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过午不食,你也可以做到 Back

过午不食,你也可以做到

五论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07-28

文|释圆无


通过概述过午不食戒的重要性,分析食的定义、必要性以及贪食的过患,并结合自身体验和洪教授的养生理论,阐述如何轻松合理健康守戒。


关键词:过午不食;八关斋戒;合理膳食



过午不食,之前知道最多的就是“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健康合理饮食方式,尤其在某营养课讲座中听说过,早餐吃一天食量的30%,午饭吃40%,晚饭吃30%等世间理论。只偶尔听说过,道家修仙有过午不食,辟谷修行,半个月吃一顿饭的。


受过八关斋戒及沙弥尼戒后才知道——“过午不食”是八关斋戒、沙弥戒和比丘戒共有的戒条之一,守持的功德很大。仅守过午不食一条戒律,就可以“具足40颗皓齿,还可以得到生生世世的庄稼丰收和丰厚饮食”。


那这条戒律和《俱舍论》有什么关系呢?

佛陀在经中讲道:“有情依食而存住”,《俱舍论》中将食分为四种: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本文拟将《俱舍论》中食的定义与戒律中“过午不食”的戒条结合起来,探讨修行人持“过午不食”戒的殊胜功德。


01

佛陀制戒的缘起

我们先了解佛陀制定“过午不食”戒的缘起。


之所以定此条戒,缘起是黑脸的迦留陀夷于天快黑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因为当时极为冥暗,长者妇有孕在身,听到沙门在外乞食,即持着食物出来供养。然而因为迦留陀夷皮肤很黑,加上天欲降雨,闪电照耀下,惊怖不已,以为是鬼,腹中胎儿也因之命丧。自此,为了不搅扰施主,佛陀特制定此戒。


另一原因也是为怜悯六道众生之一的饿鬼——饿鬼由于业力,听到餐具碰撞的声音会咽喉起火,为慈悯饿鬼众生的缘故,佛陀特制此戒。



02

食的定义和必要性

那么,在《俱舍论》中关于食是如何抉择的呢?《俱舍论》第三分别业品中说:“有情依食而存住,段食欲界三处性。彼并非为色之处,不利自根解脱故。”


世亲论师定义了四种食,而作为欲界凡夫必须依靠段食来滋养身体,虽然还有触食、思食与识食,但“段食只在欲界有,如果没有断除对段食的贪执是不能成就禅定的,这样一来也就无法转生色界、无色界,要成就四禅的话,对饮食就不要过分贪求。”


何为段食?“即靠鼻、舌、身三根,一口一口来享用,其本体即香、味、触三处之自性。而段食与触食也是间接牵引后世的因,依靠段食和触食会产生烦恼,从而积累很多的业。”



03

贪食的过患及如量饮食的功德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但以此造的恶业却不可胜数。且看各大城市里的海鲜饭馆、烧烤饭馆、肯德基、麦当劳等店,在里面大块朵颐的人随处可见,这让我们想起往昔的公案——大德看到一家人关起门来吃肉,而实际上,他们吃的都是往昔的亲属等有缘众生。


这也让我想起国外拍摄的,一部关于养殖和屠宰场的纪录片《地球公民》。该纪录片血腥地展示了世界各地猪、牛、鸡等多种被食动物的养殖、运输过程,以及最终遭残杀的惨状。而且,因为饲养动物,这个行业消耗了地球上超过2/3的粮食,畜牧业过盛也造成草原沙漠化,同时生产一斤肉要消耗20斤的草料,从而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而这一切,都是人们“无肉不欢”的味觉贪欲,和希望多赚钱的无限度膨胀的欲望造成的……


正如《俱舍论》中所说:“先前有情如色界,而后渐次贪执味,懈怠者作积蓄后,具执著者封地主。复次以造恶业道,寿命短暂为十岁。”


因颠倒贪执味觉享受,初劫光音天的天人不但失去飞回色界天的神通、身体失去光芒,又因贪欲男女之情进而分出男女性别,接着产生不同阶层,更因杀生等恶业,寿命渐渐减至十岁,遭遇饥馑劫、疾疫劫、刀兵劫。直至弥勒佛出世,也因守持不杀戒,才得以慢慢增长寿命,有修行解脱的机缘。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说过:“饮食当知量,谓具四法,非太少食,非太多食,相宜消化而食,非染污心中量食”。即是说饮食应该知量,不要吃太少,也不能吃多,身体能消化多少就吃多少,且应该以清净心应量而食。


在世间,中医也有句老话: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这句话很有道理。古今中外,能够延年益寿的办法就一种,叫“低热量膳食”,说白了就是七八分饱。


在《中南海健康报告》中,美国科学家做过实验,100只猴子随它吃饱,另外100只七八分饱,定量供应。结果随便吃的100只10年下来, 胖猴多,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压多,100只死了50只;另外100只吃七八分饱的,苗条、健康,精神好很多,很少生病。所以,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04

断除贪食的方法

根据《俱舍论》的方法,首先我们知道对饮食的执著是一种贪欲,它既属于见道所断,也属于修道所断。对应见断的断法有三种,即:“由以遍知所缘境,真实灭尽彼能缘,以及断除所缘境”


其一,以彻底了知所缘而断除。《释量论》中说:以如实了知外境不存在而断除烦恼。《入中论》中说:“若离所取无能取。”因此,不仅小乘,中观与唯识也说,以了知所缘境即可断除烦恼。


何谓“了知所缘”?比如苦谛中的常乐我净,若真正了知其本体为无常、苦、空、无我时,即已真正了知所缘境。如关于饮食,要了知饮食是一种贪欲,而贪欲是堕为饿鬼的因,我们就要主动减少对饮食的贪执。正如益西堪布讲过的,无论什么食物经过人的身体,出来都一样,成了厕所里的不净粪。当时的听众都笑了,这实在是明明白白、简简单单得可以让人断食贪的真理!


