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第四讲问答|如何从散乱中脱离?
"我们非常习惯于散乱的念头,我们对那些感到很自在。可以说,要我们去燃一支香很难,但要上脸书却非常轻而易举,即使这两者所花的力气几乎一样。我们就是这样,非常容易陷入散乱中.....
🌿特此说明:《入菩萨行》视频以及文字稿版权归悉达多本院会所有,未经授权,不可以擅自转发。
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会告诉你一位菩萨与佛之间的一段讨论,出自《般若经》的结尾部分。这位菩萨跟佛说他实在太疲惫了,没法继续从事这菩萨事业,因为他累世以来一直在修菩提心,而就算只是要解脱一个有情,也要历经千辛万苦,单是这一个有情的无尽烦恼就已让他精疲力尽了。于是佛陀举了这个例子:一位母亲梦到她的孩子溺水,在湍急的河流中被水流卷走。她会用尽一切方法拯救这个孩子。在救孩子的过程中,每一秒都感觉像是几个小时或几年那样漫长。而当母亲醒来时,孩子正安详地睡在她怀里。事情就像这个例子一样。
佛陀举的另一个例子是,从某人受菩萨戒之时起,他历经这所有的菩萨训练,最终证得所谓的十地菩萨,那是一段极其漫长的时间,近乎三大阿僧祇劫。正在向佛请益的这位菩萨抱怨说,这时间实在太长了。佛说,当菩萨证得十地的时候,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长就像火堆里窜出的星火那么短暂。因此,时间完全是相对的。
总之,是的,菩提心是一条法道,所以它是一个过程。但是,期间、时间、延续性......这些在实相上全都不存在。所以,这是一次又一次、不断将智慧与实修纪律相融合的法道。
你可能会想:那我们要如何才能脱离这种情况?负面力量、物质主义的力量、散乱的力量是如此强大,究竟如何才能从中脱离?寂天的回答是菩提心,他说唯有菩提心才能做到。这有很多理由,后面会讲到。
而且,菩提心非常抚慰人心。其它的戒律全都会变成一种苦,会变成一种例行公事,但这并不是说你不应该做那些事,而是必须伴随着菩提心去做,就像无著的母亲那样。在大乘佛教里,无著是非常伟大、极为重要的一个人物,因为无著的遗教才有了禅宗,包括中国禅等等,那些全都来自无著。他的母亲曾是位尼师,但她还俗了。在两千年前的印度文化中,这个还俗的举动是非常离经叛道的。因为她想要有个儿子来利益大乘佛法,她甚至在还俗的时候和一位王子调情。不仅如此,她还抛弃那位王子,进而与一位婆罗门调情,然后又生了世亲。世亲后来也成为一位佛教大师。如果没有世亲,就会失去很多佛教的论典。从大乘观点来看,她那还俗之举是极其了不起的事,但从世俗角度来看,她的所作所为却违反戒律,不道德、不清净。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看到佛教的处境,非常想要有所贡献。身为古印度男权社会中的女子,她想:“我要生儿子,并且我要让他们献身于佛法。”她的儿子们确实做到了。发愿的力量如此强大,她发愿所产生的效果一直延续至今。因为她,日本、韩国才会有无数的禅宗修持者。感谢老天她还俗了。
▽ 视频合集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