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103 | 大乘佛子既要修学六度,也需要学习它 Back

大圆满心性休息103 | 大乘佛子既要修学六度,也需要学习它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6-09


传讲时间:2016. 4 .14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继续讲《心性休息》,前面讲了愿菩提心的守法,下面讲行菩提心的守法。

丙二、行菩提心之守法:




利他胜过于自利,故当主要行利他,
此乃菩萨之学处,若成利他可开许,
身语不善实为善,意三永无开许时。
佛说求自寂乐善,亦成菩萨之堕罪,
若他有利行不善,亦为善法当学之。





“利他胜过于自利,”利他实际上胜过利己。在菩萨戒当中,大乘佛子行持利他非常重要,比自利还重要。

“故当主要行利他,此乃菩萨之学处,”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菩萨主要行持利他的事业,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事业。这就是菩萨的学处、菩萨的戒律。

有些人说:“我现在受了菩萨戒,要开始做什么事情?菩萨戒是什么?”就是要利他,利他就是菩萨戒,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更重要的了。

“若成利他可开许,身语不善实为善,”如果成为利他的话,就可以开许身体和语言的七种不善业。

本来杀生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真正能超度所杀的众生,而且没有超度的话,他造的业会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菩萨就可以杀其他的众生,就像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一样。

偷盗,如果是利益众生也可以开许。比如说有些人很吝啬,那就可以拿他们家里的一些东西来供养三宝或做布施,当然不能有自私心。我们有些人也说:“我要偷偷地把父亲的钱拿一部分,母亲的钱拿一部分,拿去放生,他们也不知道。”这也不算犯盗戒,而是真正的利益众生。

邪淫也好,其他的不净行也好,如果知道对众生真正有利,也有开许的时候,就像星宿婆罗门的公案一样。

妄语,本来是不能说的,但是如果对众生真的有利,也可以开许。比如一个众生马上要被杀了,你就可以通过说妄语来救它,跟追杀它的人说“没有看到”,这也是开许的。

离间语,本来是不能说的,但是你看到某个人跟另外一个人同流合污,结果不会很好,你通过离间语让他们把关系搞僵或者是使他们分开,这样也是可以的。

恶语,本来菩萨不能恶语中伤别人,但是如果这个众生难以调化,用寂静、温和的语言实在没办法使之调柔,就可以用一些粗语、恶语来谩骂他,从此以后他会趋入正道。

绮语,本来菩萨不允许说无稽之谈,但是如果你觉得需要先跟这些众生多聊一下,然后他们才能慢慢趋入正道的话,说绮语也可以开许。我们为了度化身边的人,有时候跟他一起看电影,跟他说一些贪嗔痴方面的无聊话题,然后慢慢让他趋入正法,这也是允许的。

总之,身体的三种不善业、语言的四种不善业,这七种业在真正对众生有利的情况下可以开许。

“意三永无开许时。”而贪心、嗔心、邪见,心上的这三种不善业永远也没有开许的时候。

有些人说,在利他的情况下,这三种业也可以开许,比如文殊菩萨生了邪见而入于外道当中,还说了释迦佛的过失等。无垢光尊者回答说,其实文殊菩萨只是在显现上说释尊的过失,是在外道当中如此示现而已,实际上他并没有生邪见,还经常讲三宝的功德。所以,贪心、嗔心、邪见这三种业实际上没有开许的时候。

因此我们要知道,在大乘菩萨戒当中,如果真正是利益众生,身语的不善业有特殊开许,而贪嗔痴没有开许。

贪嗔痴罪业的轻重,在大小乘中还是有差别的。在别解脱戒当中,以贪心而犯戒是最严重的;而在《大宝积经》中说,对大乘行人来讲,以贪心而犯戒不算是犯,以嗔心而犯戒是最严重的。

拓展内容

《大宝积经》:“尔时世尊告优波离言。若诸菩萨修行大乘如恒沙劫。贪心相应而犯戒者。其罪尚轻。若一瞋心而犯于戒。其罪甚重。何以故。因贪犯戒摄受众生。因瞋犯戒弃舍众生。优波离。所有诸结能摄众生。菩萨于此不应生畏。所有诸结能舍众生。菩萨于此应生怖畏。优波离。如佛所说。贪欲难舍为过微细。瞋恚易舍为过麤重。痴难舍离过复麤重。优波离。于烦恼中。若难舍离小犯之罪。是诸菩萨应当堪忍。若易舍离大犯之罪。如是烦恼。乃至梦中不应忍受。以是义故。大乘之人因贪犯戒。我说是人不名为犯。因瞋犯戒为大犯戒。名大过患。名大堕落。于佛法中是大留难。”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以贪心犯戒是不会害众生的,它是摄受众生的一种方法,比如说你喜欢一个人或者对他产生贪念,实际上没有多么大的过失;而以嗔恨心所犯的罪业非常严重,因为你舍弃了众生、远离了众生。所以,在大乘菩萨戒当中,一定要远离嗔恨心。

