空”,没有证悟空性,也没有见解,只是在表面的行为上好像是一位成就者在行持禁行一样。这样只会让自己的财物白白地浪费掉,因此是放逸的过失。


慈悲心续未究竟,任诸怨敌恣意行,
众前坦露自本性,此乃放逸之过失。

深入理解:

很多人因接触过禅宗的一些公案,会认为任敌打骂是一种安忍,其实这是对自己的境界不了知的缘故。对于慈悲心达到究竟的人,任敌打骂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但是如果自己的慈悲心并没有究竟,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境界高,而是因为胆子小、人品差。此颂词可以引导大家分析:坦露自己的心性,是真诚吗?


 重难点分析 

1. 什么叫不放逸?如何才能做到不放逸?不放逸的状态如何?不放逸能起到什么作用?

不放逸的体性是将精进的善心和无贪、无嗔、无痴三种善根综合起来,在要断的身口意三种恶业上,能够防护而使它不生起,在要修的身口意三种善业上,能够勤修而使它增长。这样就能自然做到在断恶上战战兢兢,时时小心翼翼地防护自己的身口意,不让它造恶业、说恶语、起恶念。而在修善法上,乃至很微小的善行也会做到圆满,无论加行、正行、结行都能做得很好,身口意时时都在修善法,有这样的心态和行动,就叫“不放逸”。


2. 在本节课中,作者讲了放逸者的哪些法相?

(1)聪明智慧未达究竟,反成为狡猾的因,为人诡计多端,假作精灵。比如,学了一点佛法知识,却只知道看别人的过失,说别人的缺点。学了一点中观,没有真正懂得空性,却认为因果、三宝、四谛不存在。

(2)虽然看起来心胸宽广,实际性情懒惰,诸事不成,如海底石头对厉害没有感觉,并非“怨亲平等”,实是人格太差。

(3)浅薄无知、孤陋寡闻,做事急躁没有计划,事前也未观察思考、认真筹划,不懂规律、随心所欲、手忙脚乱。

(4)没有真实的布施之心,也不善于管理自己或三宝的财产,却宣称已看破一切而不执著,随意浪费财物。

(5)自己的慈悲心并没有究竟,却怨亲不分,任敌人恣意妄行,分不清好人与坏人的差别;或将自己的贪、嗔习气在大众面前暴露无遗。


3.为什么“虽然聪明,但智慧没有达到究竟”是有危险性的?应该如何对治?

有些人虽然有一点聪明,知道一点,但是不究竟,这个时候只知道看别人的过失、说别人的缺点或者片面理解法义,沉浸在傲慢中可能会诽谤佛法。还有种情况是“聪明邪慧”,有些人的聪明变成了邪慧的因,没有用聪明去干正事,而去做非法的事情。所以,在闻思的时候,要尽量把闻思达到究竟,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在发心利他方面,最好用聪明才智来分析观察,千万不要做非法的事情。


名词解释

有为法

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为法是有生住灭,没有生住灭的是无为法。【《前行广释》辅导 生西法师讲】

圣者七财

七种能使人转凡成圣的功德法财。宝积经说:“云何圣财?谓信(信受正法)、戒(严持戒律)、闻(听闻正法)、惭(于己有惭)、愧(于人有愧)、舍(舍离一切而无染著)、慧(以智慧照见事理),如是等法,是谓七圣财。彼诸众生,不获此故,名极贫穷。”【《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圣者七财就是信、戒、闻、舍、惭、愧、慧。在圣者相续中会拥有这些功德,并将其当成一种财富。没有这个功德就是穷人,比如我们凡夫人没有戒律、信心的功德,就是精神上的贫穷者,圣者有这些就是一个富人。……总结起来就是,第一可以理解成圣者已经拥有的;第二是指凡夫修持相应这些圣者功德的因,这种修法叫作圣者七财。所以我们尽量的要让自己具足:信、戒、闻、舍、惭、愧、慧。如果具足这些,就是修行靠近圣者的因。【《前行广释》辅导 生西法师 讲】

现空双运

当遇到违缘、不顺时,理应把这些全部融入本来觉性中,观其本体一无所有。不过,一无所有也不是空空荡荡,而是有种不可言说的明清,这种境界就称为现空双运。【《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万法皆是无生空性,在这样的空性中,无欺不灭地显现缘起规律,清净和不清净之法均可现前,这就叫做现空双运。【《入行论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有漏善法

带有烦恼的善法,如五戒、十善。【《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谛

谛,梵语   satya,巴利语  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法相

即事物的差别相、特征,如事物的相状、名称、概念等。【《藏传佛教辞典》V1.1】

发心师兄:定解G03/定解B23

审核师兄:定解G09/定解B32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