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0课-窍诀&名词&教证
本课窍诀
闻法方式对,收获才能大
大家都知道,闻法的过程中威仪非常重要,如果闻法的发心和行为不如法,得到的利益会很少。为什么现在有些人经常听法,但效果不明显,佛法无法融入自心?原因就是与闻法方式有关。我们即生中听到大乘佛法,的的确确非常不容易,需要千百万劫的积累资粮。若想这样的佛法融入自心,就要创造各方面的因缘,否则,获得的法益将非常微小。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利根者”?
你的根基到底如何——从早到晚相续中产生多少烦恼?不清净的念头生起多少?清净的念头又有多少?自己应该非常清楚。倘若没有次第地闻思修行,即使你把自己看得再高,恐怕也只是自欺欺人。
满嘴大话的人,根基可能很一般
有一部分人却不是这样,对长期学习看不惯,自己认为是利根者,开口闭口就是《六祖坛经》、《楞严经》以及密宗中的最高境界,什么“一切无二无别”、“空性光明”、“自性明清”,平时不苦行、不磕大头,跟别人说话也是:“你得过四灌顶没有?”“这个教派的传承我要接上,那个教派的传承我要接上。”“我要修拙火定,马上开悟。”说起来倒比较舒服,但根基可能很一般,对人身难得等基本道理从来不想,对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也没有信心,这样的话,高深境界不可能平白无故在你相续中纷至沓来。
境界越高,越不轻视基础法
一般来讲,境界越高的人,对基础法越不会轻视,反而觉得观修人身难得、因果不虚非常重要。越是什么境界都没有的人,就越目空一切,觉得自己了不起,这完全是自欺欺人,那还不如不学佛,不学佛就不会有如此邪见了。
什么是智者?什么是愚者?
智者与愚者之间的差别,不是看嘴巴会不会说、对社会的贡献大不大,关键要看佛法对自己一生的转变和内心调伏烦恼是否起作用。
遇到难点我们该如何对待?
当遇到意义难解、内容繁多时,如学习《现观庄严论》、《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后几品,一旦碰到词句或意义上的难点,自己又百思不得其解时,不要认为无法掌握而就此放弃。其实不能这样轻易投降,即便你学世间文化知识,也不可能因不懂就退失,学习佛法更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学习。有些词义今天搞不懂,那明天继续,明天还搞不懂,后天继续……学院有些堪布的闻思修精神特别可嘉,对自己悬而未决的问题,两三年中一直耿耿于怀,通过查阅很多经论,咨询很多上师,锲而不舍地直到把这个问题搞懂为止。受持佛法就要有这种精神,不能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放弃。
大法,阿可修不成;小法,阿可不愿意修
有些人遇到大法觉得高不可攀,不愿意学;遇到小法又觉得太过简单,也不愿意学:“《佛子行》我早就看过,《入行论》我已经背过,再学一遍的话,简直是多此一举!”尽管论典的文字比较简单,但真正付诸于实践并非易如反掌,对修行人来讲,这些教义乃至生生世世都要受持。如果你高不成、低不就,那最终什么法也得不到。上师如意宝讲《文殊大圆满》时引用过藏地的一种说法:“大法,阿可修不成;小法,阿可不愿意修。最后临死前,阿可一点法也没有修!”这种情况相信很多人都会有。
佛法应该一听再听,常听常新
现在许多人有一种毛病:没有听过的法,要去听一下,而以前听过的法,就觉得不必再听了。这是不正确的做法。过去有些大德经常发愿,一生中看100遍《入行论》,或者看100遍《大圆满前行》,因此无论是哪个善知识传讲,他都愿意去听。我们也要有这种精神,若能如此,什么法对自相续都有利,所以不要对佛法有厌倦心。
发心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0-定解B06-004】
本课名词
威仪
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如法
(术语)如法之正理谓之如法,不如者谓之不如法。维摩经观众生品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摘自《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了义、不了义
(术语)对于不了义而言。显了分明说示究竟之实义,谓之了义。未了未尽之说,谓之不了义。了义不了义者,方便(不了义)、真实(了义)之异名也。圆觉经曰:“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又“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同略疏一曰:“了义者,决择究竟显了之说非覆相密意含隐之谭。”宝积经五十二曰:“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是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是名了义。”大集经二十九曰:“了义经者,生死涅槃一相无二。”涅槃经曰:“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摘自《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简而言之,了义就是符合实际真理的,比如第二转法轮所宣讲的空性,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如来藏自性光明,都是了义法,任何理论也无法遮破。
——摘自上师本课讲义
秘密
秘是奥秘之义,是形容法门之深奥;密是隐密,是言其法隐密难晓。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意趣
(术语)心意之趣向。法华经方便品曰:“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爱取
