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2) Back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2)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5-31

   (接上文)

    自己因为享受幸福安乐、丰厚受用等而欢欣喜悦,对于他众拥有幸福快乐受用也同样要发自内心地欢喜。

这是一种随喜,也是一种对治嫉妒的修行。因为以前自他不平等,觉得什么好事情都应该我得到,然后别人得到之后就不高兴。为什么?因为自他不平等,有自他的分别。如果我们把自他平等了,那就无所谓,反正都是一样的。如果我自己得到,也发自内心的愿众生得到。如果众生拥有了这些快乐幸福,我也很高兴,就像我得到一样的。因为我自己的心就是愿所有的众生像我一样。我愿意获得快乐,也愿众生获得快乐,现在众生获得了,我也很高兴,就像我获得了很高兴一样。看到众生获得了,我也会很开心,这也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果。这种心态会发生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就没有什么可嫉妒的,也没有什么痛苦的。因为我发自内心的欢喜了,还嫉妒什么呢?没有什么痛苦的因素。

   总而言之,对于三界一切众生必须与自己毫无差别地看待,进而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成办众生眼前与长远安乐的利益。

总而言之,对于三界所有的众生,必须和自己没有差别的来看待,自己想要什么众生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现在要斩断一切的痛苦,我也愿众生斩断,因为所有的痛苦不管是在谁的身上发生都是一样的。我们不能说手上的痛苦,是手的事情,和我的脚有什么关系呢?就像身体的痛苦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这个不行,只要是痛苦。不管是在我身体的哪个部位都是痛苦,也需要遣除的。

不管是在我身上,还是在众生的身上都是痛苦也需要遣除的,就是说从刚刚的原理,如果我们把它进一步的思维,进一步的深入,当我们看到众生痛苦的时候,就不会觉得这是他的事儿,和我没有关系。安乐的时候,这个我自己要得到,不愿众生得到,这些想法都不会有。这就是自他平等修好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把所有的众生和我一样看待。

如果把自他平等真正修得比较稳固,我现在吃饭也好,修行也好,是不是为自己呢?看起来是为自己,其实也不是为自己。因为自和他的一种区别,这个差别已经没有了平等了,所以为众生就是为自己,为自己也是为众生为什么?因为以前为我就不是为众生的,但是现在不是,为什么?因为现在我修行自他平等修好了,自他平等的境界在我相续当中生起来了,自和他的强制性的区分已经没有了,所以利益众生就是利益我,利益我也是利益众生。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如果自他有分别的时候,我们觉得利益众生,那我就损失了呀,怎么没利益我了;利益我就没利益众生了,在自他有分别的前提下,结论就是这样的。因为我们通过修行自他平等,自和他已经平等了,平等就是没有差别了,利益众生和利益我有什么差别?没有。而利益我,我自己修行和利益众生有什么差别?也没有。自然而然的菩提心就已经融入到一切的因素当中去了。你就不用刻意的想:我要为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或者有的时候我忘了,这方面就没有了。因为已经平等了,平等之后的阶段相对来讲就是比较任运。没有说,我忘记利他了,因为自和他不平等的心态已经消失的缘故,所以利他,我们也不会想,我今天去发心做事情,我的闻思修忘了,我的功课没有做,好像觉得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没有。

为什么呢?因为自他平等,利他就是利自,利自也是利他,所以你在家里面打坐修行也是为了众生,你在外面给众生做事情也是为了自己,这个最根本的原因在哪里?就是自他平等,只要我们有了自他平等,这些我们早期的困惑一扫而光,没有纠结我们的东西。我今天到外面跑了一天,自己的功课还没有念,觉得很后悔,到底值不值得呀,为了其他人的事情,我自己的修行都耽误了,这是因为我没有自他平等的缘故,如果生起了自他平等,其实利他就是利自,你在佛堂里念经就是利他,这是没有差别的。我们纠结的很多东西都是观念上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观念上的问题,真正的通过这种修行消失了之后,就不会再纠结我们了,任何事情都是自和他没有差别的,全部汇入到整个大乘的修行当中,所以好不好,我们分析以后就知道了,自他平等的修行非常的殊胜,也很重要。

