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义慧剑》讲记 第4课
癸三、瑜伽现量
依教善修行,终明受自境,
瑜伽现量无,不见超凡境。
“依教善修行”是因,“终明受自境”是本体,“瑜伽现量无,不见超凡境”是没有瑜伽现量的过患。
“依教善修行”是它的因。就像根现量的因是五根,意现量的因是意根,瑜伽现量的因是什么呢?“依教善修行”。依靠佛陀止观的教义善加修行,当修行达到一定的量,就会产生果,“终明受自境”,最终可以通过他修行的成果来“明受自境”。所明受的自境分两类,瑜伽现量达到量之后分为二,一是见胜义谛,比如入定智,从大乘的角度来讲,可以见到二无我的法界空,安住胜义谛的时候,能够了悟万法的空性;另一个是他通过入定见法界智慧,出定之后也可以引发不共的能力,“超凡境”,可以见到一般世间人见不到的隐蔽自性,也是一种神通。这个神通为什么不是意现量呢?前面我们讲了有些神通是外道的神通,外道的神通没有瑜伽现量,就是意现量;而内道的神通,比如在《俱舍论》中讲到声闻、缘觉、佛陀在出定位的时候,可以见到两千世界、三千世界、无数世界等等,这种出定位的能力属于瑜伽现量。对我们来讲这是一种神通,对他们来讲是一种功能,这方面是瑜伽现量的本体。
“终明受自境”,明受入定的自境,就是空性。小乘是无我、四谛十六行相;大乘是无分别智慧的对境,离戏法界的自性。出定位通过他们见到了实相的功能,就可以分别见到两千、三千、无数世界等等,这是他们的神通或者功德。
“瑜伽现量无,不见超凡境”,如果没有瑜伽现量,那么没办法见到超越凡夫人的对境。什么是超越凡夫人的对境呢?无我空性就是超越凡夫人的对境。不管凡夫人怎么去想,通过分别心永远缘不到无我空性,这方面是超凡境。还有凡夫人也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能力见到两千、三千大千世界或者无数世界,根本见不到,这也是一种超凡境。不管是从胜义的自性,还是从名言的自性来讲,都是属于超越凡夫人的对境。必须要有瑜伽现量,否则没办法安立圣者。到底圣者圣在哪个地方呢?超越凡夫人,怎么超越凡夫呢?入定见法界空性,出定见到广阔无边的境界,都是超越凡夫的境界。
这也是我们现在修行以后得到的结果。对我们来讲,如果好好修行,也可以达到瑜伽现量,这种现量不是推理推出来的,而是真实的照见。这种照见不是眼根去见、耳根去听,而是通过智慧完完全全照见的。见法界实相是不是菩萨在入定位时眼睛睁很大,然后看到了法界的空性?不是通过眼根看到的,而是通过内心的无分别智慧完全相应,也不是有个能见所见,而是达到了这种状态,假名为照见。
如果没有瑜伽现量不存在凡圣的差别,尤其是不会有圣者见到超凡境的状态,因此必须要有瑜伽现量。而且通过描述,我们很清楚这是内道的不共特点,外道没有瑜伽现量。
癸四、自证现量
现量领受色,如实除增益,
自心若有彼,知彼他无穷。
“自证现量”就是自己明了自己,自己证明自己。自己是什么?就是指心识。所有的心识都有自己明了自己、自己能够证明自己的功能,即自明自证、自明自知。自明是心识的本身带有明了的功能,自证就是自己可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需要其他法来证明自己。
它和其他外面的色法等不一样。色法自己没办法证明自己存在与否,必须要用我们的眼识等色法之外的他法来证明。当我们说这个瓶子在角落里,你去找就找得到时,瓶子存在与否必须要我们的心识来证明。但是心识的本身不需要其他的法来证明,它自己可以证明自己,所以叫自证。
“现量领受色,如实除增益”,就像我们的眼识能够现量领受到外境的色法。当眼识看到外在的色法时,“如实”,当下就可以遣除色法的增益。比如一个白色的海螺,当我无患的眼识“现量领受”,如实照见到白色海螺的自相的时候,如实地遣除了黄色等增益法。因为是我的眼识现量照见,所以不需要其他的证明。对于眼识本身来讲,它在照见白色对境的时候,就可以完全安立了,这是现量照见。对于白海螺来讲,必须要通过眼识来证明它是白色的。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眼识现量领受白色的时候,眼识本身不需要,如实地遣除了增益;另一个是白色的对境必须要眼识来照见,才能确定它是白的。
