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丨《藏传净土法》第82课
1.随喜支的重要性。
①随喜的力量可以对治自相续中不能堪忍别人幸福美满而产生的嫉妒心。
②随喜的功德不可思议,尤其对于凡夫人,随喜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便。
凡夫人行持善法的能力比较弱,还不完全具足真实利益众生的能力。个人力量虽然有限,却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方法获得众人所成办的事业——如果有一颗特别纯净的随喜之心,就可以令自相续中获得以自力不一定能造作的功德。
2.随喜难修 。
①嫉妒心的状态。
世间方面:缘于世间的圆满之相(相貌好看、种姓高贵、生活富裕、家庭幸福等)而产生嫉妒心,如果看到别人幸福,自己心里就难受,别人哪天不幸福了,自己就觉得开心,这就是真正的嫉妒,看到人家不好就开心的心态已经算是恶心,产生的罪业也比较重。但如果看到别人处处比自己幸福,会有点伤心和失落,不能直接把这种心态列为是嫉妒,这是正常的情绪,嫉妒的特色是“容不得别人好”,对于情绪的反应要简别。
修行方面:学佛之后,很多佛教徒心态发生了变化,但是不代表嫉妒心就没了,只是把以前追求五欲的复杂情绪改成了其他的追求,心里面的执著还是一样严重。佛教团队中会出现勾心斗角争上师的情况,上师成了我们最大的贪执对境;还有人很在意别人眼中自己修行是不是比别人好等等。如果执著这些,虽然有的修行人嘴上说放弃了对世间五欲的贪执,其实只是贪心转移而已。
此外,有时竞争心也是嫉妒心的体现,因为嫉妒、不服气而争强好胜。
【延伸】执著功德的心要适度。
执著功德的心,在暂时修行的过程中是有必要的:以前贪的是十不善业,是堕落轮回之因;现在贪的是十善业,是解脱轮回的方便、解脱的间接因。虽然贪著十善业暂时有好处,但长此以往,过于执著就会表现得具有攻击性:很想让上师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开始排他。当上师夸赞了别人,而没有夸赞自己,如果心里想的是“凭什么夸赞他,他有什么能力?”这就是嫉妒心的表现,嫉妒心是一种偏激、很强烈的情绪,这种情绪会令自他都很难受,自己始终不快乐,不愿意承认别人的功德,甚至开始去挤兑别人、背后说别人坏话。
②随喜心的状态。
四无量心包含慈悲喜舍,其中的“喜心”即随喜心,它直接遣除的违品就是嫉妒。有些人心胸比较狭窄,看到谁好自己都不舒服,只有自己好才高兴,心里只装了自己,这就是“我执”的相。《大圆满前行》讲到四无量心是产生菩提心之因,通过修四无量心,自相续中才有可能产生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菩提心与无私、无我的状态很接近,这就说明四无量心也是“我执”的间接对治法。上师曾经讲过一种窍决性的说法:四无量心的根本其实就是心地善良,当一个人相续中真正生起随喜心,心会非常善良、清净、柔软,即便自己处处不如他人,但看到别人一直比自己好还是很开心,希望别人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几乎没有私心,并不计较自身的利害得失。
如果真的能够发自内心地为他人的圆满而感到高兴,那一定是把对方装在心里,能接纳包容对方,就像妈妈对待孩子一样——孩子好,妈妈就特别得意;孩子不好,母亲会很焦虑。对于修行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心里没有他人,是做不到诚心诚意地随喜的,也就无法产生“喜心”。“喜心”需要修,修出来之后,“我执”一定能减轻,利他心一定能增上。
③正视自己的心态。
我们要经常反观自心,如果发现有嫉妒情绪的苗头,就要反复串习慈悲心,串习凭借净土法门的大乘法义度众生的愿望。平时一直发愿“为了利益众生而希求佛果”、“愿天下所有众生都能获得我的善根,让他们先我而成佛”,无非是希望众生能清净所有的业障,圆满所有的功德,尽快成就佛果,永远从轮回中解脱,而实际上不要说陌生人,更不要说我们的怨敌和与自己有过矛盾损恼的人,就算对于菩提道上生生世世的道伴,当他只不过善根开始比较明显地增上,离解脱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我们就已经不高兴了,那这颗“愿天下众生都成佛”的心是不牢靠的。正如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所讲:“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换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嫉妒他人,对他人不会有一点损害,反而自己将来要承受嫉妒所感召的罪业,如果我们不嫉妒他人,对他人也是无利无害,而自己却可以成就很大的善根功德。
④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世间人都会有嫉妒的心态,我们虽然已经是学佛者的身份,按道理来讲,方方面面都应该比较调柔,但是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断除习气并不是随随便便听两堂课、念些心咒,过一段时间就没有烦恼了,如果修行这么容易,每个人就都有即生成佛的希望了。我们无始劫以来一直在轮回中串习,习气很深厚也很坚硬,通过长期的闻思修才可能把自相续的烦恼习气压制乃至断除。
⑤如何行持?