进而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成办众生眼前与长远安乐的利益。

前面讲,对自他三界的一切众生必须与自己毫无差别地看待,进而一心一意全力以赴的成办众生的眼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

这个阶段主要还是在心上面去修,我们说,愿菩提心的学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主要是心,并不是说行为上没有,行为上是作为辅助,比如自他平等,就是说今天想到了其他道友的事情,和他们平等去享受,或者自他相换,脏活累活我来干,让其他众生比较快乐,行为上的东西作为辅助,主要的还是心上面的转变,愿菩提心主要是心识上面的转变。对我们来讲,早期修行菩提心都是心上面先转,心上面转了,行为上就跟着来了。

有些时候上师们会强调我们也做一些相应于发心方面的行为,但是在这个阶段主要还是心上面的转变,心上面转变好了,行为上肯定会跟上来的。如果你的心没有修好,行为上面做得轰轰烈烈也没有持久性,因为所有的行为发自内心的,如果你的心转变了,就会持续的做,自他平等、自他相换,或者菩提心生起来之后,你会持续的去做,如果你的心没有转变,行为上做了很多利他,但是你的心就是很勉强的做,持续不了多久。

早期来讲都是以心为主,心修好了,心转变了,行为一定是持久的,如果心不修好,首先在行为上做很多,持久不了,做一段时间之后,心力跟不上他就会退了,觉得这个损失太大了,我不做了,这就是我们的心没有调伏好缘故。

下面就引用了一个教言。

   仲巴思那坚格西问单巴桑吉尊者:“请您开示一句可概括所有法要的教言?”

就是说请这个上师开示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所有法要的教言,就是只讲一句话,窍诀的意思就是说字少意义深,很容易行持。

   尊者教诫道:“您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

上师给他开示了一个自他平等的修行,你自己希望的其他众生也希望,所以你平时就训练这样一种推已及人的修法,平时多串习,在座上修主要是做准备,我们就在座上通过很多的原理,很多的修行,修自他平等,下座之后就是去实践这样一种教言,修持自他平等。

   所以,我们务必要根除珍爱自己、嗔恨他众的贪嗔恶心,平等地对待自己与他众。

我们务必要根除珍爱自己、漠不关心乃至于嗔恨他众的贪嗔恶心,对自己很贪,对别人无记或者嗔,这方面贪嗔的恶心要抹掉,然后平等的对待自己和他众。修行过程当中的核心,就是自他平等的修行。

这个需要修持很长的时间,因为无始以来我们自私自利的我爱执很严重,所以也许要修行很长时间。如果持续的修下去,这种贪嗔不平等的心也会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悄无声息地逐渐转变了,有的时候我们觉得修不成,太困难了,觉得永远也修不成,只要修行,转变就在不知不觉当中发生。在《广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这个无常绝对修不成吧,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无常的心就生起来了。只要给他因缘就会变,如果我们不给他因缘,肯定变不了。

我们要相信法的力量,这个法到这儿干什么?为什么让我们观修?就是来改变我们的心,而且这是相应于实相的改变,的确是没有我的,也是没有我就没有他。支持我们修行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本来如是。因为本来就是如此的,所以我们修行绝对会成功。为什么觉得会成功?因为实相就是这么讲的,我们现在修的是实相,所以绝对会成功的,只怕我们不持续的修行不坚持;如果我们坚持修行,一定会成功。因为实相本来就是如此。为什么我们可以证悟空性,为什么我们可以成佛?因为我们本来是佛,实相就是空性的,本来就是无我的,只要坚持下去,我们一定会现前它的本性。

己二、修自他相换菩提心:

