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第115课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学习笔记|加行 第一百一十五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科判坐标
甲一、闻法方式;甲二、所讲之法;乙一、共同外前行;乙二、不共内加行;丙一、皈依;丙二、发殊胜菩提心;丙三、念修金刚萨埵。丁一、忏悔之理;丁二、四种对治力;戊一、所依对治力;戊二、厌患对治力;戊三、返回对治力;戊四、现行对治力。
正式发心
一
正文脉络
一、顶礼句。
(一)偈颂:
离二障垢然示净除障,究竟胜道然现修学相。超有寂边然显三有中,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二)释义:
1、离二障垢然示净除障:
🔸我的上师,虽已远离了烦恼与所知二障,但在众生面前,仍然示现精勤忏悔、净除罪业。
2、究竟胜道然现修学相:
🔸我的上师,虽已获得了究竟的果位,但为了接引凡夫行者,仍然示现次第修学。
3、超有寂边然显三有中:
🔸我的上师,虽已超越了轮回与寂灭二边,但为了度化众生,仍以善知识形象在三有中示现,而且与一般人无二。
4、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在这样一位,无与伦比的具德上师足下,恭恭敬敬顶礼。
(三)分析:最关键的修行要诀是对上师有虔诚与恭敬。
1、对上师有虔诚与恭敬具不共缘起。
(1)如果对上师有虔诚与恭敬的话,上师相续中的智慧、悲心等功德,自然而然会融入我们的心相续。
(2)夏丹德格西:“若修行人对上师不具虔诚、恭敬,智慧则无法开启,罪业则无法遣除……”
2、念修忏悔前当对所有传承上师恭敬顶礼。
🔸在念修忏悔前,也应该对自己的所有传承上师恭敬顶礼。
3、何时何地都当对善知识具恭敬心。
🔸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对根本上师心存恭敬。当生起不如理的心念时,要立即忏悔,始终安住于“善知识即为佛”的正念中。
二
忏悔之理
(一)每个人都应忏悔。
1、学佛前后均造过严重罪业。
(1)没学佛以前,我们造了许多罪业,有些甚至是弥天大罪。
(2)学佛之后,入了别解脱乘、菩萨乘、密乘以来,也犯过很多严重罪业。
2、老修行人都注重忏悔法的念修。
🔸老堪布金旺要求洛若寺小佛学院的道友一定要参加喇荣的金刚萨埵法会。
(二)为何要忏悔?
1、罪障的过失:障道。
(1)影响证悟的主要因素是罪障、习气。
🔸不管是修显、修密,相续中生起殊胜证相的主要障碍,就是罪障和习气。
(2)罪业清净可显现证悟。
A、理说:
🔸为了使阿赖耶的明镜显现证悟影像,净除罪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B、喻说:
a、比喻:
🔸这就好比,要让镜子映出影像,就要擦拭镜面一样。
b、意义:
🔸要擦掉阿赖耶这面明镜中的尘垢,修学显密的证悟才会生起。
C、教说:
🔸《圆觉经》云:“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销灭,佛境便现前。”
2、若方法得当则罪业可被清净。
(1)忏悔方法:
A、不当的方法:洗浴不能清净罪障。
🔸《杂譬喻经》公案:两母子相依为命,待母亲告诉儿子父亲通过洗浴的方式清净罪业后,儿子反问母亲,若洗浴可以净罪,为何每日渡水的居民和水中的旁生不能得道,后儿子告诉母亲唯有佛陀的八解之池、禅定之水洗浴方可净除罪障和垢染。后母子二人皈依佛陀,终得圣果。
B、得当的方法。
a、诸方法中金刚萨埵修法最为殊胜。
🔸佛陀宣说了不可胜数净除罪障的方便法门,而在这所有法当中最为殊胜的就是念修上师金刚萨埵。
b、金刚萨埵修法显密经教中都有。
(a)藏地:
🔸金刚萨埵的源头来自诸多密续的记载,藏地最初是由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等尊者开始弘扬的。
(b)汉地:
🔸唐朝译师不空译师翻译的《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中云:“金刚萨埵者是普贤菩萨,即一切如来长子,是一切如来菩提心,是一切如来祖师,是故一切如来,礼敬金刚萨埵。如经所说,金刚萨埵三摩地,名为一切诸佛法,此法能成诸佛道,若离此更无有佛。”
(2)罪业可以被清净。
A、教说:
a、能忏悔者为智者之一:《大般涅槃经》云:“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
b、古大德们说:“本来罪业无功德,然忏可净为其德。”
c、《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亦云:“若起殷重心,一念求忏悔,如火焚山泽,众罪皆销灭。”
B、喻说:
🔸《大集经》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顺思惟。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
C、理说:
🔸无论是违犯了外别解脱戒、内菩萨学处,还是失毁了密宗三昧耶等,即便是罪业再严重,通过忏悔,也还是能得以清净。
D、例说:
a、指鬘王杀999人忏悔得果。
🔸指鬘王杀了999人,后在佛前忏悔、出家精进修行,得阿罗汉果,本来他的罪业,是要在无量劫中感受的,但因其诚心忏悔,其罪业只是以被人打得头破血流的方式显现。
b、未生怨王入地狱立即解脱。
🔸未生怨王造下了杀父的五无间罪,但其通过忏悔得以清净罪业,死后只是在地狱中感受了极短暂的痛苦便从中解脱。
c、比丘投火坑灭淫罪。
🔸《付法藏因缘传》:一比丘与嫂子私通,犯了根本戒,后心生悔恨,大德阇夜多以神变力化现了一个燃火的大火坑,要求其跳下去以忏悔罪业,结果该比丘跳下去后火焰变清流,因为他“汝以善心至诚悔过,所有诸罪今悉摧灭。”
d、能乐讲法灭杀母重罪。
🔸能乐杀母后心生悔恨,后出家修道以期灭罪,但僧众知道其罪业后将其从僧团开除,但其并未还俗,而是到偏僻的地方建立道场,培养了很多弟子,其中不乏很多阿罗汉,以此讲经说法、培养僧众等的功德,他死后入无间地狱,但时间极短,之后立即上升天界。观察因缘后他到佛前听法,证得初果。
E、小结:方法得当忏悔就有清净罪业的希望。
a、正面:
(a)有清净罪业的希望。
Ⓐ教说:
🔸《亲友书》中说:“何人昔日颇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能乐同。”
🔸《别译杂阿含经》亦云:“若人先造恶,后止不复作,是照于世间,如月云翳消。”
Ⓑ例说:
🔸历史上的高僧大德,有的也做过坏人。像奔公甲格西、博朵瓦格西、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等,他们在修行以前,显现上也是造过很多罪业的。
(b)前提是发心、方法等得当。
🔸只要具足四种对治力,诚心诚意、认认真真地忏悔,就一定能清净罪业。
b、反面:发心、方法等不得当则无法清净罪业。
(a)理说:
🔸一边东张西望、胡言乱语、自心随着其他分别妄念转,一边口中发露忏悔等等,仅仅是口头上念诵忏悔文或者认为以后忏悔也可以、今后造罪也无害,诸如此类。如果是这样,那么尽管做了忏悔,但是罪业也不会完全清净。
(b)教说:
🔸米拉日巴尊者说:“若想忏罪能净否?忆念善法则清净。”
c、总结忏悔要点:具足四力。
(三)四种对治力。
1、四种对治力是藏汉佛教均承许之法。
🔸《大乘集菩萨学论》引《四法经》云:“佛言:慈氏,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这里所说的“四法”,就是指四种对治力。
2、所依对治。
(1)何为所依对治?
