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道用 11 | 以强烈的、持续的欢喜心,爱上痛苦吧!
第十一课
堪布传讲
今天先念华智仁波切的《自我教言》的传承,可能过一段时间,我们的堪布堪姆们如果讲的话有些可能没有这个传承。我以前好像讲过一遍,但这个教言很殊胜,也很实用。学了以后也应该明白的。有些人以前学过,但是可能中间忘了,教言是要经常提醒自己,趁此机会,再次学一下应该很好的。
上师念诵《自我教言》藏文传承(4分钟左右)。
这个内容很短,不需要学一个礼拜吧,大概一两节课就讲完了。刚才堪布堪姆们说需要四、五堂课,你看我只要四五分钟分钟就念完了。
华智仁波切在后面也说了,这是不能随便给别人传的,是非常甚深的窍诀。
如此窍诀尚众多,总之时时刻刻中,自观自己极为要,世出世法亦如此。如是略说之教言,无垢智慧瑜伽士,为调自心而宣说,极为甚深当修持。
痛苦道用法分两种:1、依世俗而道用;2、依胜义而道用。快乐道用法分两种:1、依世俗而道用;2、依胜义而道用。
今天我们继续讲苦乐转为道用法。
苦乐转为道用法,它是讲苦转为道用法、乐转为道用法,分两个方面。苦转为道用法就是世俗当中的苦转为道用、胜义当中的苦转为道用。乐也是一样,分为世俗中的乐转为道用、胜义中的乐转为道用。
我们正在讲,世俗当中苦转为道用。那么世俗当中的苦怎么转为道用呢?前面也讲了,痛苦对每个人来讲大家都不喜欢。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是凡夫人喜欢苦的人很少吧!至少我们周围所见所闻的,或者众所周知的人当中,特别喜欢苦的人可能比较少,“我特别向往痛苦”,可能这样的人很少,“我希望感受痛苦”,如果来了一个痛苦又特别害怕。
其实痛苦在轮回当中接连不断的,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的。大海的波浪一个波浪来了,另一个波浪又紧紧跟随着,此起彼伏的,它不会有间断的情况。所以在人世间当中,很多人认为“希望我的苦永远结束,我永远都是快快乐乐的。”这是很多凡夫人本有的一种想法,但能不能实现呢?可以说,从古到今,应该是没有的。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时看古代的历史,不管是东方的历史还是西方的历史,看他们当时描写生活的一些文章或者一些书,这个时候深深地感觉得到,其实300年前、500年前、1000年前的人们,也是希望离开痛苦、获得快乐。可是真正能实现的也许可能除了极个别的一些菩萨、修行比较好的人以外,也是比较罕见的。
所以,这样的窍诀,也许对在座的各位来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吧!以前也许没有见过这样的法,这也许对你来讲是一种新的修行吧?有的人学佛可能很多年了,当然讲到密法的时候,对于苦、乐“直接观它的本面的时候,当下消失,或者把它变成了一种空乐无二的智慧。”这种情况经常有的,这样的道理我们也经常遇到过。
但是在显宗当中、在世俗当中,所有的痛苦变成修行的顺缘。不但变成修行的顺缘,而且这种痛苦不需要遮止它,出现痛苦时我要欣然接受,非常欢喜的,“哇,痛苦来了,太开心了!我今天痛苦又来了,我的福报真的很大,呵呵……”
有些修行人问:“你昨晚上睡得好不好?”如果回答:“睡得不好。”你会说:“啊,你怎么了?”以后要说:“啊,太开心了,你很棒!”
问:“你最近心情怎么样?”,“我最近心情不好。”“啊,太好了!”我们以后对待痛苦应该用另一种方式讲。问:“你最近身体怎么样?”说:“我最近身体很好。”如果说身体好的话:“哎呀,这样就没有意思了,你修行的机会很少。”然后说我身体不好,“哎呀,太好了、太好了,三宝加持,你的身体永远不要好了。”呵呵……这样的话我们可能有点接受不了,但是真正修行好的人会这样的。他跟我们的世俗法的传统规则,或者我们的习俗有点相反的味道,这样还是很有意义的,很好的。
因为我们一直想按照传统式的、大多数人的心理方式,“希望我快乐”的话,好像快乐越追求越遥远,就像小孩子追彩虹一样的。如果痛苦降临时越害怕,它就越不放过你;如果“痛苦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来就来吧,你有什么本事,来吧!”这样的话,好像痛苦就羞怯了,它有点不敢亲近你。那个时候,鬼神、邪魔外道这些也不轻易对你乘机加害。这些方面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接受,也许对你的人生当中确实有帮助的。即便没有帮助,如果我们懂得了这些道理,也不会有任何的损害。
我想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还是要多种修行的法要试探。有一种法对你的相续不太适应的话,另一种法也许对你特别地相应。这样的话,以后把它当作自己的本尊一样的,法当中也是有一个窍诀法。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以前去西方的留学生,他们看了这个苦乐法,最后他们说:“我们几个人一致觉得这部法特别好,尤其是从西方的文字上了解,特别相应对治自己的烦恼,我们以后把这个法本当作本尊一样,经常带在身上。”
