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幸福很近•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脉络梳理
简略分析
引言
一、科技发达时代的失衡现象
二、佛法教育是当今所需
三、佛教的慈悲观永不过时
四、佛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变化
五、纠正错误的学佛观念
1、不要等老了才学佛
2、信佛就直说
3、学佛不要形象化
结语
展开分析
引言
上师回应主持人致辞中的介绍,对自己著述的特点进行归纳
1、对所译的经论有信心。
2、翻译的态度特别严谨。
3、有一部分译作是藏传佛教中极为珍贵的密法。
一、科技发达时代的失衡现象
1、探讨科技与宗教很有意义。
爱因斯坦:“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离开宗教的引导,科学很可能变得有害。宗教经不起科学的验证,教义也很难被普遍信赖,让跟随者也常有“盲修瞎炼”的疑惑。科技时代重视佛教,或许有助于解决如今社会的失衡。
2、失衡的表现:追求物质的节奏太快了,也太过了。
太快了:人的步速比10年前加快了10%;物质依靠科技有了飞速的发展。
太过了:只看重物质而缺乏宗教善的规劝,任由良心泯灭,善的理念日趋减少。
精神与物质失去平衡:物质水平越来越高,道德水准或人文素养越来越低。
二、佛法教育是当今所需
1、佛法的殊胜。
上师自己在学习佛法之后得到了很多真实利益。佛陀和高僧大德的教言是无价如意宝,世间的金钱、地位、幸福无法同日而语。
2、时代的需要。
科技的发达与道德的衰落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需要寻求解决之道。只要重视这个问题,思维方向有所改变,通过集体或多数人的力量,完全能够缩短这种差距。
3、佛法能够解决心里的困惑和痛苦。
这是爱因斯坦给大学生关于人生问题的回复。汤恩比博士说:“要拯救21世纪的人类,就应该寻求大乘佛教及孔孟思想。”
三、佛教的慈悲观永远不过时
1、佛教的慈悲观是教人关爱人、动物乃至一切生命。
纠正西方对于动植物同样有生命的错误认识,慈悲观对现在的动物保护是一个很好的理论支持。
2、佛教的非暴力是忍让的修心原则。
《毗奈耶经》:“人若打我,我不还打;人若骂我,我不还骂;人若嗔我,我不还嗔;人若毁我,我不还毁。”
这种高尚的安忍一般人难以企及。有人认为这很怯懦,但其实和平与人道才是解决任何争端的最佳方式。
圣雄甘地:“我的价值观很简单:真理,非暴力。”堪布贡嘎旺秋文革期间被关进监狱受折磨的20年中,“最怕的就是对伤害我的人生起嗔恨,失去慈悲心。”青海一位大德文革中把挨批斗当做修安忍的机会,以三殊胜摄持。
四、佛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变化
1、佛法让人心地善良。
“慈悲观”和“非暴力”说到底就是心地善良。具有了善良的心地,指导思想就会高尚,不会偏离轨道。所以,借助善的教育改变一些现状是明智的。现在人心不古,求学求知的心非常罕见。
2、佛法让人懂得报恩。
报四重恩:报众生恩、报父母恩、报国家恩、报圣教恩。现在人习惯于抱怨,常常在心里埋下怨恨。有了感恩的心,人就会理智、轻松。
3、佛法让人快乐。
因为不执着,所以痛苦也就慢慢减少了。修行人内心没有很大的欲望,在一种内心的觉悟中,享受着人生的快乐。
4、佛法当中的利他精神、无常观及其他理念用在生活中,也会是个人最大的收获。
五、纠正错误的学佛观念
1、不要等老了才学佛。
学佛法的紧迫性,不亚于我们对生存的追求。有了因缘就要抓住。
2、信佛就直说。
不必隐藏自己的信仰,尊重不同的信仰,选择智慧的宗教,获得智慧的教育。
3、学佛不要形象化。
佛教最重视的是智慧,应该通过佛法的教育,得到真实稳固的见解,让信仰牢不可摧。学佛应该深入经藏,认真地学。如果不学而修,就不明智。有了理论基础,坐禅裨益良多。如果只听闻,不修行,也体验不到佛教的深义。
结语
▶ 真正领受佛法的心髓,“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本课重点
👉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 当科学离开了宗教的引导,很可能会损害自然、社会及人类,有害的就不会被认可,所以它走不快也走不远,甚至会倒下来,就像跛子一样;同样,当宗教不能与时俱进,经不起科学的验证时,它的教义也很难被普遍信赖,就像盲人一样,在方向上总是不太确定,这样一来,让跟随者也常常有“盲修瞎炼”的疑惑。
👉 学佛法的紧迫性。
▫ 学佛法的紧迫性,不亚于我们对生存的追求。有人说:“现在我要成家立业,有所作为,等我老了才去学佛。”但到了那个时候,你的精力、因缘或许已经消失了,正所谓“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等你白发苍苍、满面皱纹才去学道,人已经糊里糊涂,理解也跟不上了。
👉 “学”与“修”的关系
学佛就应该深入经藏,认真地学,学了以后再实修,就一定能获得真实利益。
如果不学而修,就不明智,因为修是很困难的。藏地著名的萨迦班智达曾说:没有如理闻思的修行,多数是旁生之因 。因此,为了修行成功,一定要先明理。比如坐禅,你为什么要坐禅?如果想让心静下来,怎么才能静下来?静下来又有什么用……其实这些都有理论。理论上明白了以后,再坐禅就非常稳妥。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只是学一学、研究研究,也体验不到佛教的深义。如《楞严经》所说:虽然听闻了很多佛法,但若不修行,其实与不听闻是一样的,就如同光是嘴上说食物,不吃终究不会饱。你不思维的话,即使是最简单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即使是你讲了一辈子佛法,也不一定会有太大感受。因此,一定要实实在在地研究,真真实实地修行!
名词解释
【三殊胜】
做任何善事之初,首先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中间以无缘、不执著的方式行持,最后将善根回向一切众生。这是佛教中最关键的修法,依此修持,发心殊胜、无缘殊胜、回向殊胜,这就是三殊胜。
【报四重恩】
报众生恩、报父母恩、报国家恩、报圣教恩。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