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您几付:永葆快乐的锦囊妙计
颂义:人生如同梦幻一般,无论任何事物,发生过后,只能成为忆念的对境,一切往事再也无法经历。
以前顶果钦哲仁波切在尼泊尔的一个寺院中宣讲佛法时也说过:“我现在78岁了,在我的记忆中,许多人的沧桑经历可以一幕幕地呈现:跟我同年的人离开了,比我年轻的人很多也离开了,当年的老年人都离开了这个世间;与此同时,世界上的很多国家由于战争、瘟疫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高高在上的人垮下来了,低微卑劣的人爬上去了……,现在一看,人生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麦彭仁波切经常在教言中说,人生犹如梦幻泡影,所以我们对今生的亲朋好友不要特别执著,一旦他们感受痛苦,或者自己感受痛苦,应该认识到这是一场梦,没有什么可耽执的。
然而,现在的人根本不懂这一点,他们一遇到生活中的麻烦、工作上的不顺, 心里就痛苦得不得了,把每件事都当作是真实的,由于不了知虚幻不实的真理,以致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颂义:无论遭遇到任何逆境违缘,都不要扰乱欢喜的心境,因为忧恼心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人失坏许多有益的善行。
如果一个人总能保持着平和安乐的欢喜心,则不易为外境改变,做事情能高度专注,易于成功;如果总是闷闷不乐,修法做事自是无法顺利进行,就连身体也会弄得病羸不堪。
遇到违缘时,如果让忧恼不乐的情绪侵蚀自心,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引生更大的烦恼,甚至嗔心大发,彻底破坏补救、改变的机会,也失坏多生累劫所积的善行,当下与将来的生活都陷入痛苦之中。
颂义:在轮回之中,产生安乐的因何其稀少,而导致痛苦的因缘极其繁多;然而没有痛苦就不会生起出离心,因此,自心应坚毅地安忍痛苦!
轮回的本性就是如此,要有心理准备,要快乐,就去极乐。
佛在《正念经》中说:“轮回如针尖,永无少安乐。” 弥勒菩萨也说:“不净粪中无香味,五道之中无安乐。”《法华经·譬喻品》中云: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痛苦的毒火无时无刻不在焚烧着轮回众生。
但是,“无苦无出离”,我们虽然都不乐意感受轮回痛苦,然而痛苦是修持佛法的助缘,是帮助众生进入佛门的助缘。因为感受到痛苦,众生才会生起出离轮回的心念。
感受痛苦有这样的功德,因此,我们在遇到任何痛苦时,自心不能脆弱、逃避,能够去正视痛苦、安忍痛苦,修行就会有极大的进展。以前高僧大德们,他们无论遇到何种挫折违缘,都是坚定的安忍,将这些转化为自己的功德花鬘,转化为利益众生的功德事业。
颂义:长时间练习而不变成容易适应,这种事情绝对没有。渐渐修习忍受小损害,一旦大的苦难临头,也就能够安忍了。
首先习惯去安忍一些微小的伤害,比如别人对自己的一些冷言冷语、讥讽、侮辱、捶打等小小的损恼,日复一日,坚持安忍,过了一定的时间后,对这些安忍就变成了自然习惯,慢慢地对较大的伤害,也就会有承受的能力。安忍的力量串习成熟后,面对他人的种种伤害苦恼乃至杀害都能安如泰山般地忍受,无任何困难可言。
如果久习安忍,到一定程度后,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不会再让我们生起苦受,而是会让我们感到安乐。
颂义:如果有人毁谤我,那么再多的赞美怎值得我高兴呢?如果有人赞美我,那么讥讽毁谤又怎值得我忧伤呢?
如果得到了他人的赞美,此时应把持自己,去反思这并不值得喜悦,因为在赞叹者的背后,世界上肯定有非常多的众生对我不满,在这种情形下,自己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如果因眼前所得的赞叹而洋洋自得,欢喜得昏了头,这种人如同只见眼前的道路平坦无险,而忘了前途还有坑洼沟坎的险情一般,他的前途会十分危险。
同样,如果受到了他人的讥讽、毁谤,此时也不能因此而颓丧、忧伤,丧失信心勇气。以全面的眼光看,虽然眼前有人讥谤,但其他还有很多人会赞叹、鼓励我,因此自己根本不值得为那些区区的讥毁言词而忧伤。而应稳重自持,转逆缘为道用,坦然地面对讥毁,修习安忍。
颂义:乃至世间所有众生的疾病,还没有疗愈之前,我愿意化作药物、变成医生,并且作病人的看护者!
阿底峡尊者说过:“照顾长期之病人,孝养老年之父母,帮助远游之客人,此三功德能等同,修持大悲空性要。”
除了医生和药物外,照顾病情的护士,也是病人的大恩德者。世人去照顾为病苦煎熬者,给病苦者以各种安慰、关心、帮助等,出世间,佛陀更是以身作则,亲自去照顾生病的老比丘, 给病人擦身、洗刷衣物、照料饮食、传授养病常识等等, 佛陀仔细认真地作了这些,并且谆谆告诫弟子:照顾病人,是每个佛弟子义不容辞的义务;而且在诸福田中,病人是最大的福田。
颂义:远离贪著、自由自在的修行者,无论是谁都 不能干扰他,就算是帝释天王等,也难享有这种知足的山居修行之乐。
修行人身心远离世俗安住在寂静的山林,这时他没有了世俗贪欲的各种羁缚,可以自由自在、专心致志修 持解脱法。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与世间任何人也不相干,亲友也罢,仇敌也罢,国王强盗也罢,谁也无法干扰他的修行。
超离贪欲的自在修行者,他的山居修行之乐是 一般凡夫难以想象的,这种安乐甚至连帝释天王也享受不到!修行人身心自在地闲居山林,知足少欲,恒时审观自心,享受着佛法甘露的妙味,这种福报帝释天也比不上。
注:本篇内容,nicholasldf恭摘于入行论广释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