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辅导 《中论广释》第9-10课(上)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1802辅导
1
课前开示
学修大圆满的密法行者必须学修中观吗?
1.利根者,通过上师直指就开悟,比如恩扎布德,麦彭滚波
2.中下根基者需要,为什么欲证悟大圆满的行者需要通达中观而不是直接学修大圆满?
🔶(1)法界实相:二谛无二、明空双运(自空中观+他空中观)=大圆满(显密异同、对境有境),举例说明,上师瑜伽、一切显现都是上师的游舞、已经被束缚了则不可能解脱,没有束缚也无需解脱,怎么理解大圆满前行讲的密宗的五种圆满,其中听课的你就是金刚萨埵佛尊怎么理解?
🔶(2)有境智慧:心的本性(有境般若+如来藏)
🔶(3)大圆满的修法:前行+不共加行(观心的来去)+正行
慈诚罗珠堪布:
大圆满有三种加行:
一是外加行,如人生难得之类;
二是内加行,如发菩提心之类;
还有一个不共的加行,不共加行的最后一个修法就是观察心的来去。
这个不共加行特别重要,如果能精通就可以证悟一部分大圆满的见解,再加上一点窍诀就能立即证悟。
刚刚学佛或还没有进入密法班的道友有必要学中观吗?
(1)每个人依靠哪部论典获益与前世善根有关,如果对中观感兴趣,听不懂也喜欢听,听得懂更爱听的道友就有必要,
(2)每个人尽量学习中观的原因:因为都执著自我,俱生我执是众生的苦因
A.暂时获得世间利益:减少偏执、强迫症、忧郁症、洁癖等心理疾患
B.获得出世间利益:暂时解脱、究竟解脱
断执著、断妄想、断自私、增加慈悲心、增上菩提心、现前胜义菩提心
了知万法真相,绝对真理,不生活在虚妄中
上师教言:
所以,针对不同的相续,种种法门都会带来不同的利益。
因此,在平时说话、讲考或传法的过程中,不要一口断定“这个法不好”或“这个法没有用”。对某个人来讲,可能某一部法不一定用得上,比如对大圆满自宗根机的人来说,不一定要学《俱舍论》;但对某些人来说,要断烦恼,大圆满用不上,而《俱舍论》却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智者说话相当谨慎,但愚者却很随便,往往因为说话而造了很多恶业。
2
观去来品
问:观何法去来,品名去来?
答:上因缘品明观三种因缘,今品亦明三义:
一者、上品明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今还就因缘辨不来不去。过去二因灭为去,现在五果生为来,乃至现在三因灭为去,未来两果起为来。故十二因缘但有二分,七分为来、五分为去。
今观此去来,故以目品。
为什么在第一品后要讲《观去来品》?
如何理解上师把第一品、第二品安立为主要特法?
以因缘来去说明第一品与第二品品之间有何关联?
🔶 慈诚罗珠堪布:
前面已经抉择了无生,如果能精通无生,就能精通无住和无灭;如果能精通无住,就能精通无去和无来。因为既然无住,则该法不存在,这样则谁去谁来呢?去者和来者也就不成立。
🔶 结合全品科判说明上师安立主要特法的原因:
上师:《观去来品》主要对去和来做观察。世人一般都会认为去来存在,比如,从身体方面讲,身体不仅会在人间不断来去,也会在六道中不断轮转——会从恶趣辗转去往善趣,也会从善趣径直去往恶趣等;
从心识方面讲,心识不仅会从一处移至另一处,如开始执著柱子,后又执著瓶子,也会从无念分别趋至有念分别等等。不仅有情世界会有来去,器世界也会有来去。可以说,来去的观察可以涵盖世间一切万法。
以因缘来去说明第一品与第二品品之间有何关联?
《中论疏》:
问:二十七品为有次第、为无次第?若无次第则颠倒说法,若有次第何故次有去来品?
