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慧之法 >> 《定解宝灯论》讲记 第12课 Back

《定解宝灯论》讲记 第12课

智慧之法 智慧之法 2021-08-16


己二、如此则有诸宗皆成应成派之过:

实际上除了小乘宗派之外,大乘宗派也不一定通过了知一法空性就能了知一切法的空性,否则会有一切宗派都变成中观应成派的过失了。

如是一切唯识宗,

倘若无有所取境,

为何不证能取心?

按照对方的观点,唯识宗也应该进一步了知能取心无自性。

“如是一切唯识宗”,主要是讲随理唯识宗,如果他们能抉择到没有所取的外境色法,以此类推也能证悟能取的心识无自性。佛陀为了让对色法执著得很严重的众生逐渐趣入正道,宣讲了唯识无境的观点,即通过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了知一切外所取遍计色法都是没有的。一方面完全不存在,一方面都是能取心的自性,根本不存在一个所取的外境。以离一多因的理论破外境,通过六尘绕中尘的方式,最后把极微微尘也能抉择为空性;有时通过能取心作为种子显现一切万法的方式,了知所取的外境无自性;有时通过梦境的比喻,在梦境中显现的山河大地等一切色法,除了自己的心之外,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真实的外境。通过这些比喻和意义来让学者了知,一切所取境都是自己的心识,除此之外不存在别别他体的色法。依他起的心识是实有的,遍计所执性的色法是不存在的观点在随理唯识宗中做了详广地抉择。

按照对方的观点,如果知一法空性就能知一切万法空性,那么唯识宗已经了知了没有所取境,外面所取的色法是不存在的,按照推理来看,也应该进一步用观察外境的理论,返回头来再观察一下能取的心,这时就可以证悟能取心也是无自性的。为什么他们不通过观待的道理来了知能取心是无自性呢?所取和能取是互相观待的,如果有所取,就会有能取,现在没有所取,也应该没有能取。在中观宗看来,这并不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按理说唯识宗也应该通达才对。

还可以通过破微尘的方法来破心识,但是唯识宗说,这不行,因为微尘可以被几个微尘围绕集聚,但是刹那的心识没有集聚,一定是前一个刹那灭了之后,才产生第二个刹那,所以怎么用集聚来破斥呢?这是不合理的。他们不承许通过破微尘的理论可以破心识,在《量理宝藏论》等论典中曾经有这样的抉择。如果他们真正能够了知所取外境无自性就能推理一切能取无自性的话,那么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也没有必要广破唯识宗的唯识无境、自证、依他起成实的观点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能够抉择到能取心了,月称菩萨再破斥就成了多余的事情。但是实际上随理唯识宗没有真正了知能取心无自性,所以还需要应成派的观点去观察、抉择。所以从这方面安立,对方的观点是不一定的。

自宗的观点讲得很清楚,虽然从一切万法实相的角度来讲,一个法的空性就是万法的空性,这是等性的,但能抉择的有境存在不同的根性,不观待因缘、福德等因素是没办法安立一切众生都能如是了达的。

自续派以胜义谛,

无有之理于名言,

为何不证无自相?

再观察自续派的观点。自续派在胜义理论抉择万法时分二谛,在世俗谛当中存在万法的自相,胜义谛当中不存在。“自续派以胜义谛,无有之理”,“胜义谛,无有”就是世俗有、胜义无,所以胜义谛中一切万法都是不存在的,如果用这个道理去观察世俗谛中的名言,“为何不证无自相”?他也应该证悟世俗万法无自相。为什么会出现胜义中是空性的,世俗中是有的结论呢?为什么不能打破世俗谛中自相成实呢?前面讲到了对方的观点,就是第二种他宗,承许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他们在区别自续派和应成派的差别之处时,说应成派虽然也分二谛,但是应成派在抉择名言谛时,说这些名言谛无自相,而自续派承许名言谛当中的法是有自相的,所以应成派比自续派高。即便按照对方对应成派和自续派的解释,自续派也不应该不了知万法无自相,自续派也应该变成应成派,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能够了知胜义谛无自性,按照你的观点来讲,知一个法空能够知道一切万法空,所以把了知胜义谛的理论,反过来观察名言谛中所谓自相成立的法时,自续派的论师也应该证悟世俗的万法无自性。名言谛的万法是无自相的,既然能打破名言谛中的自相法,他也变成应成派了,应该证悟无自相。

