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王略修仪轨·甘露圣瓶
第六讲
■ 丙三、献七支供祈赐成就 分二:
一、总修;二、别修。
第三,献七支供祈赐成就:
此处已到药师法门的核心部分,这是佛力相应法门,修的方式就是献七支供作为条件,祈请八佛海会智悲力加持,能成就一切诸佛大愿的果实。
前后有十三度,按照先总、次别、再总的方式,一轮又一轮地修习中心部分,以求达成实效。“总”是先前对八佛海会总修,求总加持赐成就。“别”是既然已经迎请了八佛海会三宝护法降临坛中,这些就是我们修药师法门的依止圣境,因而对于所请的所有方,都需要献七支供而作祈请,而且都需要作相应的随学的发愿,这样子就使得自身的心,与药师法门八佛海会三宝体系之间,发生了切近地感通。别修是分别对于八佛、法宝、僧宝及护法共修十一次,最后的总修是在结行的那个地方,要最后地合修一次,使这样的祈请法门达到圆满。这十三度的修习都要求随文入观,由闻思确定其意义,是修前重要的前题。
■ 丁一、总修 分二:
于如是住者,作献礼敬等供养:
■ 戊一、献七支供 分二:
一、礼敬支;二、余六支。
■ 己一、礼敬支 分五:
一、礼敬本法传承诸师;
二、礼敬本法三宝护法体系;
三、礼敬一切应礼之境;
四、代一切众生普皆礼敬;
五、礼敬十方三世诸佛。
此处这个礼敬要由别而通、由近及远、由专而普、由偏而圆,使礼敬支的修行充量展开。
就因缘的特殊点,先要特别礼敬本法传承诸师,以及本法三宝护法体系,这是核心,因而应当是近的、是专的、特的。然而并非以此为满足,还需从三方面充量拓展:一、所礼之境的拓展,拓开到一切应礼我皆礼;二、能礼之人的拓展,应当观想代一切众生如是普礼;三、礼敬行相的拓展,由此出现普贤圆礼,也就是在所礼境上充量扩展到十方三世法界一切诸佛,在礼敬方式上拓展到身口意全面作礼,在契合法界上拓展为重重无尽之礼。之前作愿将住处观为无量宫事事无碍的法界,此中广狭自在、一多相即、延促平等、一即一切,由此我们将在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前修习七支,就普贤大愿的行相,要落在十方三世这个全体上面。
“诸传承师”,指三大导师一直到现今的传承上师,对此都致以恭敬地礼拜。
这样下来,当念到“七佛”往下一直到“神众”之间,每念一个,心中都同时要恭敬地作礼。也就是,敬礼本法加持之源的七佛如来,敬礼本法的宣说者本土教主释迦如来,敬礼本法药王体性的、佛力为特点的超胜的妙法,敬礼本法的祈请者及弘扬者文殊师利菩萨,敬礼本法的弘扬者和宣说富国安民供养法式的圣救脱菩萨,敬礼本法的弘扬者、护持者、宣说神咒的圣者秘密主菩萨,“等”字包括一切本法的不退转大乘圣僧的体系,敬礼本法的外护,有护持世间的大梵天王、帝释天王、四大天王,敬礼本法的护法十二药叉大将,乃至整个的药师法门的三宝、护法体系,念恩之故、思德之故悉皆礼敬。
这句的精神就在“一切所有我皆礼”这七个字上。“等”字之前,指一切的四种圣者及其所依的代表,“等”字包括未包括的所有具德之境。
不仅礼敬四种圣者本身,还有代表他的身像、经法、佛塔,这样的身口意三种的所依,悉皆礼敬。“等”字包括整个法界里的所有具一分功德者,都应当礼敬,因此我如是普皆礼敬。
■ 庚四、代一切众生普皆礼敬
大乘佛道并非一己独修,应当遍缘法界的一切众生,以推己的大精神,观想一切众生都如是礼敬。
一、礼敬之人;二、礼敬之处;
三、礼敬之心;四、礼敬之相。
一、礼敬之人
“有情皆”。
这是指法界中的所有的众生。由于他与我具有一样的真如佛性,我需礼他也需礼,因此,为着法界一切众生都开发普贤本性,跨越普贤行海悉皆成佛的缘故,应当想到代一切众生都这样行礼。
二、礼敬之处
“尽虚空刹佛佛子”。
这是指整个法界范畴里,尽虚空界所有十方刹海中的诸佛和菩萨。
三、礼敬之心
代众生想,他们都具有这样的心:深深地信解法界刹海中的一切诸佛菩萨,都是具足胜妙功德的福田,都是应礼之境。发自这种信心的驱使,或者作为等起,当然对于任何一位,都有礼敬的心。
四、礼敬之相
“化刹尘身,常时遍礼一切刹”。
这里“向着佛刹礼敬”,是一种观想的方式、一种表示的方式。譬如,一个身体向着西方的极乐世界礼敬,表示向着那个刹土里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所有的清净大海众菩萨,一发生信心之后,就一次性礼那个刹土里的一切诸佛菩萨。像这样,就是一种很好的表示。这就是说,一个有情他就化无数的身,向着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等十方当中的所有的佛刹,都是一身礼一刹,也就代表着礼那一个刹里的所有的诸佛菩萨。像这样一种方式,作常时、普遍地敬礼。
此处要明确,时间加了三世,能礼拓展到三门,无尽之相拓展为重重无尽。
为此以下分四点来作观行:
一、总礼;二、身礼;
三、意礼;四、语礼。
一、总礼
二、身礼
三、意礼