我们要逐渐打开自己的心,串习舍心、亲怨平等,增上对众生发自内心的悲心、慈心,一点一点打破自己以前的习惯,才有可能真正发自内心地随喜别人。
【延伸】凡夫人可以有为了获得功德而随喜之心,但需要把握心态。
为了获得功德而随喜的心态可以有,但是相较于很清净的、对善法本身充满欢喜的心态,会显得有些功利,如果这个心太过分,就类似于商人一样,带着贪心去随喜,确实无法承许为随喜之心。如果仅仅为了获得圆满的功德而随喜,这种想法被自利心摄持,随喜的力量会被大幅度减轻。当然,这样的心态也有功德,初学者有这样的心态也很正常,但是如果始终是这种想法,则与随喜心真正的法相相违,因为随喜心属于利他的范围。我们要把控好自己的心态,并不是完全是为了自己获得功德而随喜,同时对这件善法也很欢喜,如果因缘具足,自己也肯定会尽心尽力地去行持。
3.乞女以清净心随喜获得比胜光王更胜功德的公案启示。
①清净心是乞女获得超胜于胜光王功德的关键。
乞女心里明白供养佛陀及其眷属会增长功德,她对于胜光王唯一就是羡慕,心里丝毫没有恨、没有嫉妒,这颗清净之心使得她的善根超过亲自做善事的胜光王。
口头上随便说:“随喜师兄功德”,不一定能达到别人亲自放生的功德,别人为了修行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并不是我们的一句”随喜”就可以完全获得等同他人的功德,关键在于要能发起这颗清净之心。如果贫女现在有资财了,她一定会倾尽所有去供养佛陀,因为她有真实的随喜心,绝对不会像有些人所想的那样:“以后只随喜就行。”除非真的因为时间、工作或者能力等局限而不能做到,诚心诚意地随喜是可以的,如果能做而不做,那就谈不上随喜了。当然,口头上天天说“随喜”,肯定也能获得功德,但是功德的获得主要看心的状态——心如果到位,就能获得最圆满的功德;心如果不到位,就没办法获得圆满功德。
②诚心随喜圣者功德,可获得与自力相当的功德。
佛菩萨和上师都是圣者,相续中的功德全部是依靠无分别的、出世间的智慧摄持,能够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圣者造作的是一地菩萨以上六度万行的功德,如果这些功德通过随喜也完全能获得,那随喜者应该能直接超凡入圣——在随喜的当下就己经开悟,但是这是不现实的,如果可以,道友们都诚心诚意地随喜阿弥陀佛的功德,那马上就能去极乐世界了。我们自相续中毕竟没有无分别智慧,没有以真正的出世间智慧摄持,所以自相续直接获得出世间的功德还是有困难的,如果诚心诚意随喜圣者的功德,可以获得与自己发心等同、同层次的功德。
4.随喜有漏无漏善根。
《极乐愿文大疏》原文:【因为随喜有如此广大的功德,所以我们对于圣者以及凡夫所做的一切善事都应随喜。具体而言,即对于小乘声闻缘觉圣者们积累资粮、断除所断、修证智慧、达到有余涅槃时广利有情的善根;大乘诸圣者菩萨于许多大劫中积累资粮觉悟解脱的功德等五道十地所摄的一切功德和圆满二利的一切无漏善法;正如所谓“分别趋异道,故名为异生(凡夫)”,对于因为不同业惑而趋入不同六道,加行道者以下已入解脱道和未入道的凡夫人所行大大小小有漏的善法,都应当随喜。】
①随喜眼睛所见的功德。
平时看到别人做了一件善事,可以诚心诚意地随喜。比如有师兄给寺院塑了一尊佛像,我们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随喜善款,当这个佛像在人世间起到让众生种下解脱的种子、生起信心等作用时,都会有我们圆满的一分功德。如果知道这个事情时,随喜钱财已经结束,那就诚心诚意地随喜,心态的清净程度决定所得功德的大小。
②随喜一切凡圣所造善事。
每堂辅导课结束时,都是按照此处原文的思路进行回向——把今天闻思的善根以及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凡圣所造的清净善根全部随喜而普皆回向,这一句话就把随喜善根的意思全部涵括在内。此处“清净善根”,是为了简别凡夫人的清净善根,因为有些善根属于邪慧所摄。
③释义“小乘声闻缘觉圣者们达到有余涅槃时广利有情的善根”。
有余涅槃即真正获得阿罗汉果位的境界,声闻缘觉的圣者们也会利益有情,只是他们没有“誓度众生成佛”的发心,但是他们心里的悲悯心比我们要强,凡夫人自私自利的心比较重,阿罗汉已经断除了烦恼障和我执,所以会很慈悲。《贤愚经》里描述佛陀的这些大弟子,舍利弗、嘎达亚那尊者、目犍连等会经常到地狱中尽可能地救度受苦众生。