是故依照汝观点,

一切均成应成派。

小乘宗派应该变成应成派,因为证悟了粗大法空性,再推理细微法也能知道。破掉有边,再推理无边也能破掉,最后成了小乘、唯识宗、自续派都能破四边。前面明显的小乘、唯识和自续派三派观点,按照你的观点,“一切均成应成派”,会有全都变成应成派的过失了。

字句当中隐藏的含义,注释里也提到了,比如外道的观点。数论外道承许二十五谛法时,神我和自性属于胜义谛是不空的法,然后其余二十三谛是幻化、空性,不存在的法。如果按照你的观点,了知一个法空性就能了知万法空性,那么数论外道了知了二十三谛法是幻化、假立的,他也应该了知神我、自性为空性,这样就不应该是外道了,应该变成能够抉择真实空性、我不存在的内道观点,再推下去就能变成应成派。知道一个法不存在,能够推知万法不存在的缘故,他就可以从破遍计到破俱生,然后破四边,最后成了应成派的观点,这样数论外道也应该变成应成派。

还有一些观点,像顺世外道,比如一般世俗人能够了知瓶中没有水,一切梦是假的,一切影子是不存在的,了知这些法是空性的,也应该推知一切万法是空性的,最后也应该变成应成派了。所以如果你的观点是能够了知一点点的空,就能了知所有的空性,不观待根性、因缘、能境的情况,一概而论,那么的的确确所有的宗派都有变成应成派的过失了。

我们再返回到这个主题,声闻缘觉虽然能够证悟人我空性,但是并不能顺理成章地通过理论的观察抉择,说他们了知粗大万法的空,就能了知一切细微法的空;能够了知圆满人无我空性,也能推理一切法无我空性。虽然万法都是空基不同空理相同,但是关键问题是推理者有没有能力真正地去抉择,这是必须要观察的。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如果再把这个推理方式,放在你们的观点上观察,也要出问题。你们说,声闻缘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证悟一个法就能证悟一切万法。我们说,你证悟了自宗的柱子以柱子不可空,柱子以实有空,或者你们分二谛的观点也没办法安立了。如果你们通过胜义理论来分析实有不存在,那么为什么不把这个理论放在你们的柱子上面观察呢?最后柱子、分二谛的观点都无法安立了。

因此必须要观待能境、根性,一概而论就会有诸如此类的过失。

下面还有一个过失:

声缘诋毁谤大乘,

此类现象岂能有?

如果一个法证悟空性,一切万法都证悟空性,就不会出现傲慢的声闻缘觉诽谤大乘非佛说的现象了。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诋毁佛法的情况。虽然外道、不信佛法的人会诋毁佛法,但是在佛教内部也出现了一些诋毁大乘的人。在古代主要是傲慢声缘,他们没有真正证悟空性,觉得不必证悟万法空性,而在大乘经典中又说五蕴、一切万法不存在。他觉得这些不是佛说的,而是佛涅槃之后,魔幻化的士夫造的论典,主要是为了毁坏佛法,就说大乘非佛说。弥勒菩萨在《庄严经论》、寂天菩萨在《智慧品》、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都破斥了这种观点,但是按照你的观点,是不需要这样破斥的,因为他们根本不会诽谤大乘。为什么呢?因为证一个法空性就能了知万法空性的缘故,所以不会诽谤大乘。这方面有两点理由。

第一,如果一个法证悟空性能够证悟一切万法空,在声闻的教典中,会明显地记载说,不单单人我不存在,法我也是不存在的;不单单粗大的五蕴不存在,细微的五蕴也不存在。像这样小乘都成了应成派,傲慢声闻也没有诽谤的基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诽谤的原因就是小乘的教典中,一切万法无自性的观点不明确,没有清楚地记载,只是大乘的教典中才会出现。如果这类观点出现在小乘自宗的教义中,他们看到这是自宗的观点,即便没有真正证悟空性,自己也不会诋毁,没有诋毁的根由。

第二,如果傲慢的声闻缘觉能够通达人无我空,因为他们自己的观点认为人我本来不存在,所以它应该是空的。如果能够了达人我不存在,就可以通过人我不存在去推理万法不存在,他也能够通达一切万法是空性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也不可能诽谤大乘。他应该变成应成派的缘故,所以应成派不会去诋毁自宗的。