以此为例,再来看自证现量,“自心若有彼,知彼他无穷”,同样的道理,“自心”,我们心的本身。“若有彼,知彼”,第一个“彼”是指前面的“现量领受色,如实除增益”中讲的,眼识通过现量领受对境,如实遣除对色法的增益。如果我们的自心也和眼识一样,就可以知道自心了。第二个“彼”是心的意思,即知道自己的心。
第一个“彼”是前面“现量领受色,如实除增益”的方式,如果我们的心拥有这样的能力,就可以“知彼”。第二个“彼”就是我们的心,完全知道我们的心。眼识见到色法可以如实照见、现量领受、遣除增益,同样如果心识也有现量领受对境,能够了知遣除增益的状态的话,就可以知道自心。
其实自心需要谁来证明它吗?不需要。我们自己领受自己,就像眼识现量领受色法可以如实遣除增益一样。心的本体“若有彼”,如果具有这种功能,也可以如实的了知自己的心。这叫自己证明自己,自己明了自己,所以叫做“知彼”。
“他无穷”,我们的心识照见对境的时候,就可以如实地遣除增益,不需要他法来证明。但是如果不是自证,而需要“他”法来证明,就会变得无穷无尽。当我们生起心识的时候,现量感受到了这是白的。在心识产生的当下,自己就已经明了了。
所以我们心识的存在是自己证明自己,有了这个就可以证明自心的存在、遣除自心的增益,完全是自己领受自己证明。假如不是这样的,而是需要他法来证明心识存在,就会无穷无尽了。因为需要他法来证明心识存在的缘故,我们必须要用第二个心识证明第一个心识存在,但是怎么证明第二个心识是存在的呢?必须要用第三个心识来证明它……最后就变成无穷无尽了。但是心识本身是一种明知的法(识之法相即明知),它的自性既可以明它,也可以明自,就像眼识一样既可以完全明了外境法,也可以完全明了自己的法,这(自证)就是心识的体性。
自己明了自己,自己证明自己,既可以明自也可以明他,能够通过明他来了知明自,其本身就是明了的自性。“现量领受色,如实除增益”就是它明知的体性。
所以当我们的心识产生的时候,自己明了自己,自己证明自己,不需要第二个心识证明第一个心识的存在,也不需要第三个心识证明第二个心识的存在,心识产生的当下自己可以证明自己。我们每个人的心,当它生起来时,自己都是很清楚的,不需要别人或其他法来证明。
如果需要其他心识来了知它,就会变得无穷无尽。通过这方面可以了知自证。
什么是自证呢?
故以明知体,犹如知对境,
无待而自明,此即称自证。
因为自证相对比较重要,也比较复杂,所以用了好几个颂词来解释。
“故以明知体”,心识的自性不像外在的色法一样,它是明了的自性。其他外在的法,比如杯子、山河等本性都是无情物,不具有明了的自性,而心识本身是一个明知体,“故以明知体”自己可以了知自己,“犹如知对境”,心识就像能够了知对境一样,也可以明了自己的本体。“无待而自明”,不需要观待其他的法,自己就可以明了自己。“此即称自证”,这就称之为自证。
此处自证现量是不是指第八识?中观宗破唯识宗阿赖耶识的自性的时候,说它是自证,所以当我们讲自证的时候,是不是单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具有自证的体性,究竟来讲,它比较稳固,可以自明自知。在《入行论·智慧品》、《入中论》等很多地方讲到,唯识宗成立自己的心识是无境唯识的自性,没有真实的外境,而心识是实有的。既然虚幻的外境不存在,是无实法,那么对于没有对境的心识,怎么证明它存在?他们说自己能够证明自己。所以有时讲到自证好像都是在讲阿赖耶识。
但是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讲,所有的识在名言谛都是自证的。当我们的眼识产生时,从外观来讲,眼识照见了色法,但是从内观侧面来讲,它是自证的,自己证明自己。所有的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乃至于阿赖耶识,都是自明自知的。
“无待而自明,此即称自证”,这方面称之为自证。它简别了无情法。无情法自己没办法证明自己,它不是明知的自性,而心识法是明知的自性,所以这也是心识法和外在无情法法相上最大的不同。
