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28)
今天莲师日 我们更新《宝性论》
仁波切在这个章节里讲述佛陀的功德
佛陀的功德就是证悟之心的功德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证悟之心
都有像金刚那样的力量
像狮子那样的无畏
都拥有虚空具备的功德
跟随仁波切的视野
去领略去听闻这样的心的功德吧
当宝性之心 自然流露
一切心想 皆能事成
(图片来自DJKR)
第六金刚句 : 功德(续)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第四日 / 前言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佛与证悟的功德。有两组功德:离系果的功德与异熟果的功德。
去年我们谈到清洗窗户的例子。窗户表面的灰尘肯定是暂时的、可以移除的,当你移除了灰尘,窗户上的玻璃就变干净了。你可以说那有点像是离系果。当然,在实相上,不论有没有灰尘,玻璃本有的功德是清净的,没有垢染。不论灰尘在玻璃上的时间长或短,也不会有任何不同。但是在道上,你可以用清除尘垢来思惟,因此,我们也可以有干净的窗户或玻璃逐渐显露的这种概念;可以说这是异熟果。
我们仍然在讨论离系果。我们已经讨论了十力和四无畏,今天要谈佛的十八个不共之功德特质。要讨论这些功德非常不容易,因为它们非比寻常。
谈异熟果不容易,我们之后会一一讨论,但我给你们举个例子,说明为何佛的功德如此独特。昨天我们讨论化身佛的功德,谈到从释迦牟尼在兜率天直至进入般涅盘的这个示现。然后弥勒菩萨谈到佛的事业,他首先提到佛的四个响声。我们暂且不论十力等的功德,而只是先检验此四个响声。佛的事业是由功德生起,因此即使他的功德是难以置信且不可思议,至少我们可以听听有关他佛行事业的例子。你若仔细思惟,这四个响声令人惊叹。
四个响声的第一声是:一切组合的现象皆无常(诸行无常)。句号,到此为止。他有完全的信心那么说,而这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事!如今,人们做非常奇怪的事情以符合政治正确,他们试图把这标示为开放和悲心,并说所有宗教有着同一目标、同一本质、同一信息,意即它们都是相同的。我完全不同意!没有任何宗教和其他宗教相同,它们都是独特的,尤其是佛教。所有宗教都相同的那种对话,只有在世界宗教会议上行得通。
在此末法时代,我们人类有个奇怪的习性,每当我们看到一个真正伟大的人物,第一个想法是在他身上找出一个缺点;而每当我们处于糟糕的状况,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尝试从中找出一些优点,以便能谈论它!我有时纳闷希特勒累积了何种恶业,因为似乎没有人试着在他身上寻找优点!他应该也有一些优点,而且也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找出来。如果你真的要寻找优点,最好以平等的态度来做。
许多宗教需要某种进化,它们需要与时并进。但举这四个响声为例,比如第一个「诸行无常」,我们需要更改它吗?不需要!一万年也不会有人发现任何组合的现象突然变成恒常。永远不会。这四个响声定义了佛教。而这四个响声没有谈到一个女人是否应该有四个丈夫,佛也没有说所有佛教徒应该如何努力让全世界的人都成为佛教徒,也没有任何一个响声可以作为政治工具。领导者怎能说「你最好守规矩,否则诸行无常」?
如今,我们看到宗教出现一些其他言论。人们常这么说:「事实上原始的经文很好,但后来的信徒们作了一些诠释。」但此四个响声并无太多可诠释的空间。
● 一切来自我执的思想或烦恼都是痛苦(有漏皆苦)。
● 一切现象没有任何本具的或真实存在的自性(诸法无我)。
● 涅盘超越极端(涅盘寂静)。
也许在未来,一些蓄着长胡子的狂热佛教大师或许试着诠释这四个响声,但那是不可能的。那就是行不通!举例来说,当我们听到诸法皆空,你如何利用它作为恐吓?它不能作为恐吓。而且当我们听到涅盘超越极端和祈愿,这与「如果做这些事、参与这项工作,保证可以到达某个地方、坐上很高的沙发」等这类说法相反。这里绝无这种事!