声闻缘觉把人我和法我是彻底分开的。人我必须是缘五蕴而有的,如果要打破人我就必须要把粗大的五蕴打破,还要证悟粗大的空性。傲慢的声闻没有证悟粗大的五蕴是空性,但他以为自己已经证道了,还认为证道是不需要证悟法空,所以认为大乘不合理。

即便是从这个角度观察,他们把人我和法我截然分开之后,证悟了一个单独所谓的人我空性。如果他能够知道人我不存在,也能推理法我不存在,因为按照你的观点,如果了知一法的空性就能了知万法的空性,他们既然接受一切万法无自性的观点,那么为什么会诽谤大乘呢?既然不会诽谤大乘,那么其他祖师破斥他们的观点也不需要了。所以从这方面讲,也应该有一切宗派都变成应成派的过失。

己三、以教理阐明此理分二:一、示彼理证;二、以教证宣说。
庚一、示彼理证分五:一、因缘不全之理;二、以钝根而不决定;三、以理反驳;四、所证同等则不合理;五、若具善巧方便必定证悟之理。

通过五个侧面来阐明这个道理,说明对方一法证悟空性,一定会证悟万法空的观点不合理。

辛一、因缘不全之理: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是因缘不全。因缘不全的缘故,所以了知一法的空性不一定能够了知万法的空性。

是故一法之自性,

诸法虽皆为等性,

然内外缘未齐全,

期间不能证悟也。

虽然一个法的自性,也是一切万法的自性,一法和万法的自性都是等性的,但是从能境的角度来讲,内外因缘不齐全的缘故,在因缘没有完全齐全期间,没办法圆满证悟。

“期间不能证悟”讲到了因缘不全之理。我们可以从两个侧面分析:第一个是完全按照第二个问题的重点声闻缘觉来讲,第二个从广义的因缘不全来讲。

第一,从本论的主题,完全按照声闻缘觉的观点解释颂词。从实相的角度来讲,不管你证悟不证悟,佛出世不出世,反正一个法的自性就是一切万法的自性,一个法的空性就是万法的空性。虽然有法有很多差别,但是一切万法的法性、实相是没有很多差别的,完全都是大空性的本体,所以“是故一法之自性,诸法虽皆为等性”,这是从所境的角度来讲的。

“然内外缘未齐全”,声闻缘觉内外因缘不齐全期间,没办法证悟一切万法的大空性。此处提到的内外因缘是什么呢?外的因缘是指大乘的道场、大乘的善知识、大乘的环境不齐全是不行的。小乘的修行者主要是通过自己的业缘,所投生的地方是小乘教法比较兴盛的地方,依止的也是小乘的善知识,所处的环境都是在熏修极度厌离轮回的修法,他的上师善知识也是引导、鼓励他尽快从轮回中解脱。遇到的善知识是这样,善知识开示的教法也不是你要度化众生、要证悟一切万法空性。这是外面的因缘不齐全。

从内的因缘来讲,他们没有苏醒大乘种姓,也不想追求成佛的果位。有一些大乘的行者,虽然最初投入了小乘的门下,但是他内心的大悲心、大乘种姓是已经苏醒了的。所以他绝对不可能在小乘的道场中待很长时间。最初他会在里面学习一段时间,但是他的大乘种姓已经成熟的缘故,肯定会在很快时间中趣入大乘道,在很多印度祖师的公案中都是有记载。虽然他们暂时外缘不齐全,但是内缘齐全了,会很快趣入大乘。

此处外面的因缘不齐全,内在的因缘也是小乘种姓,非常愿意自己一个人解脱。虽然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但是也没办法证悟万法的空性。善知识也没有给他开示必须证悟万法空性,他也没有发起菩提心利益有情。发菩提心救度众生必须要追求法无我空,因为要利益有情,成菩萨成佛,必须要打破所知障,而打破所知障必须要抉择圆满的法无我空性,发菩提心和证悟法无我空性有一种必然的关联。而小乘没有想到要利益有情,只想自己从轮回当中解脱,所以他追求的也只是单纯的人我空性而已,在这种条件下怎么可能证悟一切万法无自性呢?比如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一切法性没有变化过,所有的众生生活在法性中,他为什么就不能证悟呢?因为他内外因缘都不具备,既不想证悟也没有修道,怎么可能证悟呢?

