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随彼常修学,智行悉同彼|《普贤行愿品讲记》/ 连载030 Back

随彼常修学,智行悉同彼|《普贤行愿品讲记》/ 连载030

索达吉堪布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7-04-25


“愿身口意恒清净 诸行刹土亦复然”





普贤行愿品讲记

No.030







随彼常修学

智行悉同彼



戊二(随菩萨修学之愿)分二:一、随普贤菩萨修学愿; 二、随文殊菩萨修学愿。

己一、随普贤菩萨修学愿:

 

一切如来有长子,

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

愿诸智行悉同彼。

 

一切如来有长子,他的名号叫做普贤,我现在回向一切善根,愿智慧妙行都等同于他。


虽然一切菩萨都是佛子,但佛子当中还是有区别的。就像一个家庭的孩子有长幼之别一样,不管从年龄、学问、智慧、慈悲等哪方面看,普贤菩萨在一切佛子中都是佼佼者,堪称是诸佛的长子。因为普贤菩萨具有超胜的功德,又因为他初中末的一切愿行都极为贤妙,所以他的名号在十方世界广为传颂,不只是峨眉山附近的人知道他,也不只是个别人知道他。


学习这个偈颂后,我们应该这样发愿:普贤菩萨的智慧、发愿、行为是什么样,愿我也具足同样的功德。普贤菩萨在发愿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圣尊的特殊能力,普贤菩萨在因地时曾发愿,如果任何众生念我的名号并发菩萨大愿,我就会帮助他实现发愿。在《楞严经》中,普贤菩萨对佛说:“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合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所以,念《普贤行愿品》跟其他发愿文完全不同,这样能与普贤菩萨结上善缘,用世间话来讲就是与普贤菩萨搞好关系,依靠普贤菩萨的加持,自己的任何善愿都可以很快实现。


只要翻开《八大菩萨传》一看就会知道,普贤菩萨在发愿方面是最权威、最专业的。所以,大家在发愿方面一定要祈祷普贤菩萨。如果我们祈祷观音菩萨、除盖障菩萨或者舍利子、目犍连,相比之下,自己的发愿就不会那么快实现。为什么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师、法王如意宝造的发愿文都经常提到普贤行愿,原因也在于此。


以后如果有人去峨眉山朝圣,要记住去半山腰的万年寺,那里的普贤菩萨特别灵,如果在那里发愿,一定会实现所愿。峨眉山脚下有一座报国寺,报国寺有一座普贤殿,那里的普贤菩萨也有特殊的加持力,以前法王朝拜过那尊普贤菩萨,在那里发愿也有殊胜的缘起。在峨眉山顶还有一尊普贤菩萨,在那里发愿也很殊胜。所以,如果以后你们有时间、有足够的人民币,别忘了朝拜这三尊普贤菩萨。




□■

愿身口意恒清净,

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

愿我与彼皆同等。

 

愿我的身、口、意、行为、刹土恒时清净无染,具有如是五清净的智慧尊是普贤菩萨,愿我与他完全等同。


上一个偈颂讲到,要将自己的所有善根回向,愿自己和普贤菩萨相同。在这个偈颂中,具体讲了愿获得与普贤菩萨等同的五种清净——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行清净和刹土清净。


所谓身清净,即一个身体幻化出无量佛刹微尘数的身体,以这些身体供养承事诸佛、听闻修持妙法。


所谓语清净,即自己的一个声音中流出如海法音,众生听到这些法音后,相应各自的根机意乐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


所谓意清净,即心中一刹那现前十方三世一切佛刹以及诸佛,一刹那现前供养承事诸佛、闻思修行佛法、度化众生等如海菩萨行。


所谓行清净,即以远离违品的方式行持清净的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一切行为不会给自他带来烦恼和痛苦,只会带来暂时和究竟的利益。


所谓刹土清净,即令一切刹土具足极乐世界般的功德:器世界方面,大地以各种珍宝形成,国土中有各种宝树、水池,整个环境无比清净庄严;有情世界方面,无量佛菩萨宣说大乘佛法,甚至诸佛菩萨幻化的鸟儿也发出法音。


如果想具足这五种清净,唯一的途径就是发起普贤大愿。《华严经》中说:“若能发起如是大愿,则当得见普贤菩萨。”因此,如果我们能发起普贤大愿,就能见到普贤菩萨,就能现前普贤菩萨的五种清净。


为什么所有的众生都要向普贤菩萨学习呢?因为一般人无法发起像他那样的大愿,也无法以自力实现那样的大愿,所以众生应该向他学习。很多人学佛前不会发愿,学佛后都在按照《普贤行愿品》发愿,这一点非常好。虽然有些人对《普贤行愿品》的内容不太了解,但每天以清净心念诵,同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将来必定会实现普贤大愿。


有些人很想变成清净的修行人,但自己的身、语、意、行为、 处所往往是不清净的,由此产生了许多烦恼和恶业。这些人应该这样想:普贤菩萨是智慧尊者,我在方方面面都要与他相同,他的身、语、意、行为、刹土如何清净,我也要具足同等的清净。只要一心一意地发愿,到一定时候,自己就会和普贤菩萨一样。


作为凡夫人,偶尔会生起一些善的分别念:我要变成一个好修行人,我的身口不能造恶业,我的心不能产生恶念。但是因为宿习现前、遇到不良对境或者没有正知正念,他们很快又会产生烦恼。在这个时候要像《入行论》所说那样,要立即认识并且拔除烦恼。如果长期这样努力,身口意就会越来越清净,最终就会像前辈大德 那样认识心的本来面目,这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注:标题为编者自拟添加



- 未完待续 -




译/唐罽宾国三藏般若

释讲/索达吉堪布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微信公众号

WYBS_HK


新浪微博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官方网站

-http://www.wybuddhist.com/index.asp-


脸书账号

-www.facebook.com/wybs2011-


联系我们

-wybuddhist@163.com-


开放   包容   求真   利他


上滑动图片获取更多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