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心引导 | 讲记07
第 七 讲
所谓行蕴,是心相应行法,包括除去受、想二者之外的思、触等种种心所,这也是有许多种的。
以下依照《成唯识论》,认识各个心所的体相。
第一部分
譬如,善心所具有信、惭、愧等多种,
1.认识体相
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略有三种:一信实有;二信有德;三信有能。
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
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
信心是指对真理、对正道有一种清净的信任之心。比如,信实有,也就是对于诸法的真理非常深信忍可;信有德,比如,对于三宝具足真实清净功德非常深信;信有能,比如对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善法,深信有能力能得到成就、得到妙果。
有惭,就是崇尚贤善,认为要这样子才好,我要做圣贤,我要做高尚的人。不是对于财富、名位、世间的享受发生推崇的心,而是对于善推崇。那么当做了过恶时,觉得很耻辱,脸发烧,以这个有惭之心,下次就不会再做,能止息掉这些恶行。
有愧,是指依着世间正面言论的力量,自己感觉造了恶以后,有一种愧疚、愧对。也就是依这样的正面的力量,会发生轻视、排拒暴恶的善心。
2.辨认差别
要辨认出信、惭、愧是三种善心。
(1) 辨别信与惭愧不同
信心和惭愧不同,心理状态完全不同。信心是很清净的信仰、信托、信任;羞耻感就是做了坏事脸发烧,所以,一种是感觉非常羞惭、耻辱的状况,一种是特别坚信的状况,不能说正脸发烧的时候是叫起信心的状态,也不能说发生信心的时候是脸发烧的状态。
进一步辨别,每当面对真理、面对正道、面对三宝,这时候以信心所的表现,发生一种非常认可、坚定不移的心理作用,每一次碰到这些情况的时候,自然地发生一种善心的状况,他就是对这个相信,这是信心所的作用。然后,每当做了坏事的时候,感觉羞惭、耻辱、愧对,这些就是属于惭、愧两类心所在这个时候发生的作用。如果一个人这方面的善心很强,那么一到这个时候,他就会发生知惭的现象,或者很有愧的表态,那么这是惭愧心所在起作用。像这样,就将信心和惭愧两种心所判然分开。
(2) 辨别惭与愧不同
再来分辨惭和愧又是两种不同的心,因缘的状况、心理的状况都是不同的。前者是由于自身上的力量,也就是自己有一种自尊、自爱:“我要做个高尚的人,我要具足高尚的佛格!”等等,一旦造了恶感觉非常羞耻。这是由于自身内在的一个要求,自己一直有一个崇尚贤善,有一个自尊、自爱,那么对于造恶就特别地感觉耻辱。而愧心,是指面对正面世间的言论:“这样造恶是没脸面的”。比如,我造了这个恶,做了杀盗淫妄,愧对圣贤,愧对师长,愧对父母,愧对三宝,愧对朋友等等。这是以正面世间的力量,自己的心对于暴恶看轻的,排拒那种下劣的做法,一旦做了之后感觉见不得人,脸红、低头,这就是有愧,以这个心下次不敢再做。
刚才观察,一个是从内在自法的力量出现的惭,一个是由正面世间言论的力量出现的愧。每当造恶的时候,内心对这个感觉非常下劣,或者这样子做太不行了,如果惭的善心非常强的话,在这个当头就要发生作用的,它就有这种体现。在此当头,如果感觉我这样子做是愧对正面的世间,好像没法见人一样,这个是愧。所以惭和愧的两个情况是不同的。
▼
简要观修引导
1.认识体相
前者这种德性,就是在苦当中不会动怒,无所嗔恚,也就是由于这种善心所的作用,使得他即使受苦也没有不满或忿恚。信心这种德性是对于真理对于正道,非常地忍可、信受。所谓信心的德性好,就是每当面对这些的时候,有非常清净的一种信任,不是那个犹豫、不信、怀疑,以这个信心所德性的作用,一遇到真理等就发出来这种状况,它当然跟无嗔不同。
▼
简要观修引导
比如某个善人,当他遇到衣食享受或名誉权位等的时候,心里无所染著的,他在这上面看得很淡,这就是无贪善根。而另一个善人,他在受人侮辱,或者遭遇很多挫折、困苦时,心里一点都不动气、不发火,这是无嗔善根。前者是遇到顺境不耽著,看得很淡,后者是遇到逆境不生气,脾气很好,要看到两者是心上不同的品质。
又有一个善人,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心里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不会犯糊涂,这就是无痴善心所的状况。这种面对各种境界时,在事理上不迷昧的善心,不是遇到名利不贪染,也不是被迫害时不嗔恚,它们的状况是不同的。要像这样非常清楚地看到无贪、无嗔、无痴是三种不同的善心。