一切众生就是这么可怜,就这么可惜,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我们揣着这个法性的如意宝,一直流转在法性当中,但是就没办法证悟法性,这是一个很大的悲哀。尽管一切万法本来如此,法性从来没有变化,证悟也是这个,不证悟还是这个,但是众生不能证悟的原因就是内外因缘不齐全。

同样的道理,虽然一切万法的本性就是这样,但是小乘在内外因缘不齐全期间就不能证悟。这从第一个侧面来解释这个颂词,完全是按照小乘自宗来观察的。

第二,从广义的角度讲因缘不齐全,此处不一定按照小乘的观点来解释,可以按照所有没有证悟的人的条件,或者唯识宗等的观点来解释。一切万法的空性都是这样大等性,实相从来不变化,但是修行者的内外因缘不齐全期间无法证悟。比如入了大乘道的人虽然也有一些因缘,但是因缘不齐全,就是平时我们讲的资粮不圆满,因此没办法证悟。通过自己的业,没有遇到一个具相的上师,或者虽然遇到了上师,但是自己相续中条件缺乏,比如没有精进,相当的懒惰,有时利益有情的内在菩提心还没有成熟,或者相续的信心还不具备,里面的资粮没有成熟,这样都不行。

如果我们要证悟一切万法无自性,证悟“是故一法之自性,诸法虽皆为等性”的实相,首先外在的条件要具备。外在条件——道场、殊胜上师善知识,这些条件都已经具备了。关键问题在于,现在我们内的因缘有没有具备?虽然我们有因缘遇到上师善知识,但是有没有因缘在善知识这里得到最殊胜的法利,还要看自己相续中福报是否很深厚,罪障是否很浅薄。同样都有因缘遇到上师善知识,但是一部分道友很精进,或者慧根、信根都很突出,得到的法利就大;而有些人只是满足于混日子而已,反正这里不需要劳动,也不需要做事,一方面听点法,一方面心情好时学一学,不行就睡睡觉,就这样懒散地混下去。如果是这种心态,里面的因缘不齐全,你想要很快地证悟,通过睡觉成佛这个是不可能的,因缘不具备、资粮不圆满就没办法做到。

反正一切万法的本性就是这样,内外因缘都具备了,既精进又有信心,很快就可以现证一切万法的本性。如果放弃了大好的因缘,自己没有好好地努力,虽然一切万法的实相本来如此,但是自己眼睁睁地看着实相就是证悟不了。看到的柱子、天空等法,圣者说这些就是法界,一切都是胜义谛、空性,但是我们睁大眼睛去看的时候,就不是法界,而是显现、世俗、障碍、有法、烦恼的对境。法性是从来没有变化过的,圣者证悟之后,一切全是法界的游舞;凡夫没有证悟,一切都不是那么回事,怎么寻找也找不到。

只要内外因缘、资粮齐全了,你再看的时候,虽然还是这座山、这个人、这样的环境,但是内心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知了它的法性就是这样的。因此内外的因缘要齐全,不单单靠一个法,法是有,但是内心如果没有希求心、精进心,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不能证悟的,这就是关系到我们自己。把这个颂词对照自己的相续,为什么我们不能证悟?就是因为内外因缘还没有真正齐全。前面分析了,对我们而言外面的因缘完全有,但里面的因缘还是有所欠缺。

唯识宗也是一样的,他们虽然也是大乘的修行者,但是他的上师暂时宣讲的是唯识的修法,自己的根性也是只能接受到那个层次,内外因缘具备了一部分,没有完全齐全,所以这个时候他没办法证悟一切万法的空性。同样,自续派只能接受分开二谛去抉择一切万法实相的方式,对他来讲分开二谛的障碍无法打破,内外的因缘没有齐全,这时也没办法完全证悟。

对于应成派的观点,里面的因缘是成熟的,有智慧去接受,外面也有应成派的上师给他传法,这时内外因缘齐全,他就可以证悟。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证悟,有些人不能证悟呢?关键的问题在于内外因缘是否齐全,因缘一旦齐全了,一定会证悟的。因一旦圆满了,成了势力,果不让它显现都不可能。但如果因缘不齐全,天天想这个果,第二天早上一定要证悟法界,每天都这样想就变成了空想,因为因缘不齐全的缘故。所以一方面我们很迫切地想要成佛,另一个方面也应该迫切地找一找在所有证悟因缘中,我们到底缺少了什么?如果找到了缺少的地方,应该想方设法地弥补,这就是颂词带给我们的启发。