因此一般来讲,在别解脱戒当中着重遮止贪心;在大乘的显宗当中着重遮止嗔心;在密宗当中,没有被方便、智慧摄持时,以无明所犯的罪业是最严重的,所以着重遮止痴心。贪嗔痴在三乘当中也有不同的对治方法。

所以我们在学这部论的时候,要知道身语意的不善业哪些有开许,哪些没有开许。

“佛说求自寂乐善,亦成菩萨之堕罪,”按照大乘佛教所讲,我们只求自己的安乐和解脱其实是菩萨的堕罪。比如说,我要一心一意地修行,想自己往生极乐世界,在大乘菩萨戒当中,这实际上是一种堕罪,并不是很好的。所以,只寻求自利并不是很合理。

《优婆塞戒经》中也讲:“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者乃名自利。”我以前在一次大学演讲中好像引用过这个教证,在学院里好像没有讲过。我觉得这个教证与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的讲法非常相同,法王在《胜利道歌》中说:你如果想获得自利的话,就先帮助别人,暂时利他是长久自利的最好窍诀。而《优婆塞戒经》中也说,真正的利他就是究竟的自利——菩萨的真实利益就是利益他众。因此,利他就是自利的最好方式。所以颂词中讲,求自己寂乐是菩萨的堕罪。

拓展内容

《胜利道歌》:“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若他有利行不善,亦为善法当学之。”如果真正对众生有利益,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是行持不善,但实际上也是行持善法,因为心善无有任何罪过。

所以,表面上看是罪过的某些行为,实际上可能是善法。有些人问:“《正法念处经》中讲,杀一个众生就要堕入地狱一中劫,那为什么说‘以善心杀生是善法’呢?”对此,无垢光尊者在《大车疏》中也有回答:“佛陀根据不同众生的意乐、根基、所处环境等,有时将多说为一,有时将一说为多,有时说确定,有时说不确定,其中有了义、不了义、密意等不同说法。”后面也会讲到这些。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懂得守护行菩提心的方法。

此外,失毁愿菩提心的因有什么呢?一是懈怠,认为度化众生非常困难,我没办法度化;二是怯懦,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没办法利益众生”;三是趋入其他宗教,或者根本不学了。

一旦失坏了愿菩提心,用什么方法来恢复呢?不同论师讲了不同的方法。有些论师说,要在佛像、佛经、佛塔三宝所依等前忏悔;有些论师认为,要观想在虚空藏菩萨面前忏悔,这跟《三戒论》中讲的一样;最上等、最好的恢复方法是安住于空性,这是对空性有所了悟的上根者的忏悔方法,即在空性中入定而恢复菩萨戒。

《大车疏》中有很好的教证,道友们课后一定要看一看,因为受了大乘菩萨戒之后,一定要懂得其中的甚深意义,我在这里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将《大车疏》中的所有内容一一讲完。

下面讲,发心者有三种。

乙九、修者补特伽罗之次第:




经说佛子有三种:犹如国王之菩萨,
欲自解脱后度众;犹如舟子之菩萨,
欲自与众同解脱;犹如牧童之菩萨,
欲度众后自寂灭。依次三十三大劫,
七劫三劫得解脱,即是根基之次第。





“经说佛子有三种:”我们在《前行》等经论中也讲过,菩萨可以分为三种。

“犹如国王之菩萨,欲自解脱后度众;”第一种是国王般发心的菩萨,他想自己先获得解脱,然后再度众生,就像弥勒菩萨那样。

“犹如舟子之菩萨,欲自与众同解脱;”第二种是舟子般发心的菩萨,他希望自己和众生同时获得解脱,就像划船的人和同船的人一起过海一样。

“犹如牧童之菩萨,欲度众后自寂灭。”第三种是牧童般发心的菩萨,牧童就是放牧的人,他让自己吆的牲口走在前面,先度过难关,自己在后面护着,就像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发心。

“依次三十三大劫,七劫三劫得解脱,即是根基之次第。”这三种菩萨获得解脱的时间也不同,国王般发心的菩萨需要三十三个阿僧祇劫,舟子般发心的菩萨需要七个阿僧祇劫,牧童般发心的菩萨(如文殊菩萨)需要三个阿僧祇劫。

当然,我们以前在不同的经论当中也讲过,是不是真正需要那么长时间才能解脱呢?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其实也可以积累非常多的圆满的资粮,所以不一定需要整整三个阿僧祇劫等。