在前面自他平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心量。前面我和众生都是平等的,首先把这个修好,把这个基础打牢了,再修自他相换。有的时候我们基础没有打牢,直接自他相换,会觉得修不相应,不相应不是法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前面的基础没有打好;前面的基础打好之后,在来修自他相换就很容易相应。刚刚我们讲了,自他相换就是自他平等升级版,你把自他平等修好之后,再修自他相换,就会水到渠成。如果你前面的加行没有修好,会觉得很困难。困难的原因是你前面该做的功课没有做,该做的热身没有做,你上去就奔跑,一下子就拉伤。有人说,锻炼身体很好,为什么我锻炼以后,身体越来越不好。如果前面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肯定一上来很容易不相应,乃至于退失道心。如果我们认认真真的把前面的基础打牢之后,后面的修行会越修越殊胜,越能够体会到它的法味,乃至于后面修金刚萨埵,修生圆次第,乃至于修大圆满等等,都是修一个相应一个,原因就是前面的基础打的非常非常的牢固。

有些人想赶快跳过去,想个办法绕过去,交点钱不要修加行。我们想的是这样,即便得到了之后,发现还是没有办法,喜悦是有了,优越感也有了,我得到了他们没得到。你们辛辛苦苦修加行,我都没有修,觉得自己怎么样。为什么要修加行?为什么要打基础?对我们相续来讲,前面这些东西必须是要有的,没有前面基础,后面的修行非常难相应。

我刚到学院的时候,法王如意宝讲了很多密法,我觉得没有什么稀有的,好像和显宗差不多,为什么要求密法呢?好像没感觉大圆满怎么样,后面慢慢学一些基础教理之后就好了,发现就是不一样,密宗和显宗的特点有很大的差别,那个时候学了一些基础知识之后,该学的学了,打了一些基础之后,虽然没有相应,但是至少发现了差别,的确是不一样的。有时候觉得差不多,上师老人家讲大圆满,今年讲的也听了,去年讲的也听了,感觉没有什么差别。如果我们就是把加行修好了,那肯定是不一样的。他老人家讲的每一个教言,如果你的基础打好之后,都会产生该有觉受和利益。

修行的方法,现在我们虽然学到了菩提心,但是也许我们还没有开始重视共同加行,如果是这样,共同加行也要修起来,慢慢学到这一步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好,殊胜菩提心的利益,菩提心的修行就和其他的不一样,能够体会到清净法义的加持。

修行不单单是一辈子的事情,有时候我们说修行三年、两年、五年、四年这是很不好的,不单单是一辈子的事情,甚至是生生世世的事情,如果这辈子我们菩提心修不好,一定发愿下一世一定要修,哪怕到了极乐世界我也要把菩提心修好。因为没有菩提心你成不了菩萨,这个法相就是这样的,没有菩提心的菩萨上哪去找,没有阳光的太阳也找不到。太阳不发热,太阳没有光,那是什么太阳?没有法相不是太阳。如果这个菩萨没有菩提心,那是什么菩萨呢?没有菩提心根本就不是菩萨。我们自己要成为菩萨,要成为修行者,他的法相必须要具足,这些法相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砸到你了一下就具足了,这个也不是。必须在观修之后,内心当中把它引发出来,这时候才是你的,这就是重要性。

   修自他相换菩提心的方法:亲眼目睹遭受病痛、饥渴等痛苦的众生,或者在自己面前观想一位正在遭受痛苦逼迫的众生,当自己向外呼气的时候,观想自己的安乐、善妙、身体、受用以及善根等犹如脱下衣服给他穿上一样完全施给他,当向内吸气的时候,再观想他所有的一切痛苦一并吸入体内由自己来承担,由此他已经离苦得乐。这种施受法,要从一个众生到一切众生之间次第来观修。

这是讲了自他相换的修法。首先我们要观想或者亲眼目睹。现在比较容易了,在古代修行,只能听到一些痛苦,或者在有限的范围看到一些痛苦,现在我们在网络上面,要搜这些遭受痛苦的信息太多了。我们就挑一个非常痛苦的众生,对于这个视频、这个图片花几分钟去看,看了之后特别痛苦,把他当成我们观修相换的对象。对于我们身边的人,或者能够听到的看到的很可怜的有情。比如现在很绝望,正处于一个濒临精神崩溃边缘的一个道友,或者一个病入膏肓的很疼痛的一个人。