所有的识都是自证识,那么和眼识、耳识等分开有什么用意呢?眼识等根现量通过五根照见外面的色法,其功用是明了外界的色法;意现量是意根产生的,可以同时了知内外的自性;瑜伽现量是通过依教修行之后能够明了超凡的境。自证现量和根现量、意现量的侧面不同,它不需要他法来证明,自己能够明了自己的自性。其实把自证现量和意现量、根现量放在一起,也完全可以重合,但是它的侧面不一样。虽然根现量也是自证的,但是它的功效主要是了知外境的;意现量同样是自证的(因为是识),但是第一个它是意根产生的,第二个是从能够总的明了内外法的本体安立的。自证现量是从不需要其他法来证明自己,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这方面来安立的。
依他现量受,能定现量者,
唯自证彼无,依他皆不成。
“依他现量受”,依靠其他三种现量都可以完完全全领受自己的境。“能定现量者”,能够确定它们是现量的。“唯自证”,因为它们是自证的。
从这个侧面来讲,瑜伽现量也可以叫一种识。从有些不共大乘的侧面来讲,它当然是一种无分别智,而从有些地方来讲它也可以是一种识。如果瑜伽现量是一种识,它也是自证。那么从这个侧面来讲的话,难道入定的智慧不是自证吗?肯定是自证的,他自己可以知道自己证悟了,当时的智慧是很清明的。然后出定的时候,见到三千大千世界等也是自证的。有些地方说瑜伽现量是一种识,有些地方说是一种智慧,转识成智。如果从出定位的侧面来讲,也可以安立成一种识。
在佛教的了义不了义的教义中,从比较严格的角度来讲,瑜伽现量属于智慧的自性;从不了义的教法来讲,瑜伽现量也是一种清净的识。(当然我们不能说佛陀的后得,或者尽所有智是一种心识,但是菩萨入定位是智慧,出定位是心识。)
“依他”就是其他的三种现量来明确领受,“能定现量者”,能够确定这三种都是现量的话,“唯自证”,只有通过自己明了、自己证明,自证现量完完全全可以确定它们是现量。
“彼无”,除了自证之外,其他的方式没办法确定它们是现量。
“依他皆不成”,如果不是自证,自己没办法证明自己,要依靠其他的因缘来证明,那么就没办法确定它们是现量,因为必须要通过其他很多因缘来确定,而最终都确定不了。
只有一种方法可以直接证明,就是自证。因为三种现量都是自证本性的缘故,不需要其他的证明。比如我看到了色法、听到了声音、明了了对境等,如果是自证,就不需要其他证明了,当下就可以确定见到了一种法,遣除增益了。
通过自证可以确定这个法是现量的,而不需要通过其他的法来比量推理。
壬三、摄义
现量的摄义。
比量本现量,现量自证定,
归不误心受,而无余能立。
“比量本现量”,我们在世间当中要用到很多比量、推理。前面讲过比量的基础是现量,没有现量就没有比量。“现量自证定”,这个法是现量的必须要通过自证来确认。自证是什么?自证的本性是“归不误心受”。为什么现量是自证确定的呢?因为所谓的现量归摄在无误的心受当中,由没有错误的完全不错乱的心直接感受,这是心的自证领受,通过心领受自己的心。“而无余能立”,除此之外没有办法安立其他的能立。
这是讲到了自证的重要性,所有的心识都是自证、自明自知的。在世俗谛当中到底有没有自证?这一点在不同的宗派中辩论很大的。因为中观宗在《智慧品》、《入中论》等论典中破了自证,所以有些宗派认为所谓的自证在名言谛中也是没有的。但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说名言谛当中的自证一定要有。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如果名言谛当中没有自证,就没办法安立自己证明自己,如果没办法安立自证,就没办法安立现量,也没办法安立比量。所以名言谛当中说我的心我自己了知,不需要其他的证明,这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在心识生起的当下,自己很清楚,这就是一种自证。而不是说第一刹那的心第二刹那来证明,第二刹那的心第三刹那来证明,这些都不需要。第一刹那的心生起的同时,心识本身的功能本身就可以证明自己,它就是一种明知的自性。像我们的心识可以明了对境一样,心识也可以明了心识自己,它不需要其他证明,它就是自证。所以我们所有的心识都是自证的。