A、在此修法中的所依对治力。
🔸所依对治力就是指将金刚萨埵作为皈依境,具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
B、其他修法中的所依对治力。
a、三十五佛。
b、三宝所依——佛像、佛经、佛塔。
🔸《般若摄颂》、密宗续部及《大藏经》等。
c、善知识。
(2)以金刚萨埵为皈依境。
🔸先请一幅金刚萨埵的唐卡,或者一尊金刚萨埵像,以此为皈依境来忏悔。
(3)忏悔时应具愿行菩提心。
A、理说:
a、反面:
🔸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即使具足四种对治力来忏悔堕罪,也只能稍稍减轻而不能达到彻底清净的效果。
b、正面:
🔸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伪菩提心,那么往昔造了多少罪业都会自然而然清净的。
B、教说:
🔸《入行论》云:“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4)遣疑。
A、诸佛无别,为何依金刚萨埵忏悔?
🔸诸佛菩萨是无别的,但在修忏悔时,将不共的佛尊作为对境,更有殊胜的缘起。
B、修忏悔时,摆放佛像等是否有必要?
🔸一个凡夫人,离开真实对境的话,单靠观想是很难修起来的。
3、厌患对治力。
(1)何为厌患对治力?
🔸厌患对治力就是对于以往自己所造的一切罪业,生起后悔之心。
(2)厌患对治力的要求。
A、心:后悔心。
a、理说:
🔸如果既没有将罪业视为罪业,也没有以强烈的追悔心发露忏悔,就不能得以清净。
b、教说:
🔸《极乐愿文》说:“若无悔心忏不净,往昔罪业如服毒,当以大惭畏悔忏。”
B、行:发露忏悔。
a、《三聚经》云:“发露忏悔,不覆不藏。”
b、《大般涅槃经》中说:“若覆罪者,罪则增长。”
c、古德常讲:“一个善于修行的人,常常发露己过,却不宣扬功德。宣扬功德,善根则灭尽;发露己过,过失也会灭尽的。”
4、返回对治力。
(1)何为返回对治力?
🔸返回对治力是指回想起自己往昔所造的罪业后,发誓从即日起,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再造这样的罪业。
(2)返回对治力的关要:戒后的誓愿。
A、《三聚经》云:“从今以后,必断严戒。”
B、《极乐愿文》中说:“若无戒心不净故,发誓今后遇命难,亦不造诸不善业。”
(3)戒后的誓愿在佛教内外都非常重要。
A、佛教内:
🔸《地藏十轮经》里说,有两种人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一、从来不造恶业;第二,造了以后,知道惭愧并发露忏悔。这两种人,都叫“勇健得清净者”。
B、世间:
🔸苏格拉底也说:“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5、现行对治力。
(1)何为现行对治力?
