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入菩萨行》第四讲问答|如何从散乱中脱离? Back

《入菩萨行》第四讲问答|如何从散乱中脱离?

宗萨仁波切 骑着蓝色狮子BL 2024-02-29

"我们非常习惯于散乱的念头,我们对那些感到很自在。可以说,要我们去燃一支香很难,但要上脸书却非常轻而易举,即使这两者所花的力气几乎一样。我们就是这样,非常容易陷入散乱中.....

我们要如何才能脱离这种情况?物质主义的力量、散乱的力量是如此强大,究竟如何才能从中脱离......."
--宗萨钦哲仁波切



宗萨钦哲仁波切自2014年起在印度普纳给予了两年的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的系列教学。悉达多已经制作完成中文字幕版视频。西游译文最近整理完成了2014年的仁波切开示中文翻译稿。共十一讲,我们将持续分享给大家。视频更新在文章结尾扫码浏览。

🌿特此说明:《入菩萨行》视频以及文字稿版权归悉达多本院会所有,未经授权,不可以擅自转发。

《入菩萨行》
- 主讲 · 宗萨钦哲仁波切 -
中文翻译 / 西游译文

问 答

学生问:我们讨论菩提心的时候,只是在谈论过程而非结果吗?因为它会永远延续下去,所以它一直是个过程,而不像阿罗汉位,可以说在终了时会有某种结果。相反的,菩提心可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就只是个过程,不考虑结果。
仁波切答:事实上,大乘的人也不真正相信有“永远”这一回事。“永远”是个概念,因为当我们谈到“永远”时,总是想着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我们只能那样想。

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会告诉你一位菩萨与佛之间的一段讨论,出自《般若经》的结尾部分。这位菩萨跟佛说他实在太疲惫了,没法继续从事这菩萨事业,因为他累世以来一直在修菩提心,而就算只是要解脱一个有情,也要历经千辛万苦,单是这一个有情的无尽烦恼就已让他精疲力尽了。于是佛陀举了这个例子:一位母亲梦到她的孩子溺水,在湍急的河流中被水流卷走。她会用尽一切方法拯救这个孩子。在救孩子的过程中,每一秒都感觉像是几个小时或几年那样漫长。而当母亲醒来时,孩子正安详地睡在她怀里。事情就像这个例子一样。

佛陀举的另一个例子是,从某人受菩萨戒之时起,他历经这所有的菩萨训练,最终证得所谓的十地菩萨,那是一段极其漫长的时间,近乎三大阿僧祇劫。正在向佛请益的这位菩萨抱怨说,这时间实在太长了。佛说,当菩萨证得十地的时候,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长就像火堆里窜出的星火那么短暂。因此,时间完全是相对的。

总之,是的,菩提心是一条法道,所以它是一个过程。但是,期间、时间、延续性......这些在实相上全都不存在。所以,这是一次又一次、不断将智慧与实修纪律相融合的法道。


学生问:佛性和空性是同义词吗?
仁波切答:是的,你可以那么说,尤其是在大乘佛教里。在上座部佛教中,如来藏(佛性)一词不那么普遍。
学生问:早先您说过:“我想做善事,而我的心却想做些恶事。”“我”和“我的心”之间如何划分界限?
仁波切答:不是的,我的意思是,我们非常习惯于不善和散乱的念头,我们对那些感到很自在。可以说,要我们去点支香很难,但要上脸书却非常轻而易举,即使这两者所花的力气几乎一样。我们就是这样,非常容易陷入不善和散乱中。寂天说:对我们而言,全身心投入做善事极为困难,但是我们却能安适自发地做任何不是很良善的事。

你可能会想:那我们要如何才能脱离这种情况?负面力量、物质主义的力量、散乱的力量是如此强大,究竟如何才能从中脱离?寂天的回答是菩提心,他说唯有菩提心才能做到。这有很多理由,后面会讲到。

而且,菩提心非常抚慰人心。其它的戒律全都会变成一种苦,会变成一种例行公事,但这并不是说你不应该做那些事,而是必须伴随着菩提心去做,就像无著的母亲那样。在大乘佛教里,无著是非常伟大、极为重要的一个人物,因为无著的遗教才有了禅宗,包括中国禅等等,那些全都来自无著。他的母亲曾是位尼师,但她还俗了。在两千年前的印度文化中,这个还俗的举动是非常离经叛道的。因为她想要有个儿子来利益大乘佛法,她甚至在还俗的时候和一位王子调情。不仅如此,她还抛弃那位王子,进而与一位婆罗门调情,然后又生了世亲。世亲后来也成为一位佛教大师。如果没有世亲,就会失去很多佛教的论典。从大乘观点来看,她那还俗之举是极其了不起的事,但从世俗角度来看,她的所作所为却违反戒律,不道德、不清净。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看到佛教的处境,非常想要有所贡献。身为古印度男权社会中的女子,她想:“我要生儿子,并且我要让他们献身于佛法。”她的儿子们确实做到了。发愿的力量如此强大,她发愿所产生的效果一直延续至今。因为她,日本、韩国才会有无数的禅宗修持者。感谢老天她还俗了。

- 未完待续 -

 视频合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