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89课 * CC+笔记 Back

《入行论广解》89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入菩萨行论》目前学习到了第六品安忍品。安忍品有很甚深的意义,有对于怨敌的安忍,有对于修行正法苦行的安忍,也有对无上空性意义的实相安忍。对违缘我们要安忍,其实对于顺缘、福报、财富、快乐等等,也需要安忍。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判“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当中的前三个颂词,第一个颂词正面解释了利养、恭敬会给我们带来的过患;第二个颂词则宣讲怨敌障碍我们获得利养,让我们免堕恶趣;第三个颂词说的是:我们本心是想要解脱,但后来逐渐迷失,从而导致对于名闻利养产生希求而身心被束缚,而怨敌是解开我们束缚的人,因而对我们有利。

🔹本课承接上课,继续深入分析对于赞誉的追求实际上让我们趋入痛苦之中,而正当我要趋入痛苦中时,承蒙佛陀的加持,通过障碍我的利养,不让我趋入恶趣,对于这样有恩德、有帮助的人,为什么要嗔恨他呢?(详见颂词1)

🔹接着进入大科判“破嗔于福德作障者”:破除对我的福德或者对我造福德做障碍的人产生嗔心。分如下三个小科判:

1. “嗔恨是福德之障”:嗔恨心是修福德障碍。其他人诽谤你,让你得不到恭敬利养,并不是福德之障。而自己相续产生的嗔恨心,才是最大的修福德之障。(详见颂词2、3)

2. “作害是顺缘”:其实对我们作害恰恰是我们修持福德的顺缘而不是违缘。(详见颂词4、5)

3. “故当消除嗔恨而恭敬”:应该消除对怨敌的嗔恨心转而起恭敬心,也就是不但不能嗔恨作害者,反而应该恭敬作害者。该科判从三个方面进行宣说:分别为“以众生自之功德当恭敬”、“信仰佛陀故当恭敬”和“观察果当恭敬”。而“以众生自之功德当恭敬”则从“是成就我菩提之助缘故当恭敬”和“建立众生与佛相同”两方面诠释。本课的最后一个颂词,宣说的是“是成就我菩提之助缘故当恭敬”之“恭敬之因成立”,即世间的怨敌是福德之因,但数量却少得可怜,这其中的原因是:如果未加害对方,不结下怨恨,必定不会有反过来加害的人。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对怨敌修安忍的机会。(详见颂词6)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如我欲趣苦,然蒙佛加被,

闭门不放行,云何反嗔彼?




颂词1-1

科判分析

本颂词是承接上课科判“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中的颂词,此科判安立于:癸一“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对于在世间法中给我们和亲友设置障碍的人,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在此科判下,我们学习了:子一“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即别人的赞叹实际上没有利益,我们无需过于执着。之后就是科判子二:“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名声对于修行人并非有益,所以障碍我们得到赞誉,也就是阻碍我们被世间的名闻利养所伤害,实际上是有益的。


颂词1-2

消文释义

正如我想以赞誉的罪业趋入恶趣中时,蒙受佛陀的加持,通过障碍利养的方式不放行我到恶趣中而紧闭恶趣之门,对于这样有恩德、有帮助的人,我怎么能反而嗔恨他呢?实在不应憎恨。(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1-3

本颂重点

重点1. 对赞誉、恭敬、利养非常有兴趣实际上是“欲趣苦”。

作为凡夫虽然不想堕入恶趣,但如果不加以智慧的观察,我们很多的发心、行为都是在造堕恶趣的因。原因是:第一,我们对名闻利养的贪欲心;第二,通过贪欲心,进一步引发了不如理、不如法的行为,从而导致痛苦。如果贪欲、无明,乃至于因他人障碍我获得利养而生起的嗔恨心等烦恼形成势力,则后世不可避免地要堕入恶趣之中。