🔸现行对治力是指尽心尽力奉行一切能对治往昔所造罪恶的善业。
(2)现行对治力举例。
🔸顶礼佛及佛子、随喜他人福德、一切善根回向菩提、发愿行菩提心、护持无伪实相之本体等等,这些都属于现行对治力。
(3)着重宣说护持实相之现行对治力。
A、塔波仁波切与弟子问答。
🔸塔波仁波切曾教诫弟子说:“纵然往昔所造的罪业积如山王,也能在现见本性的瞬间得以清净。”
B、勇施比丘观无生息灭淫罪。
🔸勇施比丘先是因为对一有妇之夫的贪欲而破了戒,又指使该女人毒死了自己的丈夫,后生极大怖畏心,哀嚎希求灭罪之法。鼻揉多罗尊者示现神通,为其说偈云:“诸法同镜像,亦如水中月,凡夫愚惑心,分别痴恚爱……”听闻这个偈子当下,他便了知了一切法如梦如幻,从而离开一切缠盖,获得无生法忍。
(4)教诫忏罪当不离菩提心和空正见。
🔸净除罪业的方法没有比修菩提心以及恒时护持无伪的实相更为甚深的了。在这里,也要在不离开这二者的基础上,观修金刚萨埵、降下甘露、净除罪障、念诵百字明等等。
往期回顾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加行 第一百一十五课
名词解释
原文
我的上师,虽已获得了究竟的果位,但为了接引凡夫行者,仍然示现次第修学——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一一修学。
资粮道:
通向涅槃之本,积集顺解脱分善业所摄广大资粮;由闻及思通达无我总名总义;修四念住、四正断及四神足,以厌患断除引轮回苦粗分应断;证得天神、神通及法续定所有功德之道。
——《藏汉佛学词典》
加行道:
乃加功力进修之道。为四道之一。又作方便道。即为断除烦恼而预备加功用行的修行之道,修此方便加行,能引后无间道而趣向涅槃之道。与唯识五位中的加行位相同,即“见道”之前的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法)之位。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见道: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
大乘的菩萨,则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叫做见道。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修道:
行位三道之一。
声闻乘自一来向至阿罗汉向究竟,断三界修惑之位也。
菩萨乘十地之间断俱生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之位也。既于见道,一旦照见真谛,更修习真观,故谓为修道,四教仪六曰:“二三果去重虑缘,真名修道。”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无学道:
又作无学位、无学地。为佛教修行阶位之一。与见道、修道合称为三道。系尽证真谛之理,解脱一切烦恼,学道圆满,而不更修学胜果之道,即指阿罗汉果。大小乘规定无学道之内容有所不同,小乘以阿罗汉果位为无学道,以其余四向三果为有学道。大乘则以菩萨修行阶位之第十地最后所得之佛果为无学道。见《成唯识论》卷六。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原文
我的上师,虽已超越了轮回与寂灭二边,但为了度化众生,仍以善知识形象在三有中示现,而且与一般人无二:有行住坐卧,也有生老病死。
寂灭:
寂灭为梵名涅槃Nirvāna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原文
不管是修显、修密,相续中生起(甚深道之)殊胜证相的主要障碍,就是罪障和习气。为了使阿赖耶的明镜显现证悟影像,净除罪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罪障:
罪恶为得善果之障。又于闻妙法为障者。随求陀罗尼经曰:“此比丘承此咒力,罪障消灭,即得生于三十三天。”法事赞曰:“阎罗司命,灭除罪障,注记善名。”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习气:
习惯。内心对种种善、不善、处中之外境、长期惯习之气隐存沾染于心识之上者。
——《涌莲藏真》
佛教所谓烦恼在心中接续不断形成的余习,如说生前习气发作。
——《佛学词典》
阿赖耶:
心识名。八识中之第八。旧称阿梨耶。译曰无没。有情根本之心识,执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没失之义。新称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义。又曰室。谓此识是一身之巢宅也。盖此识中所含藏之种子为外缘所打而现起,以组织其人之依(外界)、正(身体)二报“三界唯一心”之义,即由此识而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原文
儿子又说:“唯有用佛陀的八解之池、禅定之水洗浴,才能净除我们的罪障和垢染。”于是他们去依止佛陀,最终获得了圣果。
八解:
一、有色,观诸色解脱;
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四、空无边处解脱;
五、识无边处解脱;
六、无所有处解脱;
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祖庭事苑(北宋·陈善卿 编)》
原文
佛陀为他剃度以后,将他带回精舍。他也通过精进修持,获得了阿罗汉果。
精舍:
寺院之异名。为精行者所居,故曰精舍。非精妙之谓。此名自祇园精舍而来。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原文
这时,鼻揉多罗菩萨入于“诸佛境界大乘妙门如来宝印三昧”,并从身上显现出无量如来,都是金色之身,三十二相圆满。
三十二相:
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原文
听闻这个偈子当下,他便了知了一切法如梦如幻,从而离开一切缠盖,获得无生法忍。
缠盖:
缠与盖。缠与盖都是烦恼的别名,缠有十缠,盖有五盖。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无生法忍:
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教 证 和 教 言
1、《修心七要》中说:“若修行人对上师不具虔诚、恭敬,智慧则无法开启,罪业则无法遣除……”
2、《圆觉经》云:“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销灭,佛境便现前。”
3、《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云:“金刚萨埵者是普贤菩萨,即一切如来长子,是一切如来菩提心,是一切如来祖师,是故一切如来,礼敬金刚萨埵。如经所说,金刚萨埵三摩地,名为一切诸佛法,此法能成诸佛道,若离此更无有佛。”
4、《大般涅槃经》云:“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