想到这些是二千五百年前的开示,这是佛的事业,我们甚至还不是谈佛的功德。我们喜欢说,一个人可由其行为来作评断,因此给予这种教法的人必定有些许不同。而且了不起的是,他不只是宣说这四句、写一些相关的书,然后结束一切工作,他还给予我们无数的法道去了悟教法,让我们获得解脱。而他给予的法道和方法,很多是可以诠释的,因为他必须对不同的听众给予不同的解释。他自己说过,诠释是可以的,我们应该诠释。事实上,他说我们不应该盲目地遵循他的道,而应该如冶炼黄金般燃烧淬炼它。他甚至给予我们方法,判断哪些道不需要诠释,哪些需要诠释。
| 十八不共功德
251
如来无过亦无诤,无有心意失念过,
亦无不定散乱心,及无轮涅种种想,
252
并无不择而舍置。志欲精进与正念,
以及智慧与解脱,解脱知见不退失。
253
三门事业随智转。智慧无碍知三世。
如是十八及余法,是为佛陀不共德。
现在谈十八种不共的功德。吉美林巴所著《功德宝藏论》对此有很好的阐释,那些很想阅读此书的人,那是在英文版第299页。
佛身没有过失,他的所作所为,甚至睁眼或闭眼,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佛没有任何错误或徒劳的肢体动作,他的一切举止,甚至打呵欠或伸懒腰,无一不在利益众生。若是对众生无益的事,他就不会做。
他的语也没有过失,不像声闻和辟支佛,他们的身和语有些过患。例如有时他们会放声大笑,像是马的嘶鸣。但佛不会那么做,除非可以利益众生。
佛的心不曾离于正念。声闻有时必须努力使自己专注于正念,但佛不曾离开禅定。换言之,他不像其他人有座上座下[1]的不同状态。举例来说,当声闻乞食时,他们在座下的状态里,不在禅定当中;但不论佛是在乞食或回答某人的问题,他总是在禅定状态中。
佛没有分别,他不像声闻会区别轮回不好,而涅盘是好的。佛、菩萨,甚至声闻,他们也许都以平等或公正的方式对待弟子,例如,他们也许决定不教导弟子,但唯有佛以正确的分析来决定不教导弟子。这些是佛行事业的六种不共功德。
接下来是佛的证悟之六种不共功德。不像其他如声闻等,佛总是充满着喜悦,以热诚和祈愿去行利他的事业。佛也有不共的正念、精进、智慧,并且完全解脱所知障和烦恼障。
佛还有三项不共的事业,佛身、语、意的所有事业总是伴随着智慧。
最后这三项是他的不共智慧。我们必须说「不共智慧」,因为声闻和辟支佛也有智慧,但只有佛了知三世的体性,因而,只有佛没有执着和遮障地了知三世。
这些是佛的十八个不共功德。还有一些其他的功德,例如,当佛身着袍子,袍子绝不会碰触到他的身体,佛的身体和袍子之间有四指的空间。
现在我们将再次重复讨论并且更仔细地解释。
254
佛身语意悉无过,心无动摇无异想,
不择舍置亦远离,志欲精进清净念,
无垢智慧及解脱,解脱知见均不退,
255
诸业普随智导转,三世无碍广智行。
觉彼不共大菩提,为众无畏转妙轮,
此唯具足大悲者,一切中胜如来得。
偈颂254、255基本上是重复刚才所说的。佛离于身、语、意的一切过患。他从未离开禅定的状态,他从未分别轮回与涅盘,而且他从未因为轻忽,而不经意地舍离众生。他不曾离开发心、精进、正念、无染智慧和解脱,他不曾离开这些智慧。佛一切身、语、意的行为总是以智慧为前提,并且了知过去、现在、未来的自性。这些是佛的十八个不共功德。[2]
256
地等体相空中无,虚空体相色中无,
然五大种世间共,不共世间尘许无。
我们已经听到三十二种功德的譬喻。十力如同金刚,四无畏像是狮子,而十八不共功德被比喻为虚空。其他大种的特性不存在于虚空,虚空或空大的特性在其他大种中也找不到,因此,它们是不共的。同样的,佛的功德完全不同于辟支佛和声闻。弥勒菩萨继续说,这个譬喻仍不够独特,因为地、水、风、火、空五大种在世间非常普遍,然而佛功德是全然不共的。
接下来我们要听闻的是异熟果。
「注解」:
[1]
座上与座下,或说根本定与后得位,前者是指透过专一修持无我空性而引生缘于空性之禅定,后者是指出定后从事种种日常活动、行集资净障等法行的状态。
[2]
《大智度论.初品》:「十八不共法者:一者、诸佛身无失,二者、口无失,三者、念无失;四者、无异想,五者、无不定心,六者、无不知已舍;七者、欲无减,八者、精进无减,九者、念无减,十者、慧无减,十一者、解脱无减,十二者、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者、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者、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者、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者、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者、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者、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把陆续公布的《宝性论》重新放入百度网盘中
https://pan.baidu.com/s/1mpuEkeR_JDpVVtn7y50XJg?pwd=xb4j
提取码: xb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