不管怎么样,反正我们要把一个很痛苦的众生观在前面,就是说在自己面前观想一个正在遭受痛苦逼迫的众生。这个痛苦有身体的痛苦,有心的痛苦,还有觉得很绝望、社会底层的这些有情,不管怎么样就是非常痛苦的一种有情,或者观一个地狱有情、饿鬼道的众生,反正都可以,自己能相应的,能够触动自己的一个众生就可以。

当自己向外呼气的时候,借助我们的呼吸来修行,这是施受法,施就把安乐施出去,受是接受众生的痛苦和痛苦的因,借助我们呼吸来修,在一呼一吸当中修炼菩提心,在一呼一吸当中来灭我爱执,在一呼一吸当中修他爱执,在一呼一吸当中来修成佛的方法,积累资粮、清净罪业。我们可以善用这些东西。,当我们呼气的时候,随着气往外呼,观想我们自己现在拥有的所有安乐,然后我们的善妙、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受用,乃至于我们的善根。比如我今天辛辛苦苦磕了两千大头,这个汗流浃背的善根也要布施给一切众生,就像把衣服脱下来,给别人穿上一样,类似这样的比喻。

我们通过呼吸的方式,观想所有的善根、安乐、善妙、受用全部全部布施给一切有情,或者当时需要帮助的这个有情,这一个众生刚刚我们观想他很痛苦,没有安乐,所有的安乐给他,我现在很健康,就把健康给他。呼出去的时候这样观想。然后往外吸的时候,我要帮助的这个有情,他的所有痛苦全部吸入体内,我自己来承担,然后通过吸气,他所有的疾病、他的精神有问题的疾病、他的癌细胞全部吸入,我自己来代受,而且吸到我自己的心脏里面,就是我心的中央。

为什么这样讲呢?显现上面这是我执安住的地方,一般来讲我执就是意识,但是修的时候就是心,心的正中央。世间名言当中,就是我执安住的地方,我执就住在这。为什么要进来呢?就是打击我执的,不是我不喜欢痛苦吗?这个痛苦变成黑气进来之后,全部汇集到我的心脏中央,就是打击我执,把我执消灭掉。你喜欢的东西全部给你放出去,然后不喜欢的东西让你受。以前我的习惯是所有好的东西吸进来,不好的东西放出来,这是颠倒的自他相换,所有众生的安乐我一个人受,所有我的痛苦众生受。现在反过来了,我所有的快乐众生受,    然后所有众生的痛苦我来受,一个是轮回的因,一个是解脱的因;一个是自私自利,一个是大乘菩提心,通过这个原理来修。

我们在一定要观修这个黑气全部进入我心脏中央,像利剑一样,打击这个我,刚开始很痛苦,万一癌细胞真的过来咋办呢?万一我真的发疯了咋办呢?就是要打击保护我自己的心态,修行者还是会有一些挣扎,还是有很多担忧的,这是慢慢放松我执一种相应的方法。

有些上师们会安慰我们说,这个没事,修行的时候他的疾病不会过来,你的安乐还会保存着,不仅如此,修了之后你的善根也会越来越深厚,这方面的确是这样的。有的时候不一定,我们通过观想之后,马上会显现病重了。大德有时会这样,一般的人不会这样的,我们也可以放心。

一位大德说,修施受法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会得到痛苦?因为这个本身是善业,善业就是感召安乐的,不会感召痛苦的。然后他又讲了一个比喻,我们在野外遇到一条狗的时候,然后说你过来过来,它转身就跑掉了,不会来的,所以我们对于众生的痛苦疾病说,过来过来,到我这来的时候,它就跑掉了,根本不会过来的。