重点2. 障碍我们得到赞誉是“蒙佛加被”。

①一些所谓的怨敌,对我们造成了障碍,实际上这是佛的加持,因为这些障碍冲淡了我们对名闻利养的兴趣,不会因为对其有过多的执着而造下滔天大罪。用这种受挫的方式,让我从迷惑中清醒过来,回到正确的发心和修行道路上,从而阻止我堕入恶趣的行为的发生。因此,所谓伤害我们的怨敌,其实是帮助我们的恩人。我们必须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

②佛给我们的加持有很多种方式,有些加持是遣除我们修道中的障碍,或者让我们直接获得一些殊胜的功德、证悟,让我们修行正法的一切因缘顺利具足;有些时候,佛陀也会加持我们遭遇违缘,但这个违缘其实是帮助我们进一步对佛法、对修道产生真实趋入的决心的一种顺缘,也称之为逆增上缘。逆缘显现上似乎是痛苦,但其实可以增上我们的道心,使我们功德增上,而怨敌恰恰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重点3. 上师的窍诀:作为修行人,应该将这些道理融入内心,然后于生活中再再串习,这样即使遇到恶语诽谤,也可以马上转为道用。


颂词1-4

相关教证

1. 麦彭仁波切说:“有些事情显现上为顺缘,但实际上可能是违缘;有些表面上是违缘,实际上却是顺缘。”

2. 龙猛菩萨说:“如果有人被蛇咬了,只要能保得住性命,割断手指也可以。同样,佛说若对众生有利,不乐之事也应行持。”

3. 汉地一位禅师说:“嗔恚嗔怒者,虽有佛力亦不可救也!”


颂词1-5

思维讨论

通过上师讲解和自己的思维,我们能否真的接受我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各种损害我们得到赞誉的人和事其实是“蒙佛加被”?我们当下是否可以用一种感恩的心态对待这些人和事?



(颂词2)




谓敌能障福,嗔敌亦非当,

难行莫胜忍,云何不忍耶?




颂词2-1

科判分析

在“破嗔于自己与亲友行善作障者”这一科判下,我们在前面的颂词里学习了:癸一“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即破除在世间法中对我们和亲友设障的人的嗔恨心;本颂词是安立于:癸二“破嗔于福德作障者”,即破除对我的福德或对我造福德做障碍的人产生嗔心。此科判从三个方面宣讲:一、嗔恨是福德之障;二、作害是顺缘;三、故当消除嗔恨而恭敬。本颂宣讲“嗔恨是福德之障”,即嗔恨别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的福德造成障碍。


颂词2-2

消文释义

如果说:敌人是福德的障碍者(因而嗔恨)。嗔恨障碍福德者也不应理,如果再没有与安忍相提并论的苦行,那么我为什么不安忍呢?理当安忍,而安忍要依赖敌人。(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福”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福”是指已经成熟的福报,比如恭敬、利养等;第二,“福”是指未来安乐的因,可以理解成善根。在本颂词中,“福”既可以理解成以前善根的果;也可以理解成获得福报的因。


颂词2-3

本颂重点

重点1. 为什么对于障碍我们得到福德的怨敌产生嗔恨心是不合理的呢?

①如果对方对我进行诽谤,导致他人不再对我有信心,即便如此,也不应该嗔恨。因为如果我们有福报,相续中有强烈的善根,那么对方的诋毁和障碍,只能暂时的对我获得财富造成一点影响。如果我的相续中有福德成熟,对方根本无法通过诋毁的方式来遮止我获得名闻利养以及财富。

②如果说,谁障碍我获得名闻利养,就是障碍了我修持广大善根的因。而事实上,修福德的过程中,善行越难修,福德就越大。而修持安忍的善行,是更难以行持的难行。通过这种难行获得的福报,也远远大于布施和持戒的福报。他人对你诽谤,或阻碍你获得福报,这是一种很殊胜的难行,是可以获得巨大福德的一种因,“云何不忍耶?”既然已经有了这种修福德的因缘,为何不安忍呢?

重点2. 作为一个佛教徒,如何正确对待那些破坏佛教、破坏三宝的众生?