“深信”二字表达意礼,也就是对此发生很大的胜解。这是由华严圆教法门启发出来的信心,并非我们这种世间妄执的状况,而是深深地相信清净法界即是如此,在一个极微尘中,有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每一尊佛都处在菩萨众会的围绕当中,无尽法界的任何一个极微尘中都是如此,深信其中充满了诸佛菩萨海会。以此以深信心,对于此无障碍法界的任何尘中的状况,都作敬礼,因为都是这样的诸佛海会。
由前面作愿,此处成为净土。我们行清净观也要明白,这并非是庸俗世间的状况,比如,荆棘砂砾、丘陵坑坎,或者小中不容大、一中没有多,或者微尘是有自性的小,刹海是有自性的大,互相不能融通等等,这些都是属于虚妄分别所现出来的有障碍的情形,不应当依随。而应当相信,清净法界本是如此,而发生礼敬之心。
四、语礼
赞佛功德为语礼。如何来作礼敬呢?就是要相应诸佛法界的甚深难测的功德之海,而穷尽自身的普贤行愿的力量,作充量地称赞、颂扬。
到此,就由因缘最切近的传承体系、本法三宝体系,逐渐地拓展到圆满周遍的普贤愿王。
■ 己二、余六支 分六:
一、供养支;二、忏悔支;
三、随喜支;四、请转法轮支;
五、请住世支;六、回向支。
这里对于各类上妙的供养具,都要想成普贤供云。所谓花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每一种的量都像须弥山王那么大。燃种种灯,酥灯、油灯、各种香油灯,每一盏灯的灯炷,也是像须弥山那么高广,盘子里的灯油像大海水那么宽广。像这样,要作如云如海的普贤供养。那么,观想所有的供具都是如此,而普遍地供养一切如来。
此处,对于“十方”所表达的尽法界虚空界当中的,从凡夫众生到二乘有学无学的圣者,乃至一切诸佛与菩萨的所有功德,普皆随喜。
随喜之相,见有一种善行的时候,如获至宝般地欢喜。
仪轨的修法分三节认识:
一、请圣垂念;二、劝请圣心;
三、求赐加持。
一、请圣垂念
念这一句时,心中要想到,已经迎请了诸佛海众,就请正在现场的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药师琉璃光王如来、本师释迦牟尼如来,以此为主的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及护法海众,以大慈大悲心观照我等。
二、劝请圣心
那么,针对这样的三大苦难的状况,大悲日光尤其极为炽盛的七佛如来,以本愿力将作不可思议的加持;本师释迦如来亲口宣说且作摄受;文殊、救脱、金刚手三尊为主的诸大菩萨,也允诺护持弘扬本法,救度众生;梵王、帝释、四大天王、十二药叉大将等也在法会中承诺,对于修这部经法的行者保卫、护持,这些都是真实不虚的许诺,请如来众会忆念这些誓愿。
三、求赐加持
此处有特别和共通两部分。“特别”,指祈求得到这部经法的成就;“共通”,是指不忘根本,愿令圣教和众生的利乐得以增长。
“依谛实语圣言量,如同契经所说事,我等今修经仪轨,祈求现量赐加持”。
此处以三点来发起具相的祈请之心:
1.愿求之心;2.能求之因;
3.所求之事。
因此,“谛实语”三字,是指如来圣教是真语、实语。“圣言量”,是指由如实照见堪为正量。“依”字,表达了我等修者的信心状态。因为这个佛力法门属于甚深的如来果地的境界,我等虽如盲者般不能见知,但是依奉如同日光般的圣言之量,生起一个没有疑惑的信心,这就是我们愿求的心。
“我等今修经仪轨”这一句,体现了我们内在具有自力的因素。也就是,凡是佛力法门,都是属于二力合修。在诸佛的方面是具有“愿智大神力”,即本愿和智慧的不可思议的神力。就修者而言,是具有信心、欲乐等。现在在诸佛海会方面,所有的力量已经具足了,属于外支已成。就行者方面,信心、欲乐等的因素,由我们现在已经实修本经的仪轨来说,也是具有条件的。由于这样子,我们具有能祈求的因,而作如是广大地希求。
像《药师经》所说的,如七佛本愿所赐予的利益为主的那些事情,譬如,能远离现前各种的身心苦恼、贫困等,究竟往生佛土、解脱成佛,诸如此类的所说,祈求现前的如来众会,集体以不可思议的智悲力作加持,现量就要赐给加持。也就是,这个力量加在我们的身上,将显发出这些殊胜的利益。
以上是缘八佛为主的如来众会作祈请,由自身献七支供为内因,圣众智悲力的加持为外缘,祈求赐予成就。
思考题
1.礼敬支:
(1) 如何礼敬本法传承诸师?
(2) 如何礼敬本法三宝护法体系?
(3) “一切应礼”包括哪些境?
(4) 从礼敬之人、礼敬之处、礼敬之心、礼敬之相四分,阐述如何代一切众生礼敬。
(5) 作普贤圆礼时,总礼、身礼、意礼、语礼四者分别如何作观行?
8.祈赐成就:
(1) 念请圣垂念的文句时应如何起心?
(2) 从立誓者、立誓目的、立誓内容三分,说明如何劝请圣心。
(3) 修此法门特别要祈求何种成就?从愿求之心、能求之因、所求之事三分来说明。
(4) 如何作共通祈求?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获取音频及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