这些大德也是通过这样的比喻告诉我们,刚开始可能是勉强的修,最后是很真诚的修,真正想要代受他的痛苦,你的心越真诚,你的罪业、障碍跑的越快,不会真的怎么样。如果真正是因为我观修,对方安乐了,我代受了痛苦,我是很欢喜的。这是我希望的,我修这个法,就是希望通过这个修行来代受他的痛苦。什么时候我接受这个了,也就说明我们在修这个法的时候有点相应了,不是把这个法当做功利的工具,不是把这个法成为一个敛财的工具,而是真正把这个法当成打击我执,帮助众生的利器了。

这也是一个过渡。刚开始我们想借助这个法来圆满我的菩提心,或者借助这个法来获得很多功德资粮,借助这个法来消除我很多恶缘违缘,至于这个病是不是过来,我并不关心。真正我们的心很强大的时候,会发自内心的希望,这个有情的病我当下代受,让他不再痛苦了,这个时候就会很高兴,如果真正过来了,我很高兴,就说明我修这个法相应了,我修这个法入门了。我就会特别欢喜,这也是一个过渡。早期我们会想不会过来的,可能这个暂时不会来,如果真正来了,真正来讲这是作为一个菩萨来讲,希望得到的结果真正已经实现了,他也不会特别操心了,真正实现自他交换,真正的病过来了,他不会特别的恐怖,就会很高兴很高兴。的的确确通过我的努力,我帮助了一个有情,消除他的疾病。我怎么样无所谓,只要对方安乐他就好了。

如果我们这样的心慢慢生起来了之后,说明我们的菩提心不再是虚伪的,这个菩提心从今以后就会走入真实的行列当中,进入了真实的菩提心“俱乐部”,你就成了会员,就不是虚假的菩提心,在菩提心的殿堂之外徘徊的菩萨了。这是欢喜的事情,应该很高兴。如果我们真正通过修行,自他交换菩提心有了感觉是好事,因为你修动了,真是一个好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不同的教言,这是很方便的修行方式,通过一呼一吸,一施一受的方式来进行观想,观想我来承担所有众生的痛苦。因为我们现在观想一个众生的痛苦,我的安乐他来承受,我的善根在他身上成熟,然后他的恶因我来成熟。这方面主要是修炼心的方法。

有些道友想得很多,这会不会因果颠倒了?因果是自作自受,这样我的善根他受了,他的痛苦我来受了,会不会是因果颠倒,这里面主要是愿菩提心的修行,愿菩提心的修行主要是让我们来打破我爱执,生起真实无违菩提心的主要修行的原理。这是以修心为主,行为方面能够帮助众生就是好的,但是即便帮助不了,这个修行本身让我们自己内心逐渐朝菩萨方面去发展,逐渐地成熟,逐渐地广大。施受法要从一个众生开始,刚开始就修一切众生容易散乱,一下就会散得很开。如果从一个众生开始修,逐渐两个众生,三个众生,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修就很稳当,最后会很自然地观修一切众生的痛苦我来承受。

平时有空的时候就可以修,观修这个很方便。甚至于在我们睡觉之前,当我们躺下去之后,睡不着就会胡思乱想,白天的事还在想。在《修心七要》等很多教言当中讲,躺下去乃至你没有睡觉之前,你就观想一呼一吸,呼气的时候把我的善心功德给众生,吸气的时候把众生的这些痛苦恶业我来承受,就在这样一呼一吸当中慢慢入睡。这也是最好的往生法,如果你平时这样习惯了,临终的时候也这样,就可以往生到极乐刹土当中去。这是非常好的临终教言。因为这是很清净的心,完全不顾自己,完全是利益众生的心。这种心非常清净,在呼吸之间自然而然可以累积很大的功德,可以对治我执,积累很大的善根。我们修行佛法需要强大的善根,当我们能够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正法上面,就是非常好了。

   在实际生活中,当自己遇到不如意及痛苦的时候也同样观想三界轮回之中有许许多多感受这样痛苦的众生,所有这些众生该是多么的可怜,愿他们的一切苦难都成熟我的身上,所有这些众生都能离苦得乐,从内心深处反反复复地这样观修。