虽然在名言谛当中有自证,但是胜义当中没有自证。胜义当中为什么没有自证呢?一个法上面有能证、所证,如果是实有的就不行,如果是无实有的就可以。心识自己证明自己,这个里面有能证和所证,在名言谛当中可以。但如果在胜义谛当中说这个自证是实有存在的,自己证明自己,那么这里面就有能证所证两个法了,一个是能证的心,一个是所证的心,两个就不是实有的一了。这方面破的时候很严格。所以胜义谛中不可能有一个自己证明自己,离开了外境独一的心识的存在,不存在一个破不掉的自明自知的,不观待外境的心识。在启动了最严格的审查程序之后,胜义谛当中不可能有自证,但是在名言谛当中可以有,而且有很大的必要,没有自证有很多的过失。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一些论典中,专门讲了很多名言当中没有自证的过失,以及具有自证的功德。这个地方也讲得很清楚,名言中的现量是通过自证来确定的,而比量通过现量才能安立,如果没有自证就没有现量,没有现量也就没有比量。如果现量比量都没有了,我们在世俗当中怎么样去破立、取舍?甚至也没有办法做任何的交流,众生也不存在了。所以如果要安立现量,真正的根本就是要安立自证。“归不误心受,而无余能立”,没有其他的能立。
故依离分别,不错现量已,
于现前诸法,能除诸增益。
“故依离分别,不错现量已”,因为自证是无分别识,不是通过分别念推理的,就是当下的眼识、耳识等,或者意现量当中的意识。
意现量肯定是无分别的,但意识本身不一定。刚刚我们讲了,意根产生了一个意识,这个意识可以是意现量,也可以是分别识。虽然意根产生了意现量,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意识都是意现量?不一定。因为它是意识,意识的因——增上缘是意根,意根可以产生意现量,也可以产生分别的意识。观察的时候,现量都是无分别不错乱的,可以如实了知对境。
“于现前诸法,能除诸增益”,对于现前的诸法能够遣除增益。遣除增益有两种:一种是于现前诸法,就是当你的眼识照见、意现量去缘的时候,当前这个法的自相就会如实地呈现在你的心识当中。这也是一种遣除增益 ,因为白就是白,没有把白看成黄,如实地了知了对境。现量可不可以除增益呢?从如实地了知它自相的侧面可以叫做除增益。还有另外一种除增益,就是依靠现量产生一个定解,产生的定解也可以除增益。当如实地见到白色的时候,分别识马上跟进,确定这是白的不是黄的,第二刹那通过分别识确定之后,就从定解的侧面遣除了增益。因为定解和增益是相对的,有增益就没有定解,有定解就没有增益,所以定解能够除增益,通过我们的确定性来遣除增益。
“能除诸增益”也可以说,因为前面有了“不错现量”,可以“于现前诸法”。或者通过分别识来遣除增益,这样理解可以。第一个如实照见对境,没有错乱见,叫除增益;第二个是产生定解叫做除增益。这两个方面都可以叫除增益。
因为前面讲了通过现量可以引发比量,或者通过现量可以引发决定性,这种决定性是什么呢?通过现量引发的决定性,再不需要其他的,即第一刹那现量见,第二刹那马上就确定了,这是因为现量的一种功用而确定的。现量有没有确定性呢?它自己没有,但是可以作为引发第二刹那决定的因,它是通过现量引发的决定性,从这个侧面来讲可以安立。它本身是无分别识,不能像分别识一样确定定解,但是可以没有增益的无误照见对境,而且也可以作为第二刹那马上通过自力引发的一种决定的因。
前面是现量,此处是比量。比量运用了分别识,主要是第六意识分别念做很多比量的推理。
壬一、本体 分三:一、以何心比量;二、以何因比量;三、以何方式比量
第一个“以何心比量”,通过什么样的心来做比量;第二个“以何因比量”,通过什么样的因来做比量;第三个“以何方式比量”,通过什么方式来做比量。科判当中的这些内容对我们来讲都很关键。
癸一、以何心比量
取境义共相,混合名能知,
是有分别识,圆行异名言。
通过第六意识的分别识作为比量的因。在做比量因的时候,具体来讲是什么心呢?不是名义相混的心,就是自相和共相混合的心,主要是分别心在运作,通过这样的心来做比量。
“取境义共相,混合名能知”,比量的时候我们要取一个境,因为比量的都是比较隐蔽的方面,比较明显的现量就可以了,尤其是我们观现世量来讲,对于比较明显的柱子、瓶子、声音等,眼识、耳识就可以取了,但是对于比较隐蔽的部分必须要用分别念的比量。