三宝是无为法,不会受到任何损害,为保护佛法而拿着武器跟敌人作战,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佛一贯以“沙门四法”来要求弟子,以慈悲心来对待所有的众生,所以只要是一个佛教徒,无论遇到任何违缘,都不能以牙坏牙,一定要尽力修持安忍波罗蜜多。


颂词2-4

思维讨论

学习了本颂,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有人嗔恨和毁谤三宝,正确的心态和处理方法是什么?



(颂词3)




若我因己过,不堪忍敌害,

岂非徒自障,习忍福德因?




颂词3-1

消文释义

假设我因为自己的过失而不能忍受这位怨敌,难道不是我自己对福德之因的安忍作障碍了吗?(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3-2

本颂重点

重点1. 颂词中的“已过”——我们错在哪里?

①存在两种不合理的心态:一是认为财富是修持善根的巨大助缘;二是因为自己对恭敬、名誉或财富有很大的贪欲心,而用修持善根作幌子和挡箭牌,为自己敛财找借口。

②到底什么样的因能够帮助我们积累善根?对此我们并没有很透彻的了知,也没有正确的取舍能力。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嗔恨心都是自己的过失,都是不开许的。

重点2. 为什么不是怨敌给我们作障碍,是自己作障碍?我们认为是怨敌作害于我们,寂天论师则教诫:

①“难行莫胜忍”,安忍就是一个很好的善行。

②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安忍,首先生起嗔心本身就有很大过失,再者障碍自己获得福德,这就是“自障”,所以说,生嗔对自己修持安忍会造成很大障碍。

重点3. 正确理解积累福报的方式:

①财富是积累福报、积累善根的一种因缘,利用钱财供养三宝、布施众生或者修建一些佛塔等等,这些都是能让我们获得福德的因。但这并不是一切因,也不是唯一因。

②除了钱财,还有很多方式积累福德:比如安忍。安忍是能累积巨大福报的方法,在别人对你作害时能够安忍而不生嗔恨心,且能对对方产生慈悲心,这便事能在瞬间中累积巨大福报的一种殊胜助缘。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也能够获得巨大的善根,比如随喜,回向,都是获得巨大善根的方法。乃至于听闻佛法、抄写经典、劝别人学佛、观修菩提心和四无量心、观修空性、顶礼等等,都是累积巨大福报的方法。关键是要看自己的心。如果自己的心有利他的意乐,那么累积善根福德的方法就会有很多。

重点4. 上师给我们的窍诀: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敌害”?

①应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当受到别人的非理要求或听到不恭敬的话语时,尽量忆念《安忍品》的教言。

②《供灯经》中讲了四种不可思议,其中之一就是众生的业力和根基不可思议。因此,无论是在陌生的地方还是熟悉的地方,由于前世今生的各种复杂因缘,被害现象随时都可能发生,修持安忍是最好的对治方法。

③当两个人发生矛盾时,首先看自己是不是十全十美之人,多观察自己的过失,多赞叹他人的功德。


颂词3-3

相关教证

阿底峡尊者曾说:“别人加害你的时候,你不要生气,你如果生气,那怎么能得到修安忍的机会呢?”


颂词3-4

思维讨论

我们平时积累福报的方式都有哪些?如果没有很多财富是否可以积累福报?



(颂词4)




无害忍不生,怨敌生忍福,

既为修福因,云何谓障福?




颂词4-1

科判分析

“破嗔于福德作障者”之“嗔恨是福德之障”已经宣讲完毕,本颂词旨在宣说“破嗔于福德作障者”之“作害是顺缘”,也就是对我们作害,实际上恰恰是我们修持福德的顺缘而不是违缘。


颂词4-2

消文释义

如果没有伤害,就不会有安忍,所以怨敌是可以助我们生起安忍的福德,既然怨敌伤害我们是修福德的因,那怎么能说令我们失去利养和恭敬是障福呢?(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4-3

本颂重点

重点1. 作害是修持安忍的顺缘,是修习福德的一种正因。

“无害忍不生”,如果没有伤害,就绝对不会有安忍。不同的善法都有不同的因缘和对境。安忍的因缘关系是:必须要有作害的对象,我们才能依此而修持安忍,依此获得殊胜的福报。“怨敌生忍福”,恰恰是怨敌能帮助我们产生安忍的福德。

重点2. 上师说:所谓的安忍,就是对于别人的危害,自己能够忍得下来。如果你的周围有些性格不好、经常害你的人,应当好好利用,这是修行的一种顺缘。


颂词4-4

思维讨论

可以尝试分析以往所经历的“作害”,恰恰是我们成长、成熟甚至是积累福报的过程?