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很多这样的有情,或者当自己遇到不如意、痛苦的时候,也这样想。当我们在轮回中流转的时候,不如意是不可避免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以前我们遇到若干若干,现在我们也会遇到若干若干,将来我们还会遇到若干若干。既然我们绕不过去,就把它当做修行的素材,如果在这方面来讲找修行的素材是非常多的,有的时候我们就想千万不要遇到,千万不要遇到,慢慢痛苦就来了。越担心的事情越容易发生,而且这种想要躲避的心态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就把你击垮了。现在我转变个方式,反正要来,我就接受你,不但接受你,还在修道的时候用,这时候你的心态是强悍的,我早就准备好了,我就等着你来,来了之后,我痛苦的时候马上就想,我现在痛苦了,这个痛苦是无法避免的。怎么样让这个痛苦有用?我要把他变废为宝,我以前造了恶业,让我感受痛苦了,这种感觉一无是处,它本来一无是处。但是我现在要变废为宝,我要把以前所造的罪业感受的痛苦变成修道来用。

首先我就准备好了这种心态是勇悍的。我痛苦之后马上就想,既然我痛苦了,就要让这个痛苦有利益。怎么让痛苦有利益呢?利益的最大化的方法,就是既然我受了,愿以我这个受苦的感觉,愿所有众生不再感受,其他众生不要再感受,就我一个人感受就行了,我一个人承受所有众生这类的痛苦。这样想之后,他很坦然就接受了,接受之后其实没有那么难受。因为那时候你的心是勇焊的心,那时候的心是比较调柔的心,那个时候的心也是很清净善良的心,所以你看反正我们避不开,反正痛苦还要感受,与其怨天尤人。痛苦、违缘来的时候,经常是,要不是你怎么怎么样,要不是他怎么怎么样,开始把这个受苦的因转为下一次受苦的因了。本来你的苦是以前造了恶业的苦,这时候你受了苦了,如果不善巧处理,把这个苦又转为下一轮受苦的因。为什么怨天尤人呢?你开始指责这个,指责那个,内心当中生起了强烈的嗔恨心,生起了不悦意的心,就开始造业,又开始下一轮受苦的因,那就没有必要了。

学了这个教授之后,反正这个痛苦我避不开,肯定会有很多很多痛苦的,与其我天天提心吊胆的生活着,还不如我接受你,你来就好了,来了我就用自他相换来面对,把所有在我身上感受的痛苦,我一个人承受,反正这个痛苦我承受也承受了,所有众生承受也承受了。既然这样还不如我一个人承受,那所有的众生不要承受了。只要你这样一想,心态一放松,心态一勇悍,本身就变成修行了,就把不好的事情变成了好的事情,而且在好事情当中是最好的事情。为什么?我代受一切众生的痛苦,愿众生的痛苦不再成熟,这个心态非常非常清净,也变成下一轮安乐的因,把不好的事情变成好的事情,这就是菩萨道,叫做善巧方便,也叫修行。

你看这里面太多太多了,有时候我们就会感激我们生存在这样一个恶劣的时代,也许要感谢上一世我所造的恶业,会不会这样感谢?因为造了恶业,现在受了很多痛苦,然后有很多不如意,我可以修自他相换。通过这个方便来训练我的菩提心;如果我没有造很多恶业,今生当中都是快快乐乐的,什么都很顺利,想修菩提心都不知道该怎么修,没有痛苦的感受,所以我们应该真正地感谢吧。这些事情主要是你怎么看,如果你去很悲观地看,就有很多悲观的事情;如果你通过修行来看,就会变成修行。它是本来可以转变的,既然要痛苦就让他来,放松之后反而就没有什么了。有些时候提心吊胆地想不要来,一旦心一横放下来,发现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是这样的事情。里面也给我们提供了修行的理念,很重要很重要,所以我们会在轮回中遇到很多痛苦的因缘,很多不如意的因缘,转变过来之后,也会转变成很多修行的因素,全部都会变成我们修自他相换的素材。