辛二、以钝根而不决定

第二个科判是通过利根和钝根的比较来说明的。利根者通过了知一法的自性,能了知万法的自性;钝根者了知一法的自性,不一定能够了知万法的自性。

一般而言利根者,

依靠自力可证悟,

钝根即证不确定,

终有一日必证悟。

“一般而言利根者,依靠自力可证悟”,一般来说,利根者的慧根很深、福报很强,所以通过自力就可以证悟一切万法的自性。“钝根即证不确定”,“即”就是立即、即刻的意思,钝根者立即证悟万法的自性是不确定的。为什么?因为根性决定了他不可能或者不确定马上证悟。虽然现在没办法证悟,但“终有一日必证悟”,最后他一定会证悟一切万法的圆满空性。

有时利根者和钝根者可以从智慧的侧面来分,利根者的智慧非常敏锐,钝根者的智慧很钝,怎么思考法义也理解不了,怎么记颂词也记不住。人和人之间有时是以慧根区别的,利根者看法本,一下就能看懂并记住,而且能够以举一反三的方式通达。有时是以信心来区分的,利根者信心大,钝根者信心弱。利根者具有强烈、真实信心的缘故,通过自己的信心可以证悟一切万法的自性。而钝根者信心弱的缘故,和法界就难以相应,相续当中存在不应该有的疑惑、障碍,一方面在祈祷,一方面又在怀疑:我祈祷、念咒能不能有作用?这样想得到加持就比较困难。

此处的利钝主要是从乘来区别的,利根者是指大乘,钝根者是指小乘。为什么大乘称之为利根者呢?因为本来就是苏醒的大乘种姓,他发心很宽广,能通过发大心的方式打开自己的心。一般的众生的心是封闭的,不会向众生开放,在利益众生的时候,首先把自我的利益放在考量的首位,我去利益众生,自己能够得到什么?如果对自己没有利益我就不做了,如果对我有利益就去做。有些人考虑的是帮助众生能不能得到钱,或者能不能得到名声地位。而有些人对这些没有兴趣,他觉得得不到钱无所谓,但他关心的是,我利益众生、发菩提心能得到什么功德、利益。所以没有真正苏醒种姓,没有发菩提心的一般人即便在利益众生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仍然是自己。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是想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利益,如果会损害我的利益,我就不做了。这不是打破自己封闭心的想法。

菩萨的菩提心对众生是完全开放的,我怎么样都无所谓,首先考虑到的就是众生,只要众生能够得到利益,自己方面的很多事情都不用考虑,这在心态上已经对众生开放了。而实际上如果你的心真正对众生开放了,什么都得不到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的心开放的越多,得到的越多。但是已经开放的人没有这样想,越不这样想,他得到的越多。一般众生的心对众生是封闭的,他想我这样做能得到什么呢?为了得到功德去传法、利益众生。实际上越想得到东西,得到的越少,越不想得到东西,反而得到的越多。法尔的道理就是这样的。

一个真正发起利他心的人,他对自己是不是能够得到利益,几乎不考虑,但是越不考虑,圆满资粮成佛的速度就越快,因为已经彻底把自己放下了。真正影响我们解脱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呢?就是这种自我的意识。你要趣入到菩萨道中,如果不打破这种“我爱”,那就还只是在大乘的边上徘徊而已,还没有真正的入道。什么时候你把“我爱”扔掉了,再不考虑了,就进入了大乘道。在《入行论》等很多的大乘教典中,把自私自利的我爱心直接比喻成毒食,它伤害的是大乘的慧命。如果我们还在斤斤计较这样做能够得到什么,还不是真正的大乘,真正修心修得很纯熟的时候,起心动念考虑的都是众生,根本就没有自我的立足之地。菩提心生起来以后哪里有自我的立足之地呢?一心一意考虑自己的菩萨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们要想一想自己的菩提心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如果连道理都不知道,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努力了,如果我们知道了整个菩萨道就是一个消灭我执的过程,就要想方设法地对治我执。在《修心七要》《入菩萨行论》等大乘经论中讲得非常透彻,我们修大乘时,这些可以作为一个参照,朝着这个目标去奋斗是非常正确的。否则一方面说我发了菩提心,一方面所作所为却都是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离大乘的道还差得很远很远。