就像《三休息》中引用的教证所说,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以后,如果想成佛,在七日当中也能成佛,《中般若经》中也有这个教证。另外,无垢光尊者根据众生分别念的不同,对于“三个阿僧祇劫”在其他论典当中也有不同说法,如果发心的力量特别强,那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也可以成就。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般若二万颂》中云:“获得现见诸法清净法眼之大菩萨,若欲求正果,则七日亦可现前无上菩提圆满佛果。”


《大智度论》中说,弗沙佛出世时想度化一个菩萨,当时刚好有释迦菩萨和弥勒菩萨这两位菩萨,他用智慧观察:“我到底度哪一个呢?”可能他当时的要求是只度一个。后来他发现,弥勒菩萨的自相续已经成熟了,但是他所度化的众生还没有成熟;而释迦菩萨的自相续还没有成熟,但是由于他非常努力,他的所化众生都已经成熟了。于是弗沙佛就选择了释迦菩萨,对他进行摄持。

后来,释迦菩萨就赞颂佛陀的功德,“天上天下无如佛……”这个偈颂,实际上就是佛陀因地赞叹弗沙佛时所说。后来,释迦菩萨圆满了九大劫的资粮,比弥勒菩萨提前很多劫成佛。

所以,在因缘具足的时候,哪怕短短时间的发心也能积累众多资粮;在因缘成熟的时候,即使你自己的相续还没有成熟,但是你的利他心特别强烈的话,你对别人也是有帮助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些法师和辅导员,他自己学得还不算特别高,自相续并没有成熟,不像已经学了十多年、二十多年的老学员那样,但是他的利他心确实特别特别强烈,因此他所辅导的、他所带的众生就非常成熟。

有些人自己觉得:“啊,我已经学了很多年了,你们还没有学佛的时候我都已经出家多年了。”还有些人经常这样讲:“你们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我都已经变成大比丘了,你知不知道啊?”他们认为只要时间长就非常好,就像老古董一样。但是,如果你的相续没有成熟,即使是一百岁的比丘,也不一定能度化众生。

而有些人虽然学的时间很短,但是因为他没有自私自利心,完全是一种特别强烈的利他心,这样的话,他也能利益到别人。旁边的人一般也都比较聪明,知道他是发自内心想帮助他们,还是有别的目的。以真正利他心所引发的语言都是有利的,有些人就这样一边自己学习,一边帮助别人,就像释迦菩萨一样,在自己还没有成熟的时候,以强烈利他心的加持和功德力,也可以成熟其他众生。

所以,根据众生的愿力和心力,“三个阿僧祇劫”也有不同的意义。无著菩萨在《摄大乘论》中讲到:“有善根愿力,心坚进增上,三种阿僧祇,说正行成就。”意思就是说,因为众生的善根、发愿力、心的坚强力、精进增上力(“增上”在藏文当中相当于“旺给”,意为“以这个力量、以这个不同”)的不同,也有以三种阿僧祇劫而成就的。有些人是很早很早、很快很快就成就了。

在我们学院当中也是一样,有些人待了很多年,但是最后让我很失望。并不是因为前一段时间没有人发心我就失望了,后来他们都愿意出来报名,但是已经没有机会了,缘起已经破了,没有了。一般来讲,聪明的人首先自己醒过来好一点。

有些人虽然学修时间很长,但确实不一定能利益众生;有些人学修时间很短,但是相续已有一定的成熟。所以,虽然有时候不得不以时间来分,但是特殊情况下,对于表面上感觉比较不错的人也有特殊安排——有些人最后还是比较不错的,而有些人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吧,也不一定是所想象的那样。

以上讲了三种不同的成就。

乙十(修学如来行之方式)分二:一、略说;二、广说六度之自性。
丙一、略说:




诸佛子众学一切,主要学六波罗蜜。






“诸佛子众学一切,”作为大乘佛教徒,对于一切知识都要学。
《大车疏》在前面引用偈颂说,我们要学十种明(十种学科)或者是五种明(五种学科)。原来法王如意宝将学院取名为“喇荣五明佛学院”,也是因为当时学院的整体教学设计中有工巧明、医方明、内明、因明和声明这五种学科。后来,很多地方出现了不同的“五明佛学院”,因为一个名称也有很多人在用,但有些可能没有五明,有些可能会有。

不管怎么样,我们作为大乘佛子,如果自己的智力和精进力能跟上的话,应该多学一些。比如医学方面,现在很多人好像都比较懂,谁碰到我都给我讲一些营养学,最后我都累得不行了,“这个吃不得,那个喝不得……”,每个人都要给我上一堂医学课,好像他们都变成了医生,但是看起来,他们自己的身体也不怎么好。(众笑)

