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解决人生三问,只需一个缘起性空
文 / 吕娲
来源:2018理想地球潜力奖获奖论文
“
本文描述人类对三大人生观谜题的困惑,通过科学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其争议性、不透彻性,并引用佛教缘起性空的观点,说明了佛教缘起性空观点对于人生观的至关重要的意义与指导性,值得每一个人深入思考。
关键词:人生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缘起性空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观的问题可以说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人类之所以会热衷于探讨人生问题,是因为人的肉体需求决定了人要关注各种现实的人生,即首先通过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实现现实的人生目标;而人的心灵需求,又决定了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物种的超越本性:人会思考、人会制造工具、人会传承文化、人还会追问人生的意义……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正是在这种经验与超验的二元张力中,人生变得异常复杂并充满矛盾。
其实人生观无外乎可以用三个问题来概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因为所谓的人生观是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决定着人们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这三个问题乍看起来会让人觉得很费解,而实际上搞清楚了这三个问题,我们的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等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并且它还能指引我们在命运的分岔路口抉择人生道路。本文将从科学和佛教的缘起性空的角度,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1
我是谁?
当我们产生“我是谁”的疑惑时,这个疑惑在我们脑海中就像考试中的一道填空题,题目的格式是:我是____,除了名字、家庭角色、职业和信仰,究竟有没有一种东西,能完完全全地代表延续不变的我,且这种东西能把我区别于他人,证明我是独一无二的?
组成身体的细胞是我吗?每个人的身体在一生中都会经历巨大的变化,从出生时不超过50厘米皮肤滑嫩的婴儿,到年迈时后背佝偻皮肤干枯的老人,细胞在体内一次次被替换,之前的我,还是现在的我吗?
大脑或者心脏是我吗?如果大脑是我,那么脑部经历了创伤变成了植物人,我还是我吗?如果心脏是我,那么经历了心脏移植手术后,我还是我吗?
身体所有的组成部分是我吗?如果身体的组成部分是我,那么把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切开,堆在一起,这堆由器官组成的小山难道就是我吗?
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认为,特修斯之船就是一个关于身份持久性哲学悖论的例子。这个悖论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地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已经变成了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虽然很多人曾试图解释这个悖论,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以及量子力学里的“全同原理”,但是至今仍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和回答。
那么佛教从缘起性空的角度,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事物,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事物,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自我”源于错误的执著。因为执著,产生了“我”的概念,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问题。如果“我”不存在,所有因为“我”而产生的问题也不会存在。
如此看来,之所以没有人能解答“我是谁”这一问题,是因为在根本上“我”的本性或者实质是空的,是不存在的。所以,无论我们怎样搜肠刮肚地通过理论去安立一个实有的我,寻找一个实有的我,都注定会失败。
2
我从哪里来?
2012年11月,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这个问题随机采访了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市民,得到了许多令人捧腹大笑的答案。比如最简单粗暴的回答:捡来的!最奇幻的回答:石头里蹦出来的!最环保的回答:土里种出来的!最经济的回答:充话费送的!最高科技的回答:网上下载的!但随着我们逐渐长大,这些答案再也没有办法让我们相信。
生物学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呢?在发育生物学中,人类胚胎分为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称之为受精卵, 始于精子与卵子在输卵管里会合后而形成。第一个周期受精卵的形成称为生命的开始。卵子受精后,分裂为两个细胞,这团细胞从输卵管进入子宫时,分泌出液体,于是膨胀成一个空心球,叫做胚泡。球壁以后会变成胎盘和羊膜,里面的细胞则会变成胎儿。换句话说,“我”从受精卵里来,在受精卵形成之前,没有“我”。
佛教的十二缘起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从哪里来”,十二缘起中的第一支叫作“无明”,即是愚痴,“我”从愚痴中来,正是因为愚痴,产生了身、语、意的善恶业,这叫作“行”,也就是缘起中的第二支。正因为这两个缘起,我们才来到这个世界。第三个缘起叫作“识”,也就是心识融入父母受精卵的时候。这里的第三个缘起,对应上述发育生物学中人类胚胎的第一阶段。由此可见,我们的来处绝不仅仅是受精卵那么简单,“我”并不是像雨后的蘑菇一样,突然一下就到了妈妈的肚子里。
3
我要到哪里去?
一般来讲,当我们思考“我要到哪里去”时,很多人会联想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或者说把这个问题与“我要做什么”划了等号。但是,人们却不会把这个问题联想到“死亡后我要去哪里”。因为很多人认为,死亡即是生命的终点。人死如灯灭,一旦死亡来临,自己就会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不是活着就是死了,不存在中间的过渡阶段。
甚至科学家传统的观点也认为,意识是在神经网络中产生的,如果没有神经网络,就不会有意识。诺贝尔奖得主克里克更是直接指出,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他的喜悦、悲伤、记忆和抱负,他的本体感觉和自由意志,实际上都只不过是一大群神经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集体行为。根据这些科学家的观点,人死后神经细胞之间将失去联系,意识也随之消失。
随着对意识的不断深入探究,这种传统的观点也在逐渐改变。比如濒死体验的很多实验,显示出意识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现象。心理学家荣格曾在自传中记录了一次濒死体验:他感觉到自己上升到很高的空间,在很远的下方,他看到了地球沉浸在一片辉煌的蓝光中,并闪烁着银白色的光。如果人死后意识依然存在,那么意识又去了哪里呢?
同样,这个问题在佛教的十二缘起中也有明确的答案。老和死对应十二缘起中的第十一支与第十二支,由于十二缘起的每一支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导致轮回流转不止,所以,如果没有脱离轮回,就会在十二缘起中不停地生生死死,无始无终。只有破除无明,才能跳出六道轮回,摆脱无休止的生死循环。
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对人生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迷失在物质和虚假的世界中,才不会用金钱和社会地位来衡量人生的成功与否。当我们真正明白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答案时,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对待生活的态度都会变得清晰而明确。正是佛教中的缘起性空给了我们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解答了人类历史上至今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 END -
注:原文标题为《缘起性空对人生观的重塑》,内容有删改。
关于“理想地球奖”
理想是不分国界和肤色的,它关乎人类共同的幸福所向。当我们超越个体的成就,去关心这颗蔚蓝星球的命运,关注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损益得失,个体的生命质量,将由此得到一次美丽的升华。所以我们设立“理想地球奖”,旨在奖赏无私利他的理想,和心系地球的胸怀。这些理想和胸怀,将在参与者的论文中得以表达。我们期待一切美好的心灵,能通过文字、声音,散播给更多的心灵。
RECOMMEND|推荐阅读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