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上)(10)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龙树菩萨 造颂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慈诚罗珠堪布 讲授
顶礼圣智妙吉祥童子!
为度化一切如母众生,请大家一起发誓成佛;为了成佛,现在开始讲习《中论》。
(接上文)
观染染者品第六
这一品的所破是烦恼,具体的方法是通过观察烦恼从而破斥烦恼。
众生的根本烦恼包括贪、嗔、痴三毒。在本品的颂词中多次提到的“染”,是指心和心所中属于五十一个心所的贪心,“染者”即有贪欲烦恼的众生或者心王。另外,染的广义是指贪嗔痴等烦恼,也即五十一个烦恼心所,有烦恼心所的心王即为染者。
小乘言实事的论师认为:烦恼是实有的,在获得人无我的智慧以后,以人无我的智慧将实有的烦恼断除就能得解脱。
但大乘中观论师却认为:虽然烦恼以及通达无我的智慧,在名言中可以成立,在名言世俗中,可以说以精通无我的智慧而断除烦恼,但这只是以分别心增上安立的名言中的幻相而已,并不是实有。
因为,如果是实有,则染和染者在观察时就应该能得到,但在观察之后我们却一无所得。为什么一无所得呢?其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并非实有,这是一般显宗的见解。大圆满等密宗则进一步将烦恼转为道用,证悟贪嗔痴的本性也是清净的,贪嗔痴等五毒即为佛的五智。
前一品我们破斥了六种,言实事的论师并没有因此而偃旗息鼓,仍然顽固地反驳道:六种应该成立,因为烦恼成立的缘故。既然烦恼成立,则六种必须成立。
中观论师对此破斥道:如果烦恼成立,则六种也可以成立,但你们所说的烦恼并不成立。其理由如下:
戊六(观染染者品)分二:一、遮破贪欲之惑;二、以此理亦可遮破他法。
己一(遮破贪欲之惑)分三:一、破前后次第而生;二、破同时而生;三、摄义。
庚一(破前后次第而生):
若离于染法 先自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 应生于染法
《中论》的很多推理方法都是相同的,这里的推理方式也类似于第五品的推理方式。也即观察:如果染者和染法成立,那么究竟是染者先成立,还是染法先成立呢?如果离开了染法,也即没有贪嗔痴之前,染者也即有烦恼的众生或以烦恼染成的心王能成立。但这个染欲者,本来应当自染法而生起。
然而,在没有成立染法之前,绝不能成立染者。如果没有贪嗔痴的众生也是染欲者,则阿罗汉也应成为染欲者,这明显与事实相违。因为阿罗汉已经断除了见的所断和修的所断,没有贪嗔痴的烦恼。所以,我们无法成立染者和染法是实有的结论。
若无有染者,云何当有染
如果没有染者,又怎能说有染法呢?绝对不可能。如果没有染者,则所谓的染是由谁而生起的呢?烦恼是谁的烦恼呢?我们无法让人心悦诚服。
若有若无染 染者亦如是
前面观察了在没有染法之前有无染者的情况,现在换一个角度,观察在染者没有成立之前,有无染法的两种情况:
首先,如果在染者没有成立之前有染法,这是不对的。因为没有染者则染法就没有所依处,既然如此,那么烦恼是谁的呢?所以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
其次,如果说在染者成立之前没有染法,那么该众生或者该心王为什么叫染者呢?如果没有贪嗔痴也是染者,则阿罗汉和佛也成为了染者。所以,这种见解也不对。
因此,无论是有染、还是无染,推导“染者”是否成立的道理与前面四句一样。
庚二(破同时而生)分二:一、以无观待之过而破;二、破斥结合而成。
辛一(以无观待之过而破):
染者及染法 俱成则不然
染者染法俱 则无有相待
染者和染法同时成立的观点也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这个观点成立,则染者和染法二者就相互无关,而成为互不观待的法。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佛教的逻辑学只承认两种相属:一是他性的相属,如同稻种与稻芽之类存在时间先后的关系;二是自性的关系,也即本来其本体并不是两种法,但却以分别心将本来位于一体的法割裂开来,如柱子上的无常与所作性的关系。除了一体和他性的相属以外,不存在其它的相属关系。
