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慈悲心,同时奉行上师的心愿?
慈悲心的培养是必要的,如果我们想最终免于痛苦,就不要伤害他人;如果我们想快乐,就创造条件让他人快乐。
——希阿荣博堪布
如何训练慈悲心?到底幸福快乐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
答
训练察觉,训练专注
心的训练可以从觉察开始,尽量清晰地了知自己身心的活动,言语、举动、感受,情绪、心念的生灭变化,久之,心会变得安静而敏锐,并且对苦、无常等生出切身的领悟。
另一项训练是专注,制心一处。比如持咒、念佛、诵经、抄经、调息等,都能起到这个作用。
把一颗习惯于散乱驰求的心系在一句心咒、一句佛号或呼吸吐纳上,就好像把一匹野马系在了木桩上,尽管它还是会跑开,但跑不远,兜一个圈子又不得不回来,等它自己跑累了,自然就老实不动了。
心也是这样,尽管开始持咒、念佛时,还是会杂念纷飞,但不用着急,杂念随它去,我只抱住这一声心咒、佛号不放,慢慢地,心就安静下来了。
观修和串习慈悲
面对这两项训练会增强洞察力和专注力,这意味着我们能够在洞悉宏观的同时不失对微观的专注,在专注的同时可以保持开放,这时可以对佛法教义,比如无常、苦、空、慈悲等教法,进行思维、体悟。
心静之后不是一味地静止下去,而是开始由静中生发体悟、觉受,或者在静的基础上观察、思维教法,并进一步在心中生起解悟乃至证悟境界。
虽然日常行住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训练慈悲心,但对于心力不够强大坚定的人来说,仅仅靠日常生活中零散的训练是难以持续地增上慈悲心的。
我们需要专门花时间系统地观修,比如每天花半个小时修慈悲心,所得的理解和体悟再拿到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去串习和巩固。
扩展慈悲的对象
慈是希望对方快乐,通过友善、关爱、分享等来表现。悲是愿意分担乃至代受对方的苦,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温柔。
观修慈悲心通常从亲近的人开始,因为你与他们的因缘很近,如果你愿意,你能更深切地理解、感受他们的苦乐、希惧,而理解是慈悲的基础。
慈悲心具体可分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中,舍的意思是平等,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训练中,慈悲的对象从亲近的人开始,将逐步扩展到认识却不相干的人、陌生人、憎恶的人,及至所有众生。
同时我们要记住,无论是分享还是分担,都应以自他平等之心去做,道德上、物质上不要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慈悲心的训练使我们的内心宽阔、柔软、坚强,这是幸福快乐的源泉。
以上文字选自:希阿荣博堪布∣《透过佛法看世界》之“ 慈悲心的训练”
放生:培养慈悲心的同时
拯救众生
有些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友好、善良,对待动物就不一定,这不是真正的慈悲心和菩提心,菩提心是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众生。
“六道中的众生没有一个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这是佛陀与诸多祖师们留下的教言。
“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希有”,印度大成就者嘎达亚那尊者用神通看到一个家庭中的父母以旁生再转世到这个家庭后写下了这四句话,所以一定要善待一切众生。
“若杀一有情,需偿五百生”,杀害众生的生命,不但与慈悲心、菩提心相违,而且果报非常可怕。
杀生的人短命多病,将来还会在地狱中感受更加痛苦的报应,所以我真的希望大家都能断除杀生的恶行。
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希望大家平时无论工作多忙,都能在每个月当中抽出至少一天的时间放生并长期坚持,这样大家可以在培养慈悲心和菩提心的同时,拯救很多众生的生命,也是对佛菩萨最好的供养。
以上文字节选自:希阿荣博堪布∣《寂静之道》
▽
▽
明天是11月10日,上师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各地的道友们都会以放生、行持善法来忆念上师,祝福上师生日吉祥。
上师希阿荣博堪布也曾这样开示:
“我希望大家不仅仅把11月10日作为我的生日,而是把这天作为你们放生的日子,在这一天尽你们自己的能力放生、行持善法。
这样你们在忆念上师的同时,也能共同救度众生的生命,这是我的一个心愿,更是大家送给我最珍贵的生日礼物。”
秋冬季放生共修将通过“菩提洲·共修放生填报系统” 统计此次放生救护生命的数量,将大家行持善法的功德无余融入放生共修的功德大海中。(点击最下“阅读原文”参加共修)
点击“阅读原文”,参加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