1.认识体相
▼
简要观修引导
每当修某种善的时候,有一种非常勇悍、勇猛胜进的一个大劲头,这个就是精进。这种在修善上劲头很足,并不是在顺心的境上不起贪染,也不是在违心的境上不起嗔恚,也不是遇事不迷昧,它们是不一样的德性,要这样认识差别。
信心是对真理有很坚定的信仰、信任之心,惭、愧是对于做坏事感到很羞耻,而精进是在修善上非常勇猛的劲头,要看到它们的相状是不同的。
1.认识体相
轻安——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
▼
简要观修引导
轻安是一种身心调畅,堪能行持善法的状况,这跟对善法勇悍的精进,对真理忍可的信心,对做坏事感到羞耻的惭愧,遇顺境不耽著的无贪,受损恼不嗔怒的无嗔,在事理上不愚昧的无痴等的善心是不一样的。要清楚地认识每种善心所的体相,辨认出轻安与它们都不相同。
总之,要像这样依据心所的法理,在内心上分辨出这些善心所各自的相状,最终非常明确地看出这是不同的心,就像不同的善人那样。
以无贪为例来说明。
1.依对境门观察
无贪即是对于六尘顺境无所贪染。由六门对境分辨六种无贪。观察点在根境和合发生的无贪心所,由于起源点不同,因此体性不同,就像六对父母生的六个好孩子一样,虽然都是好孩子,由于发生的因缘不同,因此是不同的个体。
现在注意无贪心所的发源处,眼睛接到可意的色法心无染著,这时产生的是妙色无贪;耳朵相接可意的妙声时心无染著,就像清风过耳一样,这时是妙声无贪。像这样就知道,一个是对色无贪,一个是对声无贪,显然是两种法,如同张家的好孩子不是李家的好孩子。再看,鼻香相接、舌味相接、身触相接、意法相接,出现的妙香无贪、妙味无贪、妙触无贪、妙法无贪,显然是不同体性。这样观察六门出生的六种无贪是六种法。
接着再微细观察,也就是在六门无贪的每一门当中,又由于对境的不同,致使这一类当中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无贪,由此分成无量。比如,妙色无贪是一大部族。当我们进入商场,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像各类的衣服、手机、电脑、花卉、首饰、玩具等等,眼睛相接每一种对境时,如果心无染著,那时就是出现了无贪心所。像这样可以观察,面对一千件可意的衣服,一千部可意的手机,一千台可意的电脑等等,当根尘相合时出现了多少心无染著,就现前了多少无贪心所,其中任何两个都不相同,这是在不同的可意境上发生的无贪。如果分不清就举个例子,比如一个男人叫汤姆,他面对两个可意的女人——珍妮和玛丽,他不贪珍妮和不贪玛丽是两种不同的心。
又像进入美食广场,豪华的餐厅里摆了各种各样的中外美食名点,那么在饱尝妙味的时候,吃到了各种菜肴、糕点、瓜果,舌头尝时心无染著,就是出现妙味无贪心所。由于这些美食在境上各不相同,舌头品味的时候也是接触不同对境,在一个上面无染著就是一个体,在各种上面无染著就是各种体,可以看到是不同的多体。
▼
简要观修引导
观察进入大型超市,有无数种可意的商品,而在眼睛相接这些妙物时,发生一个个的无贪心所。观察这些心所互不相同,进而观察由此发生无量的无贪心所。
又观察一位修证成就者进入音乐厅,在耳接各种的音乐时心无染著。在这当中有各种各样的无贪心所,互不相同。
举例来说,一个大修行人在繁华都市当中游玩,这里能够见闻到各种各样的可意境相,比如,漂亮的女人、精致的物品、雄伟的景观、各种各样现代化的境相,他一路走去,眼见色、耳闻声,心无染著。在这个过程中,时间在往下流动,而根尘相接也在往下上演,这个当中出现的一个个的无贪心所互不相同。
▼
简要观修引导
观察一位瑜伽士待在高级酒吧里,这里面声色纷繁,有歌女唱着歌,舞女跳着舞,口里吃着美味,空间里弥漫了香气,还有各种灯光,旁边说话的声音。在两个小时的过程中,见色、闻声、嗅香、尝味,整个过程都心无染著。那么,这两小时不可计数的刹那上,由于每刹那根境相接的因缘不同,从这个因缘上发生的无贪心所也就不同,观察这个过程有无数种多体的无贪心所。
3.依相状门观察
就强度来说,无贪有从弱到强的无数的层次。比如,一开始熏习长养无贪善根的时候是非常弱的,当智慧开发得越来越大,观念越来越强的时候,无贪的善根也随之而变得深厚,它的力量也是逐渐强大的。
▼
简要观修引导
点击“阅读原文”到显密佛网免费获取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