当我们遇到的时候马上就想,现在三界当中还有很多众生和我一样,正在感受痛苦,正在感受不如意,就愿我自己感受这不如意,我来代替所有众生感受同类的不如意和痛苦,愿其他众生不要再感受了,我来承受就可以了。

就是想这些众生很可怜,愿他们所有的苦难我一个人承受,所有的众生都能离苦得乐,从内心深处反反复复地这样观修,

   当自己享有幸福快乐等之时,就观想:以我的这份安乐愿所有众生都获得安乐。

当自己快乐也是同样的,因为自己习惯之后,受苦的时候我可以转为道用,快乐的时候也可以转为道用,一般的人快乐的时候就会飘飘然,他很快乐,就会看不起别人,产生傲慢心。如果我们懂得窍诀的时候,当我们幸福快乐时就想,愿我的快乐一切众生也同样和我一样,因为我正在感受快乐时身心是愉悦的。我这种身心愉悦的感觉,愿所有众生都得到,让现在众生也都得到像我这样愉悦的感觉,那该多好啊!观想以我的这份安乐愿所有众生都获得安乐。

  这种自他相换菩提心,是所有趋入大乘道的行人必修的无倒究竟精要,哪怕相续中生起一次这样的自他交换菩提心也能清净多生累劫的罪障,圆满广大福德智慧资粮,从恶趣、邪见之处获得解脱。

自他相换的菩提心是所有趋入大乘道的行人必修的无倒究竟精要,这是所有趋入大乘道的行人必须要修持的,必须要生起来的。哪怕相续中生起一次自他相换,就是说我只观想一次,把所有的安乐的善根给众生,然后所有众生的痛苦我来代受,单单只生起一次这样的自他相换菩提心也能清净多生累劫的罪障,这是谛实语讲的。

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种心,因为他所缘的是一切有情,只要是利他的心生起来了,功德利益就不可思议。圆满广大福德智慧资粮,可以帮助我们从恶趣、邪见之处获得解脱。这样的修行很简单,不需要借助任何器诫,也不需要一种很好的环境,站着可以修,坐着可以修,躺着可以修,生病时可以修,快乐或者痛苦的时候,全天都可以修,只要你有心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圆满很多的资粮,这方面不需要我去找很多的钱来圆满资粮,这个也不需要。本身观修自他相换菩提心可以圆满很多资粮,而且他的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议的,可以圆满广大的资粮。我们这样修了之后就会获得,这是事势理,也就是法尔理。

  下面以实例来说明:经中记载:从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转生在拉马车的地狱中,当时与同伴嘎玛热巴一同拉地狱的马车,因为他们俩身单力薄拉不动马车而遭到狱卒们用炽燃的兵器锤打、猛击,极其痛苦。

这是佛陀在因地发心的案列。当时释迦牟尼佛因为造了恶业,转生到了一个拉马车的地狱,和他一起拉马车的,还有一个叫做嘎玛热巴的同伴,一起拉马车。他俩身单力薄,所有转生这个地狱的众生没有身强力壮的,都拉不动,因为这是受苦的地方,所以他们自己身单力薄,拉不动的时候狱卒们就使劲地骂他们,锤打他们,感受很强烈的痛苦。

   这时他想:我们俩拉马车也无法拉动,与其共同感受痛苦,还不如我独自拉车承担痛苦,让同伴获得安乐。

他想反正也躲不过去,两个人受苦还不如一个人受苦,我的受苦如果能让同伴获得安乐,我独自承受也是可以的。大乘种姓就会这样思维,还不如我独自拉车承担痛苦,让同伴获得安乐。

  于是便告诉狱卒们:“请将同伴的绳子拴在我的脖子上,让我单独来拉马车。”

他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

   狱卒愤怒地说:“众生感受各自的业力谁有办法改变。”