5、《大集经》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顺思惟。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
6、《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若起殷重心,一念求忏悔,如火焚山泽,众罪皆销灭。”
7、《亲友书》中说:“何人昔日颇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能乐同。”
8、《别译杂阿含经》云:“若人先造恶,后止不复作,是照于世间,如月云翳消。”
9、米拉日巴尊者说:“若想忏罪能净否?忆念善法则清净。”
10、《四法经》云:“佛言:慈氏,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
11、《入行论》云:“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12、法王如意宝讲过:“有些事,即使是跟上师讲,也要观察,看这个上师是否能保密。如果你一讲,上师就把它传遍世界了,那就最好不要讲。”
13、《三聚经》云:“发露忏悔,不覆不藏。”
14、《大般涅槃经》中说:“若覆罪者,罪则增长。”
15、古德常讲:“一个善于修行的人,常常发露己过,却不宣扬功德。宣扬功德,善根则灭尽;发露己过,过失也会灭尽的。”
16、在《极乐愿文》中说:“若无悔心忏不净,往昔罪业如服毒,当以大惭畏悔忏。”
17、《三聚经》云:“从今以后,必断严戒。”
18、《极乐愿文》中说:“若无戒心不净故,发誓今后遇命难,亦不造诸不善业。”
19、《地藏十轮经》云:“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惭愧发露忏悔。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
公 案
1、从前,有两母子相依为命。儿子长大以后,问母亲:“我父亲信奉什么?”母亲说:“你父亲在世时,一日三次入水中洗浴,想以此洗净罪障、得到神通。”
儿子不以为然,说:“如果水真能洗净罪业,那么,河北岸的居民每日南渡放牛,每日都洗浴两次,为什么不得道?况且水中有鱼、鳖之类的生物,为什么它们不能得道呢?”母亲也觉得言之有理。
儿子又说:“唯有用佛陀的八解之池、禅定之水洗浴,才能净除我们的罪障和垢染。”于是他们去依止佛陀,最终获得了圣果。
可见,所谓“洗浴能清净罪障”的说法,是不合理的。我们一定要依止佛教中的忏悔方法,尤其是金刚萨埵法门。
2、指鬘王杀999人忏悔得果。
婆罗门央具理魔罗(指鬘王),曾残暴屠杀了999个人,但是通过忏悔,也清净了罪障,并且即生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简单讲一下这则公案:当时,有一个婆罗门师,他用咒语使指鬘王受到迷惑,然后告诉他:“如果你在七日之中能杀一千人,则可获得梵天果位。”于是指鬘王开始疯狂杀人。到了第七天,已经杀了999人,还差一个。但全城的人都躲了起来,他找不到人杀。
这时,母亲来给他送饭。他又想起师父的话“杀母生天”,于是也准备杀害母亲。
佛陀知道度化他的时机已成熟,于是放光显现在他的面前。他立即舍下母亲,追赶佛陀。虽然佛陀只是缓缓而行,但他拼命追也追不上。不得已,他便喊了起来:“比丘,你给我停住!”佛陀说:“我一直安住,没有动过,只有你自己停不住。”
听到这句话,他的心被摄住了。之后,在佛陀的指点与加持之下,他明白了自己的罪业,于是舍弃利剑,在佛前忏悔,并请求出家。佛陀为他剃度以后,将他带回精舍。他也通过精进修持,获得了阿罗汉果。
后来有一天,他到城里托钵乞食。城中的老百姓一见是他,就互相通告:“这就是指鬘王,他杀人无数,今天竟然到这里化缘。”于是大家纷纷用石头、木块打他,用刀砍他。
结果,他被打得头破血流,衣服也撕烂了,浑身是血地来到佛陀面前。佛陀安慰说:“你现在应该修安忍。为什么呢?因为,本来你的罪业,是要在无量劫中感受的……”
在座的道友中,杀过999个人的肯定没有,要杀也没有这个能力。参加过战争的,也许杀过一两个。但要知道,在所有杀业中,杀人是最严重的,所以一定要忏悔。
不管怎么样,如果指鬘王都能忏悔清净,甚至得果,那我们的话,只要诚心忏悔,任何罪业都一定能清净的。
3、未生怨王入地狱立即解脱。
未生怨王在提婆达多的唆使下,杀害了自己的父亲,造下五无间罪。但他通过忏悔以后,清净了业障。死后虽然堕入地狱,但他所感受的痛苦极短,就像绸线球触地即刻弹起一般,马上从中获得了解脱。
4、比丘投火坑灭淫罪。
《付法藏因缘传》里也有一则公案:曾经有一比丘在寺院修行,他的嫂子来给他送饭。这时,他因为淫心炽盛,与她私通,犯了根本戒。
犯戒以后,他立即生起了极大惭愧,心里想:“我太愚痴了,竟然造下这等罪业,我现在已不是沙门了。”在惭愧当中,他将衣钵挂在杖上,到僧众及世间的各个地方,大声喊道:“我是罪人啊!不应该再穿佛法的染衣了。我已破了戒,必将堕入地狱,现在我到哪里才能得到救护啊?”
这时,大德阇夜多来到他面前,说:“你能随顺我的话去做,我就令你罪业息灭。”他欢喜踊跃,说道:“只要能清净我的罪业,您让我做什么都行。”
尊者以神变力化现了一个大火坑,火焰炽燃,让他跳下去。他为了灭罪,便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但是,当他跳下去时,火焰一下子变成清流,刚刚没过膝盖,他浑身上下丝毫无损。
尊者说:“汝以善心至诚悔过,所有诸罪今悉摧灭。”然后为他说法,他修持以后,获得罗汉果。
5、能乐讲法灭杀母重罪。
能乐的贪心非常严重,母亲阻拦他去与一个女人约会,他就把母亲杀了。见到那个女人之后,他的手还在发抖,女人说:“你不要怕,这里没有别人,只有我一个人。”他说:“我为了你,把母亲杀了。”女人一听害怕了,心想:“连自己的母亲都杀,那我更算不了什么了。”
于是女人说:“你先呆会儿,我到楼上去一下。”一到楼上,她就嚷道:“有贼!有贼!”能乐听后吓跑了。回到家里,他将刀扔在地上,也大声地喊:“贼杀我母!贼杀我母!”闻声而来的人,都信以为真。
之后,他依照当地习俗将母亲火葬了。这个时候他已醒悟,知道自己造下了极大罪业,内心无法平静,于是便到处寻找灭罪的方法。但别人告诉他的方法,都是自己必须死掉才行,比如投水、投火等等,此外别无出路。
后来,他在去尸陀林的路上,听到一比丘正在念一个偈子:“若人作恶业,修善而能灭,彼能照世间,如日出云翳。”他想:“看来佛门一定有灭罪方法。”于是就出家了。
出家以后,他非常精进,很快精通三藏,而且辩才无碍。
这时有人问他:“您为何如此精进呢?”
他说:“为了灭重罪。”
“您造过何罪?”
“杀母。”
大家一听,赶紧将此事告知佛陀。佛陀说,杀母之人不能出家。于是僧众将他开除了。
但他不想还俗,于是就以出家相,来到偏远之地,并在那里建立了道场。因为他精通三藏,所以培养了众多弟子,其中很多人已证得了阿罗汉果。
因为讲经说法、培养僧众等的功德,他死后虽然堕入无间地狱,但时间极短,之后立即上升天界了。上升天界以后,他一观察因缘,知道是佛法的力量让他灭尽了重罪。于是来到佛前报恩,听法以后,证得初果。
6、塔波仁波切弟子的公案。
从前,塔波仁波切的一个弟子向他请教:“我往昔以贩卖佛经维生,如今想起真是追悔莫及,请问上师,我该如何进行忏悔呢?”仁波切说:“就造那些经典吧!”
