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慈诚罗珠堪布 >> 初期的证悟还不是真正的智慧 Back

初期的证悟还不是真正的智慧

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2021-12-17


初期的证悟

还不是真正的智慧



凡夫迷乱的心;经过适当加工,石头里的金、铜等物质被分离出来,但其中还夹杂着其他矿物质的成分,可以比喻成一地到十地菩萨的智慧;当最终全部加工完毕,陶冶出百分之百的纯正金属的时候,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恒常、永恒的。

  

对菩萨来说,苦集灭道四谛当中的灭和道是可以分开的:灭是如来藏,道是证悟如来藏的智慧;灭谛是常,道谛是无常。一地到十地菩萨通过长时间的修行,无常的识的成分慢慢减少,智慧部分慢慢增上,成佛的时候,道谛与灭谛完全一致,没有分别。

  

从佛的智慧来看,究竟的境界中只有灭谛而没有道谛,道谛是无常的,灭谛是恒常的,这是大乘共同的观点。

 

而密法则是从母光明和子光明的角度来宣说的。母光明是指原有的智慧,即如来藏,她永远都是存在的。在第三转法轮的经典及密续中,也称之为心的本性、自然智慧、自然本智、灭定等等。修行人(包括凡夫和菩萨)的证悟境界,叫做子光明。在凡夫地和菩萨位的时候,母子光明还有分别。成佛的时候,母子光明完全相融,无二无别、一味一体。

 

如来藏始终存在,不会有任何动摇。无论是地狱众生还是十地菩萨,其心的本性都是光明的。积福不会增长,造业也不会减少,没有增减、生灭的变化,永远恒定如一。







  

同时,如来藏自然本智又是一切的基础——在自然本智的基础上产生了阿赖耶识,然后产生了意识,从而衍生出万事万物、六道轮回。如来藏就像永远存在的一条直线,无始以来的无明客尘障垢,致使众生一直处于迷惑之中,这犹如直线上冒出的一个分叉,也如同未经加工的矿石。修行的过程,也是认识心性的过程,相当于矿石的冶炼加工过程,加工到加行道以后,开始慢慢转换为智慧;最后成佛的时候,智慧完全融入如来藏,与心的本性融入一体,密法称之为母子光明的双运。

  

初期的证悟还不是真正的智慧,只是相似的智慧,与智比较接近,实际上还属于识的范畴,与自然光明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是十地菩萨的子光明,也与母光明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凡夫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修行。通过修行慢慢靠近自然本智,到了佛地,母子才能完全融入、毫无差别。

 

·误区——认“识”为“智”

  

由于没有真正的成就者,或具有正规窍诀、修行经验的大德引导,有些修行人的境界往往会处于阿赖耶识的状态。

  

这种状态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调整情绪,对身心健康有很大帮助。当工作压力太大、不开心、有情绪的时候,如果进入这种状态,就可以放松。

  

很多人喜欢打禅七,打禅仅五、六天,就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因为平时我们心里会接连不断地闪现出各种各样的念头,旧的念头消失,又产生新的念头,包括做梦的时候,都会有各种念头此起彼伏,所以无法感受比较深层次的感觉。打禅的时候从早到晚心里万念俱泯,什么也没想,当心慢慢平静下来以后,虽然没有证悟空性,没有证悟的智慧,但会有一些感受。








有些修行人会将自己打坐中的无念感受误认为是证悟空性,但这种所谓的“证悟”不会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烦恼,而只能让我们在禅定中没有任何明显的烦恼。从禅定中出来以后,尽管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一些作用——能够改变、调整自己的脾气和性格,但从根本上看,是不解决问题的。这类境界都叫识而不叫智。另外,如果修法前没有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修完以后也没有回向,则即使在修禅定,其实质也只能是识而不是智。

  

介绍四无量心的修法时讲过,在修四无量心的过程中,如果思维很久以致心生疲倦时,可以停顿下来稍作休息,这叫做四无量心的禅定。其实,修任何法都是这样,在修法疲倦时立即中断观修,什么也不想,都属于禅定的修法,但这些都是识而不是智,不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即便如此,这种修法还是需要,因为如果不修禅定,就永远不会产生证悟空性的智慧。只有当我们的心完全平静下来的时候,智慧才会出现。


·依智不依识的意义

  

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证悟空性、断除烦恼。证悟空性以后,对现实生活的贪着心会日益递减,最终达到断除烦恼的目标。

  

前面也提到过,梦中的痛苦和幸福感等等,是与现实生活的真实度不相上下的。但梦醒以后,就能知道梦里的一切都是假的,梦里经历过的痛苦、快乐也会当即消失。



  

当年阿底峡尊者进藏的时候,曾担心藏地没有魔术师,讲空性的时候无法找到形象贴切的比喻。他身边的弟子说,没关系,您可以用梦来说明。梦能给我们带来很有说服力的启发,我们要修空性的原因就在于此。

  

通过梦境就能看出,所有的痛苦都是因执著而来的。而执著的来源,是因为我们把执着的对境都当成真的了。若能接受并证达万法空性,从骨子里视一切万法如梦中所见,对其毫不在乎,才是真正的“放下”。

  

那种因为家里杂务太多而心烦,故而削发出家的做法并不是放下,而只能叫做回避。在无法用智慧去面对烦恼的时候,虽然也可以选择回避,但这不是最理想的方法。

  

大多数人在证悟空性以后,还不能控制烦恼。即使打坐的时候感觉非常好,但出座以后还是会有贪嗔痴,甚至证悟境界都有可能消失无踪而难以寻觅。就像在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之后,还会产生自私心一样。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随着修行境界的逐步提升,烦恼才会日益递减,执着才能逐渐放下。

  

放下以后,就不再有烦恼;没有烦恼,也就没有痛苦。这样继续串习,就叫做修行,最后就能成就佛果。

  

 




智慧照亮人生

愿慈爱温暖您的内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

慈诚罗珠堪布个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