答:一切经论必有次第。但次第有二,一随义次,二随根次。随根次者凡有三义,随义次第则有七门,合十意也。
🔶 随根次有三义者:
一、历法次第,令此观心于一切法通彻无碍。前虽观能生所生而不得,今次历观去来乃至涅槃。
二者、众生取悟不同。自有闻破生灭不能得道,观去来即便了悟,乃至二十七条义亦如是。以根性不同,是故论主开张诸观。
三者、欲释大乘中要观。经中或就无生无灭明中道观行,或就无去来明中道观行。但佛在世时众生根利,闻略说即得道,末世钝根,闻经略说未解故,论主广释之,方乃取悟。
🔶 随义次第凡有七门者:
一明八不为论大宗。因缘品释八不之始,谓不生不灭。此品解八不之终,辨不来不去。始终既明则中间可领,故次因缘以明来去。
二者上破四缘,遍破一切法名为总观。今观去来,去来是举足下足色,名为别观。故前以明总,今次别观也。
三者、破于去来为成无生。外云因谢灭即是去,果续起即是来,既有去来,宁无生灭?
若无四缘之生,宁有三世来去?故举去来以成生义。
今破去来为成无生观也。
四者、有二种观:一约于事观。事观者观即目所见,动静去来,明无所有。二理观者,直观四缘,无有生义。
问:何故作事理二观耶?
答:青目二周释八不,作事理二观释之。龙树释八不始终,亦作二观。良由事理总该万化,故也。又逐缘所宜也。
五者、望成实义,前品破生,求实法无从。此捡无去,明假名相续不可得。
六者、上因缘品末,结无能生之缘、所生之果。外人云,若因果相生毕竟无者,何故现见有去来耶?故次前品末,生此章也。
七者、上品求生不可得。外人便谓,生病息则是去,无生观生则是来。故生灭之执乃倾,而去来之病便起。故次破去来,明本无生病, 何所论去?既无生可去,岂有无生可来耶?
问:何故观因缘去来?
答:为五种人未达因缘,是故观之:
一、世俗人但见从此到彼为去,反彼还此为来,而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
二者、九十六术不知因缘本末,谓从自在微尘等来,去者还至本处。
三者、五百论师虽知十二因缘往还六趣,而执为定有,不得法空。
四、如譬喻、跋摩之流,虽了因缘空无所有,而不能知本性寂灭。
五者、学大乘人虽知本性空寂,遂拨因果罪福报应。
今破此五人,示正因缘,去来无去来义,故观因缘来去。
问:何故破此五人?
答:经云,十二缘河深难得底。所言底者,名为空相。达十二因缘本性空寂,到于河底,故名褭([niǎo]古同“袅)王。今欲令斯五人了达因缘本无来去,亦到河底,同成菩萨。以是义故,破此五人。
计去来者乃复无穷,略明七:
一、世间人取耳目所见言实有,人之动静、寒暑往来。
二者、外道谓从自在天来为来,来还反为去。复云无因而来、无因而去。
三者、二世有部从未来来现在,从现在谢过去。
四者、二世无部未来未有,而假缘故来,缘离则去。
五者、成实大乘义云,从无明识窟流来入三界,初起一念善因为来,反原而去。
六者、昔地论师义,乖真起妄为来,息妄归真故去。
七者、摄大乘师明,六道众生皆从本识来,以本识中有六道种子,故生六道也。从清净法界流出十二部经,起一念闻熏习附著本识,此是反去之始。闻熏习渐增,本识渐减。解若都成,则本识都灭。用本识中解性成于报佛,解性不可朽灭,自性清净心即是法身佛。解性与自性清净心常合,究竟之时,解性与自性清净心相应一体,故法身常,报身亦常也。如此等人并计来有所从、去有所至,必定封执。
言有来去者,则五眼不见,故无此去来。
问:此事难信,云何晓之?
