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开示】修行人应该行为寂静
水鸥猫盗贼,
无声行隐蔽,
故成所欲事,
能仁如是行。
此处所讲的三种比喻——水鸥、猫、盗贼,都是悄声潜行,以达成自己所求之事。同样的道理,发了菩提心、守持菩萨戒的大乘修行者,也应该向猫学习、向盗贼学习、向水鸟学习,(向猫学习的话,天天抓老鼠,盗贼怎么偷东西我们也怎么行。开玩笑,不是这个意思!)一言一行都要做到如此寂静,不要像疯狂者般野蛮粗暴。
水鸥,是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泊上的水鸟,通常以鱼类为食,在天空飞或水面游时,动作悄无声息,不会惊动水中的鱼儿。猫,不管是窜到墙上、卧在草丛中,还是蹲在角落里,都不会发出任何声音,连走路也非常轻盈。我们藏地有种说法:“猫在角落中睡着,它的爪子不睡。”猫在睡觉时,爪子一直在动,想抓老鼠,最机警的老鼠也很难发觉它。
盗贼,不知道你们有人当过没有?他偷东西时蹑手蹑脚,很难被人发现。以前有位石屋禅师,一次他的禅房里来了小偷,他发现后问道:“你是干什么的?”“我是个小偷。”“你在这里做什么?”“我在悄悄地偷东西。”“哦,那你前后偷过多少次?”“数目搞不清楚,反正偷了无数次吧。”“你始终都不能满足吗?”“不能。每偷一次东西,两三天内可以满足,然后又不满足了。”
小偷又反问:“那法师你呢?偷过东西没有?”“偷得不多,只偷过一次。”“你偷一次就不想再偷了?可不可以教我一下!”禅师听后,马上抓住他的胸口对他开示,小偷当下开悟。这是禅宗的一个公案。《米拉日巴尊者传记》中也记载,米拉日巴尊者晚上睡觉时,一个盗贼在山洞里摸来摸去,他察觉后放声狂笑,说:“我白天都找不到东西吃,你半夜三更的又能找到什么?”所以,盗贼为了成办自己的利益,行为是非常寂静的。
既然这三者为了自利,行为都如是的寂静,那我们为了成办一切众生的利益,这样做就更不用说了。大家不要认为行为寂静不是很重要,倘若自己行住坐卧如理如法,对心的证悟、心的调伏有非常大的帮助。鉴于此,佛陀经常在大小乘经典中,特别强调修行者的威仪。
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做事情不能像没有学佛的人一样吵吵闹闹,吃饭、走路等方面,世间人没有这样的教育,但我们修行人有。有时候看某人的行为寂静,也知道他肯定学过戒律,或者受过菩萨戒。跟世间人比较起来,真正的修行人,一举一动截然不同。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大声说话没关系,走路随便跑也无所谓,倘若小的威仪经常违犯,大的学处也很难守护。《涅槃经》中云:“莫轻小过,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若不重视身口意方面的简单威仪,好的修证是搞不上去的。
尤其在寂静的地方,说话、走路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影响其他道友。我平时经常问一些人:“你旁边的某某道友对你修行有没有影响?他平时都在干什么?”有些人说:“啊,这个人真的很好,每天除了念佛以外,家里就像没有人一样安静。”有些人则不尽相同,家里每天人来人往,来的人也是不三不四的。所以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两个要求,一是不要以不如法的行为来影响他人,另外,自己说话、走路、做事情,不要大声喧嚷,否则对整个清净的道场有一定的影响。
前一段时间,学院里开出租车的人,可能是学大城市吧,经常在路边嚷嚷:“到色达,到色达”、“到炉霍,到炉霍”……以前我去拉萨、成都时,也经常听到有人这样吆喝。昨前天要求他们开个会,以后在学院里不能这样大声喧哗,不然的话会影响很多地方。大城市里有这样的声音可能无所谓,但在清净的道场中,这些还是有一定影响。世间中有时候也是这样,楼上的人如果没有道德,经常吵吵闹闹的,对左邻右舍尤其是楼下的人会带来很多麻烦。因此,不管处于什么环境中,我们既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压力大多源于自私心,源于保护自我的心。如果有一颗利他心,自身会散发出善良和温暖的气息,压力自然会消除。如果人人都有利他心,整个社会就会非常和谐,所以希望各位一定要培养一颗利他心,这很重要。
-- 索达吉堪布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