(颂词5)




应时来乞者,非行布施障,

授戒阿阇黎,亦非障出家。




颂词5-1

消文释义

实际上怨敌正是安忍之因,譬如布施时,前来乞讨者是布施的因而绝不是布施的障碍;赐予出家戒律的授戒阿阇黎等绝不会被称为障碍出家者。(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5-2

本颂重点

以喻意对照的方式补充上一个颂词所阐述的“作害是顺缘”。

1. “应时来乞者,非行布施障”。布施需要三个条件:第一要有布施的财富;第二要有布施的想法;第三要有一个可布施的对境。没有乞者就没有办法做布施,所以,“应时来乞者”是布施的顺缘。

2. “授戒阿阇黎,亦非障出家”。我们受戒,必定要有传戒的阿阇黎,然后才可以顺利的出家,所以我们绝对不可能认为阿阇黎是我们出家的障碍。

3. 因为怨敌对我的伤害能助我修持安忍,因此他是帮助我圆满安忍善行的顺缘,绝不是我修法的障碍。

4. 我们要通过所学,首先说服自己的心,然后在平时遇到伤害我们的人时正确的作意,体会本颂比喻的深意。


颂词5-3

思维讨论

通常我们很执着家人,在与家人发生冲突争吵时,如何结合所学修持安忍?



(颂词6)




世间乞者众,忍缘敌害稀,

若不外植怨,必无为害者。




颂词6-1

科判分析

前面学习了“嗔恨是福德之障”和“作害是顺缘”。接下来学习“故当消除嗔恨而恭敬”,应当消除对怨敌的嗔恨心转而以恭敬心待之。

此科判分三:一、“以众生自之功德当恭敬”(众生具有功德,应当恭敬);二、“信仰佛陀故当恭敬”;三、“观察果当恭敬”。

“以众生自之功德当恭敬”分二:一、“是成就我菩提之助缘故当恭敬”,即众生成为我成就菩提的助缘,所以应当恭敬;二、“建立众生与佛相同”,众生和佛在修菩提道时功效相同,所以应当恭敬

“是成就我菩提之助缘故当恭敬”分二:一、“恭敬之因成立”;二、“断除于彼迷惑”。

本颂就是宣讲恭敬的因(或根据)的确成立。


颂词6-2

消文释义

世间的乞者与怨敌同是福德之因,然而在世间中乞丐多不可数,而作害者却少得可怜,这其中的原因是:如果未加害对方,不结下怨恨,必定不会有反过来加害的人。(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6-3

本颂重点

重点1. 为什么说乞丐多不可数而“忍缘敌害稀”?

①“若不外植怨”,原因是菩萨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因为慈悲心、利他心的缘故,对他人没有伤害,没有种下仇恨的种子,也就是没有外植怨。“必无为害者”,肯定不会有反过来伤害他的人。

②我们作为凡夫人,看似怨敌很多,比如因为自己修行不好,某些行为导致了别人的不愉悦,或树了敌,但实际上真正的怨敌是很少的。七十亿人口,百分之九十九不是怨敌。相比之下,乞者却随处可见,不管到哪个国家、哪个地区,贫穷可怜的人随处可见。

重点2. 上师窍诀:布施对境易觅,安忍对境难找,一旦遇上了,千万不要失去机会,一定要转为道用,令一切皆成为菩提之因,如此,对自他的利益都会非常大!


颂词6-4

思维讨论

分析我们之前所一直抱怨的“敌人很多”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并打算如何做到珍惜身边数目很少的安忍对境?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88课 * CC+笔记

《入行论广解》87课 * CC+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