前面说大乘修行人发了大乘菩提心,他的心是对所有众生开放的,而这种开放的心也能帮助他打破一切实执,这种开放的心态和万法的空性有一定的联系。如果你的心对自己有执著,没有开放就是一种实执,对实相来讲也是一种违背。大乘菩提心是纯粹放下自我的修法,虽然还不是完全证悟空性的放下,但是已经和空性实相相应了。

我们平时说空性是一种大等性,从某个层次来讲,菩提心也是一个等性的修法——自他是平等的。如果能够生起自他平等的心,这种自他平等的心和空性的自他平等的心有某种层次的相同。所以如果大悲心修到量,就很容易证悟空性。因为大悲心和大空性的平等都是一种不贪著的状态,而且在一心一意利益众生的强大善心推动下,非常容易帮助我们证悟一切万法的空性。

大乘的行者之所以称为利根者,慧根也很利,是因为有宽广的胸怀,自己的心完全开放接纳所有众生。如果他是真正上根利智的人,依靠自力就可以证悟,通过了知一法的空性,就能证悟一切万法的空性。

那么钝根呢?“钝根即证不确定”,小乘行者的自利心很强,虽然修行很精进,对佛陀很有信心,也修持清净的戒律等等,但是他的自利心太强了,起心动念都考虑到自己,最多考虑一下和自己有关的人,其他无量无边的众生根本不想。因为自利心很强的缘故,所以他的心对众生来讲是不开放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不属于利根者,在这样的心态下,也只能接受一些暂时的修法,比如人无我空性、打破烦恼障的修法而已,所以他属于钝根。钝根者能否马上证悟殊胜圆满的法性是不确定的,没办法证悟。虽然现在没有办法马上证悟,“终有一日必证悟”,总有一天他是会证悟的,因为毕竟已经踏上了修法之路。

在《广论》中也是讲过,实际上整个三乘最终来讲都是大乘,小乘的修法从某个层次上讲,都是证悟佛果的方便。大乘的修法是直接证悟佛果的方便,小乘的修法是间接证悟佛果的方便。什么叫间接呢?如果不放弃自爱的心,不打破狭隘的心,是没有办法通过这种修法来证悟佛果的。这样修能够有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在这个阶段性的成果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大乘心,最后会成为一种直接成佛的因。前面的修法虽然不是直接成佛的因,但是是间接成佛的因,所以“终有一日必证悟”。

“终有一日必证悟”适用于所有的众生,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如来藏,所以一切众生终有一日都会成佛的。这种说法放在声闻缘觉上也是非常合适的,因为他们毕竟已经入道了,已经进入到了修行中,通过小乘的修法得到阿罗汉,起定后再发菩提心,就可以进入大乘,所以“终有一日必证悟”。

钝根的小乘者到底在什么时候可以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下面两句就是宣讲这个问题。

经说万劫之末际,

罗汉出定入大乘。

在佛经当中讲,声闻最后入灭,要入定一万个大劫,在一万劫的最后他出定趣入大乘。“经”就是《大悲白莲华经》,在《悲华经》中曾经宣讲过这个问题。按照共同的说法来讲,声闻和缘觉很精进地修持自利之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阿罗汉果位,这时可以说灭尽了三界的烦恼,而得到了出离三界的果。他去世的时候,要从有余涅槃到无余涅槃,最后通过修持殊胜的修法趣入到无余涅槃,有些地方讲入无余涅槃是入一种灭尽定,入灭尽定是入定一万个劫,在一万个劫的时间要圆满的时候,即末际时罗汉会出定。

《新月释》中讲,入定一万个大劫的最后一个刹那,他会往生到净土。为什么要往生到净土呢?因为他没有地方可去,只能生净土。为什么没地方可去呢?因为他三界的烦恼都断尽了,所以通过相续中的烦恼引发来投生三界的情况不会有了。因为要投生三界必须要有业,但是阿罗汉所有投生三界的业已经消尽了,他不可能通过业和烦恼投生三界了。那么会不会像菩萨一样呢?菩萨虽然没有烦恼了,但是他可以通过发愿力、禅定力,在相续中的大悲愿力推动下可以投生三界。但这一点罗汉也没有,他既没有像凡夫一样通过烦恼投生的情况,也不会像菩萨一样通过大悲心来投生三界,他没有这两种情况,只能生到超出三界的净土当中。因此罗汉在出定之前最后一刹那到净土,然后第二刹那出定。