工巧明,现在的各种科学技术可以包括其中;因明,比如现在所谓的逻辑学、推理等;内明是以佛教为主的学科;声明学,研究世界各种语言文字、沟通的工具,属于语言学和文学方面。

“主要学六波罗蜜。”作为大乘佛子,最主要学习的是什么呢?就是大乘的六波罗蜜多。

我们学院是“五明”佛学院,所以五明都要学;但更重要的是,佛学院要以五明当中的佛学为主,学习佛学当中的显宗、密宗,并且以六波罗蜜多为主——“那是自然的”,我们应该这样学习。

其实,我们佛教徒最好要懂一些知识,包括21世纪的科技、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学问,还有你们以前学过的专业知识。虽然你是出家身份,但是电脑、网络等很多方面的技术和知识完全可以用得上,所以我很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以前学过的知识。

《大乘经庄严论》中说:“菩萨应该学习五种明,如果没有通达五明,遍知的果位就不能得到。所以,为了制伏、摄受其他众生以及自己达到遍知果位,一定要学习一切明、一切知识。”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经庄严论》中云:“若未通五明,不得佛果故,为制服摄他,自知而学之。”


佛教徒要跟上时代


有些佛教徒比较专注,除了念佛以外,什么都看不惯,什么知识都不去学,这有点儿可惜。我去的地方比较多,可能看得比较杂了,很多人也许看不惯我,但不管怎么样,这是我的思想和观点:我们最主要的是学习六波罗蜜多,这个很重要,没有什么说的;但是与此同时,世间的很多知识我们也要学。

到了今天,19世纪、20世纪的思想、观念以及人们的穿着等很多方面都已经完全改变了,如果我们佛教徒不能跟上时代——时代的语言、时代的习惯、时代的思维方式,我们就是非常落后和将被淘汰的一个群体。

因此,我们要根据世间的情况,走一步看十步,先看看前方的路是怎么样的,身边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然后再让自己去适应这些情况。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这个时代当中所有的人,但是我们要改变一部分人,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空间和所化众生。

关于六波罗蜜多的作用、本体和功德,在《大车疏》中讲得很清楚,作为大乘学子,大家应该都会懂的,这个没有什么说的。

更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懂得这个时代人们的心态。《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中说,众生的心和行为非常难以测度,所以,作为智者的菩萨要以最大的无边的精进,学习净化众生的方法。

拓展内容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有情心行既难量,智者应生大精进,悟于无量有情性,不滞于生及不生,能以无边精进心,常习度生诸净法。”


我觉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众生的心和行为确实是不可思议、无边无际的。那么,我们就要多学习一下众生的习惯、习性、习气和毛病是什么样的,然后才可以根据不同众生的心态对症下药,进而能够度化众生、帮助到他人。能帮助到他人实际上就是菩萨的自利,除此之外,菩萨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了;如果菩萨做不到这一点,那他毕业以后就已经失业了,这样也不太好。

总之,菩萨主要学习六波罗蜜多,而六波罗蜜多中最根本的就是利益众生。当然在此之前,我们要懂得这个时代的状况。

看到学佛的群体当中有很多年轻人,我确实很欢喜,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的确有一点希望。我并不是说看到老年人就没有希望,但我们这一代人不知道还能活多长时间,谁也确定不了;比较而言,年轻人更有活力,而且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那些知识已经在心里根深蒂固了,因此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当中,以不同的方法去利益众生,这一点是会实现的。

对于其他的事情,我们也没有什么多想的。比如说我明天要离开世间的话,对于世间所有的兴盛与衰败、得与失都不会在意,因为这些都是无常的、不定的,没有什么可信的,也并不可靠。唯一想的是,这样的大乘佛法如果能在世间长久存在,应该能让很多众生在今生获得心灵的快乐,并且生生世世也得到利益。

以前在生活当中非常艰难、痛苦的人,享用了佛教的甘露妙法以后,生活就很自在、很充实,无论遇到什么环境、什么状况,他都可以面对,这就是佛法所带来的今生的利益。那么,来世乃至生生世世的利益就更加不言而喻了。这些是令我们最欣慰、最高兴的事情。


颂词背诵打卡


利他胜过于自利,故当主要行利他,

此乃菩萨之学处,若成利他可开许,

身语不善实为善,意三永无开许时。

佛说求自寂乐善,亦成菩萨之堕罪,

若他有利行不善,亦为善法当学之。

经说佛子有三种:犹如国王之菩萨,

欲自解脱后度众;犹如舟子之菩萨,

欲自与众同解脱;犹如牧童之菩萨,

欲度众后自寂灭。依次三十三大劫,

七劫三劫得解脱,即是根基之次第。

诸佛子众学一切,主要学六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