首先我们要取一个比较隐蔽的境,或者要了知它的意义,首先在我们心中要浮现一个义共相,然后混合它的名称就能够了知。比如要找这个瓶子,脑海当中浮现出瓶子的形象,瓶子应该在房间里的哪个位置,昨天晚上喝水放在那里忘拿了,之后随着脑海当中的印象去找就找到了。“混合名”的意思是,我脑海当中浮现一个瓶子,然后通过瓶子混合名言之后,跟一个道友说:“某某道友,你帮我去那个地方取个瓶子。”那个道友听到这个名言之后,在脑海当中浮现“就是那个瓶子吧,在房间的那个位置。”然后去找就可以找得到。
比量主要是义共相混合名就能了知。在交流的时候,或者我们通过推理要确立某个自性、意义的时候,比如找东西或者确定无常等法义,都是义共相和混合名之后了知的。
“是有分别识”,使用的不是无分别,而是有分别的意识。“圆行异名言”,“圆行”是可以圆满的,“行”就是行持,做取舍,即圆满的去做行持取舍。“异名言”,不同的名言。不同的名言我们都可以行持取舍,做很多的交流等等。
通过有分别识把义共相和名称混合之后,然后可以去使用、交流、得到外境,或者通过推理推出隐蔽的自性等。这是一种比量的识,是混合名和义的一种方式。
下面讲第二种情况。
不谙名言士,心现义共相,
依可混名念,于境行取舍。
“谙”熟悉的意思。对于一些不熟悉名言的人,比如婴儿刚刚出生,或者生下来不久,牛奶、瓶子的名称虽然在他耳边响起过无数次,但是对他而言就是一串符号、一些声音而已,他不知道这些表达的是什么,他对名言表达的意义还不熟悉。
其实平时我们在学法也是名义相混,把名称和意义混合起来,混合的很熟的时候就可以了知。比如首先告诉我们三宝的名词。三宝是什么呢?上师给我们讲三宝是佛宝、法宝、僧宝。随着词句不断的深入,脑海当中开始浮现出三宝的意义,这是佛宝、法宝、僧宝。还有空性本来是一个词语,空性是什么呢?意义浮现不出来。我们缘这个名称不断地学,慢慢就会知道空性的概念,一说空性的时候,脑海就会马上浮现出空性的总相。当我们说释迦牟尼佛的时候,马上就浮现出释迦牟尼佛的影像。这方面都是名称和意义混合。
但是有些婴儿还没有这个能力,或者在他没有学习之前没有这个能力。当他处于学习的过程,父母告诉他这是火,那是瓶子,他不断地念,把名和义相混去对应。首先把自相指给他,这叫什么东西,他就在自相上去念,这是瓶子,他上学的时候不断地念,工作、生活中也不断的串习。首先他可能不熟悉名和义之间的关联,但通过学习之后就可以混合。
对我们来讲外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对母语中的名和义已经相混地很熟了,但是对于一门新外语我们还不知道。我们的汉语讲得很清楚,一说瓶子马上脑海浮现出了瓶子,但是如果别人用英语说瓶子,我们就不懂他说的是什么,这时名和义还没有相混。如果你学了瓶子的英语单词,就会知道这个词代表瓶子。熟悉之后他再说的时候,我就可以得到了。我说的时候他也知道我在说什么了。这就是通过名义相混,也要训练。
所以交流必须要通过名义相混。对于“不谙”,就是不熟悉名言的婴儿、外国人等,他们心中可以显现义共相,能够浮现出来瓶子的影像。虽然婴儿不知道火的名称,但是他知道火的能力,碰到之后很痛,也会知道吃糖很甜等等,脑海当中有这个概念。当他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就想去避开,或者想要去吃。在名义没有相混之前,他可以用义共相取境。
我们取境不一定是名义相混的,单单凭义共相也可以取境。但是如果你要和别人顺畅的交流,在世间当中和别人做很多事情,必须还是要学会名义相混。虽然你自己的一些小事情单单凭义共相就可以解决,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凭义共相,我们又没有神通,怎么会知道别人的想法?所以必须要他把义共相通过名称表达出来,名义相混了,我也有这个概念,大家把这个东西取一个相同的名称,都把这个叫瓶子,达成共识了。比如新产品出来了,叫什么?这个叫iphone。大家都知道iphone就是说这个手机,最后一说的时候大家都明白了。这就是名和义相混了,相混之后大家就可以共同的交流,做很多事情。
刚开始可能不熟悉名义相混,对于名称表达什么意义还不知道,第一,他可以凭着心中的义共相去取境;第二,名和义是可以相混的,虽然现在没有相混,但是他可以以后不断地熟悉名称和意义之间的关联。
