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演讲系列四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
家
奇妙的缘起
佛陀在经中说:“智者以饮食,衣物及卧具,孝敬父母亲,今世无灾难,后世趋善趣,获得诸安乐。”
如果能以饮食、衣服、卧具等孝养父母,即生中将无病无灾,诸事顺利,长命百岁。这是一种无欺的缘起。
现在有些人因为不懂这些缘起,对父母、上师等尊贵的对境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结果在生活中遇到很多挫折。如果这些人能对父母、上师恭敬承事,不仅不会遭受各种违缘,而且今生吉祥顺利、美名流布,来世将转生善趣,享受无量安乐。
如《杂阿含经》中说:“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作为一个佛教徒,一定要懂得这些道理,否则,如果连做人的基础都不具备,要即生成就、往生净土就只能是遥远的梦想了。
对年轻人来说,孝敬父母、长者就是在积累福德,凌辱父母、长者就是在耗尽福德,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孝敬父母和长者。
如果一个人不念上师、父母的恩德,在他面前护法神也会变成魔。莲花生大师说:“不念父母师恩时,本尊护法现魔相。”
现在有些人天天祈祷供养护法神,可是护法神不但不帮忙,反而给他制造违缘。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并不是护法神不讲道理,实在是因为这些人的心态、行为过于下劣了,所以才招致护法神的惩罚。
《二规教言论》中也说:“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如果在父母、上师、长老等利益过自己的人面前不报恩,反而损害他们,所有的护法神、天人、本尊、空行都会舍弃此人,由于没有这些天尊的帮助,此人的一切所作都不会成功。
世间有一种奇妙的缘起,如果一个人具足这种缘起,就会得到天尊的帮助,这种缘起就是知恩图报。现在有些人由于对父母、上师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所以得到天尊的护持,他的事业广大,美名流布,一切所作都吉祥圆满。因此大家应该常怀感恩之心。
母亲的恩德
母亲对我们的恩德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怀孕时,母亲在十个月中辛辛苦苦地滋养我们;出生后,母亲把最香甜的东西给我们吃,最暖和的衣裳给我们穿;成人后,母亲还为我们安家立业。
总之,无论何时母亲都希望我们能获得快乐,也担心我们受到痛苦,可以说为了子女的痛苦安乐,父母常常饱受忧喜之苦。
但现在的人特别坏,很多人都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可以说,传统伦理道德中那至高无上的孝已不复存在。虽然古人在这方面非常不错,但现在的人连这样的概念也没有了。
在藏地,因为生活条件比较差,很多父母宁可自己穿得破破烂烂,也要把好衣服留给孩子。但很多孩子长大以后,都不孝敬自己的父母。这就像藏族俗话所讲那样:“母心如水,子心如石。”意思是,母亲的心像水一样软,但孩子的心却像石头一样硬。
现在这个时代,很多孩子经常离家在外,自然父母也就平添许多牵挂,会挂念他们工作是否顺利、身体是否健康……但狠心的孩子一年两年也不给父母写一封信,好几年也不给双亲打一个电话。
说实在的,我们这一代人太需要传统文化的浇灌与滋养了。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张光碟,内容讲:海口监狱的犯人在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后,很多人都深深认识到:父母对自己这么好,但自己连一天的孝也没有尽,如果早学《弟子规》和《三字经》,那就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确实,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改变,如果从小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那长大后就会对父母产生念恩、报恩之心。
报恩修法
确实,抚养孩子极为辛苦。
有些人有了孩子后非常高兴,“这是我的心肝宝贝、这是我的掌上明珠”,可是从那时起,父母至少要辛苦二十多年,他们成天要为孩子的生活、学习以及成家操劳,总希望他们能得到快乐,非常担心他们受到痛苦。这也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实写照。
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只关心子女即生的快乐,至于他们死后会不会因造恶业而堕入恶趣,却从来不考虑。很多人都鼠目寸光,他们根本不想孩子死后会怎么样,只关心孩子活着时是否能获得快乐。
其实,要关心孩子就应考虑他们的长远利益。如果孩子变成一个坏人,经常造杀生偷盗等恶业,那他不但今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生生世世都要感受三恶趣的痛苦。可是,很多父母都像华智仁波切所说那样,自己没有智慧的原因,他们只关心孩子眼前的苦乐。
不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护不当,就说父母本身,他们为了孩子也积累了不少恶业。