我想在座的各位得到这个传承和法要之后,如果以后把它当作自己的像课诵一样的,过两天看一下。经常把里面的内容全部不仅在字句上掌握得很好,更重要的是把它的内容融汇贯通的话,也许对你的人生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别人没办法面对的一些痛苦,对你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小的一件事情。
我想,我们修行人得到的,跟一般常人无法得到的窍诀,这才是窍诀。如果常人都得的到的,我们也得的到的,也不一定是窍诀。如果常人能做得到的,我们反而做不到的话,那我们应该非常惭愧的。我们学了那么长时间,而且得到的法比世间很多人更多的一些窍诀或者甚深的要诀,可是当我们烦恼降临的时候,我们一点面对的能力和勇气都没有的话,那学和不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种下了善根而已,在作用上起不到什么法的力量。这一点,我想大家应该是清楚的。
昨天讲到,痛苦转为道用法,平常我们要找到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对自己的心理比较相应的法,一定要修,而且这个法一定要修得比较纯熟,如果对它的词句也不了知、内容也不了知的话,到时候也用不上的。如果你对这个法特别熟悉,就像有些人对菩提心很有感觉,然后他自己在生活当中经常修菩提心,那你遇到困难时马上可以观菩提心;有的人经常修出离心,如果平时对出离心的所有修法都是了如指掌,到用的时候也特别容易。自己特别熟悉的法,结合修的话非常好。
出现痛苦的时候,比如你生病或者亲人死去了,这种痛苦转为什么呢?转为行善的助伴,它不成违缘。因为这个原因让你退失信心,让你一蹶不振,不是这样的。它会变成一个修行的顺缘,对你的修行没有造成违缘,而且变成一个顺缘,这样足不足够呢?这个还不足够。那还要怎么样呢?
这个还是比较难的。因为你这样的痛苦,比如你生病了,它变成一个修行的顺缘还不足够的,那需要什么呢?你先要认识这种痛苦转为道用的道理,你完全熟悉、明白。明白以后,依靠它而引起非常强烈的欢喜心,这种欢喜心不是偶尔产生。比如今天我病得很严重,这个病没有变成我修行的道障。不但没有变成修行的障碍,而且让我更加欢喜。“啊,我今天生病了,真的很欢喜,”这种欢喜并不是很微弱的,应该是很强烈的。“啊,太开心了!”就像有些人放假了,遇到好吃的东西,分钱啊,这个时候有一种语言很难表达的、表情上一直特别快乐的、一种强烈的欢喜心。
而且这种欢喜心并不是偶尔的,今天有一个、明天荡然无存,不是这样的。它是一种持续的、稳固的,这是很重要的。当然对于从来没有修行过的人来讲有点难,你没有遇到痛苦的时候,理论上讲没有问题的,但是真正有一个痛苦降临到你的头上的时候,你不但不欢喜,甚至可能连将它转为道用的能力和勇气都没有。“哎呀,我为什么这样呢?”马上你的整个表情和语言很多都垮下来了,一般凡夫人、常人是这样的。但如果真的对这些大乘修行法门特别熟悉的人来讲,当他遇到痛苦的时候他就特别地欢喜。
以前藏地的无著菩萨,他的传记当中,在一段时间里梦中的善念和境界都消失了,后来他生病了,因为病,他原来的境界恢复了。境界恢复以后他就更加地欢喜,更加地精进。就像前面讲的一样,作为智者来讲,他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经历对他来讲是修行的助缘,不仅是修行的助缘,而且他会更加地开心。因为大乘佛子一般很难得到违缘,一旦得到违缘的时候,他修行的机会就来了。
以前特殊年代的时候,藏传佛教中有些高僧大德关在监狱里面的时候,都会互相提醒“这次我们修痛苦转为道用的机会来了,你要好好修啊。”青海那边的一些高僧大德他们在当时批斗的时候,他说“今天别人批斗我的行为比密法的区分有寂还殊胜。”“区分有寂”是为了增加自己修行境界的一个特殊密法的行为,但是别人批斗你,专门批判、诽谤,(我小的时候经常看过)而且他们批斗的时候大多数的引起道理都不一定适合的,但故意加在你头上,你是如何如何的,而且他的行为也是非常糟糕的。但有些修行人,把批斗当成比“区分有寂”还要好的一种修行。
很多人提前没有修行准备的话,那欢喜心是没有的。但如果你有这方面的修炼,可能你的欢喜心会非常强烈、猛烈、持续稳固,会有这样的。
前面讲的,不但是苦转为道用,还要更加有欢喜心。我们在任何时候,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顺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不顺缘的时候,这时我们要知道:自己修行最殊胜的机缘已经到来,马上珍惜这种机会。
自己这样想:“这样的痛苦可能很多常人难以接受的,但对我来讲,来的痛苦越多,我就有更多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人天善趣的机会,还有解脱(从声闻缘觉到菩萨、到佛的解脱)的幸福快乐的最广大的一个助伴、最好的一个助伴,所以我仍然要以这种方式来修持。
表面上看,这些痛苦的形象是很粗暴的。你生病的话,谁都不愿意;你的亲人离开,现象上特别难以接受。表面上看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他是最欢喜之处,它还是很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应该喜欢痛苦,我们要爱上痛苦。“你要爱谁呢?”“我要爱痛苦。”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精神,应该这样欢喜。
有这样的说法,意思是什么呢?