答: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言动而静似去而留,可以神会不可以事求。请陈近喻以况远理,如吾身在他乡梦还本土,既觉已后,身竟不移。故知虽去不动、不动而去。一切诸法喻之如梦,以有一夕之眠则有一朝之觉,既有长夜之寝亦有朗然大觉。周旋五道喻之如梦,正观达之,实无往反,称之为觉。
《亲友书》讲记
···到了第七天早上,手指已有九百九十九只,差一只就满千数。可是大街小巷见不到一个人影,人们早就藏起来了。此时指鬘王的母亲怜悯他,因为他七天只顾着杀人,没有吃东西,想派人给他送饭,但是仆人们都害怕,没有人敢去,母亲就亲自送去。指鬘王见母亲从远处走来,准备要杀掉她,母亲骂道:“你这个不孝的东西,连母亲都想杀。你实在要凑数的话,那就砍去我的手指,不要杀死我。”
这时,佛陀以神通观察到指鬘王可以度化,就化成一个比丘,走到他的对面。指鬘王一见,当即舍弃母亲,飞速向比丘奔来。比丘缓缓地行走,但指鬘王用尽气力也追不上,他就喊道:“比丘,你给我停住!”比丘说:“我一直安住,没有动过,只有你自己停不住。”指鬘王觉得奇怪,就问:“怎么说你安住、我停不住呢?”比丘答:“我的六根都很寂静,所以一直安住,而你被邪师引诱,内心迷乱,不断地奔驰,所以才日夜杀害众生,造下无边的罪业。”
戊一、经部关联:
《中论释》原文
如经云“妙力伏,色法无来亦无去”等,宣说了无有来去的道理。
上师新版(第二版)讲记:
妙力伏是佛陀的一位眷属。佛陀对他说:妙力伏,你应该了知一切色法无来亦无去。
后面“等”字的意思是,不但色法无来无去,而且声、香、味、触、法,以及受蕴、想蕴等五蕴法同样无来无去,即心法和色法所摄的一切万法都无有来去。
开篇顶礼句中龙猛菩萨“不来亦不去”的偈颂,也进一步阐释了刚才佛经里“色法无来亦无去”的道理。
壬一(于作业观察三时而破—总破三时道)
要观察去,首先要分析作(去)、所作(去业)和作者(去者)。
🔷 作是作的行为;
🔷 所作是作的业;
🔷 作者是作业的人,也就是能作。
《中论释》原文
下文中的“去者”是指补特伽罗,“去”是指去的行为[去法],“去时”是指去的作业。
🔵 去者,即作者,是指补特伽罗(人);
🔵 去,即去的动作行为,比如在去的过程中,手、脚、头等全身上下都会动,这种去的动作即是去,也称去法,下面经常用去法代替去;
🔵 去时,也称去业或所去,是指正在去的作业,比如正去的时候所经过的道路,即是去业。
《中论释》原文
所谓“宣说以文字进行遮破的道理”,意即从三时分别进行遮破。
分析去不存在,可以从三时(过去、现在、未来)的道路上进行观察。
①已去无有去,②未去亦无去,
③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中论释》原文
我们可以先对去法进行观察:
因为道路上去的行为已经灭尽,所以在以前所去的道路上不可能去;
又因去的行为尚未生起的缘故,所以在未去的道路上也不能去。
除了已去以及之前未去的道路二者之外,以现在正在去的行为所摄的所谓“去时”是以正量无法了知的。
①已去无有去
《中论释》原文
“已去”的已经过去,
第一句是观察已去的道路,意思是,在已经去完的道路上不可能有去。
上师新版讲记
所去的道路、去者必须观待去的动作才能成立。如果去的动作已经灭尽,所去道路和去者也会随之全部灭尽。既然去、能去、所去都已灭尽,那怎么还会有去呢?根本不可能有。世人也经常说,过去的事情不要再提,已经过去了,没什么可提的。
已去、未去、去时这三者都应理解为道路。作为龙树菩萨首座弟子的佛护菩萨,与英名盖世的月称菩萨等,对这三个概念的解释都是道路,而不是时间。
如果已经去过的地方还能去,去就会有无功德,无穷的过失。
②未去亦无去,
《中论释》原文
而“未去”的则因去法尚未生起的缘故,所以不合理。