在座的各位请想一想,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造了多少恶业,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以及成家,可能所杀的生命就无量无边。可以说,父母为孩子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因为他们无始以来都为孩子而造恶业,至今仍沉溺在轮回当中无法解脱。如果我们不帮他们忏悔,或者说没能让他们清净业障,那他们将永远无法获得解脱。
所以我们应这样观想:一切父母有情为我们造了许多恶业,如今他们正在感受轮回的剧烈痛苦,多么可怜哪!如果能让他们远离轮回的痛苦,特别是三恶趣的痛苦,那该多好啊!若修法比较成功,在看见或观想众生的痛苦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这也就是所谓的悲无量。
有些道友悲心很强,一看到杀鸡鸭等旁生,眼泪就会哗哗地流下来。如果一观想众生的痛苦就开始流泪,那说明悲心已经修得很好。上师如意宝在《文殊大圆满》中也说:“流泪为止。”如果修得深入,就会有这样的验相;如果修得肤浅,那不要说别的众生,就是看到亲生母亲受苦也不一定会生起悲心。可见在修悲无量心时,达到这个标准非常重要。
按照阿底峡尊者的传统,在修悲无量心时,开始应把自己的母亲作为所缘境来观修,要思维母亲对自己如何慈悲,而她正在感受轮回的痛苦,所以一定要使她获得解脱;最后再思维,所有众生都与现在的母亲没有任何差别,所以一定要让他们都摆脱轮回的痛苦。
而华智仁波切的传统则是:先以一只特别可怜的牛羊等众生作为所缘境,然后思维这个众生曾经做过我的母亲,现在它正感受痛苦,所以一定要让它获得解脱;最后再观想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母亲,现在他们都在感受轮回的痛苦,所以一定要让他们都获得解脱。
不管是哪一种修法,最后都要生起愿三界轮回中的一切老母有情摆脱所有痛苦的强烈愿望,这样的心态就是所谓的悲无量心。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如果四无量心修到量,那菩提心就很容易生起来,所以我们应首先致力于此。
我最近翻译的堪布阿琼所著的《前行备忘录》中有四无量心的修法,这里有不共的窍诀和殊胜的近传加持,很多高僧大德依靠它,都很顺利地生起了菩提心,所以希望道友们尽可能地翻阅。那他的窍诀为什么这样殊胜呢?因为,这完全是实修境界中流露出来的金刚语。
其实,如果谁能真正生起将一切众生从轮回中救拔出来的悲无量心,那他就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如果没能这样,哪怕只是想一想:轮回中的众生太痛苦了,他们好可怜啊!其功德也唯有佛陀才能衡量。
之所以很多大乘经典都说,一切大乘修法归纳起来就是修大悲心,其原因也在于此。
如果一个人精通三藏十二部,但他对众生一点悲心都没有,那他的智慧可能是外道的智慧,因为佛教的大悲与智慧是并存的,也就是说,谁的相续中有证悟空性的境界,那他决定会有大悲心。
为什么生起这样的大悲心,就有如是广大的功德呢?
因为,它的对境、时间等都无有穷尽。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的那样:“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意思是:如同虚空、世界无边无际那样,众生也无边无际;如众生无边无际那样,每一众生相续中的业和烦恼也无边无际;如是,我们跟随文殊普贤二位大菩萨的发愿也无边无际。所以,发愿时不能仅缘今生父母亲人等少数众生,而一定要发度化天下一切众生的大愿,这样的话,其功德也不可思议。
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说:“有情界无量,利彼亦复然。”意思是,由于有情界无量无边,那想饶益他们所获得的福德也无量无边。正因为发心的对境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发心的时间是乃至虚空世界尽,再加上让众生所获得的安乐与所发的誓愿都永无穷尽,所以我们所修的乘才叫大乘。如果我们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发愿,那功德就非常渺小,可能修行的乘最多只能叫小乘。
话说回来,仅仅有了这样的悲心还不够,一定要报答他们的恩德。有些教言中说,父母对我们有赐予身体、生命以及世间知识等恩德,但光知恩还不够,一定要报恩。
那怎样才能报恩呢?
要想报恩,就一定要使自己具有智慧和能力,否则毫无办法。
有些人说:“我很想报答父母的恩德,但我既没有钱也没有地位,所以我一定要打工赚钱,这样以后才能给父母买房子。”这是世间人的报恩方法。从出世间来看,我们现在对无量无边的众生还没办法报恩,因为我们自己尚是业力深重的凡夫,而真正能回报恩德者唯有圆满的佛陀,因为他才能让一切有情得到安乐,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成佛,这样才有能力报恩。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这样讲过:虽然我曾多次在麦彭仁波切等传承上师面前发愿,要报答一切老母有情的恩德,但以现在的身份的确很难实现,尤其在末法时代更为困难,所以我首先选择往生极乐世界,在依靠阿弥陀佛的加持而获得出世间的功德之后,再来娑婆世界利益众生,这样就非常容易。
法王老人家给我们作了最好示现: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学净土法门的人也应发起菩提心。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插图来源 | Any
求学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