“依可混名念”,可以依靠名义相混的分别念,“于境行取舍”,以后可以名义相混,或者现在来讲,虽然没有混,但是他还是可以凭着脑海当中的义共相取境。
若无分别识,破立名言无,
故比量学处,谁亦无法示。
这里讲的是分别念的重要性。我们在修法的时候,觉得今天又生分别念了,如临大敌。其实不同的场合对于分别念有不同的安立,在讲名言谛或者比量的时候,这个分别念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分别识本身对我们来讲是破立取舍的一种根本,如果你没有分别识“破立名言无”。名言当中该破的,比如毒品千万不能碰,这是破的;道德规范是好的行为要确立。世俗当中有破立,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也有破立,这是犯戒的行为不能做;那是闻思修我们要去做。实执要破、空性要立,菩提心要发、自私心要破等等。我们在学法的时候也是要破立,很多都是依靠分别念来破立的。
如果没有分别念,通过现量怎么去做破立呢?你只是眼睛看到了这个东西,怎么去做破立呢?没有瑜伽现量,怎么样去了知是不是法性呢?我们在世间要做很多的破立,还有学习佛法,要从世间到出世间确定清净的正见修行,都要靠分别念。
分别识不是一个坏东西,关键要看我们怎样去使用它。初期的时候我们根本离不开分别念,这时我们说分别念不好,要离开它是不现实的事情。你不想这个法肯定要想那个法,因为在你的分别识没有遇到对治之前一定会照样运作。即便你把粗大的压制了,细微的还在运作,你没有能力去压制它的。所以我们离不开分别识,要善用它、引导它。
“故比量学处,谁亦无法示”,如果没有破立的名言,“比量”,很多世间的推理,还有“学处”,戒律当中该做不该做的等等,“谁亦无法示”,都没办法给他众开示这个应做那个不应做,因为……讲了很多。这些都是运用分别识、现量比量等等,通过现量作为根据,然后再推理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很多隐蔽的东西都必须要通过分别识来进行推理。从这方面讲,比量的心就是分别识。
分别衡量证,寻后等隐事,
分别比量无,皆成如婴儿。
“分别衡量证,寻后等隐事”,“分别”是分别念,“证”是证成、确定、能够寻找的意思。分别念能够衡量、证成、确定、寻找“后等隐事”。
“后等隐事”是讲三时的对境,注释中是这样解释的。“后”是未来要发生的,以后我们要去做的。比如以后也许会发生那样的事情,或者后世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现在我应该做准备等等。对于后面的事情通过分别念来衡量、确定我要念佛、修持空性,最后可以成佛。后面的事情对我们来讲,必须要通过分别念来进行确认。
“等”就是过去的事情。我们要忆念过去这个事情我没做对,以后不能再做了。或者以前上师给我们讲要发菩提心,或者发菩提心的窍诀,忆念过去上师讲的法。对我们来讲,这在修行的时候也有必要。
“隐事”就是现在的对境。虽然正在发生,但是现在对我来讲有些东西是隐蔽的,我看不到,没办法了解,必须要通过分别念来推理。
我们需要衡量、确定以后的事情,追忆过去的事情和推知现在隐蔽的事情。
“分别比量无,皆成如婴儿”,如果没有分别念形成的比量,“皆成如婴儿”,所有的众生都会变成了婴儿一样。如果我没有这个,我就会变成婴儿了;如果所有众生没有这个,都变成婴儿了。世间当中没办法交流了,什么事情都没办法做了。婴儿自己没办法生火做饭,不能去挣钱,也没办法推知空性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怎样出离轮回,都没办法了。
如果“皆成如婴儿”,就没办法做取舍。关键是现在我们要做取舍、做很多修行。如果有这个,很多事情就可以做,如果没有这个,就像婴儿一样。婴儿只有一个现量,可以看到,看到之后不知道是什么。虽然有些修法窍诀中说,我们应该像婴儿一样,但那是观待于其他场合讲的。此处在名言当中,如果你要具有定解,或者修行,没有分别念是不行的。如果大家都像婴儿一样,就没办法做该做的事情,不该做的事情也避免不了。所以通过分别识来做比量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