于是那个人着手造经典,结果经常心思外散。他又怀着十分沮丧的心情,前去上师面前汇报说:“造经典时,我心思也是经常散乱,对于忏悔罪业来说,恐怕没有比安住空性、护持本性更甚深的了吧?”
上师异常欢喜地说:“实际上就是如此,纵然往昔所造的罪业积如山王,也能在现见本性的瞬间得以清净。”
7、勇施比丘观无生息灭淫罪。
《佛说净业障经》里也有一则公案:有一名比丘叫勇施,有一次他到城里化缘,一位长者的女儿对他生起贪心,从此欲心内结,患了病。
母亲心疼女儿,了解情况以后,待勇施比丘再来时,就对他说:“我女儿现在病成这样,就是因为我不让她听法所致,您能不能为她传传法呢?”比丘信以为真,于是天天来为她传法。结果因为常常见面,也生起了欲念,把戒破了。
后来,女人的丈夫见这个比丘常来,便起了疑心,准备杀掉他。比丘预先知道了,就弄了些毒药给那个女人,让她把自己的丈夫毒死,她也照做了。
但她的丈夫一死,勇施比丘便生起极大懊悔,心想:“我现在已造下极重的罪业,又行邪淫、又断人命,这哪里还叫比丘啊!现在我命终之后,必堕恶道了,谁能为我息灭痛苦啊?”
于是,他从一个精舍到另一个精舍,衣服拖在地上,惶恐奔走,不断地哀嚎:“我现在就是地狱众生啊!我现在就是地狱众生啊!”
当时有一位菩萨尊者,名叫鼻揉多罗(今弥勒菩萨),问明缘由以后,尊者对他说:“比丘不要怕,我能施予你无畏。”比丘一听,欢喜无量。
菩萨将他带到一个寂静的树林中,然后涌身虚空,高一多罗树,问比丘道:“你现在对我有信心吗?”比丘合掌说:“在我看来,您和世尊无二无别。”
这时,鼻揉多罗菩萨入于“诸佛境界大乘妙门如来宝印三昧”,并从身上显现出无量如来,都是金色之身,三十二相圆满。之后,所有如来异口同声为他说偈云:“诸法同镜像,亦如水中月,凡夫愚惑心,分别痴恚爱……”意思是,诸法如同镜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一样,毫无实质,但凡夫因为愚昧、迷惑之心,从而生起贪、嗔、痴等烦恼。听闻这个偈子当下,他便了知了一切法如梦如幻,从而离开一切缠盖,获得无生法忍。
重难点及窍诀|加行 第一百一十五课
一、顶礼句。
(一)偈颂:
离二障垢然示净除障,究竟胜道然现修学相。超有寂边然显三有中,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二)分析:最关键的修行要诀是对上师有虔诚与恭敬。
1、对上师有虔诚与恭敬具不共缘起。
(1)如果对上师有虔诚与恭敬的话,上师相续中的智慧、悲心等功德,自然而然会融入我们的心相续。
(2)夏丹德格西:“若修行人对上师不具虔诚、恭敬,智慧则无法开启,罪业则无法遣除……”
2、念修忏悔前当对所有传承上师恭敬顶礼。
在念修忏悔前,也应该对自己的所有传承上师恭敬顶礼。
3、何时何地都当对善知识具恭敬心。
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对根本上师心存恭敬。当生起不如理的心念时,要立即忏悔,始终安住于“善知识即为佛”的正念中。
二、忏悔之理。
(一)为何要忏悔?
1、罪障的过失:障道。
(1)影响证悟的主要因素是罪障、习气。
不管是修显、修密,相续中生起殊胜证相的主要障碍,就是罪障和习气。
(2)罪业清净可显现证悟。
A、理说:
为了使阿赖耶的明镜显现证悟影像,净除罪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B、喻说:
a、比喻:
这就好比,要让镜子映出影像,就要擦拭镜面一样。
b、意义:
要擦掉阿赖耶这面明镜中的尘垢,修学显密的证悟才会生起。
C、教说:
《圆觉经》云:“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销灭,佛境便现前。”
2、若方法得当则罪业可被清净。
(1)忏悔方法。
A、不当的方法:洗浴不能清净罪障。
《杂譬喻经》公案:两母子相依为命,待母亲告诉儿子父亲通过洗浴的方式清净罪业后,儿子反问母亲,若洗浴可以净罪,为何每日渡水的居民和水中的旁生不能得道,后儿子告诉母亲唯有佛陀的八解之池、禅定之水洗浴方可净除罪障和垢染。后母子二人皈依佛陀,终得圣果。
B、得当的方法。
a、诸方法中金刚萨埵修法最为殊胜。
佛陀宣说了不可胜数净除罪障的方便法门,而在这所有法当中最为殊胜的就是念修上师金刚萨埵。
b、金刚萨埵修法显密经教中都有。
(a)藏地:
金刚萨埵的源头来自诸多密续的记载,藏地最初是由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等尊者开始弘扬的。
(b)汉地:
唐朝译师不空译师翻译的《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中云:“金刚萨埵者是普贤菩萨,即一切如来长子,是一切如来菩提心,是一切如来祖师,是故一切如来,礼敬金刚萨埵。如经所说,金刚萨埵三摩地,名为一切诸佛法,此法能成诸佛道,若离此更无有佛。”
(2)罪业可以被清净。
A、教说:
a、能忏悔者为智者之一:《大般涅槃经》云:“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
b、古大德们说:“本来罪业无功德,然忏可净为其德。”
c、《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亦云:“若起殷重心,一念求忏悔,如火焚山泽,众罪皆销灭。”
B、喻说:
《大集经》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顺思惟。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
C、理说:
无论是违犯了外别解脱戒、内菩萨学处,还是失毁了密宗三昧耶等,即便是罪业再严重,通过忏悔,也还是能得以清净。
D、例说:
a、指鬘王杀999人忏悔得果。
b、未生怨王入地狱立即解脱。
c、比丘投火坑灭淫罪。
d、能乐讲法灭杀母重罪。
E、小结:方法得当忏悔就有清净罪业的希望。
a、正面:
《亲友书》中说:“何人昔日颇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能乐同。”
《别译杂阿含经》亦云:“若人先造恶,后止不复作,是照于世间,如月云翳消。”
b、反面:发心、方法等不得当则无法清净罪业。
(a)理说:
一边东张西望、胡言乱语、自心随着其他分别妄念转,一边口中发露忏悔等等,仅仅是口头上念诵忏悔文或者认为以后忏悔也可以、今后造罪也无害,诸如此类。如果是这样,那么尽管做了忏悔,但是罪业也不会完全清净。
(b)教说:
米拉日巴尊者说:“若想忏罪能净否?忆念善法则清净。”
(二)四种对治力。
1、四种对治力是藏汉佛教均承许之法。
《大乘集菩萨学论》引《四法经》云:“佛言:慈氏,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这里所说的“四法”,就是指四种对治力。
2、所依对治。
(1)何为所依对治?