这里所说的心王和心所,小乘经部和分别说一切有部都认为是他性,也即心王不是心所,心所不是心王。但在因明、唯识和中观的见解中,却将心王和心所抉择为一体。
如果染者和染法是同时成立的两种法,就不可能是一体的关系,又因为二者没有时间上的先后,所以也没有他性的关系。如果既没有一体的关系,也没有他性的关系,则不成立任何关系,而成为互相不观待的法。
辛二(破斥结合而成)分二:一、遮破一异;二、别破异体。
壬一(遮破一异):
染者染法一 一法云何合
如果染者与染法是不可分开的一体,又怎能说二者“合”呢?如果要联合、组合、结合,就必须要有两种法。只有两种法,才可以说合在一起,如有两只手才可以合十,如果只有一只手,又怎样合十呢?没办法合十。所以,染者与染法不能同时成立为一体。
染者染法异 异法云何合
如果染者与染法并非不可分开的一体,而是他性的两种法,也即染者不是染法,染法也不是染者。但所谓的“异法”,也即不用观待的他性之法,又怎能联合呢?如果这两种法可以联合在一起,则轮回和涅磐、阳光与黑暗、东山与西山,清晨与傍晚、白昼与黑夜就都能联合在一起了。
具体的推理方式,还是采用以前所讲的三种不共因。也即以“东山与西山应该可以联合,因为你们承认他性的法可以联合的缘故”为主题而展开辩论,最终就可以让言事实师无言以对。
如果不使用这些因进行观察,我们就会以自己的六识主观臆断而得出结论:他性的异体之法可以结合在一起,如同两个瓶子,两个柱子可以结合在一起一样。但这种见解并不是以观察胜义谛的方式得到的,更不是以佛菩萨的根本定智慧得出的,而是因为我们的眼识见到两种法在一起,意识就执着两种法可以在一起。但众生的六识却是有限的,只有在狭窄的范围内,也即名言中起作用,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毫无用武之地了。所以,从以上推导我们可以了知,两种他性的法不能联合。
若一有合者 离伴应有合
如果一个法可以成立结合,则此法在没有同伴的情况下也可以联合。就像说左手在没有同伴右手时,也可以合十一样,这显然违反现量,即使在名言中也不成立。
若异有合者 离伴亦应合
如果他性的法成立和合,也应成为离伴有联合。这样一来,则东胜神洲的柱子虽然与西牛贺洲的柱子天各一方,也即东胜神洲的柱子远离同伴西牛贺洲的柱子,西牛贺洲的柱子所在地也没有东胜神洲的柱子,它们也可以联合在一起,但这也绝对不成立。
壬二(别破异体):
若异而有合 染染者何事
本来我们认为:染和染者是两种法,以众生的念头生起烦恼即染法,染法使众生成为染者,染者生起染法。
如果染者与染法成为他性,就没有任何关系和相待。既然如此,则染者既不能生起染法,染法也不能使众生成为染者,因为二者互不观待,没有相属,互相不能起任何作用的缘故。所以,如果承认他性的法有合,则染法与染者也无法成立了。
是二相先异 然后说合相
如果对方认为:首先成立染者与染法二相是他性,然后才能再说其二者是合相。也就是说,对方以他性作为能立,合相作为所立。若要成立染者与染法二者在一起,就应先成立染者与染法是他性。
若染及染者 先各成异相
既已成异相 云何而言合
如果染法与染者已经首先成立为他性的法。既然已经成立为他性,也即互相无关,又怎么能说二者合在一起呢?如果他性的两种法可以和在一起,则单独一法也能成立联合。关于这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进行了驳斥。所以,对方的立论不成立。
异相无有成 是故汝欲合
合相竟无成 而复说异相
前面观察抉择了这二者不成立异相。言实事的论师为了成立染与染者为异相,继而承认染与染者可以合在一起。但合相也完全不成立,因为,如果是合在一起的法,必须是两种法,一种法就无有离与合的差别。这样以合相推理抉择出异相,又以异相推理抉择出合相,合相与异相互相轮流推理,最后皆不成立。
异相不成故 合相则不成
于何异相中 而欲说合相
因为染与染者不成立异相,既然不是异相,就成为一个法。如果是一个法,也就不会自己与自己合在一起,所以合相也不成立。既然如此,又在什么样的异相中,而说有合相呢?