狱卒说,众生感受各自的业力,谁又能改变呢?这个时候又愤怒地骂他。

   说完又用铁锤击打他的头。结果他以自己的善心力,顿时从地狱生到天界。

本来地狱的有情寿命很长,中间也不可能真的死亡的,怎么用铁锤打也打不死的,打死还会转生的,但是因为他的善心,一下就打死了,打死之后他从地狱瞬间就解脱了,转生到天界当中。这就是他通过自他相换的菩提心瞬间从恶趣当中解脱,清净了以前剩余的业力。如果没有发这一念心,还会在这个地狱继续去拉马车若干年,或者若干劫。因为他自己生起了一念善心,剩余的恶业瞬间清净了,马上就从恶趣地狱当中,这样一个极端痛苦的地方马上转生到极端快乐的天界当中去,这个反差是非常大的,说明这个力量很大,清净宿业和生起深厚的福德力量特别强大。

  这就是世尊利他的开端。

世尊利他的开端有很多的说法,这是其中的一种。我们自己也是,如果我们想要忏罪,如果罪业很深重,我要忏罪就修这个法。因为所有的利他心真实的生起来,就是很殊胜的忏罪方法,然后要忏罪,要快速积资,真正地进入大乘道,遣除很多恶缘、邪见之处,这个修法非常好。在《西藏生死书》当中,恰卡瓦格西最早修行菩提心是非常保密的,把自他相换当密法来传。他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一个麻风病医院里面给这些麻风病人传自他相换的修法,有很多麻风病人通过修自他相换而痊愈了,痊愈之后就把这个消息带到很多地方去,就说恰卡瓦格西在这地方传这样一种能够治疗麻风病的修法,更多的麻风病人就来了,他就一直带他们修自他相换,让他们的疾病痊愈。

他的一个兄弟是严重的怀疑论者,怀疑所有的修心法门,认为这些是没有用的,可能是一个精神安慰,不可能起到作用。有一次就躲在门后听,到底讲什么,听了之后,他就下去修,修了一段时间之后,格西发现他弟弟刚强难化的心开始调柔了,行为开始调柔了。他的心调柔了,他的行为也调柔了,恰卡瓦格西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觉得既然对弟弟都有作用,可能对其他众生的利益会更大,从那个时候,就把自他交换的法从他自己的侧面来讲放开了,让更多人修自他像换,得到更多的利益。主要是身心调柔,尤其是心调柔,如果我们就修这个法,自私自利的心会越来越少,利他心会越来越强胜。这是我们作为菩萨来讲,一个比较理想的阶段。

我们自己的确是想要我们的心非常地调柔,我们利他心很清净很圆满,如果能帮助我们达到这种境界的修行,一定要认真对待,认真观修。虽然这不是那种意义上密法,但是当时的情况恰卡瓦格西的确是当成密法来看待的。

因为修行的加持力特别大,利益也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自己有幸知道之后,把他的原理搞清楚之后,然后逐渐地转变自己的心态,前面我们讲到了,我们作为一个恶业有情来讲,肯定会遇到很多痛苦,这是我们是避不开躲不开的。与其天天去想方设法回避,还不如直接通过勇敢的心去面对它接受它,而且把它当做一个让所有众生得到安乐离开痛苦的方法。我自己来承受,愿所有的众生不再感受痛苦,如果我们有这个心,痛苦当下就减轻了,没有那么严重了。因为有些痛苦就是心理作用,如果你害怕了,心越弱,感觉痛苦就越强烈越难忍,你的心力越大,痛苦的力度就越来越弱,这也是一个自然规律。我们勇敢要地接受这些,当作一个修行的素材,就没有什么,让它来就好了,有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供护法,让痛苦来啊,让自己承受痛苦,我就可以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的的确确当我们修心修到了那个程度的时候,没有什么可怕的。现在我们想还是算了,这个以后再说吧,现在慢慢来。当我们真正生起这种心的时候,真的不怕什么痛苦,就是一个修心的素材而已,可以帮助我圆满资粮、清净罪业,帮助众生的方便,没有什么怕的。慢慢地修下去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变成这样,可以像菩萨一样去思维。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音频 1-11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全部收藏版)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