在未去的道路上也没有去,
上师讲记
有些道友可能会想:一会儿下课后,我就要回家去,那时我在路上去的行为应该存在吧。
但实际上,未来的去是一种未生法,与石女的儿子没有任何差别,根本不存在。即补特伽罗的相续(去者)、去的动作(去)、所去道路(所去)都没有丝毫产生,尚不具任何自相,这样在未去的道路上怎么会有去呢?根本不可能有。
③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中论释》原文
如果对方认为:现在正在行走的脚踩踏的某处即为“去时”。
很多人可能会想:已去、未去的道路上确实不可能有去,但正去的道路上应该有去。
【释词:去时】此处“去时”是指正在去的道路。鸠摩罗什大师经常说“什么时”,比如“去时”、“来时”或者后面会讲的“看时”、“烧时”等。本来从时间角度讲,未来、过去都可以包括在“时”当中,但“去时、看时、烧时”等这些“时”只是指现在。
《中论释》原文
(这也是不合理的。)
上师讲记
其实正在去的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它只是由强烈实执心造成的一种错觉而已。
去并不存在,因为正去的道路(去时)不存在之故。(为什么?)
《中论释》原文
如果去者前往某地,跨越了一段距离可以称之为去;如果没有跨越,则为未去。除此二者以外,并不存在其他情况。
上师讲记
离开了已去(跨越)和未去(跨越)的道路,去时—正在去的道路上同样没有去。
《趣闻轶事》:
罗隐起身牵过马来就要走。临行前,他一脚踏着马镫,一脚立在地上,问农妇:“我是上马还是下马?”
农妇正出门送客,听了这话,便止住步,一脚立在门槛内,一脚立在门槛外,答道:“你说我是想进还是想出?”
《中论释》原文
除了已去以及之前未去的道路二者之外,以现在正在去的行为所摄的所谓“去时”是以正量无法了知的。
① 因为“正在”根本不存在。
如果想从时间角度安立正在去的动作(去),从心相续角度安立正在去的去者(能去),从微尘方面安立正在踩的道路(所去),就必须找到一个不能再分的无分刹那的“现在动作”、一个无分刹那的“现在心相续”,以及一个无分微尘的“正踩的道路”。
然而,当详细观察后,这样的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根本不存在。因此,所谓“正去的道路上有去”的说法完全不能成立。(为什么?)
《中论释》原文
我们只需稍加观察即可了知,包括脚也是极微尘的本性。在脚趾处微尘的后方,应为已去的范围;而在脚踵处微尘的前方,却理当属于未去。除了“已去”、“未去”平分秋色之外,其他所谓第三种情形的“去时”始终不可能存在。
👉 若详细观察脚和道路的微尘就会了知:
🔶 脚已经踩过的道路,就是已去的道路;
🔶 脚尚未踩的道路,即踩的动作还未产生,就是未去的道路,
🔶 而除了已踩和未踩的道路之外,所谓正在踩的道路,无论怎样观察,也不可能找到。
《中论释》原文
除了“已去”、“未去”平分秋色之外,其他所谓第三种情形的“去时”始终不可能存在。
当脚踩路面的时候,一般脚后跟先落地,前面脚趾后落地,即前面脚趾的微尘尚未接触地面的时候,脚后跟的微尘已经与地面接触完了。
如果认为脚的中间部分存在正在接触的微尘,则可以对其继续观察,脚的中间部分也会有前面(未接触)和后面(已接触)两部分。
如果还认为存在中间(正接触)的部分,则可以对所谓的中间继续细分观察,直至最后,在脚上也不可能找到一个没有前后的“正接触的微尘”。
因此,所谓的中间——脚正与道路接触的部分根本不能成立,由此,正在去的道路(去时)就不可能成立。
(未完待续)
资料来源:智悲佛网
(本文为小编根据法师PPT编排整理,有删减。完整资料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