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30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课继续学习第三品——积菩提资,仍然学习“二资之分支”,分为略说和广说(详见坐标科判)。
上节课略说了福德资粮之分支,龙树菩萨教诫乐行国王要兴建和供养佛塔、佛像、正法、比丘僧众等应供境,并遮止供养外道本师等非应供境,依此积累福德资粮。
本节课首先略说智慧资粮之分支,接着广说福德资粮之分支。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了知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是一个本体,只是反体不同而已。所以在行持善法的时候,通过方便和窍诀摄持可以同时圆满两种资粮。
A、通过施予缮写佛经的经函、纸张、笔墨等和兴办学堂等积累智慧资粮
1、法宝本身为如海的智慧资粮,应努力为人提供书写法宝的资具。(详见颂词1)
2、应兴办学堂并保障教师的生活水准和安定住留,这是使自他智慧资粮得以增长的方便。(详见颂词2)
B、宣说通过施舍自己的财物能积累的十四种福德资粮
1、为消除老、幼、病者之苦,施予医生、理发师等资财,使其安居乐业。(详见颂词3)
2、令能工巧匠兴建城镇基础设施并妥善放置所需用品。(详见颂词4)
3、在村落、寺院、城市中修建会议厅。(详见颂词5)
4、在缺少水的地方建造水渠。(详见颂词6)
5、以悲悯心恒常摄受、庇护病人等弱势群体,行为上要做到彬彬有礼。(详见颂词7)
6、自己不先享用应时的食物,应先作上供下施。(详见颂词8)
7、在凉亭中放置靴子、伞等必需用品,方便有需要的人们使用。(详见颂词9)
8、在凉亭中放置药品、医疗用品、去病咒语、药方等提供给众人。(详见颂词10)
9、在凉亭等处放置旅客等所急需的物品。(详见颂词11)
10、将装有食材、调料、油、净水的缸放在阴凉处,方便需要者煮饭、熬粥。(详见颂词12)
11、不要忘记在蚁穴的洞口堆积食物、水等,还应随心随力为所有人提供方便。(详见颂词13)
12、在餐前餐后,要对饿鬼、旁生等随心随力施舍饮食。(详见颂词14)
13、以饮食等种种方便广泛呵护和摄受灾民、难民等可怜世人。(详见颂词15)
14、提供种子、食物等帮助悲惨的农夫。(详见颂词16)
广说“福德资粮之分支”一共包括四方面内容:施舍自财之十四资;利他方便相应施舍;布施一切无主物;布施求援之特殊对境等。本节课宣说完毕其中的“施舍自财之十四资”,其余部分将在下节课中学习。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缮写佛经典,彼生之诸论,
先前当惠施,经函及笔墨。
1-1消文释义
如果有人准备缮写佛陀的经典及以佛陀为增上缘所形成诸如《宝鬘论》一类的所有论典,那么所用的经函、纸张也要相应施予。用于写书如海智慧资粮法身舍利的优质墨汁、笔要提前奉送。(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难点
书写、披读佛经属于十法行,功德极大,我们对此要生起信心并努力奉行。
重点1:所谓十法行,就是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自己读诵经文)、受持(受纳教法,忆持不忘)、开演、讽诵(读诵经文以便令他人生喜)、思惟、修习。
十法行的功德极大。《辩中边论》中说:“行十法行者,获福聚无量。”其实,十法行可以说就是闻思修,一方面十法行包括了闻思修——谛听、思惟、修习,另一方面闻思修也包括了十法行——谛听是闻,思惟是思,其余八种法行是修。现在我们上一堂课,基本上具足了十种法行:对听者来说,具足了谛听、思惟、书写(做笔记)等;对讲者来说,具足了开演、讽诵等。(源自上师《净土三经释》)
重点2:《优婆塞戒经》云:“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古代手抄经书的比较多,现在印刷业非常发达,不需要用手抄,印刷经典或结缘法本也是真正的法布施。
在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的功德最为殊胜,因此,书写、读诵、为人解说《金刚经》的功德不可思议。若依此行持,我们不管遇到任何苦难,都能予以化解并遣除。(源自《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
1-3相关教证
《宝积经》中云:“于无财物者,施法佛倍赞。”
1-4思维讨论
为什么持经功德远远超过财布施呢?