所依对治力就是指将金刚萨埵作为皈依境,具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
(2)以金刚萨埵为皈依境。
先请一幅金刚萨埵的唐卡,或者一尊金刚萨埵像,以此为皈依境来忏悔。
(3)忏悔时应具愿行菩提心。
A、理说:
a、反面:
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即使具足四种对治力来忏悔堕罪,也只能稍稍减轻而不能达到彻底清净的效果。
b、正面:
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伪菩提心,那么往昔造了多少罪业都会自然而然清净的。
B、教说:
《入行论》云:“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4)遣疑:
A、诸佛无别,为何依金刚萨埵忏悔?
诸佛菩萨是无别的,但在修忏悔时,将不共的佛尊作为对境,更有殊胜的缘起。
B、修忏悔时,摆放佛像等是否有必要?
一个凡夫人,离开真实对境的话,单靠观想是很难修起来的。
3、厌患对治力。
(1)何为厌患对治力?
厌患对治力就是对于以往自己所造的一切罪业,生起后悔之心。
(2)厌患对治力的要求。
A、心:后悔心。
a、理说:
如果既没有将罪业视为罪业,也没有以强烈的追悔心发露忏悔,就不能得以清净。
b、教说:
《极乐愿文》说:“若无悔心忏不净,往昔罪业如服毒,当以大惭畏悔忏。”
B、行:发露忏悔。
a、《三聚经》云:“发露忏悔,不覆不藏。”
b、《大般涅槃经》中说:“若覆罪者,罪则增长。”
c、古德常讲:“一个善于修行的人,常常发露己过,却不宣扬功德。宣扬功德,善根则灭尽;发露己过,过失也会灭尽的。”
4、返回对治力。
(1)何为返回对治力?
返回对治力是指回想起自己往昔所造的罪业后,发誓从即日起,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再造这样的罪业。
(2)返回对治力的关要:戒后的誓愿。
A、《三聚经》云:“从今以后,必断严戒。”
B、《极乐愿文》中说:“若无戒心不净故,发誓今后遇命难,亦不造诸不善业。”
5、现行对治力。
(1)何为现行对治力?
现行对治力是指尽心尽力奉行一切能对治往昔所造罪恶的善业。
(2)现行对治力举例。
顶礼佛及佛子、随喜他人福德、一切善根回向菩提、发愿行菩提心、护持无伪实相之本体等等,这些都属于现行对治力。
(3)着重宣说护持实相之现行对治力。
A、塔波仁波切与弟子问答。
塔波仁波切曾教诫弟子说:“纵然往昔所造的罪业积如山王,也能在现见本性的瞬间得以清净。”
B、勇施比丘观无生息灭淫罪。
(4)教诫忏罪当不离菩提心和空正见。
净除罪业的方法没有比修菩提心以及恒时护持无伪的实相更为甚深的了。在这里,也要在不离开这二者的基础上,观修金刚萨埵、降下甘露、净除罪障、念诵百字明等等。
一、 所要清净的罪障都有哪些?
(一)总说罪障:
障是总称,包括业障、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四种。
为什么叫做障呢?这是由于它们对圣道与暖相等圣道加行善起到遮障与阻碍的缘故。
(二)业障。
1、定义:
(1)《俱舍论》的解释:
一般所造下的无间罪业,叫做业障。包括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僧和合、以恶心出佛身血。只有造过五无间罪的人才具有这种障碍。
(2)《前行备忘录》的解释:
业障,是指自性罪和佛制罪。
A、自性罪:与佛制毫不相关,自性的意思是说诸如杀生之类,只要去做本身就属于罪业。
B、佛制罪,作为在家人,如果去做,不会成为罪业,而某个出家人去操作,就成为罪业,诸如除割青草之类的事。
2、它遮障什么?
业障障碍获得善趣人天果报。
(三)烦恼障。
1、定义:
由于猛烈的烦恼由小到中、由中到大,连续不断产生而得不到依对治法断除的机会,因此称为烦恼障。
2、范围:
烦恼障是由以上这些业引发的八万四千烦恼,归纳起来,就是三毒、五毒的分别念。再进一步概括,就归集在唯一的非理作意分别念中。
3、它遮障什么?
烦恼障障碍获得声闻、缘觉的解脱果位。
(四)所知障和习气障。
1、定义:
(1) 所知障是三轮实执的分别念。
(2)习气障:
A、按照显宗所讲,是所知障极其细微的阶段。
B、密宗称为三现迁移习气,也就是指依于格外细微的意性身,形成粗大身体的因或种子白分的习气,形成粗大语的因红分的习气,形成意的因或种子红白聚合部分——黑光或风行极度细微的所有习气。
2、它们遮障什么?