④释义“加行道者以下已入解脱道和未入道的凡夫人”。
“加行道者以下已入解脱道的凡夫人”指已经进入资粮道,但还没有超过加行道,仍处于加行道的四个阶位中(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这四个阶段的功德层层增上 )的修行人,资粮道和加行道属于凡夫之道(“道”依次可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后三者属圣者之道 ),处于这个阶段的修行人修行状态非常稳固,因此称之为已经入道的凡夫修行人。“未入道的凡夫人”指我们这些还未达到资粮道的标准的初发心者。
5.分别随喜大乘善根。
《极乐愿文大疏》原文:【我们应当随喜诸佛最初发无上殊胜菩提心,以清净殊胜意乐于诸多大劫中以六度万行成熟众生的相续,最后究竟圆满、成熟、清净三功德,现前了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后示现十二相等不断广泛饶益俱胝那由他刹土中的众生】
①清净殊胜的意乐。
不考虑自己,唯一想利众的意乐。佛陀最初发无上菩提心,中间始终带着发无上菩提心的殊胜意乐,于无量大劫中再再以六度万行成熟众生的相续。
每一次佛陀为了利众而去布施身体或去求宝,自己都会遭受很大的痛苦,但是看到这些世间的欲妙能够解决众生的贫疾之苦,能够不以造罪的职业(猎人、渔夫等)养活自己,让他们得到暂时的安乐,佛陀便心满意足,丝毫没有后悔过。虽然这只是一种暂时度众的方便(因为赐予众生的是增上生的安乐),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佛陀付出千辛万苦乃至于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是真正的菩提心。
②释义“不断广泛饶益俱胝那由他刹土中的众生”。
我们现在所处的南瞻部洲(娑婆世界)是佛陀度众的刹土之一,实际上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正在无量的刹土中不断地度化众生。在我们的刹土中,佛陀的色身示现圆寂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但是在其他刹土中,本师的色身可能正在示现成道、广转法轮、涅槃等,佛陀会在无量劫中不断地示现各种化身,在不同的刹土中饶益有缘众生。
③描述佛陀因地行持六度万行的意义。
为了让我们明白当时佛陀的心态,了解佛陀度众的意乐,那颗纯净的发心所产生的功德不可思议,懂得了功德本身的力量、懂得佛陀的发心之后,才会诚心诚意地去作随喜。
④初学者要正确看待佛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
《本生传》中描述了很多佛陀布施自己的身肉、眼睛等行为,这些都属于一地菩萨以上才能行持的极大布施。作为初学者,还没有用修力来压伏掉“我执”,现阶段确实无法行持与菩萨等同的行为,但是可以作为一种心灵的警醒,给我们指明修学的方向——不能越修越自私,上师给我们指引的大乘菩提道应该是往这个方向走,如果学佛多年之后,反而越来越自私,不能一心一意地为别人着想,那心态肯定是有问题的。
6.学佛者在世间和出世间两个角度都应关爱父母。
有些道友学了一些经教,但是没有完全学通时,会认为孝顺父母中的大孝就是让父母学佛和解脱,把佛书给父母、让父母念佛就够了,平时几乎不再对父母照顾和关爱,因为这毕竟是轮回当中暂时的人天安乐。
这是用佛法的大孝来掩盖自己不愿意去承待父母、不负责任的心态,很多公案中佛陀也没有直接让人们获得解脱,只是解救他们的生命、赐予他们安慰、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而已。让父母解脱是我们每个人的期许,但是父母毕竟上了年纪,心力体力都弱了,解脱的善根肯定能种下,学佛能学到什么程度,谁都说不清楚,子女完全不顾及父母的孤独以及面对衰老的无奈和担忧,从做人的基本角度来讲也说不过去,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父母关爱是最现实的。我们只要不用另外一种更加显得高尚的说法去掩盖自己缺失的心就可以,自欺终归耽误的是自己。
编辑:定解G23
审核:定解G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