提示:因为从果报而言,财布施只是人天福报之因,最多令我们得到人间转轮王、梵天、帝释等受用圆满的果位,而持诵般若经,则可圆满究竟佛果。从证悟方面来说,财布施的善根资粮容易耗尽,而持诵般若经可以证悟空性,解脱三有轮回的苦海。因此,唐玄宗说:“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二者功德实有天壤之别。
有些人做了很大的布施,倘若未以空性来摄持,则是生灭的本性,并不是解脱之因。然而,若能一刹那证悟空性,当下即可获得菩提果位,因为它是菩提的正因。《心经》中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祖坛经》也讲:“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直至佛地。”
因此,财布施的功德,与持经的功德无法相提并论。(源自《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
颂词2
境内办学堂,师资诸事宜,
田地定当赐,为智得增长。
2-1消文释义
自己的境内兴办学堂,教授读诵、书写、算数等的教师薪水之事宜,住宅等以及刚刚讲的田地要赐予,以此他们的生活水准与安定住留得到切实保障,这是为了自他智慧资粮全面得以增长的方便,因而要不间断行持。(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办学校的功德,释迦牟尼佛在有关经典中也有记载,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里也说:“境内办学堂,师资诸事业,田地当赐予,为智得增长。”意思是说,在自己的环境周围办学校,将老师的工资、田地等尽量安排,这就叫智慧资粮的分支。建医院帮助病人,龙猛菩萨将之安立为福德资粮;印法本、布施笔墨、传授法要,这些都是智慧资粮。
你们不要认为:“现在堪布是不是越来越老就越来越颠倒了?该强调的修行不强调,不该强调的办学校、建医院,天天都在讲,这不是世间人的做法吗?出家修行人为什么要这样?”可能会有各种不满的情绪。但不管怎么样,我想如果能成为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的因,谁也不会不做的。现在汉地很多人印经书,认为这是智慧资粮的因,其实办学校、尤其是帮助学生,肯定能开智慧的。(源自上师《启动爱心》)
重点2:如果福慧资粮充足,则因上较为圆满,以此将迅速轻易实现一切所愿。
2-3相关教证
《方广庄严经》中云:“具福之人成所愿……”
《阿育王降龙品》中云:“奇哉供三宝,见此果如何,海内安住龙,我调制服也。”又云:“自欲得功德,诸天及人众,真供圆满佛,无生无流转……”
2-4思维讨论
有些富人常说:“我是凭着自己的本事,通过辛勤劳作而发财致富的。”有些领导常说:“我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才有了现在的地位。”这些说法正确吗?
提示:其实,此类说法都是错误的,说这样的话是对因果之理愚昧无知的表现。这些人只是将往昔积累的微小善法的果报,误认为是今生辛勤努力的结果。
任何苦乐果报都有近缘和远因,我们的肉眼只能看到眼前的近缘,看不到隐藏在背后的远因。比如一个人发财了,我们看到他通过努力做生意而发财,却无法看到他前世曾经积累过福德。正因为凡夫根识的能力有限,对因果法则存在短视,所以导致在现实中经常出现各种偏差。
如果有人认为,不需要福德、仅以努力就能够积累财富,那为什么到处可以看到:有些人终生勤勤恳恳,每天早出晚归,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积累财产上,却一辈子饱尝艰辛,今年富富有余,明年却一贫如洗,甚至死的时候没有烧一次焦烟的财物?请想想这是为什么?
有些人千方百计积累财富:搜刮信财亡财,偷盗掠夺,打猎杀生,经商务农,外出打工……用尽了一切手段,简直就像“从石头里抽出血,从鸟儿体内吸出骨髓”一样,这些人为积累财富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尽管日日夜夜如此精勤,他们也只能勉强糊口而一无所剩,甚至连维持生活也很困难。
有些人可能会想:是不是这些人的能力、智慧不够,才落得如此贫穷?
