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一听就懂的《宝性论》| 课后思考题答案分享(07课) Back

一听就懂的《宝性论》| 课后思考题答案分享(07课)

求学的足迹 求学足迹 2019-10-10




一听就懂的宝性论

课后思考题

答案分享07

由学院堪姆辅导的《一听就懂的宝性论》

每节课后都留有思考题

便于道友们温习巩固

本公众号为您不定期分享思考题答案

愿您再再思维,深入法义

获得定解





0












1、 有情总的而言,一共有多少种性?

答:从入道的角度讲,有三乘入道行人,而安立为三乘种性;


在修道过程中,有决定安住大乘种姓,及在大乘中不定、会退转的种姓;


在果位上有暂时和究竟两种。


《大乘经庄严论》云:“由界及由信,由行及由果,由此四差别,应知有性体。”由界、信、行、果各自的差别不同,造就了千差万别的众生。


《毛诃子经》中说,在长宽各一由旬的地方堆满了土丸子,随取一个丸子说:这是声闻种性、这是缘觉种性,这是菩萨种性、这是凡夫种姓……如是丸子能取尽说完,但众生的界性永不穷尽,千差万别。


2、 什么叫阐提众生?有几种阐提分类?无种性者有几种情况?

答:(1)阐提是梵语,指何时也不能解脱的无种性者。但这是不了义说法,因为一切众生心的自性本来光明、具足如来藏,何时也没有离开过,所以中观宗不承许一阐提的观点,因而是不了义的说法。


(2)阐提有三种分类:

第一个是本经中讲到无种性的阐提,但这是不了义的;

第二个断善根的阐提;

第三个是大悲阐提,一直于轮回中不求佛果。


(3)无种性者有四种解释方法:

一、因造了严重的无间罪等严重罪业,导致暂时没有缘分,成就解脱果。由此从微加否定的角度说此类众生没有种性。


比如有人到了月底,朋友叫他去消费,他说“我没有钱”。是真的身无分文吗?不一定。但为什么说没钱呢?这就是微加否定词。觉得自己钱太少了,不能随意挥霍。同理,无种性者不是没有善根,而是善根太微弱。因造五无间罪和各种极大恶行,而离成就佛道太遥远了。


二、被邪见束缚的人。

《四百论》云:“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如果被邪见控制相续,则很难生起修道的心,一切努力都会变成颠倒的因,所以很难获得成就。


三、执著心特别强的人。

执著名闻利养、世间享受福报、人天有漏快乐等,而不愿修行解脱道。解脱对他来说遥遥无期,而成为无种性者。


四、善根特别薄弱。

虽有一点点修行解脱正道的缘分,但特别不稳定。一旦遇到退失道心的因缘就不学法不修了,令相续中蒙上很多罪业烦恼。


3、 如来藏以十种意义来分析,有哪十义?

答:体因果业具,入分位普行,恒常德无别,胜义界密意。

一、本体义:如来藏的本体是法界真如自性清净的本性。

二、因义:指能成就、现前如来藏的显露方法。

三、果义:当如来藏远离所有的客尘,通过因遣除了障垢后,最终现前具有功德的法相。

四、业义:指具备种性的缘故。具备了如来藏的功德种性,就会有作用力。

五、具义:指具有的因果功德性。指在因的分位具有的功德和果的分位具有的功德。

六、趋入义:广义而言,众生各自的秉性爱好不同,但总的来说趋入现证如来藏有三类行人。

七、分位义:如苹果未吃的阶段、吃到一半和全部吃完的阶段。即按照分位阶段来解释修道现证如来藏的过程。

八、普行义:说明如来藏周遍于一切有情相续、普遍行持的周遍之理。

九、恒常义:如来藏虽有不同分位,但本性无有变化,是常恒的大无为法。

十、无别义:指如来藏的功德与本体无二无别,如太阳的光芒不在其他地方,只在太阳本身上具足。所有的功德法(十力、四无畏等)都是如来藏上本具的功德。


4、 如来藏的本体清净,可以用怎么样的比喻来表明?

答:如宝空水净,自性恒无染。

运用了三个比喻——宝、空、水。


A、宝: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如同宝珠一样。宝珠即便被重重泥沙等包裹或封闭,但本性是清净无染的。


B、空:指自性清净的虚空,虽暂时有空气好坏等不同分别,但虚空的本性是无有质碍、自性清净、不会被乌云遮障,也不会被PM2.5染污,更不会被高楼大厦所占据,自性无改的。


C、水:指自性清净,比如海水河水等不能被我们直接饮用,需要经过滤水器的净化。既然能过滤干净,说明其自性是清净的,只是暂时有杂质而已。


通过此三比喻来说明自性如来藏界是无有染污的。


往期参考答案链接汇总

课后思考题答案分享(01课)

课后思考题答案分享(02课)

课后思考题答案分享(03课)

课后思考题答案分享(04课)

课后思考题答案分享(05课)

课后思考题答案分享(06课)


END



答案整理丨欣西

排版丨一心一意



踊跃做习题,欢迎来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