以前有种说法是他入定时已经到净土了。还有一种说法,阿罗汉在什么地方入灭,就在那个地方入定,然后出定之前到净土,第二刹那出定的。在注释当中讲到,一方面是入定一万个大劫他要出定,一方面是诸佛以身语意劝请他出定,身体弹指、放光;语言说,你虽然已经证悟了罗汉果,但还没有真正证悟大涅槃,还需要发菩提心进入大乘;意是通过佛菩萨的智慧加持他的相续。出定之后,通过佛的劝请他就开始入大乘了。

对于这个问题,前面我们讲《中观庄严论注释》中也是讲过这个问题,当时我们做过分析了。他们以前对于轮回极其厌离,急于从轮回当中出离,他终于成功了,最后进入到了无余涅槃。虽然从声闻缘觉的想法来看,想要很快地进入无余涅槃,但是因为他很尊重佛陀的戒律,佛陀有时也不开许他们很快入灭,或者自杀,所以乃至于他的业寿未尽之前,还会住在世间当中,一方面修行,一方面也度化一些有缘的众生。一旦寿尽之后,他就会入无余涅槃。

从阿罗汉和佛的一段对话就可以说明他们对无余涅槃的向往非常强烈。富楼那尊者要去边地弘法,佛陀说:“当地的人民不接受佛法,如果他们骂你怎么办?”“他们骂我,又没有打我。”“如果他们打你怎么办呢?”“只要没把我打死,还能可以宣法。”“如果他们把你打死了呢?”“把我打死了,我很感谢他帮我进入无余涅槃。”因缘不到,他们不会主动去取相当于自杀的无余涅槃,如果有人帮助他涅槃,他是很欢喜的。阿罗汉对无余涅槃有很大的向往,因为他们在有余涅槃位的时候,虽然三界的烦恼没有了,但是在世间中相续有时还会有些业引发的痛苦。所以他就想,如果一进无余涅槃,一方面业、烦恼没有了,一方面连痛苦也没有了,所以他认为只要进入无余涅槃,就是最究竟的解脱,他对无余涅槃有着强烈的希求心,最后如愿以偿的进入到了无余涅槃当中,在一万个大劫中入于灭尽定,所有的心和心所都灭尽了,这是彻底的休息。

前面讲过,三果、四果的圣人可以入共同灭定。他们入的灭定是什么?是止息一下心。因为在轮回中他极端厌倦受想,想要休息一下,所以通过入灭尽定的方式进去休息一段时间之后再出来,这是一种暂时止息的方式。

他是通过入灭尽定的方式来进入无余涅槃的。粗大的身体没有了,心也没有了,灰身灭智,就是在灭尽定当中灭尽身体。按照《俱舍论》的讲法,入灭尽定的所依应该是非想非非想定,它是一种无色定,通过最微细的心进入到灭尽定当中。因为灭尽定是一切心和心所不现形,没有心心所的本体,所以你通过很粗大的三禅四禅的有想的心很难入灭尽定。所以要通过三界当中最细的心——非想非非想进入到灭尽定,一方面身体没有,一方面心也没有了,完全灭尽了。在一万个大劫当中做最充足的休息,然后从定当中出来,佛再一劝请他,这时他就发起大悲心,披上了重入轮回誓愿力的铠甲,这就是“罗汉出定入大乘”。出定入大乘干什么?发大乘的菩提心。如果他发起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就进入了大乘小资粮道,然后从大乘小资粮道开始修行,到中资粮道,到大资粮道,再到大乘加行道,最后可以登地,就可以现见圆满的法无我空性,这时才证悟。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罗汉出定入大乘之后,他还要对治一种障碍。什么障碍呢?他在得到罗汉果之前数数地厌离轮回痛苦的意乐,在他的相续中这种障碍还很强,这属于所知障。因为他以前数数地想寂灭的心很强烈,发大乘心的时候,一段时间又想寂灭了,是不是还是自己去安住在寂灭状态当中好呢?不行,我发大乘心了,精进了一段时间,障碍又把他拖住,没办法顺利地发起强烈的大悲心。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对治相续中的这种障碍比较难。我们的想法就是,你不是已经发了菩提心吗?怎么还可能安住寂灭。我们忽略的一点是什么呢?他在得到小乘圣果之前,这种强烈地远离轮回寂灭的作意在相续中很严重,而这种习气恰恰又是大乘的障碍,也是入于轮回度化众生的巨大障碍,他对治这种障碍要花很长的时间。