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福报,即使他再有能力和智慧也没有用。许多非常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积累财富,可是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有些硕士、博士的智慧应该说没有任何问题,可他们就是找不到工作。我在汉地遇到过一些人,虽然很有才华,但令我难以相信的是,他们一个月只能拿两百多块钱的工资。以前我超度过一个人,这个人的家是一个破烂的房子,家中仅有一个陈旧的钢炉和一个茶壶,食物就是两三斤糌粑,除此之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据说这个人的智慧很不错,而且也很能干,但他一辈子苦干,死时就是这副凄凉的光景。
所以一个人如果福报不够,再有智慧、能力也得不到财富,即使偶尔得到少许财富,有些损耗鬼也会暗中作祟,将他们的财富逐渐损耗殆尽。有些人好不容易有了一点钱,但过不了多久就一分不剩,自己也经常怨自己:我怎么花钱这么厉害!学院有些女众天天埋怨自己:我的钱这么快就没了,是不是零食吃得太多了,以后再也不能这么贪吃了!其实,这些人也没必要老是埋怨自己,如果福报稍微大一点,钱也不至于流得那么快。
与那些历尽艰辛却依然贫困潦倒的人相反,有些人根本不需要任何勤作,一切财产都是不劳而获,无财不需要寻求,有财不容易耗尽,无论到哪里,受用都会自然现前,就像《入行论》中所说的“由行所思善,无论至何处,福报皆现前,供以善果德”一样,这就是在感受往昔所积累的福德的果报。(源自《藏传净土法》讲解)
上师开示
在念完颂词“境内办学堂,师资诸事宜,田地定当赐,为智得增长”之后,上师开示道:
我们在自己的国家或权力范围内,应该兴办学堂或建造经堂,然后聘请老师,或者给出一些土地和资源等。行持以上事宜,是为了让众生的智慧资粮得以增长。
衷心感谢世界各地提供道场的人们。福德足够的人,可以把闲置的房屋,或自己的住处腾出房间来给大家共修。我以前也讲过这样做的重要性。大家能来共修,是再好不过的。甚至我认为,哪怕能为大家提供一天的共修场所,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另外,兴办学校也很重要。虽然现在各地都有学校,但传统文化仍需推广。《中观宝鬘论》里讲,凡是有利于他人开发智慧的,包括提供纸、笔在内的,为增加智慧而创造条件的所有行为,都是积累智慧资粮的因。
所以,一旦我们拥有了参与以上事业的资源、能力和机缘时,最好能积极投身其中。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工作中,每个人的权力都不是永恒的。能够积累智慧资粮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机会。实际上,《中观宝鬘论》中还讲述了很多诸如此类涉及现实生活的道理。
颂词3
为除老幼病,有情之苦恼,
于境医发师,赐田令安居。
3-1消文释义
一、为了消除年迈老人、未成熟的幼儿、四大不调的病人这些有情疾患等痛苦,对自己境内治病救人的医生、理发师,将自己拥有的田地部分收入或薪水妥善给予,令他们安居乐业。(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从本颂开始广说“福德资粮之分支”,龙树菩萨首先从布施自己财产的角度,用十四个颂词宣说了积累福德资粮的方法,我们应随心随力依教奉行。
3-3思维讨论
为什么关爱十分可怜的人,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
提示:如今,不管是汉地、藏地,许多人对高僧大德的供养特别多,而对一些弃儿、病人、孤寡老人,却不一定愿意花钱去帮助。当然,假如你供养的是真正有菩提心、离贪欲的大德,肯定有很大的功德。但一般而言,这些大德不一定很缺钱,锦上添花不太有必要,倒不如以慈悲心布施给可怜人,这个功德应该远远超过前者。
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才是大乘菩提的根本。大乘经典中说,菩萨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利益众生,除此之外,自己的事情是没有的,包括吃饭穿衣,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行。
当然,利益众生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利益众生,如放生、讲法、布施;一是间接利益众生,比如在修行时,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众生,此举虽没有直接利他,却能间接成为利他之因。(源自《做才是得到》)
颂词4
旅舍及花园,桥池议事厅,
泉榻食草木,令慧巧匠造。
4-1消文释义
二、城镇、道路的交通要塞,旅客落脚的旅店,城市中心草坪四周围绕,种植花草树木等的花园、湖泊等内部相互交错等处中间隔开,用石头砌成通道的桥梁,沐浴的水池以及来来往往等聚会议事的总会厅,公共饮用的水泉、床榻、卧具、饮食、草木等所需的用品,命令明确了知或者通晓这些有聪明才智的人来建造。(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龙树菩萨在此教诫乐行国王应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居民必需品的置办,为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舒适。我们可能没有国王这样大的能力,但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的事情,作为大乘行人就应该去做。
颂词5
于诸村寺城,修建集会处。
5-1消文释义
三、在有一户等的村落、放置佛典的寺院、具有四种姓及商业等的诸城市中要修建总的会议厅。(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难点
难点: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