爱与取。爱是喜欢的意思;取是要的意思。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编》
阿赖耶
华译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三种意义。自能藏万法种子方面来说,叫做“能藏”;自受前七识杂染法所熏所依方面来说,叫做“所藏”;自被第七识执著为我方面来说,叫做“执藏”(我爱执藏)。阿赖耶识的别名甚多,它是一切有情生命之所寄托,在一期无常中,最先来,最后去,并不随生死而消失,故又名“无没识”。为了它能摄藏一切法的种子,故又名“一切种识”。而里面的许多种子,变异而熟,异类而熟,异时而熟,故又名“异熟识”。因它是八个识生起之首,故又名“第一识”。若从眼识算起,它在第八位,故又称为“第八识”。当人成佛时,亦不离此识,所以此识在佛位上,名“无垢识”或“第九识”(庵摩罗识)。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编》
坏聚见
梵音译作萨迦耶见。五蕴原是刹那变坏,和合成聚,无有真实我及我所,反执为有的染污慧。
——《涌莲藏真》
戒禁取见
1、错误地执着种种防止犯规的戒律,和应当信守的器物、姿态、身语准则的禁忌及其所依五蕴等可以净治罪过、解脱烦恼、出离轮回的染污慧。五见之一。
——《藏汉佛学词典》
2、信守狗戒、牛戒、披发、剃发等非理之戒法,而执为能得解脱之道。
——《藏汉佛学词典》
拙火定
西藏佛教密宗所修定法之一。即利用类似气功原理之苦修苦练(练气、脉、明点等生理作用),以达抗御饥寒之功用。迦尔居派以此为传承大法中之基础行法而教授之。据传迦尔居派之密勒日巴即修拙火定而得成就者。
——《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安住
第三住心。安住、等住之心,若或散乱即便知觉,还复摄录安置内境。
——摘自【《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 编】】
增上慢
(术语)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也。如未得圣道,谓为已得是也。七慢之一。俱舍论十九曰:“于未证得殊胜德中,谓已证得,名增上慢。”法华经方便品曰:“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是失。”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本课教证
《费闲歌》:“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
1册P177
原文:“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口头上诵经非常容易,但是理解经文的意义却很难,如果口诵不解总是没有实义;即使表面上能解释,但如果没有按照经典实地行持也是白费力气,所以关键是身体力行,否则日诵万卷也徒劳无益。
——《费闲歌释》十 诵经解义
藏地教言:文字只是一种表达工具,法本的精髓在于意义,假如能用普通的语言表达意义,最优美的词藻又有何用?
1册P177
藏地俗话:“意义的老人必须依靠词句的拐杖,若没有词句的拐杖,意义的老人寸步难行。”
1册P178
《中论》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1册p178
胜义空性需要依世俗名言而证得,若不依世俗名言,则不能证得甚深空性,从而无法得到涅槃。
古大德云:“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1册p181
倘若没有长期闻思,即使你一直讲经说法,实则与意义相差甚远,这样过失还是比较大。
《宝积经•因缘品》云:“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
1册p181
单看字面的意思,父亲和母亲应该被杀害,国王和大臣应该被消灭,眷属和环境也要通通摧毁,如此这个人才能得到解脱。但实际上,佛陀的意思并非如此。
“父母”是指行于轮回中的爱取;“国王”是指各种习气的所依——阿赖耶;“二所净”是指婆罗门的坏聚见、沙门的戒禁取见;“境眷”是指内在的处、二取等八识聚;“皆摧毁”是指以上这些完全遣除,彼人则得清净,即可成佛。
意思是说,如果任何一个人能将爱、取、阿赖耶和八识聚等全部摧毁,那这个人将获得最高的解脱果位。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个意趣,不然你一看到“父母为所杀”,就提着刀把父母杀了,那就造了五无间罪。不但世间有言外之意的说法,佛陀为了度化某种根基的众生,也会用这种隐藏的方式来表达。表面上应该这样理解,其实也并不是这样,因为所谓的意义有外意、内意、密意、极秘密之意等诸多分类,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达这种表达方式。
——《解义慧剑释》第九课
《摄行炬论》:“佛说此方便,如梯之渐次。”
1册p182
佛陀宣讲的一切法,犹如阶梯般循序渐进,非常有次第,若把这些次序上下颠倒,妄图要一步登天,便违背了佛法的规律。
《出曜经》云:“愚诵千章,不解一句。智解一句,即解百义。”
1册p184
愚者虽然读诵千章文字,但一句也不会解释,而智者仅了解一句的意义,即可举一反三,通达百种意义。
藏地的一种说法:“大法,阿可修不成;小法,阿可不愿意修。最后临死前,阿可一点法也没有修!”
1册p186
有些人遇到大法觉得高不可攀,不愿意学;遇到小法又觉得太过简单,也不愿意学……如果你高不成、低不就,那最终什么法也得不到。
阿可:藏地对出家人的称呼。
编写师兄:定解B30 定解B29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10-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