在佛经当中讲,已经灭尽三界烦恼的阿罗汉,和一个最钝根的菩萨同时从大乘的小资粮道开始修行,最后大乘钝根的菩萨,他要提前四十九个劫成佛。阿罗汉的相续中没有烦恼障了,“我”都没有了,最后修来修去还修得这么慢,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前面分析的这一点,他的相续当中自己寂灭的心很强,对轮回的厌离很强。小乘阿罗汉需要花很多时间对治额外的障碍,而大乘的钝根菩萨没有经历过从凡夫到小乘的过程,小乘阿罗汉开始相续中生起强烈的厌离,后面要通过强烈的修行把厌离平息掉,这种障碍大乘修行人是没有的,因此最钝根的菩萨要比他首先成佛四十九个大劫,这是佛经当中再再提到过的。

我们也有必要想到,你得到阿罗汉之后,相续当中没有我执,烦恼是很轻,但是利益众生的意乐生不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对大乘来讲,这个烦恼还不算非常严重的问题,你能不能打破我爱,生起一个利益有情的心,这方面是比较关键的。而大乘菩萨不存在这个障碍,所以他就修得很快。

罗汉出定入大乘之后,通过漫长的修行,最后才可以登地,圆满地现见法无我空性,再通过二地到十地的修道,最终可以成佛。所以“终有一日必证悟”,他到了小资粮道之后,通过一个无数大劫的修行,他可以登初地,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

辛三、以理反驳

如理趋入大乘者,

尚需无数劫修习,

声闻追求自寂乐,

仅于数千劫之中,

所有无我未证悟,

暂时为何不可能?

“以理反驳”,就是“如理趋入大乘者,尚需无数劫修习”。如理如实地发起了大悲菩提心、修持六度万行,这种趣入大乘的菩萨要圆满的证悟法无我空性,“尚需无数劫”,需要一个无数劫修行。他从小资粮道开始算,到圆满的证悟法无我空性之间,要登初地的时候,他需要一个无数劫才可以真正圆满法无我空性。

“声闻追求自寂乐,仅于数千劫之中”,声闻并没有如理趣入大乘,而是追求自我寂灭的发心,没有去修持广大的二资粮,没有去抉择法无我空性,也没有人引导他,这种修行者在几千劫中,怎么可能证悟无我呢?“数千劫”的意思是,他得到阿罗汉果需要三生,最后入无余涅槃数千劫,就是一万劫。一万劫零三生当中,他没有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暂时为何不可能”?这是非常可能的事情。没有发心,资粮不圆满,也没有修习,什么都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中,一个是无数劫,一个是数千劫,差距是非常大的。

什么是“无数劫”呢?一方面是一个很笼统的数字,意思是无量无边的劫,一方面在印度的算法中,所谓的阿僧祇(无数劫)是六十位,一后面五十九个零,总共是六十位的数字。数千劫有多少?一个一后面四个零。一个是一后面五十九个零,一个是一后面是四个零,差了这么远!别人是无数劫修行最后初地才圆满证悟法无我,而你在一万个劫当中,什么条件都不具备,在这么短的时间当中证悟法无我空性,“所有无我未证悟,暂时为何不可能?”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通过道理来反驳的时候,小乘的确是没办法在这么快的时间中,证悟一个法无我空。数千劫已经把他入定的时间算进去了,如果入定的时间不算进去,只有三生而已了。你可以想想看,三生当中如果想要证悟一个圆满法无我空性,什么条件都没有,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否则一定就成为一个利根了,他只需要三生,那边需要一后面五十九个零这么多的劫,完全不合理的事情。所以通过以理反驳就可以知道,不一定什么人都能证悟一法的空性就能证悟一切万法的空性,从各方面观察,都有理证妨害。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