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114 修行是为了离苦得乐
【佛教故事】114 修行是为了离苦得乐
修行是为了离苦得乐
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离苦得乐
有两位比丘从佛陀那里得到观修题目后,就到森林里的一处精舍去禅修。其中一位比丘心不在焉,只知窝在火堆旁取暖或和年轻沙弥聊天浪费时光,未依佛陀初、后夜经行坐禅(诵经)、中夜休息的教示修行。另一位虔诚的比丘则谨遵佛言,善尽比丘的职责,依教奉行;由于他时刻保持精进和正念现前,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就证得阿罗汉果。
夏安居结束后,这俩位比丘回到佛陀座前顶礼问讯。佛陀询问他们安居的状况,那位懒惰放逸又心不在焉的比丘,抢先告状说另一位比丘只知躺着休息与睡觉,都在浪费时间不知修行。佛陀就问说:“那你呢?”他回答说自己除了初夜靠在火堆旁取暖外,整夜都没睡。然而这些话怎可能瞒得了佛陀,对于弟子们修行的状况,佛陀是再清楚不过了,于是佛陀就对这位懒惰放逸的比丘说:“明明是你懒惰懈怠不用功,却说自己精进努力、正念现前;而你的同参道友精进用功、正念现前,你却说他懒惰、心不在焉。你就像匹羸弱、步履阑珊的劣马,散散漫漫的不知何时才能抵达解脱之门;而你的同参道友则是强壮勇健、脚程敏捷的骏马,努力疾驰的往解脱生死之门迈进。”因此,佛陀就说此偈言:“放逸中无逸,如众睡独醒,智者如骏驰,驽骀所不及。”
在这个世间,芸芸众生被痛苦所折磨,心被痛苦和烦恼所干扰,每个起心动念似乎都是不受控制的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每个人都希望向别人倾吐心中的不快,找到知己的初衷希望能多个理解者和倾听者。可是这终归也是治标不治本的解决方法。有幸的是通过缘分的具足和福报的积累,我们了解并学习了佛陀的伟大教言,及一套可以帮我们解决苦恼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佛陀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证明给世人,觉知苦并且想改变苦的现状,努力的去剖析摒除苦的成因,最终是可以见到离苦的“康庄大道”的,这并不是神话,而是一个真实的经历。
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彻底的去除痛苦,如果痛苦生起,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无论我们多努力,想通过意志力或通过财富、财产来控制它都是不可能的。世间人有个普遍的逻辑,认为没钱是苦,有钱了当觉得苦闷的时候可以靠消遣或大笔的消费就能买到“乐子”,这是麻痹的假象,是一种更加苦不堪言的举动。
对于寻找苦因及对治避免苦的这条道路上,如果我们没有彻底了解苦和苦的原因,无论我们多么努力,试着以自己的行为,想法或财富来去除痛苦,这样做是没有用的。当执著升起时,苦就会相伴相随。修行佛法就是要使我们的心超越痛苦
但是需要面对现实的一点是,轮回之中的我们身体是无法避免痛苦的。从一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每个生命体就在走向衰老,临近死亡。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必定会疼痛、生病。只不过在如此的现实问题中,我们谄媚的心理都不愿意去面对这个现状,总觉得这是别人的情况与己无关。每天的自欺欺人的生活必定是不洒脱而且苦闷的。我们凡夫的心只愿意执著生而不愿意面对死这个同生一样平等的话题。
佛陀的智慧告诉我们,觉知苦是因为心陷在一种执著和贪婪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需要我们通过佛陀所指引修行之道努力精进,最后从每个人自身的体验中去感受心超越执著和贪婪后的不同。这点很重要,修行的目的在于修心。未经打造的心,念念都被动,但被改进后的如法之心会超越被动,当自己的心可以解决自身苦恼的阶段问题时,我们可以很好的与心对话。而不是把别人当成情绪发泄的"垃圾桶"。这种如佛理、佛知精进努力的结果是我们虽然未究竟离苦得乐,但见效会体现在我们可以成为自己情绪的“清道夫”。
所以我们在寻佛成道的这条路上,不是说修行比精进是用来互相较量高低,比个你强我弱的。精进的过程是与自身习气、烦恼障、所知障较量的过程。一切在自身上看,苦不是给别人苦的,乐也不是给别人乐的,解脱之道在于自觉苦而想离苦,这不是炫耀,而是自己选择去付出、改变、彻底拯救自己和有能力帮助他人的一条路。
——摘自《上师讲故事》
感恩您的阅读,愿智慧之灯时时伴随在您的左右,敬请关注下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