所知障和习气障障碍获得遍知智慧。
二、 忏悔的原理。
(一)罪业是可以清净的。为什么?
1、罪业的本性是空性。
罪业本身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并不是实有的。
2、罪业没有本体,那它是啥?
心的本性是光明,贪嗔痴等烦恼障和所知障是客尘。
就像一匹白布沾染了污垢,布是本性,污垢是客尘。或脸上染了污垢,脸是本性,污垢是客尘。所以,光明心性是永恒真实的,障垢客尘是暂时而虚假的。
(二)对症下药。
既然它可以由因缘和合而产生,那么也必然可以通过因缘和合而消灭。
我们由于无知或不良习气等造了罪业,是因为外界因素和自身的因素结合而产生,那么我们现在同样可以通过聚合忏悔的各种因缘来将罪业消灭。
(三)怎么消灭?
1、无上救护即法宝。
佛陀给我们指了明路——忏悔!忏悔就是我们消除罪障的不二法门,是佛陀为救度罪恶我们的殊胜方便方法。所以说“无上救护即法宝”。
2、我们的见解影响了最终忏罪的效果。
(1)拿高射炮打苍蝇:
如果忏悔是为了不堕恶趣,那就是拿高射炮打苍蝇,而且这样一定不能使罪业彻底清净。
三、 修持忏悔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明确目标。
忏罪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清除相续中对于生起甚深道之殊胜证像的主要障碍,也就是罪障、习气。
不是为了让我们生活更美好,身体更清爽,天天发大财,永不堕恶趣,而是为了清除解脱道上阻碍我们前行的障碍和习气。
(二)发愿行菩提心,必须的。
1、强强联手,必定强。
观想金刚萨埵为外在的对境所依,具足愿行菩提心为内在所依。
外在对境为殊胜的金刚萨埵圣尊,愿行菩提心为自己内在殊胜所依,强强联手,必定能将罪业忏悔清净。
2、四两拨千斤可不是闹着玩的。
(1)彻底清净罪业。
发起菩提心能够达到彻底清净罪业的效果。
站在大乘的角度上来讲,还需要以发心去摄持——不光是自己的罪业清除,清净罪业的目的是为了利众,或者说,自己的罪业、所有众生的罪业都一起观修、都获得了清净,以这样一种发起菩提心的方便方法才能达到彻底清净罪业的效果。
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伪菩提心,那么往昔造了多少罪业都会自然而然清净。
(2)像是劫末火一般刹那摧毁罪业。
所有的修法一定要以愿行菩提心摄持来修,这样这个修法最强大的力量就能被发挥出来。所以,愿行菩提心在所有的忏罪法门当中是必不可少的。有了愿行菩提心的力量,相续中的罪业就能像是劫末火一般刹那摧毁,这一点特别重要。所以,我们要了知愿行菩提心的重要利益。
(三)忏罪的四种对治力。
有强烈的忏悔心、立誓不再造罪的心,应该是能清净罪业。
1、所依对治力哪家强?
任何忏悔,即便没有缘着金刚萨埵来忏悔,也需要发菩提心。
本课讲所依对治力的时候,反而没有特别强调金刚萨埵,这里最强调的是菩提心。所以,要明白华智仁波切讲法的落脚点是发菩提心,这是每个修行人必须掌握的一些关键环节。
2、厌患对治力,“厌”哪种“患”?
(1)厌患对治力的核心:
是对往昔所造的罪业产生强烈的后悔心。有了一种非常强烈的痛悔之心,就具足了厌患对治力。这种心不具足,再怎么念诵都很难清净罪业的。
(2)你可能生了一个假后悔心。
在我们修法时,身体上或精神上的违缘障碍,是我们厌烦进而想逃离所处的环境。比如每天面对单位无休止的争斗、家里人的种种不理解等等各种压力,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想:不如剃头当和尚算了。
其实,这仅仅是避苦求乐,并不是真正的“厌患”。这里厌弃的是承受往昔罪业的果报,而非真正对自己所造罪业的后悔之心。
真正后悔的应该是对往昔对众生所造的各种罪业,而并不是你正在遭受的罪业结果的本身。
(3)将“厌患”心落在精进忏悔上。
知道这个原理,我们应该对自己往昔对他人所造的罪业力勇猛精进的忏悔,最终将“厌患”心落在精进忏悔上,这就可以将违缘障碍转为道用。
3、返回对治力——我们都需要勇气。
返回对治力就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它确保了同样的错误不要犯两遍甚至多遍。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
(1)习气:
我们无始劫来所造的恶业和各种习气一直串习至今,很容易随着它走。如果现在还跟着它走,那就是轮回的因。即使修持殊胜的法,还是无法挽救你,因为你无法“断恶”。
(2)“断恶”你有多大勇气?
要发宁可生命终结也不再造恶业的誓愿,这样的誓愿并不好发。可是如果不发,就是给自己今后留造罪的后路。这是很可怕、很危险的。这样下去一直会随着习气转,跟着轮回走。
所以,返回对治力是一种勇猛的心态!这是真正修道的菩萨勇士的所行。佛法都是从心上安立的,如果没有从心上真正“断恶”,只是修了一个忏罪的形象,也会有效果,但是很难彻底清净罪业,解脱之路也是遥遥无期。
4、现行对治力——以善治恶的殊胜方便。
(1)以善治恶:
现行对治力是指当具足了以上三种对治力的情况下,“断恶”之后,以“行善”的方式对治所造罪业,造了什么样的罪,就用什么善业来对治。刻意用善业灭除恶业,则善恶业不会并存,善业可以对治恶业。
(2)具体方法:
顶礼、随喜、一切善根回向菩提、发愿行菩提心。
(3)最殊胜的忏罪方法:
以菩提心摄持、恒时护持无伪实相,并观想金刚萨埵、降下甘露、净除罪障、念诵百字明。这些因素聚集,强强联手,必定能将罪障忏悔清净。
一、要忏悔的罪业有哪些?