以上详细观察了染与染者,也即烦恼与有烦恼的众生,最后抉择出烦恼不成立,有烦恼的众生也不成立。虽然在名言世俗谛中,有染与染者,众生以烦恼造业,从而上升下堕,形成了轮回的流转。阿罗汉、佛菩萨通过学道,断除了见道所断和学道所断,继而脱离轮回。在世俗中不能说没有烦恼,不得解脱,否则就是断见。在没有消除无明之前,就有众生、有涅磐、有六道轮回。
但在一切法的实相、本体上并不成立染与染者,所以既不用断除烦恼,也不用重新得到智慧与解脱,因为众生本来解脱,本来清净,没有任何法将众生束缚,所以也就不会有解脱。
执着使我们所见的一切法与其本来面目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成了迥然各异的两种法。虽然从本性上讲是清净,既没有解脱,也没有束缚,但因为我们有解脱与束缚的执着,所以,幻相在我们面前就可以真切地起作用。
要断除错乱识,断除无明,首先必须依靠闻思修,思维推理一切法是空性。在对一切法是如幻如梦的空性生起坚定不渝的信念之时,虽然外面的不清净现象仍然一如既往,但不清净的执着会慢慢减少,我执也会逐渐衰竭,贪嗔痴也随即趋向灭亡,所以最重要的是闻思。
无垢光尊者在《句义宝藏论》中也说过,在当今时代,若要在没有闻思,特别是在空性方面没有思维的情况下开悟,必须在前世有一种殊胜的因缘、福报。没有这种福报的一般人必须广闻多思,只有广闻博学的人,才能证悟大圆满。通过闻思得到万法空性的信念后,再结合大圆满的窍诀进行实修,很快就能开悟。所以,这些思维方法特别重要。
庚三(摄义):
如是染染者, 非合不合成
总而言之,染法与染者既不成立合,也不成立不合。那么最后成立什么呢?最后什么都不成立,这就是空性。
通过以上观察,抉择出染与染者都是如幻如梦的现象,是一种错觉,其本体并不成立。下面用推理染与染者的方法类推一切万法:
己二(以此理亦可遮破他法):
诸法亦如是 非合不合成
不但染与染者不成立,从色法到佛智的一切法都不可得。无论是轮回,还是涅磐的法,都既不成立合,也不成立不合。既然不成立,则证明一切法都是众生的幻相,都没有实体。
中观等佛教理论非常深广,仅仅思维一次,不一定能了解整个内容,如果再三思维就一定能得到新的感受。希望大家能反复思维、推理,对每一字句都不要放松,轮番地观察思考我们所见到的法究竟是什么?真的是不是空性?若是空性它为什么要这样显现?轮回和涅磐的根源是什么?既然一切法是空性,众生又为什么会流转轮回?现在我们脱离了法界,而流转于轮回,又怎样再回到法界中去呢?必须要思维这些,中观唯一的证悟方式就是思维。我们研究中观已有好几年,即使现在重新思维,也常常会有新的感受,希望大家能勤恳不倦地思维。
(待续)
更多慈师堪布开示文章:↓↓
上师瑜伽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八】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摘自【慧灯之光八】
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摘自《慧灯之光二》
大圆满龙钦心髓内加行修法--第一、皈依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二》
第五、使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之上师瑜伽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二》