其次是灭除能缘,也就是说从所取、能取的角度来说,能缘的心断除,则所缘或者烦恼不会存在,如同一棵树的树根和枝叶,树根断除则树枝、树叶根本不会存在。若已彻底断除贪求饮食之心,则无论在怎样美味丰富的饮食面前,都不会有所动。


其三,断除所缘境而断除。断除主要是指断除再度颠倒执著。再度颠倒执著,是指戒禁取见、见取见等,再度去缘怀疑、无明、邪见等有境产生执著,能缘的无明、怀疑等作为再度执著的所缘对境,如果断除这样的所缘对境,则再度颠倒执著完全可以断除。若能断除对所缘境饮食的贪著,则自然能断除再度颠倒。



05

如何轻松合理健康守戒

接下来结合自身体验和洪教授的养生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及世间理论支持,阐述如何轻松合理守戒。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教授通过医疗实践,总结出这四句话十六个字,如此行持,能使高血压减少55%,脑中风、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正如《俱舍论》中讲的后天的长养生,通过饮食等调理,也可改善身体状况。


1. 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总结为两句话,十个字:分别为“一、二、三、四、五”,和“红、黄、绿、白、黑”。

“一”是每天喝一袋牛奶、酸奶或两袋豆浆,这样每人每天所需的钙就够了。

“二”是女性每天4-6两主食,多出的营养只能增肥。还有一句话,养生是“饭前喝汤,苗条健康”。广东人就是最好的例子,饭前喝汤可使食欲中枢兴奋,食量自动减少1/3。这也和佛陀要求我们的半饭半羹不谋而合。

“三”是三份高蛋白。二两豆腐或者半两黄豆就可以代替1-2两荤食的蛋白质。多了反而增加肾脏负担,造成肠道毒素太多。

“四”是四句话。即“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粗细粮搭配,让人产生饱腹感,一个礼拜吃三四次玉米面、红薯等就可以了。

“五”就是500克蔬菜和水果。


红、黄、绿、白、黑正好符合中医“五色五味入五脏”的基本理论。其实每种食物或多或少,都含有人体所需的六大类营养物质,换着吃就可以做到营养均衡了。佛法说的习气,对不同食物有偏好,也是修行人要断除的。


2. 适量运动

走路是现在世界上公认的最好的运动。我们平时多转山、转塔、转坛城,不仅积善业,还能减少内脏多余食物的堆积,一举两得!


3. 戒烟限酒

烟酒都是堕恶趣的因。从世间角度来说,对自他都有严重过患,想断的话只要意志坚定,怎样都可以通过锻炼等方法断掉。


4. 心理平衡

北京玉渊潭公园里有2000多人的癌症患者俱乐部,很多被医院判定癌症晚期患者,都活了十几甚至20多年,虽然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五花八门,有两条一样:一是心胸开阔,性格随和,心地善良。如佛法所说的断恶行善,现世得福报;二是没有懒惰,要么爱劳动,要么爱运动,即佛法解释的勤奋积福报。


中医还强调情绪波动危害健康甚至生命,即佛法总结的贪嗔痴三缚,是堕恶趣的因。古代名医有很多不开药方,仅凭一个动作或者一句话使病人心开意解,无药而愈治疗情志病的案例。正如上师直指我们的缺点,令人有时惭愧,有时捧腹,而在以后的修行中可以尽量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所以我们修行人通过受戒、发愿这种无表色,在心中立下誓言,即便不能像那些大德一样吃糠咽菜,宁死不过午食,若能做到合理膳食,坚持慈悲正信,一定也能坚守戒律。


另有“八珍汤”送服,更符合我们佛法的对治方法——“慈爱心1片,好肚肠2寸,正气3分,宽容4钱,孝顺常在,老实适量,奉献不拘,回报不求。”


慈爱心和奉献,就如我们每天必修的菩提心和慈悲心;正气、宽容、孝顺、老实,都是世间和出世间应具备的正知正念,是自利利他、消业积福的善法。


“把这八味药放在‘宽心锅’里炒……‘公平钵’里研,和气汤送下,早晚分服。可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物我两忘,荣辱不惊。”


就如我们每天行持的三殊胜,早起发心,中间正行,晚间忏悔回向。由断贪欲,持戒律等善法,产生闻思修慧和禅定,最后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所以佛法不离世间觉,凡夫都能做到意识反作用于身体,更何况我们这些修习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呢?



结语


综上所述,对饮食的贪执是修行人的障碍之一,故而务必应断除之。同时,为保存这个暇满人身,更好地闻思修行,通过合理健康的饮食,也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轻松守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