(一)忏悔谤法罪 。
1、对显教起邪见诽谤。
2、对密教起邪见诽谤。
3、对于佛法,执着一者是成佛障碍,另一者是成佛方便,贪执自宗,嗔毁他宗。
4、对某宗佛法轻视不恭敬,在不通达密意时,随口批评、贬低、呵斥。
5、对显密经续论典,轻视、亵渎。
以上罪业是否教他作、见作随喜。
(二)忏悔五无间罪 。
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以恶心出佛身血。
教他作、见作随喜以上罪业。
(三)忏悔近五无间罪 。
1、对比丘沙弥恼乱、辱骂、打缚。
2、轻蔑、损坏法衣。
3、毁坏女众戒律,或制造违缘。
4、毁坏、贩卖佛经佛像,对经像亵渎、谤讪、不恭敬。
5、毁坏佛塔或妄加评论,在佛塔前不恭敬等。
6、毁坏经堂,在经堂内睡觉、丢口水、鼻涕、茶渣、放屁等。
7、在经堂内坐污秽的座垫。
8、毁坏三宝殿堂、法座、供器等。
9、占三宝地。
以上罪业教他作、见作随喜。
(四)忏悔杀生罪。
1、杀人,堕胎。
2、非法烹炮生物,使受极苦。
3、钓鱼、射鸟、填穴、覆巢、破卵、伤胎、发蛰、惊栖等。
是否有以下不慈悲众生的行为:
1、见杀不救。
2、见人畜死,不起慈心。
3、役使畜牲至精疲力竭,不怜其苦,强行役使或鞭打。
4、欺弄损害盲人、聋人、病人、愚人、老人、小孩;笼系禽畜。
5、见鳏寡孤独、贫民、饥渴、寒冻等不做救济。
6、看暴力片、战争报导等而随喜。
以上罪业教他作、见作随喜。
(五)忏悔不与取罪 。
1、不与取三宝物、上师物、父母物、国家物、私人物。
2、对三宝物、上师物、父母物、国家物、私人物,损坏不赔偿。
3、对三宝物、上师物、父母物、国家物、私人物,借贷不还。
4、偷税漏税,威取诈取,小出大入。
5、公款挪为私用;因果差错,非专款专用。
以上罪业教他作、见作随喜。
(六)忏悔邪淫罪。
1、非所应行、非支、非时、非处而行淫。
2、欲染娼家。
3、婚外恋。
4、见良家美色,起心私之。
5、观看、传播淫秽书刊、绘画、影视。
6、鼓吹欲爱。
7、于不清净场所过往观听。
8、意淫、手淫。
以上罪业教他作、见作随喜。
(七)忏悔妄语罪 。
1、未见佛菩萨、鬼神等而说已见。
2、未得证相、授记等而说已得。
3、未通达法义而说已通达。
4、对正法、上师、僧众无理诽谤。
5、欺骗上师、父母等。
6、为求名闻利养妄说功德,欺骗信众。
7、世间经商等时为求名利而说妄语。
以上罪业教他作、见作随喜。
(八)忏悔离间语罪。
1、挑拨上师大德与其眷属之间的关系。
2、破坏佛教团体之间的关系。
3、破坏道友关系。
4、离间他人骨肉。
5、破人婚姻。
6、离间同事、朋友、邻里、主仆、师生等关系。
以上罪业教他作、见作随喜。
(九)忏悔粗恶语罪。
1、对上师、三宝、尊长、父母、平交、卑幼说粗恶语。
2、出损德之言。
3、扬人之恶。
4、取人外号。
5、刻意搜求先贤之短。
6、辩论生嗔而恶口。
7、指责佛像佛塔。
以上罪业教他作、见作随喜。
(十)忏悔绮语罪 。
1、宣说斗讼竞争语。
2、乐说无关语。
3、对外道论典、外道咒以爱乐心受持讽诵。
4、在大众场合喜谈王论、臣论、盗贼论等。
5、说戏笑、游乐、爱欲等语。
6、说醉语、颠狂语。
7、说邪命语。
8、念诵经咒夹杂世语。
以上罪业教他作、见作随喜。
(十一)忏悔贪欲罪。
1、占人财产之心。
2、贪求供侍之心。
3、贪求恭敬之心。
4、贪求利养之心。
5、炫耀功德、贪图名声之心。
6、贪求天人妙欲之心。
7、贪求权位之心。
(十二)忏悔嗔恚罪。
1、心想如何令他遭受杀缚。
2、愿他由他缘或自身任运损耗财物。
3、念他已作正作无义而思报复。
4、愿他现世丧失亲属。
5、愿他现世丧失资产。
6、愿他现世事业失败、功名不成。
7、愿他闻思修等善法失坏。
8、于他遭遇不幸内心欢喜。
9、愿他亲友以自缘或以他缘而衰损。
10、愿他后世堕落恶趣。
(十三)忏悔邪见罪。
1、谤无前后世。
2、谤无业果,认为修善无功德、造恶无过患。
3、谤无三宝。
4、谤无净土。
(十四)忏悔具力重罪。
1、以犯戒身受用僧物。
2、以已施僧众比丘物,自用或转施在家者。
3、毁犯尸罗而受信施。
4、缓学处而受信施。
5、道友之间互相嗔恚。
6、对菩萨忿恚、厌背,或起不悦意心。
7、轻毁菩萨、说菩萨恶称。
8、障碍菩萨善行。
9、对上师轻慢,生起胜过上师等恶心。
10、对上师语不恭敬,说上师过失。
11、对上师身不恭敬、不承事。
12、违背上师言教,不依从、不重视。
13、对上师起邪见。
14、障碍上师事业、善行。
15、舍弃上师。
16、对父母有失敬养。
17、违背父母合理训诫。
18、父母责怒而生嗔、抵触。
19、父母有过不善巧劝化。
20、父母殁后不超度资荐。
以上罪业教他作、见作随喜。
加行思考题/随堂小测《前行广释》第115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