人们经常有这样的说法,有一个叫“藏蔻”的药,应该是藏地的豆蔻还是什么,它比较辛辣,整个味道不是特别好受的。还有一种胡椒,和花椒比较相同的,经常在饭菜里加一些胡椒粉。当然有些地方不太喜欢,有些是喜欢花椒等其他的,胡椒的味道也是带有一点咸、辣,如果你直接享用的话,它并不是特别好接受。不管是藏蔻也好,胡椒也好,你直接去接受的话,尤其以前从来没有习惯的人,直接接受的话还是有点难的,又苦又辣。如果把它们配上什么呢?配上甘蔗,糖一样的甘甜的甘蔗,如果和甘蔗和在一起做成丸子,像饼干一样,这样的话人们都可以享用它,因为它的味道可能又甜又酸又辣。它起到什么作用呢?它可以排除我们身上的湿气,可以解毒,对肠胃的一些疾病,都会用藏蔻、胡椒这样的药。
所以,你直接吃比较难受,有时中药当中加一点糖和盐的话,这样比较好喝。我想咖啡也是这样的,咖啡如果直接喝的话很苦,尤其是一些美式咖啡、英式咖啡比较苦。然后你在里面加一点糖和牛奶,这样搅拌以后,“啊,好香啊。”其实这是一种习气,没有习惯的人喝咖啡,他们觉得“为什么有人喜欢它,这个味道也是特别怪的,说辣也不是,咸也不是,甜也好像没有的”,但是你已经习惯了、上瘾的话,这种非常奇怪的味道很多人是喜欢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世间当中人生的酸甜苦辣,有时人生当中发生的问题,确实悲欢离合,人生当中的滋味很难以接受的:又酸又辣又苦又甜又咸的,各种人生的味道。如果你与修行当中的,相当于糖一样的、香甜的味道合在一起的时候,刚开始时可能有点不习惯,然后慢慢的人生中发生的酸甜苦辣的味道,然后修行的甘美的糖味,二者结合在一起时,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这种味道你很容易接受,而且对你的身心是有帮助的,这个比喻确实也是很有意义的。
《中观宝鬘论》中也讲:“若王好施舍,威风众欢喜,如豆蔻胡椒,所包沙糖丸。”当时龙树菩萨对乐行王说,如果你乐施,喜欢布施,你的行为经常为众生作利益,那众生都会非常欢喜的,这种欢喜就像豆蔻、胡椒和沙糖包在一起的丸子一样。意思是什么呢?沙糖包起来的糖果,虽然形象有点苦辣,但实际上人们都可以接受。如果你是一个君主的话,对人们有帮助他人的行为,也有一些威风的、非常高尚的行为的话,虽然有些地方你显得有点粗暴,但大家都认为你这个君主特别优秀。
有些领导和负责人也是这样的,虽然有时说话批评令人难以接受,但有时他也乐于布施,真的很想帮助别人,这样的话总的来讲众人是欢喜的。这种比喻在龙猛菩萨的论著中是有的,这里也讲到,我们人生中什么酸的、辣的、苦的味道都要经历,但这些如果变成像中药丸一样的,然后你去享用的话,还是很好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世间也有这样的说法吧。虽然看起来是粗暴的,或者看起来形象是比较残酷的,但实际上它对你是有利的,如果有利的话,为了长久的利益,也不得不接受。
有时我们做开刀、做针灸,暂时对你来讲是很难接受的,但只要对你长期的健康有利的话,你还是会接受的。同样的道理,暂时这个苦对你的人生来讲还是很难接受的,它是比较残酷的,但如果我们真正与修行的妙药合在一起享用的话,对长远来讲,苦不仅不会害你,而且对你是有利的。
这样的教言,不知道有的道友之前有没有接受过,这可能对你也是新的一种尝试吧!就像我刚才讲的喝咖啡也好,吃巧克力也好,里面的元素不习惯的时候觉得很那个的。有一次和我的一个亲戚去成都吃饭,我点了一个苦瓜,他从来没有吃过,吃了一口说,“啊,好难吃!这是什么东西?”然后再过了几年以后,他特别喜欢吃苦瓜。我说“你原来不喜欢,现在怎么喜欢吃了?”他说现在好像感觉很好吃的。
我们人生的苦也是这样的,刚开始你要接受的时候特别难受,然后你慢慢地修习惯的话,可能甜的不一定喜欢,你就喜欢苦的。因为甜的话有时对三高等各方面不一定有利,尤其是糖尿病,甜的太多了不太好的。所以就像喜欢吃苦瓜一样,对人生当中的苦乐于接受的,这样的修行境界也许我们反而过得更有意义。
小编提示:善始善终,打卡回向,写出收获,送出礼物。(文字未定稿,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